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升是哪個朝代的(黃升是哪個朝代的首輔)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匋S升是哪個朝代的,以及黃升是哪個朝代的首輔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鷓鴣天暮春黃升描繪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1、這首詞中,描寫了一個具有淡淡的富貴閑愁的婦女形象。準(zhǔn)確描繪了被禁錮的女性的追求和她們的失落與寂寞,富有社會意義。
2、原詩全文:
沈水香銷夢半醒。斜陽恰照竹間亭,戲臨小草書團(tuán)扇,自揀殘花插凈瓶。
鶯宛轉(zhuǎn),燕丁寧。晴波不動晚山青。玉人只怨春歸去,不道槐云綠滿庭。
3、作者介紹:
黃升(生卒年不詳)字叔旸,號玉林,又號花庵詞客,建安(今屬福建建甌)人。不事科舉,性喜吟詠。以詩受知于游九功,與魏慶之相酬唱。著有《散花庵詞》,編有《絕妙詞選》二十卷,分上下兩部份,上部為《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十卷;下部為《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十卷。附詞大小傳及評語,為宋人詞選之善本。后人統(tǒng)稱《花庵詞選》。
4、詳析:
詞的上片,寫這位女主人公春晝夢初醒的無聊之狀。“沉水香銷夢半醒,斜陽恰照竹間亭”起筆。“沉水香銷”(沉水,即沉香,又名水沉,一種香料),爐香將要燃完,紛亂的煙絲漸漸稀淡,這句點明遲遲春日,白晝方長,午夢初醒,天還未暮。女主人公神思恍惚之時,正是斜陽映照庭院之時。大概是“夢短易添清晝倦”的關(guān)系吧,夢半醒,倦意重重,爐香漸消,永晝卻難消。她于是團(tuán)扇臨書,瓶花供養(yǎng),以此來打發(fā)這漫長的春日。“戲臨小草書團(tuán)扇,自揀殘花插凈瓶”,這兩句摹寫閨中佳人的生活情景,寄寓春愁,別具特色。臨,臨摹字貼;戲,戲?qū)W草書。這種閑情偶寄,反映了女主人公特有的身份與情愫。娟秀的字體,書寫在精美的生綃白團(tuán)扇上,是聊以自遣之舉;而自揀殘花,插入凈瓶,則更屬滿腹春愁的寄托了。
女主人公特意揀取的是快要凋謝的花朵,掩藏的卻是紅顏將老、平華流逝的內(nèi)心哀嘆;對這殘花,她不煩勞女伴,親自去采來,加意憐惜的一片深情,完全體現(xiàn)在十分鄭重、無比輕柔的動作上。以上是敘事,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懷、憐花心事,曲折深入傳給了讀者。
下片接承意脈,進(jìn)一步寫景抒情,從時間上看,再次點染春日黃昏、清和景物。“晴波”、“晚山”,扣緊“斜陽恰照”。“鶯宛轉(zhuǎn),燕丁寧,晴波不動晚山青。”暮春三月之際,黃鶯飛舞綠草生長,裝點湖山,而這鶯歌宛轉(zhuǎn)、燕語呢喃,到底在呼喚著什么、尋求著什么呢?默然無語相對的只有不動的晴波與晚空空翠。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女主人公留春無計、怨春不語,傷春心事無人領(lǐng)會,惜花情緒有上天可以窺知。她的心靈之窗悄悄地打開,又輕輕地閉上。只怨春歸,卻不說流年暗中偷換,槐陰覆地,又臨初夏。
宋朝之前,都有哪些著名的詞人?
前言
詩也好,詞也好,最早都是歌唱之詞。在唐朝,很多七絕大多是用來歌唱的,因此在《欽定詞譜》中,可以看到不少詞牌就是標(biāo)準(zhǔn)的五絕或者七絕,甚至有一個詞牌就是七言律詩。如果從這個角度說,很多唐朝詩人也是詞人。
詞這種形式,本身也是起源于隋唐甚至更早的朝代。在唐朝,自然也有不少有名的詞作家。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一、百代詞曲之祖李白
李白是比較早的詞人,他的三首七絕《清平調(diào)》就是歌唱之詞,其中一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南宋王灼所著的詞曲評論筆記《碧雞漫志》云:“《清平調(diào)辭》,乃于清調(diào)、平調(diào)制詞也。“唐朝詩人杜荀鶴《松窗雜記》說,唐玄宗李隆基開心之時,親自用笛子伴奏清平調(diào)。
李白《菩薩蠻》和《憶秦娥》則是真正的”長短句“,這兩首作品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
(李白《菩薩蠻》《憶秦娥》)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 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
《菩薩蠻》詞云: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宋朝僧人文瑩《湘山野錄》說:
“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fù)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后至長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內(nèi)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曾布字子宣,是八大家之一曾鞏之弟,北宋中期宰相。《湘山野錄》說他家中收藏的古書,記錄這首詞是李白的作品。
另有《憶秦娥》詞云: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這兩首詞都是唐朝的閨情詞,《憶秦娥》更是以盛唐氣象襯托言情,這和后來的閨情詞的風(fēng)格不太一樣。例如晚唐的溫庭筠詞就是另一種常見的風(fēng)格。
不過,依然有很多人對這兩首詞提出質(zhì)疑,認(rèn)為未必是李白的作品。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二、唐朝人的《憶江南》
唐朝有不少詩人喜歡用《憶江南》這個詞牌填詞,而且傳世名作不少。例如中唐劉禹錫的《憶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fēng)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dú)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艷陽年。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尊前。惟待見青天。
劉禹錫這首《憶江南》中,有個小序:“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
樂天即白居易,其《憶江南》更加有名: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fù)相逢!
