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為什么要詢問絹的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胡威為什么要詢問絹的,以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廉潔的……
電影:生死抉擇。反腐廉潔
北方某省會城市市長李高成自中央黨校學習一年后回來,就面臨復雜的局面和尖銳的矛盾。一方面,自己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楊誠,他來了才半年,省委就已經任命他主持市委工作,而自己曾經工作過的中陽紡織廠有上千工人準備到市政府請愿,令他大吃一驚。6年前,李高成就是該廠的廠長,幾十年來它一直是本市納稅大戶,但現在卻面臨著破產和倒閉……李高成進入中陽紡織廠進行調查,但隨著調查的一步步深入,卻發現由他一手提拔的中陽紡織廠領導班子存在著集體腐敗,自己的妻子吳藹珍也深深卷入其中,李高成的四弟李寶柱本來在家種田,卻成了“青蘋果娛樂城 ”的總經理。這個烏煙瘴氣的娛樂城,幕后老板正是中陽紡織廠的領導班子。而所有這些盤根錯節的關系網被后,培養他的省委副書記嚴陣就是其中的關鍵。李高成面臨著痛苦的抉擇……最終,在黨性和良知的要求下,在楊誠的協助下,李高成做出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選擇。
故事
周總理的廉潔是無比的威嚴,他的影響力是當今無人能比的。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云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云水庫那里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干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蒙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后,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筑,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并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清正廉潔 故事
故事1: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其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后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朱元璋雖為一國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導廉潔之風。
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蘇軾以勤儉節約來維持生活、度過難關,不失為良策。
故事3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賢臣。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工看過了,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才敢進獻給您呀!”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物,你把美玉當作寶物。如果把玉給了我,那么我們兩個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叩頭,然后對子罕說:“小人懷中藏著寶玉,到哪里都不安全,還是把它送給您吧。這樣就可以免于被人謀財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讓玉工雕琢它,然后又賣了出去,把錢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公儀休喜歡吃魚,有人就送魚給他,他拒而不受。送魚的人說:"聽說你喜歡吃魚,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魚呢?"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魚!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來吃,如果我因為接受了你送的魚而被免去宰相之職,我自己從此就買不起魚了,你難道還會再給我送魚嗎?這樣一來,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因此,我是決不能接受你送的魚的。"
故事5
父子清廉
三國時,胡質在魏國任州郡長官近三年,死后家無余財,只有朝廷賞賜的衣服和數箱書籍而已。對他的廉潔操守,人人稱道。胡質在荊州任刺史時,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兒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時,胡質拿出一匹絹給他,讓他路上做盤纏。胡威跪在父親面前說:“爹爹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說:“吾兒不必懷疑,此絹是我的俸祿所余。”胡威謝過父親的賞賜,遂騎驢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時都是自己放驢,自己砍柴做飯。
后來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績卓著,清名遐邇。入晉以后,晉武帝接見了他。晉武帝談起當年胡質的生平事跡贊嘆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親比起來怎樣?”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晉武帝問:“為什么呢?”胡威說:“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遠。”
