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川王是哪個年代封的(唐代郢州是現在的哪里)
很多朋友對于郢川王是哪個年代封的和唐代郢州是現在的哪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時期的五霸
不要分。求采納
春秋五霸形勢圖(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于《史記》。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于王褒的《四子講德文》。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并非實指五位國君。
編輯本段“五霸”簡介
齊桓公
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
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齊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后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莊王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和報答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于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吳王闔閭 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師大敗楚軍,僅10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闔閭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從此,吳國威震中華。
越王勾踐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后,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稱霸主要標志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于“禮壞樂崩”的境地。 稱霸的諸侯主要標志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同時在現用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也采用這一說法,所以說這一說法更具有權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約諸侯,并且稱霸不成反喪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鄭莊公無人提及。鄭莊公應算春秋五霸之一。
編輯本段“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
網上盛傳“春秋五霸”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于“五霸”至少出現過八 齊桓公
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范圍。 這八種說法如下: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8.“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9.“齊桓、宋襄、晉文、秦穆、楚莊”——部分中學課本 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全票通過,沒有爭議。楚莊王也以高票通過,秦穆公則勉強過半,這兩位同樣獲得相當的認可率。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五霸”的說法,早在這二人之前就已經有了,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第2、第3、第4、第5、第8,這五種可以排除。第6種觀點太過于偏袒晉國,而且將楚莊王排斥在外,也顯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這兩種了,兩者的成員相似,差別只在“鄭莊公”和“宋襄公”這一個名額。毫無疑問,鄭莊公遠比宋襄公更有資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實,這點不必多說了,司馬遷將他視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講仁義,但實際上,宋襄公也干過不仁義的事情,比如當年他囚禁滕子嬰的事就飽受非議,當然也有人對這事表示懷疑,司馬遷就沒有將此事載入《史記》里頭。鄭莊公之所以經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戰皇權,這點嚴重違背了后世儒家學者的觀念,而儒家們卻愛賣弄“春秋筆法”,經常粉飾野心家們的“勤王”行為,卻不解釋他們吞并鄰國大肆搶掠的事實,他們行使厚黑權謀時,卻又要給他們的臉面涂上一層“仁義道德”的潤滑油,還有諸如晉楚之戰中晉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質明明是“誘敵深入”,儒家們硬是要說成是“知恩圖報”,包括《東周列國志》也采用了這一觀點。換句話說,由于鄭莊公是曹操、孫權式的梟雄,只顧壯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們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讓“講仁義”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實拘泥于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足智多謀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八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編輯本段春秋霸王介紹
鄭莊公
姬姓,名寤生 (前757年─前701年),為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君主,號稱“春秋小霸”。《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生年在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鄭莊公繼承其父鄭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來周平王寵信虢公,鄭莊公與周朝關系開始轉壞。在鄭莊公在位期間,鄭國國勢強盛,并曾發生多次戰事,包括由莊公之弟太叔段發動的叛亂,以及擊敗周桓王率領陳、蔡、虢等聯軍的繻葛之戰。特別是后者,確立了鄭國的「小霸」局面,使周天子威信掃地,鄭莊公聲威大振。宋、衛、陳等宿敵都來求和,鄭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盛的諸侯國。 鄭、宋之爭是鄭莊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鄭國東鄰宋國,北鄰衛國。鄭與宋、衛兩國都有矛盾,隨時有遭宋、衛夾攻的危險。公元前719年,宋國糾集了包括衛、陳、蔡、燕、魯在內的多國聯軍,先后兩次圍攻鄭國,大有鏟平鄭國之勢。