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覿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姓孫的古代詩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孫覿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姓孫的古代詩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吳門道中二首全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吳門道中二首》是宋代詩人孫覿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作于作者晚年退居鄉間之時。第一首詩著力描寫鄉里生活的蕭散自得,通過煙雨打濕黃昏的情景,生動可感地寫出了雨中黃昏清幽潤澤的韻味。第二首詩著力渲染山林風光的天然幽趣,反映了作者對桃花源式世界的追求。全詩通過對自然清新的鄉村山林美景的點染,表達了作者對鄉間靜謐悠閑生活的向往,寫得蕭散疏朗,富有情趣。
原詩:
吳門道中二首
數間茅屋水邊村,楊柳依依綠映門。
渡口喚船人獨立,一蓑煙雨濕黃昏。
一點炊煙竹里村,人家深閉雨中門。
數聲好鳥不知處,千丈藤羅古木昏。
宋。孫覿「過楓橋寺」的內容。
作者:張繼
【格律】:七絕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鐘聲到客船④。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張繼
唐代詩人。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
年不詳。天寶十二載 (753)中進士。張繼在至德中與劉
長卿同為御史,大歷年間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于
洪州。與皇甫冉、劉長卿交誼頗深,歿于洪州后,劉長
卿曾作《哭張員外繼》痛悼之。
張繼詩現存約40首,主要是紀行游覽、酬贈送別之
作,多為五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語言明白自然,不尚雕
飾。七絕《楓橋夜泊》情致清遠,歷來為人所稱,北宋
時已刻石于蘇州(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卷中)。自
歐陽修《六一詩話》就“夜半鐘聲”提出疑問之后,后
人紛紛致辭,大多均列舉例證,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鳴鐘
的事實。張繼詩還有若干首表現了對于時事和人民生活
的關切,如《閶門即事》描寫農民被召從軍后田園荒蕪
的情景,《酬李書記校書越城秋夜見贈》反映安史亂中
唐室播遷、財政拮據的狀況。還有《送鄒判官往陳留》
一首,寫齊宋一帶備受戰爭破壞,其中“女停襄邑杼,農
廢汶陽耕”,“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幾句,為《中
興間氣集》編者高仲武所贊賞。
席啟寓刻《唐詩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詩》均存張
繼詩 1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和傅璇
琮《唐代詩人叢考·張繼考》。
楓橋夜泊的作者朝代丶原文和翻譯?
《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解】:
1、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2、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3、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寺院。
【韻譯】:
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的寒山寺;
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評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
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
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
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
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后,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
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
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
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
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
“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
“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尋楓橋夜泊的作者是誰
張繼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游覽勝地。
楓橋夜泊①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鐘聲到客船④。
【注釋】
①題一作《夜泊楓江》。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西郊。
②漁火:漁船上的燈火。這句是說愁人對著江楓漁火而眠,即“江楓漁火伴愁眠”之意。一說“愁眠”是蘇州山名,恐不確。清毛先舒《詩辨坻》中說:“后人因張繼之詩始改山名愁眠。”
③姑蘇:今江蘇吳縣。寒山寺:舊說在姑蘇城西十里楓橋東。
④“夜半鐘聲”,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對此有疑問,以為夜半不是打鐘時。但在唐時寺院確有夜半打鐘的習俗,屢見于詩人吟詠。如于鵠詩“遙聽維山半夜鐘”;白居易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這都是“半夜鐘”的證明。《唐詩紀事》:“此地有夜半鐘,謂之“無常鐘”,繼志其異耳。歐陽以為語病,非也。”
【簡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后,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還有以下詩篇:
郢州西樓吟
連山盡塞水縈回,山上戍門臨水開。
珠欄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鱗自相向。
昔人受險閉層城,今人復愛閑江清。
沙洲楓岸無來客,草綠花開山鳥鳴。
登丹陽樓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還。
迢遞高樓上,蕭疏涼野間。
暮晴依遠水,秋興屬連山。
浮客時相見,霜雕朱翠顏。
春夜皇甫冉宅歡宴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暗滴花垂露,斜輝月過城。
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會稽秋晚奉呈于太守
寂寂訟庭幽,森森戟戶秋。
山光隱危堞,湖色上高樓。
禹穴探書罷,天臺作賦游。
云浮將越客,歲晚共淹留。
題嚴陵釣臺
舊隱人如在,清風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釣石俯春流。
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游。
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銜獺?
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洛陽作
洛陽天子縣,金谷石崇鄉。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墻。
書成休逐客,賦罷遂為郎。
貧賤非吾事,西游思自強。
晚次淮陽
微涼風葉下,楚俗轉清閑。
候館臨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漸近,露濕雁初還。
浮客了無定,萍流淮海間。
送竇十九判官使江南
游客淹星紀,裁詩煉土風。
今看乘傳去,那與問津同。
南郡迎徐子,臨川謁謝公。
思歸一惆悵,于越古亭中。
酬張二十員外前國子博士竇叔向
故交日零落,心賞寄何人。
幸與馮唐遇,心同跡復親。
語言未終夕,離別又傷春。
結念湓城下,聞猿詩興新。
江上送客游廬山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
會稽郡樓雪霽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樓望霽華。
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飄紗。
簾櫳向晚寒風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數處微明銷不盡,湖山清映越人家。
馮翊西樓
城上西樓倚暮天,樓中歸望正凄然。
近郭亂山橫古渡,野莊喬木帶新煙。
北風吹雁聲能苦,遠客辭家月再圓。
陶令好文常對酒,相招那惜醉為眠。
送鄒判官往陳留
齊宋傷心地,頻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
國使乘軺去,諸藩擁節迎。
深仁荷君子,薄賦恤黎氓。
火燎原猶熱,波搖海未平。
應將否泰理,一問魯諸生。
酬李書記校書越城秋夜見贈
東越秋城夜,西人白發年。
寒城警刁斗,孤憤抱龍泉。
鳳輦棲岐下,鯨波斗洛川。
量空海陵粟,賜乏水衡錢。
投閣嗤揚子,飛書代魯連。
蒼蒼不可問,余亦賦思玄。
感懷
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
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
長相思
遼陽望河縣,白首無由見。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奉寄皇甫補缺
京口情人別久,楊州估客來疏。
潮至潯陽回去,相思無處通書。
閶門即事①
耕夫召募逐樓船②,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③。
《楓橋夜泊》的作者是誰?
張繼。
原文:《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白話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擴展資料
鑒賞:
《楓橋夜泊》描寫的是一個江南水鄉秋天的夜晚,一個游子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的景色非常幽美,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不禁吟詩一首,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
整首詩以“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所有景物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泛起縷縷輕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