三國時期,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名相諸葛亮嚴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諸葛亮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深為其所動,之后跟隨劉備征戰南北,奇功屢建。劉備死后,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蜀國國事,事無巨細,每必親躬。他5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與曹魏短兵相接。他嚴格要求子侄輩,不以自己位高權重而特殊對待。他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于深山險谷之中。為此,他專門給其兄諸葛謹寫信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但“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宜同榮辱”。馬謖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責,上疏后主劉禪,“請自貶三等”,從此更兢兢業業、勤勉有加。“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長期的廢寢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年僅54歲便英年早逝。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諾言。
諸葛亮生前,在給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收入進行了申報:“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確如奏章所言,可謂內無余帛,外無贏財。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著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這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風亮節實為可圈可點。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于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官員為政清廉與否,自律相當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幾則古人勸廉的故事,對于今天加強廉政建設無疑也大有裨益。
母勸子廉
東晉西征大將軍陶侃做潯陽縣吏時,曾主管縣衙魚肉及精美食品供應。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鍋魚制品給母親諶氏。諶氏原封未動讓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縣吏,送給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還會增加我對你的擔憂。”她規勸兒子要公私分明,為政清廉。在母親的教導下,陶侃反思自己,改過自新,后來以政績顯著聞名于世。
妻勸夫廉
古時,東關臨池司馬孟宗在外做漁官時,因妻子愛吃魚,他便把腌魚寄給妻子。其妻卻將魚如數退回,并附言說:“你做漁官,卻把腌魚寄給我,別人如何看呢?”為此,她三年不吃魚,司馬孟宗從此也恪守清廉。
兄勸弟廉
清順治年間,侯抒愫任濰縣知縣時,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個官員為其說情,侯抒愫都閉門不見。侯抒愫為官清正與其哥哥的勸導是分不開的。當初,侯抒愫任知縣時,其哥哥侯抒惲就勸戒說:“我們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貪一文錢回來,我就不認你這個弟弟了。”
老勸新廉
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給新上任的御史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天,他坐轎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時,一個穿著新鞋的轎夫小心翼翼,后來還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臟了。于是,這個轎夫便不再顧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滿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負有彈劾、糾察官員過錯之責的人,王廷相講的這個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勸戒御史引以為戒,堅持防微杜漸,以保清廉本色。
下勸上廉
金海陵王執政時,劉煥任任丘縣縣尉。任丘縣縣令是個貪財的人,劉煥遇事就提醒他“收斂貪財之心,少干貪占之事”。這個縣令還能聽進他的勸告,與劉煥共事期間真的多干實事,不搞貪占。后來,朝廷考核官員時,縣令受到獎賞。縣令置酒感謝劉煥:“你有廉慎之德,使我獲得了獎賞,感謝你的提醒和規勸。”
“一字”故事見清廉
晏嬰一裘
春秋齊景公時,齊國的良相晏嬰一生崇尚節儉。他平日粗茶淡飯,妻室只著布衣,從不奢望絲綢。晏嬰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別人譏笑他,他卻泰然處之。景公稱贊他勤政廉潔,并賜給他千金之裘,但他卻堅辭不接受。
有沒有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軟件!!??
有 !
以石鐘山記為例!
《石鐘山記》學習要點和能力訓練