在這種情況下,鄭莊公冷靜沉著、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軍事上加強防御,頑強抗敵;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處理好與列國的關系,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盡可能聯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陳國雖曾與宋國一起侵鄭,但鄭莊公在擊敗陳師之后主動與陳和好。魯國曾在伐鄭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鄭莊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魯,而是主動向魯示好求和,直至結為同盟。齊國當時是諸侯中強國,鄭莊公很注意密切與齊的關系,以利用齊國勢力來牽制宋人。此外,與周交惡,也很注意策略。雖大敗王師,而又夜使祭仲勞王;既恨周王棄己,又用周王之權威以打擊宿敵。前713年,借聲討宋殤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鄭莊公聯合齊、魯之師,以天子之命伐宋。齊、魯軍隊敗宋軍于菅(今山東武城縣東南),鄭軍先攻占宋國郜(今山東武城縣東)、防(今山東金鄉縣西),后又打敗宋、蔡、衛三國聯軍,最終使宋國屈服。 鄭莊公英雄一世,但也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失誤。一個重要失誤是生前沒有對太子忽(即鄭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鄭國立即陷入鄭昭公和鄭厲公(公子突)之爭,使鄭國形成兩君并立的混亂局面,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誤是重用高渠彌,這為鄭國留下了嚴重后患。莊公想立高渠彌為卿,時為太子的昭公反對,莊公不聽,執意用高渠彌任大臣。及昭公為君,高渠彌害怕昭公借機殺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獵之機,射殺昭公,并與權臣祭仲合謀改立昭公弟子亹為君。 鄭莊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與齊、衛、宋等大國諸侯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然而僅幾個月后就病逝了,鄭國亦由盛轉衰。
齊桓公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齊襄公幺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 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小白進宮勸諫,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襄公,篡奪了君位。一個多月后,齊人殺死公孫無知,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小白的兄長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的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小白繼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后稱霸奠定了基礎。 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滅掉了附庸于魯的遂國。后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聲名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后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于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釋成“首先”,也可以說是“最杰出”)。 管仲、鮑叔牙去世后,齊桓公重用了易牙、豎刁等小人,讓他們掌握了國政。在位43年后,齊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個兒子因爭位而忙于內戰,尸體于死后67天才下葬。這時的齊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他創下的霸業也就衰落了。
晉文公
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晉國國君。齊桓公之后,中原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晉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執政)時才重舉“尊王攘夷”之旗幟。文公早年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趙衰等賢良,整頓內政,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國,國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時,周室發生內亂,襄王蒙難出奔于鄭。趙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晉之資也。”文公乃于公元前635年獨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復位,于是晉之聲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領齊、宋、秦之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與楚軍交戰。 由于楚國立國至此,從未有敗戰記錄,甚至齊桓公也不敢與楚人開戰,因此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晉國必敗無疑。 而晉文公為了回報昔日流亡時楚成王的接濟之恩,堅持先退讓三舍(約45公里)才接戰。敵前退兵形同不戰而逃,為此晉文公承受極大壓力,甚至晉軍內傳出他夢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腦髓,所以才嚇得想放棄決戰之傳聞。但這場戰役最后晉國贏了。晉國的山戎大軍打破了楚國荊蠻大軍的不敗神話。 晉文公歸途中大會諸侯于踐上(今河南鄭州北),天子遣人封其為“伯”(霸)。后來,晉文公又會諸侯于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周襄王亦被召與會。晉文公因戰勝楚國而稱霸于諸侯。文公死后,晉國之霸業猶維持百年之久。
楚莊王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羋(mǐ)姓 ,熊氏,名旅(一作侶),楚穆王商臣之子,公元前613 年~前591年在位。 楚國原是一個南方小國,經過文王、成王的發展之后,到穆王時已漸漸出現停滯狀態 。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他兩位師傅公子燮與子儀發動的叛亂 。叛亂雖被及時平息,但對他這個幼主來說,卻是一次不小的考驗和不利的開端。在復雜 的形勢下,他采取了以靜觀動的對策,表現出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 況。 三年后,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他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虛心聽 取孫叔敖對治理國家的意見。莊王在位期間,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對外。他帶頭執法,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他務實的統治使楚國社會安定,民風儉樸,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楚國要北進中原,爭霸諸侯,首先就要拉攏與其相鄰的鄭國。