《憶江南》本是唐教坊曲名。白居易題下自注說: “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 ”
《樂府詩集》中解釋道:
“‘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
比劉禹錫和白居易更早的崔懷寶,是唐玄宗時期的人,他有一首《憶江南》記錄了一段愛情故事:
平生愿,愿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
崔懷寶喜歡上了天寶年間教坊第一箏手薛瓊瓊,于是填了這首詞表達(dá)自己的情感。
唐朝末年,有個散誕放逸的道士伊用昌,很喜歡作《望江南》詞。他的《望江南詞詠鼓》很有點王梵志白話詩的味道,頗有寓意:
江南鼓,梭肚兩頭欒。釘著不知侵骨髓,打來只是沒心肝,空腹被人謾。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三、晚唐五代的詞人
到了晚唐五代時期,名家輩出,其中最著名的兩個團(tuán)體是花間派和南唐詞人。
花間派中,以溫庭筠和韋莊名聲最顯赫。溫庭筠是唐初宰相溫彥博后裔,但是他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因此一生潦倒。
溫庭筠號稱溫八叉,科舉時的詩賦需要限題限韻,溫庭筠做起來毫不費(fèi)力,叉手八次就能下筆而成。自己雖然科場失意,但是他卻為他人充當(dāng)槍手代考。
溫庭筠詩詞俱佳,他也有《憶江南》兩首,其詞云: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fēng)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梳洗罷,獨(dú)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唐宣宗也是一個詩人,特別喜歡《菩薩蠻》詞,于是丞相令狐绹令溫庭筠代筆創(chuàng)作進(jìn)獻(xiàn)給唐宣宗。但是溫庭筠卻把此事傳了出去,因此受到令狐绹的打壓。故溫庭筠累試不第。
溫庭筠有十多首《菩薩蠻》傳世,其中有一首還引起王國維與張惠言的爭議: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
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張惠言《詞選》中說:“此感士不遇之作也”。還說有屈原“初服”之意,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則認(rèn)為張惠言是“深文羅織”,曲解其意。
與溫庭筠并稱“溫韋”的韋莊,是中唐大詩人韋應(yīng)物的四世孫。韋莊在唐朝滅亡后去前蜀作了宰相,他和溫庭筠同是花間派詞人中的代表人物。我最喜歡他的這首《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在其他的花間派詞人中,鹿虔扆的這首《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頗有幾分黍離之悲,可以看到一點李煜的影子。這種風(fēng)格,在南宋常常見到: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fēng)。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結(jié)束語
在唐朝傳世的詞中,還有一種力量不容忽視。就是在清朝時,于敦煌藏經(jīng)洞中發(fā)現(xiàn)的敦煌曲子詞,這些作品的作者眾多,可惜沒有留下名姓。 例如《菩薩蠻》:
敦煌自古岀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jié)望龍庭,麟臺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懇難申吐,早晚滅狼蕃,一齊拜圣顏。
另外,除了花間詞人外,南唐二主以及大臣馮延巳也是唐宋詞人中的一流人物。而李煜這個人,后來被俘入宋,看作宋詞人也可以。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合集|196-200崖山蹈海泣衷腸,青史名揚(yáng),風(fēng)雨蒼茫
臨江仙最早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臨江仙原是唐代的教坊曲,后才用作詞牌,當(dāng)中有一個流傳發(fā)展過程。到了北宋柳永的《樂章集》里把它正式列入“仙呂調(diào)”,而北宋張先的《張子野詞》則把它列入“高平調(diào)”。南宋黃升的《花庵詞選》里注:“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
所以宋代人只是把它做了一些歸類,卻沒有詳細(xì)記述它的發(fā)展歷史。所以它最早的詞(或曲)具體作者已經(jīng)無法考證,只知道肯定是唐朝時期的人,卻不知道具體姓名。
黃升是哪個朝代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黃升是哪個朝代的首輔、黃升是哪個朝代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jìn)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