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方少時選自哪里(為人子方少時是出自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為人子方少時選自哪里,以及為人子方少時是出自哪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句話選自什么
三字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片段)
【望采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在古代的例子
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較大的梨子讓給哥哥,自己挑較小的吃。他這種尊敬兄長的德行。
昔漢時黃香,江夏人也。年方九歲,知事親之理。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母帷帳,令枕席清涼,蚊蚋遠避, 以待親之安寢;至于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臥。于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選自《三字經》注,《三字經》原文: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講的是我國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里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里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竄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夸獎黃香。
為人子,方少時什么意思?
意思是:做兒女的,從小時候開始(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
出自宋代王應麟《三字經》,原文選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譯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擴展資料: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范,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三字經》“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并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于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
《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 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并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并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應該怎么做 2、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 3.能使學生們換個角度看待科學
為人子方少時的全文是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譯文: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
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么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出處:《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
擴展資料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世界范圍的推廣。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
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后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后,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
《三字經》最后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注意。
有關《三字經》作者歸屬,有四種說法,大多學者認為出自宋元之際寧波大學者王應麟之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字經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