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后,鄭國開始聽命于楚國,但仍然搖擺不定。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最后楚軍大獲全勝,聲威大震,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愿望。中原各國諸侯對楚國言聽計從,唯唯諾諾,有敢違背楚國旨意者,楚國兵鋒所向,沒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莊王連年用兵,但他盡量做到不違農時,對百姓安撫體恤,從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他對外戰爭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著眼于某一塊土地的得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勢,號令天下,這使他的霸業最終取得了成功。
大秦帝國歷代大王列表
1、秦非子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嬴姓,趙氏 ,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于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2、秦侯
秦侯,嬴姓趙氏,其名失傳,秦非子之子,秦國第二位國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西周時期秦國君主。秦侯之子。僅在位三年,史書上很少關于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后,其子為秦仲。
4、秦仲
秦仲(前845年—前822),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公伯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秦仲死后,由其長子秦莊公即位。
5、秦莊公
秦莊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嬴姓,趙氏,名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其),秦仲長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殺,太子其即位,是為秦莊公。
6、秦襄公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嬴姓,趙氏,名開,秦莊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即位。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陜西隴縣),向東進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于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后,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后秦國強大打下基礎。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于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繼位。
7、秦文公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嬴姓,趙氏,名不詳,秦襄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
秦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今陜西省寶雞市東)以西;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謚號文公,葬于西山(在今陜西省寶雞市)。秦文公死后,其孫秦寧公(秦憲公)繼位。
8、秦靖公
秦靖公(?―公元前718年),又稱秦靜公,《史記·秦本紀》作秦竫公,嬴姓秦氏,名已失傳。春秋時期秦國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繼位便去世。
9、秦憲公
秦憲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史記·秦本紀》誤作秦寧公,嬴姓,趙氏,名立,秦文公之孫,秦靜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憲公因其父秦靜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為繼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憲公繼位,居于西新邑,后遷居平陽。公元前713年,派兵奪取亳戎(西戎一支)的蕩社(一作湯杜)。公元前708年,俘虜芮國國君芮伯萬。
公元前704年,派兵消滅西戎小國蕩氏。同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葬于西山大麓(今陜西省寶雞市北陵園)。
10、秦出子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秦氏。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11、秦德公
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在位2年。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陽(今陜西省岐山縣西南),未能繼位,其弟秦德公繼位。
前677年,秦德公將秦國首都遷至雍城(今陜西省鳳翔縣),并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后代子孫將在黃河邊飲馬。
同年,梁、芮兩國國君前來朝見。前676年,初次設立伏祭,在城邑四門殺狗祭祀,祛除傳播疾病的暑氣。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陽,長子秦宣公繼位。
12、秦宣公
秦宣公(?—前664年),秦國國君,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陽墓區(陜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于其弟秦成公。
13、秦成公
秦成公(?―前660年),嬴姓,名載。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記》載成公元年,梁、芮國兩個西周舊國的王來朝見。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
14、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
晉文公死后,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后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陜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15、秦康公
秦康公(?-前609年),名罃,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晉文公的姐妹。秦康公在位期間,秦國與晉國多次發生戰爭,而秦國也從秦穆公時期的西戎霸主逐漸走向衰落。