一.學習要點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①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嘉佑進士。因政見和王安石、司馬光都不合,被新舊兩黨排擠,一再被貶,甚至入獄(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入獄)。這種政治遭遇和長期在許多地方做地方官的經歷,使他對社會和人民生活加深了了解。蘇軾的文章縱橫奔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改變了五代以來婉約柔靡的風格,開放了豪放派的詞風。他的詩也有很高成就。他還是書畫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②寫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6月,蘇軾由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團練使,官名,宋代刺史兼團練使,管民間武裝,為虛銜,無職權)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縣)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長子蘇邁到饒州(今江西上饒市)德興縣任縣尉(縣令下屬管地方治安的官),途經湖口,游覽了石鐘山,寫了這篇散文。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親身探訪考察,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雖然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他的精神應肯定。而蘇軾就此議論的“事非親歷,不可臆斷”的道理,更有重要意義。
2.課文內容簡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對石鐘山命名緣由兩種解釋的疑問——質疑。
這一部分是議論,疑酈元之說,“鐘磬”實驗,為伏筆,中間月夜泛舟和結尾“嘆酈元之簡”與之相呼應;疑李渤之說為伏筆,中間寺僧敲石和結尾“笑李渤之陋”與之相呼應。
第二部分(第2段):通過親身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命名緣由——解疑。
這一部分是記敘。月夜泛舟目見耳聞,照應開頭對酈元之說的疑問,又為后文“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第3段):抒發感想:事須親歷,不可臆斷——結論。
這一部分是議論。“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均照應開端和中間。
3.總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
①中心思想
作者通過親身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命名緣由,解除了對酈道元、李渤之說的疑問,從而抒發了感想:事須親歷,不可臆斷。
②寫作特點
其一: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不同于一般游記,不重在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前后議論,中間記敘描寫,通過記游來闡發道理。
其二:前后呼應,結構嚴謹。
詳見前內容分析。
二、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胡威少有志尚,厲清白。其父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cuàn,燒火做飯),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三國志·注》)
1.對下列句子中紅色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陰資裝百余里要之 陰:暗中。
B.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向:向來。
C.具以白質 白:告訴。
D.語及平生 及:到。
2.對下列句中紅色字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其父質之為荊州也 ┏威自京都省之
┗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 ┗ 威自驅驢單行
A.兩個“為”意義相同,兩個“自”意義也相同。
B.兩個“為”意義相同,兩個“自”意義不同。
C.兩個“為”意義不同,兩個“自”意義也不同。
D.兩個“為”意義不同,兩個“自”意義相同。
3.下列各句中紅色的字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問而明辨之也
C.食畢,復隨旅進道
壽畢,請以劍舞
D.先其將歸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4.下列各句中紅色的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其父質之為荊州也
是吾俸祿之余
B.故以為汝糧耳
具以白質
C.其父質之為荊州也
先其將歸
D.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5.“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A.吃完飯,又隨著旅客上路,像這樣去了又回來。
B.吃完飯,又隨著旅行上路,像這樣去了又回來。
C.吃完飯,又隨著旅行上路,像這樣往還道路客舍間。
D.吃完飯,又隨著旅客上路,像這樣往還道路客舍間。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胡威去荊州探望父親,一路無車馬童仆,自驅驢單行,拜見父親后,他住在養馬的房舍中十余日,告歸。
B.胡質給胡威一匹絹為道路花費用,胡威問明絹的來歷才接受,并把它作為路途花費而用了。
C.胡質帳下的都督為了討好胡質,故意請假還家,與胡威同路而行,每事佐助經營,又少進飲食。
D.胡威懷疑,密誘問,才知道此人的身份,后來通過送信人告知胡質此事,胡質懲罰了那個都督。
附參考答案、簡析及譯文
1.B(向:先前。)
2.C(第一個“為”是動詞“治理”,第二個“為”是動詞“作為”;第一個“自”是介詞“從”,第二個“自”是代詞“自己”。)
3.C(第一個“省”是“探望”,第二個“省”是“檢查”;第一個“審”是“知道”,第二個“審”是“詳細”;兩個“畢”都是“完畢”;第一個“先”是“在……之前”,第二個“先”是“表率”。)
