古人如何讀詩文(如何讀懂古詩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人如何讀詩文,以及如何讀懂古詩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現代人難讀懂的古文,古人是怎么讀下去的?
我們今天不管是書面語還是口頭語都是白話文,白話文自新文化運動以后,逐漸被大家所接受,我們今天的白話文更是通俗易懂。比起古代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白話文更利于我們去理解意思。今天的課本中依然會有許多文言文,對于現代人難讀懂的古文,古人是怎么讀下去的?古代的讀書人才會識字,讀書,所以一般鄉野村夫是不認識字的,他們不會讀這些。我下面從讀書人的角度來回答他們為什么能夠讀下去古文。
第一就是自己的主觀原因。寒門子弟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去參加科舉考試,這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所以,每一個讀書人從小就要學習這些古文知識,他們需要通讀以前的古文,根據前人的經驗成果來創作自己的古文。才學淵博的學子必然是飽讀詩書,他們也享受著在知識的天空中翱翔,所以對他們來說,閱讀古文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反而他們很樂在其中。
第二就是客觀環境的原因。“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讀書人都是會選擇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相處、談論。既然是讀書人,那么他們的談話內容自然就少不了那些古文。經常這樣耳濡目染,誰能不閱讀些古文增長自己的知識面,要不然,與朋友談話無共同話題,連談資都沒有了。
古文也是我們傳統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星。雖然我們今天讀起來,可能非常晦澀難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要我們反復地多讀幾遍,大致的意思也是能揣摩清楚的。有人說這在我們今天根本就用不著,為什么還要繼續學。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我們不能將文化全部實行實用主義。
怎樣讀懂古代詩歌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義,如柳象征離別,梅象征高潔,月象征團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于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于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于一時一地或并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夸張:夸張是指夸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張)
8.象征:象征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征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古人如何讀書,這幾首古詩告訴你
《雜詩》東晉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節選)唐 韓愈
讀書患不多,思人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勸學》唐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閑居書事》唐 杜荀鶴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冬夜讀書示子聿》宋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觀書有感》宋 朱熹
(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
昨夜江頭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觀書》明 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憐思詩》明 宋應星
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
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
《隨園詩話補遺》清 袁枚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供參考。
古人讀書的方法
1、董遇:“三余”讀書法
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時間讀書。他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么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時間。
2、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這里的“八面”,是指書的各個方面的內容,將研究對象分為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個擊破。
3、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而成的。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約5萬多字,然后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
4、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虱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5、張溥:“七焚”讀書法
明代學者張溥的“七焚”讀書法,強調讀寫并用,強調“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讀書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每讀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將它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在心里默讀。第二步,抄完后高聲朗讀一遍。
第三步,朗讀后將抄寫的文章立即投進火爐里燒掉。燒完之后,再重新抄寫,再朗讀,再燒掉。這樣反復地進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讀十幾遍,直至徹底理解、背熟為止。
讀詩經的方法
《詩經》主要有五種讀法,一是文學性讀法,二是禮教學讀法,三是風俗學讀法,四是博物學讀法,五是引喻學讀法。具體來說:
一、文學性讀法
《詩經》從文學性上來看,是最古老最優美的藝術作品之一,后來的《楚辭》中都能看見《詩經》的文學影子。詩經的文字以四言居多,充分發揮出了單字的含義深刻和意境深遠,同時語言的節奏性很強,有極強的韻律感,給人以美的感受。
二、禮教學讀法
《詩經》具有教化世風的作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禮教是如何作為國家的基礎,從《詩經》中我們可以一窺禮教之現象,能看到個人之禮到家族之禮再到國家之禮等。
三、風俗學讀法
《詩經》中有很多涉及史地的描寫,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風俗現象,所謂十五國之“風”,其實就是十五個地區的風俗,比如讀《蟋蟀》之詩,可以看出該地人民疾苦和當地的制度影響。
四、博物學讀法
《詩經》中記錄了很多植物和動物,有些已經隨著大自然的演化滅絕或者變種,而有些依然活躍在我們當今的自然界中,用詩經的角度去認識這些動植物,會給它們帶來別樣的生命。中國沒有博物學傳統,《詩經》中記錄的這些動植物,也是認識我國古代環境的重要參考資料。
五、引喻學讀法
古人會在各種場景中引用《詩經》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讓詩經有一種寓言的味道。比如《韓詩外傳》就是采取講一段故事,然后引用一句詩經原文來評論這段故事的方法來書寫,從而來提倡孝敬父母,重視人才,抨擊小人,主張薄賦等,非常引喻意義,值得玩味。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