秦康公送晉公子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曰到渭陽”,后人以渭陽喻甥舅關系。
16、秦共公
秦共公(?—前605年),華夏族,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貑,《左傳》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記》誤作五年),前605年卒。《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6、秦桓公
秦桓公(?—-公元前577年),漢族,嬴姓,名榮,秦共公之子。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無子,武子剛病時,命其子魏顆將嬖妾嫁之。武子病危時又命魏顆將嬖妾殉葬。
武子死后,魏顆嫁掉嬖妾,并說:“這是從父親頭腦清醒時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惡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魏顆大勝。
17、秦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趙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國長達39年,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號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陜西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18、秦哀公
秦哀公,嬴姓,趙氏,名籍,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胥向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于是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收兵回國。
19、秦夷公
秦夷公,中國春秋時代秦國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詳,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也就是說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20、秦惠公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早死,故秦哀公以夷公子惠公繼位。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這個時期,孔子在魯國擔任要職。
21、秦悼公
秦悼公(?-前477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西。
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陜西省鳳翔縣南)筑城,死后其子秦厲共公繼位。
22、秦厲共公
秦厲共公(?—前443年),嬴姓趙氏。名剌,《史記·秦本紀》作秦剌龔公,《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厲共公十年(周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現哈雷彗星,明亮易見。前461年沿黃河修筑防御濠溝,以兵2萬伐西戎大荔(今陜西大荔朝邑)
23、秦躁公
秦躁公(前499年—前429年),秦厲共公之子。公元前442年即位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次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24、秦懷公
秦懷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趙氏,名封,秦厲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長從晉國迎入,是為懷公。
當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鼌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由于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25、秦靈公
秦靈公(?—前415年),又稱秦肅靈公
嬴姓,趙氏,未知其名,一說名肅。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懷公之孫。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師隰(即其后的秦獻公)年幼,只有五歲。
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中國歷史上在黃帝陵對軒轅黃帝的公祭起于春秋時期,秦靈公時代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其后歷朝歷代對黃帝陵的公祭活動,基本上都保持了較高規格。
26、秦簡公
秦簡公(?─前400年),名悼子,在位15年。 秦懷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叔父。公元前414年—前400年在位。前413年,秦簡公出師攻魏,敗于鄭(今陜西華縣西南)。
前409年,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同年,魏伐秦,盡占河西地,筑洛陰、 縣兩城,秦退守洛水(今陜西境內洛水),為加強防御,保障國內改革,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筑長城。這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又稱秦東長城。
長城南起今陜西華陰縣東南小張村附近,由此趨向東北越過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等縣,北止于白水縣黃龍山南麓。今華陰縣城東、蒲城縣東南,尚有秦長城遺址。
27、秦出公
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戰國初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趙氏。在位2年。
史上又名出子,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時方二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殺出子及其母,迎靈公太子公子贏連回國。
自秦厲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時,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
28、秦獻公
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戰國時期秦國君主。
秦靈公之子,在位23年。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后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并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
