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是哪個朝代的(王夫之哪個朝代的人)
大家好,關于王夫之是哪個朝代的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王夫之哪個朝代的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王氏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王氏歷史上的名人包括王詡、王翦、王陵、王昭君、王莽、王霸、王充、王允、王潛、王敦、王導、王羲之、王猛、王獻之、王世充、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王忠嗣、王仙芝、王建、王審知、王審琦、王重陽、王應麟、王實甫、王冕、王蒙、王守仁、王錫爵、王士禎、王國維、王正廷、王若飛、王耀武、王樹聲、王淦昌、王震、王大珩、王安石、王夫之等
1、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臨川(現撫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著名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警辟精絕,風格或遒勁有力,或情韻深婉。1069年任參知政事始,推出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深刻影響,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2、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萬歷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時,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時。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歷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
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于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3、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4、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后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5、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王羲之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夫之是哪個時期的人物?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農,號涢齋,別號一壺道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世稱“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湖南衡陽人,漢族。明崇禎年間,王夫之求學岳麓書院,師從吳道行,崇禎十一年(1638)肄業。在校期間,吳道行教以湖湘家學,傳授朱張之道,較早地影響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學統中的濟世救民的基本脈絡。明亡后,清順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陽舉兵抗清,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沒,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輾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后回到家鄉衡陽潛心治學,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在此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王夫之三十三歲以后就開始“棲伏林谷,隨地托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懇著述,垂四十年,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發。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學問淵博,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經學、史學、文學。哲學上總結并發展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讀四書大全說》卷十),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為客觀規律。又以“絪蘊生化”來說明“氣”變化日新的辯證性質,認為“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剛柔、寒溫、生殺,必相反而相為仇”。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周易外傳》卷五)。由“道器”關系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反對保守退化思想。又認為“習成而性與成”,人性隨環境習俗而變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養其習于蒙童”。在知行關系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以知為行”及禪學家“知有是事便休”觀點。政治上反對豪強大地主,認為“大賈富民”是“國之司命”,農工商業都能生產財富。文學方面,善詩文,工詞曲。所作《詩繹》、《夕堂永日緒論》,論詩多獨到見解。所著經后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錄內外篇》、《黃書》、《噩夢》等。墨跡傳世稀少。《大云山歌》書風神清氣舒,可謂難得珍品。明代的思想,是對歷代思想的一次大綜合。明代學者們對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鑒論》和《宋論》兩部書里。《讀通鑒論》有三十卷,《宋論》有十五卷。據王夫之的兒子王敔在《姜齋公行述》的說法,王夫之-末年作《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制作輕重之原。諸種卷帙繁重,皆楷書手錄。貧無書籍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書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與子孫言者,無幾焉。由此可看出這些書的寫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
王夫之一生著書320卷,錄于《四庫》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春秋稗疏》等。岳麓書院建船山專祠,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大師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題墓石中說“有明遺臣行人王夫之……自為銘曰: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于茲丘,固銜恤以永世。’戊申紀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別告誡兒子說“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為之,止此不可增損一字。行狀原為請志銘而設,既有銘,不可贅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學,可不以譽我者毀我,數十年后,略紀以示后人可耳,勿庸問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 己巳九月朔書授攽”
王夫之在自己墓志銘中說的“戊申紀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即明朝開國的時間。并且特別強調“墓石可不作”,如果作,則“不可增損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在這個主旨下,他猛烈抨擊“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歷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的做法
王夫之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歷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王夫之是哪個朝代的人,請參考!