4.B(第一個“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第二個“之”是助詞“的”。兩個“以”是介詞“把”。第一個“其”是“他的”,第二個“其”是“他”。第一個“因”是“于是”,第二個“因”是“通過”。)
5.D(“旅”指“旅客”,“往還”指“往返道路客舍間”。)6.B(胡威沒有花費這匹絹。)
【譯文】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嚴格要求自己品質清純。他的父親胡質管理荊州,胡威從京都去探望他。胡威家貧,沒有車馬童仆,胡威自己騎著驢單獨前去,拜見了父親。他的驢放在馬圈中養了十幾天,他告訴父親要回家。臨到辭別時,胡質送給胡威一匹絹,作為道路上的花費。胡威跪下說:“父親大人很清白,我不知道從哪兒得到這絹?”胡質說:“這是我的俸祿剩余的,所以把它作為你的花費罷了。”胡威接受了絹,辭別父親回家。每次到了客舍,自己放驢,取來柴草燒火做飯,吃完飯,又隨著旅客上路,像這樣往返道路和客舍之間。胡質官署下面有個都督,向來不相識,在胡威將回家之前,請假回家,暗中準備行裝在一百多里的地方邀請胡威。胡威于是和他結成同伴,每件事情這個都督都幫助他辦,又稍微進獻些飲食,這樣走了幾百里。胡威有點懷疑他,秘密地引誘詢問,才知道他是父親官署的都督,于是拿先前父親送給他的絹答謝了他,打發他走了。后來通過別的送信人,把這些全都告訴了胡質。胡質下令用木棒打了那個都督一百下,除掉了他官名。他們父子清廉謹慎如此。于是父子名譽顯著傳聞,歷任州郡長官。晉武帝召見胡威,談論邊境之事,說到一生的事。皇帝感嘆他的父親清廉,對胡威說:“您和父親比,誰更清廉?”胡威說:“我不如父親。”皇帝說:“因為什么不如?”回答說:“我父親清廉恐怕別人知道,我清廉恐怕別人不知道,這是我不如父親,差得很遠啊。”
《石鐘山記》在線測試
一、選擇題(每題20分)
1.下列各句中的紅色字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A.而此獨以鐘名,何也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D.可燒而走也
2.下列各句中的紅色詞語的意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自以為得其實 B.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C.自以為得之矣 D.得雙石于潭上
3.從句式角度考慮,不同類的一句是( )
A.宋何罪之有 B.時人莫之許也
C.城中皆不之覺 D.而言之不詳
4.下面與"自以為得其實"中"以為"含義、用法不相同的是( )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趙王以為賢大夫
C.以魯肅為贊軍校尉 D.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5.對下面的一段文字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A.這段使用的修辭手法有夸張、擬人、比喻、摹聲。
B.文中對夜景的描寫是從明暗、高下、動靜、遠近、形聲等十個角度進行的。
C.本段描寫的作用是為寫水聲進行烘托,以便突出實地調查才可靠。
D.本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渲染山上的氣氛,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猛獸奇鬼"與人伴行,增加了探險的趣味。
答案與解析
1
答案:D
分析:例句"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中的"鳴"是使動用法,D句"可燒而走也"中"走"也是使動用法。A句"而此獨以鐘名"中"名"和B句"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都是名詞作動詞;C中"事不目見耳聞"中的"目"是名詞作狀語。
2
答案:B
分析:A、C、D三句中的"得"都是"得到"的意思。B句中的"得"是"能夠"的意思。
3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對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能力。A、B、C三項,皆有代詞"何、之"提到謂語前面,都是賓語前置句。
4
答案:C
分析:題干中的"以為"根據其語境,應譯為"認為"。選項A、B、D三項中"以為"皆與題干之義相同。C項中"以為"應為"用……做"。
5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評價能力。回答此題一要判斷本題是否運用了選項中提到的修辭手法,二要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三要真正讀懂原文的意思。此題誤選A,是因為有的同學不知道"摹聲"也是修辭手法。其實,只要讀懂了本段文字,就不難看出D項的明顯錯誤。"猛獸奇鬼"是"大石"的喻體,增加了文章的恐怖氛圍。
課外拓展:
延續千年的石鐘山命名之爭
在祖國的山河中,恐怕很少有哪一處像石鐘山那樣,有關它命名緣由的爭論延續了1000多年,不少學者名流卷入了爭論,其中最有名的是宋代的蘇軾。
爭論中蘇軾寫了篇《石鐘山記》。由于文章寫得好,千百年來,《石鐘山記》廣為流傳,在中學課本中,該文一直作為重點古文入選。“江山名人兩相映”,石鐘山也因蘇軾和他的《石鐘山記》名揚海內,婦孺皆知。后人為感激蘇東坡,特地在石鐘山建“懷蘇亭”紀念這位文豪。
石鐘山在廬山東北麓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海拔57米,周圍數里左右。因為這里有兩座石鐘山,所以兩山所在地湖口縣縣城又稱“雙鐘鎮”。人們習慣上所指的石鐘山,是緊靠長江的這一座,又稱下石鐘山。 石鐘山稱謂最早見于文字是在漢代桑欽(一說是晉朝的郭璞)所著的《水經》中。《水經》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書中對石鐘山僅提了一句“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到了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66—527年)為《水經注》作注,寫了20倍于《水經》的《水經注》,在《水經注》中,酈道元第一次提出了石鐘山之所以以鐘命名的原因,是由于石鐘山“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也許酈道元說得太簡略了一點,所以到了唐元和年間,在江州(九江)任刺史的李渤為了進一步弄清石鐘山命名的根由,特地去石鐘山考察了一番,寫了篇《辨石鐘山記》。這篇文章雖比不上后來蘇軾的《石鐘山記》,但也文彩斐然,行文流暢,推理嚴密。李渤在文章中說:他在石鐘山下的深潭邊發現兩塊巨石,用東西敲打二石,南邊的那塊聲音厚重而模糊,北邊的那塊則聲音清亮高亢。所以他得出結論:石鐘山命名的緣由,在于此山的大石能發出洪鐘般的聲響。