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29、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謚號為孝。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30、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并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31、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名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橋。
秦武王身高體壯,天生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32、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秦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后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
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后,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消滅),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秦昭襄王五十五年,昭襄王去世,終年有74歲。
33、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趙氏,名柱,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戰國時期秦國君主。正式在位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秦孝文王于前250年秦顓頊歷十月行改元繼位之禮,三日后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葬于壽陵(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34、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后改名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末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后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35、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擴展資料:
秦國文化:
崇拜
和周人不一樣的是,嬴秦人的“上帝”崇拜多為泛神泛示, 以上帝為代表的諸神,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鳥類都是他們的祭拜物。有人以此認為,當時嬴秦的宗教水平只能是處于一個“低層次上”,“世俗性”很強,“綜合地反映了秦文化的混合特質,秦族固有的游牧民族多神教和西戎文化是秦文化的基礎”,在《漢書·郊祀志》中,把它和東方的齊魯分為兩大宗教體系。
其實在嬴秦這里,所謂的“世俗性”,正是關注自我的表現,這也正是嬴秦宗教崇拜的一大特征,并且處處體現出日常生活情況,和東方諸國體現的“帝王將相”完全不一樣。文獻記載中,嬴秦人的多神崇拜還是比較簡單的,材料也不是很多,也僅是片言只語。
祭祀
畤祭是嬴秦的一種特殊的祭祀方式,只是由于文獻記載不多,前人對于其祭祀過程、祭祀時需要些什么、目的是什么等等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對畤祭研究得不多。
據《史記》司馬貞“索隱”:“畤,止也,言神靈之所依止也。……謂為壇,以祭天也。”明顯的,這是嬴秦的一種祭天的儀式,實際上,在周人的祭祀中,也有祭天的儀式,但是很少看到有畤祭的記載。或者就是沒有這種祭祀的儀式。
尚黑
秦國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雜役奴仆全都穿著以黑色為主色系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們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連朝堂的裝修風格也有別于其他國家的金碧輝煌,而是以黑色為主色調。
參考資料:秦國-百度百科
《舊唐書》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順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正月生于長安之東內。大歷十四年六月,封宣王。建中元年正月丁卯,立為皇太子。
上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德宗崩,丙申,即位于太極殿。上自二十年九月風病,不能言,暨德宗不豫,諸王親戚皆侍醫藥,獨上臥病不能侍。德宗彌留,思見太子,涕咽久之。大行發喪,人情震懼。上力疾衰服,見百僚于九仙門。既即位,知社稷有奉,中外始安。庚子,群臣上書請聽政。
二月辛丑朔。甲申,以河陽三城行軍司馬元韶為懷州刺史、河陽懷州節度使。丙午,罷翰林醫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己酉,以易定張茂昭兼同平章事,以來朝,故寵之。是夜,太白犯昴。辛卯,以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酉,貶京兆尹李實通州長史,尋卒。壬子,淄青李師古以兵寇滑之東鄙,聞國喪也。甲寅,釋仗內囚嚴懷志、呂溫等一十六人。平涼之盟陷蕃。久之得還,以習蕃中事,不欲令出外,故囚之仗內,至是方釋之。日本國王并妻還蕃,賜物遣之。壬寅,以太子侍書、翰林待詔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充翰林學士。以前司功參軍、翰林待詔王叔文為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以鴻臚卿王權為京兆尹。甲子,御丹鳳樓,大赦天下。諸道除正敕率稅外,諸色榷稅并宜禁斷;除上供外,不得別有進奉。百姓九十已上,賜米二石,絹兩匹,版授上佐、縣君,仍令本部長吏就家存問;百歲已上,賜米五石,絹二匹,綿一屯,羊酒,版授下州刺史、郡君。戊辰,以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刺史、上柱國、新羅王金重熙兼寧海軍使,以重熙母和氏為太妃,妻樸氏為妃。
三月庚午,出宮女三百人于安國寺,又出掖庭教坊女樂六百人于九仙門,召其親族歸之。戊寅,以韋皋兼檢校太尉,李師古、劉濟兼檢校司空。張茂昭司徒。丙戌,檢校司空、同平章事杜祐為度支鹽鐵使。戊子,徐州節度賜名武寧軍。蔡州吳少誠兼同平章事。以翰林學士王叔文為度支鹽鐵轉運副使。杜祐雖領使名,其實叔文專總。宰相賈耽兼檢校司空,鄭瑜吏部尚書,高郢刑部尚書,韋執誼中書侍郎,鎮冀王士真、淮南王鍔、魏博田季安皆檢校司空。癸巳,詔冊廣陵郡王淳為皇太子,改名純。
夏四月壬寅,制第十弟諤封欽王,第十一弟諴封珍王。男建康郡王渙封郯王,改名經;洋川郡王沔封均王,改名緯;臨淮郡王洵封溆王,改名縱;弘農王浼封莒王,改名紓;漢東郡王泳封密王,改名綢;晉陵郡王堤封郇王,改名總;高平郡王溆封邵王,改名約;云安郡王滋封宋王,改名結;宣城郡王淮封集王,改名緗;德陽郡王湑封冀王,改名絿;河東郡王浥封和王,改名綺。十七男絢封衡王,十九男纁封會王,二十男綰封福王,二十一纮男封撫王,二十三男緄封岳王,二十四男紳封袁王,二十五男綸封桂王,二十七男繟封翼王,彌臣國嗣王道勿禮封彌臣國王。西平郡王晟男左羽林大將軍愿襲封岐公,食邑三千戶。戊申,詔以冊太子禮畢,赦京城系囚,大辟降從流,流以下減一等。以給事中陸質、中書舍人崔樞并為太子侍讀。庚戌,封太子男寧、寬、宥、察、寰、寮等六人為郡王,并食邑三千戶。癸丑,贈吐蕃使、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張薦禮部尚書。丙寅,罷萬安監牧。戊辰,以杭州刺史韓皋為尚書右丞。