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于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王夫之是哪個朝代的人
明末清初
哲學成就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概括起來有七點:
首先、反禁欲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欲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書中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提出了批評。
其次、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與《宋論》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觀點。
其三、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雖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著上下之間有界限可以分割開來。從知識的來源上看,原理、規律是從對事物的抽象而得來的,因此,應該是先有具體形器,后有抽象觀念。道家佛家都把“虛無”視為無限和絕對,而將“有”視為有限和相對。王夫之認為這把相對、絕對的關系弄反了,在他看來,“有”是無限的,絕對的,而“無”是有限的,相對的。王夫之是這樣論證的:人們通常講無,是相對于有而言。就象相對于犬有毛而說龜無毛,相對于鹿有角才說兔無角。所以,講“無”只是講“無其有”。王夫之認為,廢然無動、絕對的靜即熄滅,這是天地間所沒有的.。王夫之說,“動而成象則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王夫之的這些話表明,靜止里包含著運動,靜止是運動在局部上的趨于穩定而成形象的暫時狀態,所以靜止的東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動靈活的。
其四、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王夫之說,“耳有聰,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聲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聰必歷于聲而始辨,明必擇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豈驀然有聞,瞥然有見,心不待思,洞洞輝輝,如螢乍曜之得為生知哉?果爾,則天下之生知,無若禽獸?!保ā蹲x四書大全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說,憑借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律,這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也就是說,知識是后天獲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其五、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王夫之認為,真知識一定是名與實的統一“知實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實,皆不知也?!睂τ诟拍钅芊袢鐚嵉啬懍F實,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宇宙發展法則,這是認識論上的大問題,老子講“無名”,莊子講“坐忘”,禪宗講“無念”,共同之處都在于認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達變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達到與本體合一。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說人能夠進行正確的思維。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個過程,既不可執著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運動看作是剎那生滅,不留痕跡。
其六、理勢合一的歷史觀。王夫之提出“理勢合一”,并在其著作《讀通鑒論》對前人所提出的“復古論歷史觀”、“循環論歷史觀”等歷史形式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王夫之在其《四書訓義》一書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動的,人可以主動地權衡和取舍。他說:“生之初,人未有權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焉?,人既有權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文學成就
王夫之對于作文作詩,認為要帶有感情,不能無病呻吟。
情感是王夫之于詩歌的基本要求。詩歌創作經由唐詩的巔峰狀態發展至宋明以來,多有偏頗之處。在王夫之看來,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以情感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學理來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體或學問來代替詩歌?!拔恼轮溃愿饔幸恕埃ㄔu高適《自酮北歸》)?!疤找毙郧?,別有風旨,不可以典冊、簡牘、訓詁之學與焉也”?!霸娨缘佬郧?,道性之情也。性中盡有天德、王道、事功、節義、禮樂、文章,卻分派與《易》、《書》、《禮》、《春秋》去,彼不能代《詩》而言性情,《詩》亦不能代彼也。決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侄人情,以掩性之光輝;風雅罪魁,非杜其誰耶?”王夫之對于模糊詩歌與史書的“詩史”類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詩評選》中尤為可見。
王夫之繼承和發展了古典詩學理論中言志緣情的優良傳統,提出要由“心之原聲”發言而為詩“。詩以道情,道之為言路也。悄之所至,詩無不至。詩之所至,情以之至。情感與詩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淺’(評張巡《聞笛》);“情深文明”(評柳宗元《別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詩。孔子曰:“詩可以興??梢杂^,可以群,可以怨?!弊鳛橐晃唤艹龅膼蹏枷爰遥醴蛑浅V匾曃膶W的社會作用,詩人感情注入作品后,應該具有“動人興觀群怨”的作用,時這四者應該是緊密相聯、互相補充的整體,“攝興觀群怨于一滬”(評杜甫《野望》)。
促成詩歌起到“興觀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兩重關系:一為情與景,二為情與聲。對于詩歌情景關系,王夫之認為“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語”。情與景之間不能“彼疆此界“(評丁仙芝《渡揚子江》)般生硬相連,只有堅守“即景含情”(評柳宗元《楊白花》)?!熬爸猩?,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評岑參《首春渭西郊行呈藍田張二主薄》),“意志而言隨”,方能達到妙合無垠、渾然一體的_上上之境。對于情與聲,王夫之強調音樂帶給詩歌的美感作用,希望感情與聲律呼應相生,詩歌聲律與詩人內心情感律動有機協調。《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卷二有云:“《樂記》云:‘凡音之起,從心生也’。固當以穆耳協心為音律之準?!蓖醴蛑畬畎住短K武》一詩評價道:“于唱嘆寫神理,聽聞者之生其哀樂?!睂τ谀切┟撾x詩情而株守聲律、徒有聲腔空架的作品,則甚為排斥,“詩固不可以律度拘”,認為“聲律拘忌,擺脫殆盡,才是詩人舉止”。
史學成就
王夫之的史學觀
首先、歸納法。王夫之論史善于分析眾多史實,并加以歸納,從而得出富有啟發性的結論。如他歸納唐朝滅亡的原因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員人心渙散,各自為政,不能團結起來共同為中央效力。
其次、比較法。王夫之運用這一方法,縱論古今歷史變遷、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得出了許多富有新意的結論。如前人對秦、隋滅亡進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較,而王夫之通過比較,指明秦、隋亡國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其三、歷史主義的方法。王夫之論史,氣勢恢弘,雖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從不任意評說,王夫之論史充分考慮歷史背景,不執一慨而論。如論西域時,他認為漢和唐歷史背景不同,導致西域地位在這兩個朝代的差異。
明清時期有哪些相對進步的思想家?他們的主張是什么?