可是后人對酈與李的解釋都不夠滿意,北宋大詩人蘇軾就是一個。
蘇軾是位有心人,他認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前人雖有不同的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離湖北黃州(今黃岡)赴汝州上任,兼送長子蘇邁去德興縣,有機會親臨石鐘山,解開自己多年來的疑惑。他們到石鐘山后,山寺僧人派了兩位小童領著蘇氏父子,在亂石中揀了幾塊大石用斧頭敲擊,發出咚咚的聲響,蘇軾當然不信,只是笑而不言。當夜,他與兒子蘇邁乘小船親臨石鐘山下絕壁,進行實地考察。這是一個月明之夜,父子倆看到了月影里側立千尺的巨石,聽到了云霄間驚鶻的鳴叫與山谷中鸛鶴令人心悸的啼聲。他們發現了石穴石罅同風水相吞吐發出奇特的聲響。原來,石鐘山下的巖石“空中而多竅”,波浪沖擊石洞石穴,水石相搏發出鐘鼓之聲……蘇軾恍然大悟,以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根由。他喜不自禁,月夜歸舟,即寫出了名文《石鐘山記》。文中嘆息酈道元言之不詳,嘲笑李渤缺乏探險精神。
蘇軾為一代文豪,詩、文、畫、書法都足以雄視百代,世稱“李(白)江蘇(軾)海”。《石鐘山記》一問世,人們便被它的推理、氣勢所折服。南宋著名詞人劉克莊道:“坡公此記,議論,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 從此,關于石鐘山命名之爭,似乎也因蘇軾一錘定音,告一段落。
蘇軾的《石鐘山記》盡管寫得好,但他得出的結論仍令人生疑。到了明、清時期,一些敢于獨立思考和勤于實地考察的人,仍在辛勤地探索石鐘山命名的秘密。晚清學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師)到石鐘山后,經過周密的考察,認為石鐘山的命名,應從“形”的角度來考慮,蘇軾在《石鐘山記》中雖強調實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調查時不應忽略的一個重要條件:江湖水位,冬夏懸殊極大。蘇軾到石鐘山是農歷六月,正是鄱陽湖洪水季節。唯有冬天水退,石鐘山下洞口才會大部分露出水面。冬、夏相比較,石鐘山的秘密才便于有心者了解。俞樾認為石鐘山以鐘命名,是因為它“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此二山(包括上石鐘山-——引者)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俞樾在自己的《春在堂隨筆》中批評蘇軾:“東坡當時,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
這就使人不免為蘇軾感到遺憾了。想當年蘇東坡月夜歸來,是多么洋洋自得,他在《石鐘山記》中,那樣自信,又是嘆酈道元的簡單,又是笑李渤的淺薄,誰知大文豪自己也不高明。倘詩人地下有知,該尷尬一笑吧?真是人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酈、李、蘇解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盡管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從聲音的角度出發,俞樾與他們不同,他從山形狀的角度考察。后來,有人認為:石鐘山命名,“形”與“聲”都是其因素之一。它既有形如覆鐘的一面,又有水石相吞吐,聲若洪鐘的一面。(胡傳釗《石鐘山志序》)從此,關于石鐘山命名之爭才漸告結束,世人的認識也趨于一致。
石鐘山據江湖交匯之處,號稱“江湖鎖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在石鐘山水域中箭,身死兵敗;太平天國與曾國藩湘軍激戰,此山為重要據點,李烈鈞討伐袁世凱,司令部就設在石鐘山。石鐘山雖是座彈丸小島,但怪石嶙峋,林木蔥郁。登臨縱目,長江、廬山、鄱陽湖盡收眼底,令人胸襟大開。
石鐘山記
蘇軾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捕,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如需要其他資料,加QQ770150694
本資源包括初一到高三所有學科的解析,助你學習一臂之力!
胡質父子中的胡威是怎樣的一位少年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厲操清白)嚴格要求自己品質清純,不拿別人來歷不明平白無故送的東西。
原文
威,字伯虎,少有志尚,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僮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廨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其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
原文翻譯
(胡)威字伯虎。年少的時候就很有志向,品行廉潔。(胡)質做荊州刺史時,(胡)威從京都(許昌)去探望他。(因為)家中貧困,沒有車馬和童仆,(胡)威獨自騎驢(去探望),(到了之后)拜見父親。在府中住了十幾天,(胡威)向父親告辭。在辭別時,(胡)質賜給他絹一匹,作為旅途上的盤纏。(胡)威跪下說:“父親(為官)廉潔奉公,不知道哪里來的這匹絹?”胡質回答說:“這是我俸祿的剩余,因此給你做旅途中的盤纏。”(胡)威(這才)接受,辭別父親踏上回家旅途。
高尚品德
胡質為官正直清廉,不僅不貪污 和收受賄賂,就連朝廷賞賜他的財物,他都是分給 部下或貧窮的百姓,從不獨吞獨占。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厲操清白)嚴格要求自己品質清純,不拿別人來歷不明平白無故送的東西。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