五月己巳,以右金吾衛大將軍范希朝為右神策統軍,充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丁丑,以邕管經略使韋丹為河南少尹,以萬年縣令房啟為容管經略招討使。癸未,以郴州司馬鄭余慶為尚書左丞。甲辰,以檢校司空、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大嵩璘檢校司徒。承徽王氏、趙氏可昭儀,崔氏、楊氏可充儀,王氏可昭媛,王氏可昭容,牛氏可修儀,張氏可美人。以右丞韓皋為鄂岳沔蘄都團練觀察使。丁亥,升襄州為大都督府。臨漢縣仍徙于鄧城。辛卯,以鹽鐵轉運使副王叔文為戶部侍郎。
六月丙申,詔二十一年十月已前百姓所欠諸色課利、租賦、錢帛,共五十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一貫、石、匹、束,并宜除免。七月戊辰朔,吐蕃使論悉諾來朝貢。丙子,鄆州李師古加檢校侍中。贈故忠州別駕陸贄兵部尚書,謚曰宣;贈故道州刺史陽城為左散騎常侍。戊寅,以戶部侍郎潘孟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副。丙戌,關東蝗食田稼。癸已,橫海軍節度伎、滄州刺史程懷信卒,以其子副使執恭起復滄州刺史、橫海軍節度使。甲午,度支使杜祐奏:「太倉見米八十萬石,貯來十五年,東渭橋米四十五萬石,支諸軍皆不悅。今歲豐阜,請權停北河轉運,于濱河州府和糴二十萬石,以救農傷之弊。」乃下百僚議,議者同異,不決而止。乙未,詔:「朕承九圣之烈,荷萬邦之重。顧以寡德,涉道未明,虔恭寅畏,懼不克荷。恐上墜祖宗之訓,下貽卿士之憂,夙夜祗勤,如臨淵谷。而積疾未復,至于經時,怡神保和,常所不暇。永惟四方之大,萬務之殷,不躬不親,慮有曠廢。加以山陵有日,霖潦逾旬,是用儆于朕心,以答天戒。其軍國政事,宜令皇太子勾當。」時上久疾,不復延納宰臣共論大政。事無巨細皆決于李忠言、王亻丕、王叔文。物論喧雜,以為不可。籓鎮屢上箋于皇太子,指三豎之撓政,故有是詔。以太常卿杜黃裳為門下侍郎,左金吾衛大軍袁滋為中書侍郎,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鄭珣瑜為吏部尚書,高郢刑部尚書,并罷知政事。皇太子見百僚于朝堂。丙申,皇太子于麟德殿西亭見奏事官。
八月丁酉朔。庚子,詔:「惟皇天佑命烈祖,誕受方國,九圣儲祉,萬邦咸休。肆予一人,獲績丕業,嚴恭守位,不遑暇逸。而天佑不降,疾恙無瘳,將何以奉宗廟之靈,展郊、禋之禮!疇咨庶尹,對越上玄,內愧于朕心,上畏于天命。夙夜祗忄栗,深惟永圖。一日萬機,不可以久曠;天工人代,不可以久違。皇太子純睿哲溫文,寬和仁惠,孝友之德,愛敬之誠,通乎神明,格于上下。是用法皇王至公之道,遵父子傳歸之制,付之重器,以撫兆人。必能宣祖宗之重光,荷天地之休命,奉若成憲,永綏四方。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居興慶宮,制稱誥。」辛丑,誥:「有天下傳歸于子,前王之制也。欽若大典,斯為至公,式揚耿光,用體文德。朕獲奉宗廟,臨御萬方,降疾不瘳,庶政多闕。乃命元子,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冊禮,宜以今月九日冊皇帝于宣政殿。國有大命,恩俾惟新,宜因紀元之慶,用覃在宥之澤。宜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自貞元二十一年八月五日已前,天下死罪降從流,流以下遞減一等。」誥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良媛董氏為太上皇德妃。壬寅,貶右散騎常侍王伾為開州司馬,前戶部侍郎、度支鹽鐵轉運使王叔文為渝州司戶。
元和元年正月丙寅朔,皇帝率百僚上太上皇尊號曰應乾圣壽。甲申,太上皇崩于興慶宮之咸寧殿,享年四十六歲。六月乙卯,皇帝率群臣上大行太上皇謚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秋七月壬申,葬于豐陵。
史臣韓愈曰:順宗之為太子也,留心藝術,善隸書。德宗工為詩,每賜大臣方鎮詩制,必命書之。性寬仁有斷,禮重師傅,必先致拜。從幸奉天,賊泚逼迫,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戰,督勵將士,無不奮激。德宗在位歲久,稍不假權宰相。左右幸臣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因間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陸贄、張滂輩,人不敢言,太子從容論爭,故卒不任延齡、渠牟為相。嘗侍宴魚藻宮。張水嬉,彩?監雕靡,宮人引舟為棹歌,絲竹間發,德宗歡甚,太子引詩人「好樂無荒」為對。每于敷奏,未嘗以顏色假借宦官。居儲位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惜乎寢疾踐祚,近習弄權;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賢哉!
憲宗圣神章武孝皇帝諱純,順宗長子也,母曰莊憲王太后。大歷十三年二月生于長安之東內。六七歲時,德宗抱置膝上,問曰:「汝誰子,在吾懷?」對曰:「是第三天子。」德宗異而憐之。貞元四年六月,封廣陵王。順宗即位之年四月,冊為皇太子。七月乙未,權勾當軍國政事。
八月丁酉朔,受內禪。乙巳,即皇帝位于宣政殿。先是,連月霖雨,上即位之日晴霽,人情欣悅。丙午,升平公主進女口十五人,上曰:「太上皇不受獻,朕何敢違!其還郭氏。」丁未,始御紫宸對百僚。己酉,以道州刺史路怒為邕管經略使。庚戌,荊南獻龜二,詔曰:「朕以寡昧,纂承丕業,永思理本,所寶惟賢。至如嘉禾神芝,奇禽異獸,蓋王化之虛美也。所以光武形于詔令,《春秋》不書祥瑞,朕誠薄德,思及前人。自今已后,所有祥瑞,但令準式申報有司,不得上聞;其奇禽異獸,亦宜停進。」癸丑,劍南西川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南康郡王韋皋薨。甲寅,以常州刺史穆贊為宣歙池觀察使,以前宣歙觀察使崔衍為工部尚書。己未,以中書侍郎、平章事袁滋為劍南東西兩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時昌韋皋卒,劉辟據蜀邀節鉞故也。辛酉,太上皇誥冊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癸亥,以朝請大夫、守尚書左丞、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鄭余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丙寅,以饒州刺史李吉甫為考功郎中,夔州刺史唐次為吏部郎中。并知制誥。
大明王朝益王家族有什么故事?
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初四,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六子出生于京師(北京)皇宮,憲宗給這個兒子取名朱祐檳。他的生母是成化帝的貴妃邵氏,先后為憲宗誕育了第四子朱佑杬、第五子朱祐棆,第六子朱祐檳,是憲宗早年最為喜愛的妃子之一(僅次于寵冠后宮的皇貴妃萬氏)。所以朱祐檳兄弟三人幼年時不似他們的三哥朱佑樘那樣擔驚受怕、孤苦無依、東躲西藏,過著黯淡無光的童年生涯,而是優哉游哉、幸福平安地在宮中逐漸成長。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九歲的朱祐檳被父皇成化帝朱見深冊立為益王,建藩于江西建昌府(今江西撫州南城縣),成為大明親王。
兩個月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初九,成化帝駕崩,朱祐檳的三哥——命運多舛、經歷坎坷的皇太子朱佑樘繼位,即明孝宗弘治帝。
孝宗繼位后,對于年紀尚幼的諸弟都留在宮中妥為撫養,并在弘治四年(1491年)冊立諸幼弟(九弟朱祐榰、十一弟朱祐梈、十二弟朱祐橓、十三弟朱祐樞、十四弟朱祐楷)為親王(朱祐檳等年紀較長的弟弟們已經在成化二十三年被冊為親王、憲宗第十子早夭無封)。弘治五年(1492年),孝宗下詔,為四弟興王朱佑杬、五弟岐王朱祐棆、六弟益王朱祐檳、七弟王衡王朱祐楎、八弟雍王朱祐枟各自修造王府、預備就藩事宜。