明清時期,涌現出許多杰出的思想家,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
有人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反對重農抑商政策,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有人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有人提出“循天下之公”,猛烈抨擊“孤秦”“陋宋”,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等。思想家們植根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生產關系中資本主義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際“天崩地解”的形勢下,開創了新思潮、新學風。
李贄,他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反對把儒家經典看作真理的標準,對理學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現出了大膽的、離經叛道的批判精神。同時他大膽地向正統思想發出挑戰,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欲。他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黃宗羲,反對宋儒“理在氣先”之說,認為“理”不是實體,只是“氣”中的條理和秩序。他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對君主專制制度作了深刻地揭露,指出專制帝王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乃害民之賊,又指出專制帝王之法乃“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人之大法。此外,在經濟上,反對“工商為末”的傳統觀念,提出工商“皆本”之論。這種見解代表了工商業者的利益。
顧炎武他在哲學上受到“二程”和朱熹的影響,可是他也贊成張載的唯物主義觀點,承認“氣”是宇宙的實體。他反對君主專制的政治,異常稱贊《明夷待訪錄》一書,認為他的主張和《明夷待訪錄》相合者十之六七。他又反對理學,認為理學空言心性,那不是學問。他極力提倡“實學”,主張“經世致用”。
王夫之,他在哲學上發展了張載的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了宋、明以來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主張“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把我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向前發展了一步。此外,他還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認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產,是耕者所有。
王夫之是哪個時期的人物
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1692), 字而農,號涢齋,別號一壺道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世稱“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湖南衡陽人,漢族。明崇禎年間,王夫之求學岳麓書院,師從吳道行,崇禎十一年(1638)肄業。在校期間,吳道行教以湖湘家學,傳授朱張之道,較早地影響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學統中的濟世救民的基本脈絡。明亡后,清順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陽舉兵抗清,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沒,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輾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后回到家鄉衡陽潛心治學,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在此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王夫之三十三歲以后就開始“棲伏林谷,隨地托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炭嘌芯浚趹┲觯顾氖?,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發。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船山簡介
王船山(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萬歷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時,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時。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
他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歷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
擴展資料
王船山史學成就:
首先、歸納法。王夫之論史善于分析眾多史實,并加以歸納,從而得出富有啟發性的結論。如他歸納唐朝滅亡的原因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員人心渙散,各自為政,不能團結起來共同為中央效力。
其次、比較法。王夫之運用這一方法,縱論古今歷史變遷、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得出了許多富有新意的結論。如前人對秦、隋滅亡進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較,而王夫之通過比較,指明秦、隋亡國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其三、歷史主義的方法。王夫之論史,氣勢恢弘,雖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從不任意評說,王夫之論史充分考慮歷史背景,不執一慨而論。如論西域時,他認為漢和唐歷史背景不同,導致西域地位在這兩個朝代的差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夫之
關于王夫之是哪個朝代的和王夫之哪個朝代的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