益王朱祐檳的封國在江西建昌府(今撫州南城縣)。早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朱祐檳的高祖父明仁宗朱高熾(當年七月成祖駕崩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冊封自己的第六子朱瞻堈為荊王,以建昌府為荊國封藩,在此為朱瞻堈修造王府,以備將來就藩時所居。但是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只當了不到十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皇太子朱瞻基繼承大統,即明宣宗。宣宗即位后,繼續為諸弟在封國內建造王府。宣德四年(1429年),建昌荊王府修造成功,宣宗在這一年將六弟朱瞻堈遣往建昌就國,從此,朱瞻堈在建昌居住了十七年之久。
正統八年(1443年),荊王朱瞻堈奉詔入京朝拜英宗時,因為覺得建昌王府“居址歲久,屋宅陰森”、建昌府也“僻處山隅,時有瘴癘”,所以上書明英宗,要求改封其他地方,并且夸張地向英宗描述“王府內有大蛇、逶迤殿梁、甚為可怖”,以此作為移藩的理由。英宗于是同意了叔父的請求,將荊藩封國從江西建昌改為湖廣蘄春。正統十年(1445年),湖廣荊藩新府落成,朱瞻堈心滿意足地率王府家眷護衛屬官等遷居蘄春,而建昌舊王府就此閑置了下來,數十年無人居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檳被憲宗冊立為益王、并為其選擇封國的時候,憲宗就考慮到了不必額外擇地建藩、就在之前各地宗王因移藩或者無子除國而閑置下來的藩地內挑選合適地方,作為諸皇子的封國就好,以免重復浪費國家財力物力。所以朱祐檳就被封到曾叔祖荊憲王朱瞻堈在江西的舊藩地建昌,用舊荊王府為益王府,加以改建,這樣縮短了王府建造工期,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同樣道理,一同封王的朱祐檳四哥興王朱佑杬,封國就是太祖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棟因薨逝無子而除國后,所遺留在湖廣安陸的郢王舊藩地。而這塊封地,到朱佑杬手上,都轉了兩手了。)
弘治八年(1495年),建昌益王府整修完畢,當年九月,十七歲的朱祐檳告別母親邵太妃、辭別皇兄孝宗皇帝,前往江西就藩。大明益藩的 歷史 ,也由此開始。
朱祐檳在明代諸藩王中,可以說是極為罕見的存在,他生性簡樸、為人低調,自來到建昌就藩后,平日里無事基本不出門,就在王府內讀書寫字、彈琴賞樂,安分守己。對于物質要求也特別低,衣物鞋帽都是洗了穿、穿了洗,至發白破舊才棄用。每日里飲食大都用蔬菜豆腐之類,自奉節儉。和其他在封國內專橫跋扈、驕奢淫欲的藩王比起來,益王朱祐檳簡直可以用“仁德愛民”、“宗室楷模”來形容,是賢王的典范。
在朱祐檳以身作則的垂范下,益藩宗人們大多安分守己、低調內斂,自就藩建昌府后,都是按照祖制規定,安安靜靜居住在城內,從不對當地官民提什么非分的要求、做一些搜刮地方、騷擾百姓的惡事。所以益藩宗人的名聲在建昌府很好,益王殿下也很有威信,得到官員和鄉民們的一致尊敬和拜伏。
弘治十八年(1505年),益王朱祐檳的兄長明孝宗朱佑樘駕崩,皇太子朱厚照繼位,即明武宗。武宗嘻哈一生、隨心所欲,處理政事如天馬行空一般,搞得文官們瞠目結舌、無可奈何、又囿于儒家忠君思想而不能阻止和反對,簡直是生不如死。在煎熬和抓狂中度過了十六年時間。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放蕩不羈了一輩子的武宗駕崩于京師,生前沒有誕育子嗣,同時也沒有親兄弟,這使得大明皇統陷入了斷絕地步。
在武宗生母孝康張太后的授權下,主持內閣政務的首輔楊廷和、次輔蔣冕、毛紀等人開始商議迎取外藩宗人入繼大統事宜,為大明挑選新皇帝。而有資格入選嗣皇帝行列的,是武宗的祖父憲宗皇帝的直系后代。
由于武宗無子、也無親兄弟,所以大明皇位只能從他的堂兄弟一脈中選取,當時(正德十六年)憲宗位下諸藩,有皇孫在世者分別為:
興藩:興世子朱厚熜(興獻王朱佑杬已薨逝于正德十四年,世子厚熜尚處于服喪期,未曾承襲興藩爵位)
益藩:益世子朱厚炫、崇仁王朱厚燁、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
衡藩:江華王朱厚燆、玉田王朱厚烴、新樂王朱厚熑、高唐王朱厚煐、齊東王朱厚炳 、邵陵王朱厚煃、漢陽朱厚福(火字底)
榮藩:榮世子朱厚勲、 福寧王朱厚熹、惠安王朱厚煦、永春王朱厚烮、富城王朱厚然、 貴溪王朱厚曾(火字底)
按照太祖當年《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規定,正在服喪的憲宗第四子興獻王朱佑杬的兒子——興世子朱厚熜因為“位次最近”,所以“倫序當立”,被確立為孝宗皇帝的嗣子、武宗的弟弟,最終承襲了大明皇統,即明世宗嘉靖帝。
而按照楊廷和原本的意思,因為世宗是興獻王的獨子,出繼孝宗后,興獻王就面臨絕嗣的境地,所以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們向已經即位的世宗建議,選其六叔益王朱祐檳的次子崇仁王朱厚燁為興獻王嗣子,如同世宗過繼給孝宗一樣,也過繼給興獻王,這樣興藩得以繼承,興獻王也不至于絕嗣。
但是世宗雖年輕,但極為老成,心思縝密、意志堅定、城府極深,斷然拒絕了文官們看似好意的建議,霸氣地宣布自己就是興獻王的嗣子,為什么還要過繼外人給父親當兒子。因這個繼嗣身份問題,世宗和輔臣們發生激烈的沖突,交鋒超過三年時間。最后還是皇權占據上風,同時世宗牢牢抓住武宗遺詔中“兄終弟及”、“倫序當立”兩句話的漏洞,堅決認為自己本來就是以憲宗皇帝行輩最長之孫的身份,在堂兄武宗駕崩后按照“倫序第一”的原則自動獲得皇位繼承權,而不是通過過繼給孝宗當兒子才繼立為帝的。
在世宗的全力壓制和不懈努力下,文官勢力一敗涂地,被世宗用精明的政治手腕打擊得體無完膚,再也不能威脅到皇權。世宗也由此確立了對于大明社稷的完全掌握權,并將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尊奉為皇帝,牌位擺入太廟供奉。這就是明代 歷史 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如果文官們知道世宗是這樣一個難對付的刺頭,那么他們絕不會在武宗駕崩后迎立其為新君。而《皇明祖訓》中,還有“父死子繼”這一句話,文官們可以用給武宗立嗣的辦法,在憲宗的曾孫、孝宗的侄孫、武宗本人的堂侄中,擇適合的人選,立為武宗的嗣子,承襲大明帝位。這樣也是一個可行辦法,同時也不違反《皇明祖訓》。
而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具有憲宗曾孫、孝宗侄孫、武宗堂侄身份的宗室子弟,其實只有一個人:益王朱祐檳次子崇仁王朱厚炫的長子朱載增。朱載增生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當年只有五歲,而他也是憲宗皇帝第一個曾孫、同時也是孝宗長侄孫、武宗當時唯一的堂侄。文臣們如果拋開以興世子為孝宗嗣子這個繼嗣方法、而是直接給武宗本人立嗣的話,五歲的益藩宗人朱載增將是唯一的人選。
但是文官集團們和武宗之間的君臣關系極為惡劣,根本不想在武宗去世身后給他立嗣。同時,如果過繼益藩的朱載增為武宗皇嗣子并繼位為帝的話,那么益藩就會成為事實上新的帝系大宗。益藩本來就人丁興旺,朱載增的祖父、時任益王朱祐檳,朱載增的伯父益世子朱厚燁、父親崇仁王朱厚炫、叔父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等宗室子弟全部在世,如果五歲的朱載增繼位為帝的話,那么大明將來的中樞權力、朝堂利益、財富分配等不可避免的將要由文官們手中向益藩宗室傾斜相當份額,這是在武宗駕崩后實際掌握朝政控制權及權力分配權的文官集團們所不愿意看到的,他們也絕不可能和如此龐大的潛在競爭對手益藩來分享大明的權力財富支配權。
而興藩,只有一個孤零零的興世子,和寡母相依為命,別無依靠,興世子本人看起來也“年少無知”,不諳世事。在文官們看來,迎立興世子為新皇帝,遠比立益藩宗人要合適得多。將年幼無靠的朱厚熜高高地供起來,在朝堂之上“垂拱而治”,實際政事則由諸文臣操持執行,儒家傳統政治理念最高境界,不就是這樣的么。
所以,在文官們的私心作祟中,興世子朱厚熜擊敗了他的堂侄益藩王孫朱載增,成為武宗駕崩之后新一代大明皇帝,由此開始了他統治大明江山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
錯過了成為帝系大宗的機會后,一貫低調平和的益藩宗人們也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懊惱怨恨舉動,依舊和之前一樣,在建昌封國安安靜靜的生活。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第一代益王朱祐檳在建昌王府去世,年六十一歲,朝廷聞報后,賜其謚號“端”,稱為“益端王”。益端王朱祐檳去世前,囑咐益世子朱厚燁,讓他不要過于奢華地修造自己的陵墓,只要過得去就行了。朱厚炫遵從朱祐檳的交待,在建昌府南郊(今南城縣洪門鎮外源村金華山)為父親修造了簡樸甚至有些寒酸的陵墓。而益端王朱祐檳墓在整個明代親王墓中,都是最為簡陋低調的,正如他在世的時候內斂溫和、愛民重士的性格一樣。
朱厚燁守孝三年(實際二十七個月)后,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襲封益王。他和父親益端王朱祐檳一樣,低調樸素,生性淡泊,在建昌默默無聞地當了十五年藩王,口碑頗佳。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五十九歲的朱厚燁薨逝,朝廷賜謚號“莊”,稱“益莊王”。因為沒有子嗣,所以由二弟崇仁王朱厚炫繼承益藩,并在次年正式襲封益王爵位。
朱厚炫承襲益藩時已經五十六歲,之后他又當了二十二年的益王,于萬歷五年(1577年)薨逝,年七十八歲。朝廷賜其謚號“恭”,稱“益恭王”。他的長子、當年有機會入繼武宗大統從而成為皇帝的朱載增,已經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先于父親而去世,時年三十歲,那個時候的朱載增還只是崇仁王長子(明代郡王繼承人稱某某王長子)的身份。
朱厚炫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繼承其兄益莊王朱厚燁所遺下的益藩爵位時,便請求朝廷立朱載增的長子、自己的長孫朱翊鈏為益世孫,作為益藩下一代繼承人。
萬歷八年(1580年),守孝期滿的益世孫朱翊鈏受朝廷冊命,正式就任第四代益王。朱翊鈏上奏朝廷,請追封自己早逝的父親,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追封朱載增為“益昭王”。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朱翊鈏薨逝,年六十八,謚號“益宣王”。世子朱常遷(水旁)在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繼位,即第五代益王:益敬王。
這之后,益藩經歷了益敬王朱常遷(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去世))、益定王朱由本(原名由校,因與后來的明熹宗同名,故改名由本,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襲封、崇禎七年(1634年)薨逝)兩代益王,崇禎九年(1636年),益定王世子朱慈炲襲封,成為第七代益王。
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朝廷土崩瓦解,弘光帝被俘。在江西的明朝士紳百姓于是在六月間由建昌知府王域領頭,擁立在建昌的益王朱慈炲為監國,對抗清軍。朱慈炲被推為監國后,將益藩財產全部捐出,用于招募軍士、保境安民所用。七月,清軍李成棟部抵達江西,展開對南明地方勢力的進攻,益王朱慈炲所部寡不敵眾,被清軍擊敗,建昌失陷,朱慈炲被俘。但是在清軍將要把朱慈炲解送南昌的時候,原益藩護衛趙懷民等人拼死從獄中將其救出,然后保護著他輾轉逃往福州,投奔在福州稱帝的隆武帝朱聿鍵。
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5年)九月,清軍攻克福建,隆武帝在汀州殉國,隆武政權覆滅。朱慈炲和隆武政權大學士蘇觀生等隨同隆武帝之弟朱聿鐭逃奔廣州避難。十一月初五,朱聿鐭在廣州稱帝,即南明紹武帝。紹武帝看重隨自己逃來廣州的宗室諸人,賜給益王朱慈炲番禺土地五百畝,一度還想封他為工部尚書。但就在當年十二月,清軍尾追而至,用計偷襲廣州得手,攻破城池,紹武帝、蘇觀生等均殉國而死,朱慈炲也在破城之后自縊而亡,益藩傳承暫時斷絕。
朱慈炲死后,由親隨仆役歷經艱辛將遺體運回建昌,安葬于益王家族墓地中,后世稱“益素王”(也稱益末王)。
南明永歷元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七月,避難于福建的益藩宗人、益宣王第十三子鄖西王朱常湖(益敬王之弟、益定王之叔、益素王叔祖)在當地人王祁、李長蛟等的擁戴下起兵反清,攻克福建建寧府(今福建建甌),然后攻克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壽寧等地,一時間福建西北部都歸附明軍。為了呼應建甌的義軍,占據福建南部的明軍鄭成功所部聯絡廣東地方勢力,伺機舉兵。廣東義軍尋找到了朱常湖的兒子朱由榛,奉其為監國,占據揭陽對抗清軍。
但是僅僅三天后,清軍反撲,清潮州總兵車任重擊敗起義軍,攻破揭陽,朱由榛和義軍首領許元烈、鐘振鳳等都犧牲在揭陽城中。南明永歷二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清軍反攻建寧,擊敗了福建義軍,鄖西王朱常湖和義軍首領王祁等也戰死在亂軍之中。益藩宗人轟轟烈烈的反清行動,至此完全失敗。
南明永歷四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益藩宗人朱慈燭(益定王之子、益素王之弟)被南明永歷帝冊封為益王,承襲益藩傳承。朱慈燭在南明永歷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永歷帝被清軍俘獲殺害之后去世,時間不明,死因不明。
清康熙初年,居住在建昌故鄉的益素王之子朱和壐攜子朱怡鎬歷經萬般辛苦,偷渡到臺灣,投奔鄭氏。后來朱和壐病逝,朱怡鎬被同宗寧靖王朱術桂(太祖第十六子遼王朱植后裔)收為養子,改名為朱儼鉁(其實朱術桂比朱怡鎬的輩份要高六輩,不過王朝末年、又寄人籬下,這些規矩也不講究了)。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收復臺灣,鄭克塽及大部分鄭氏集團官員都投降清軍,朱術桂不愿向清軍投降,于是在住所自盡而死,年六十六歲。朱怡鎬等寄居臺灣的明朝宗室則被帶回中原,安置在河南開封府杞縣居住。朱怡鎬是有史可查的明朝宗室之中,行輩傳承最近一代(怡字輩,即崇禎帝的曾孫輩)。自返回中原安置在杞縣后,史書上就再也沒有朱怡鎬的記載,他的蹤影消失在 歷史 的長河中,大明益藩的故事,至此也書寫完了終章。
。
第一代益端王朱祐檳和王妃彭氏、孫氏的墓地在洪門鎮外源村金華山。始葬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陵寢坐北朝南,墓地坐落在呈“交椅”形狀的山窩里,左右青山分別代表著左青龍,右白虎,后枕著的高山則象征著皇權的龍椅,中間的小山包是其陵寢。墓為卷棚式,分前后兩室:前室深1.2米、寬1.6米、高2.1米;后室高3米、寬3.6米、長5.2米。設二道石門,門為券拱形,全長8.2米。門前墓道,長4.9米,寬3.1米。正中為紅石棺臺,上置兩具紅漆棺木,棺臺前地上陳列110個陶儀仗俑,分六行排列。平面呈凸字形,墓門方向為正東南。墓門之前的墓道,自東南向西北傾斜。陵寢周圍的山墻長25丈,寬15丈,前面有一百多米的神道,兩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獸、神道石柱(華表)。但墓地已遭到嚴重破壞,以前的壯觀早以不復存在。陵寢正前方遠處有一條婉延的小溪。
護陵的文臣武將
陵寢前有“享殿”遺址,原來的神道上倒塌著破裂的漢白玉碑刻,碑刻原高3米多,寬1米多,厚有30多厘米,至今還保存刻有“皇明嘉靖二十年”字樣,是賜祭朱祐檳夫婦的“御祭文”。碑文洋洋灑灑數千字,歷陳藩王舊事。墓志銘由其子朱厚燁親自撰寫,多為溢美之詞。
朱祐檳墓出土的文物有:金鳳釵、金簪、金耳挖、金耳環、金香囊、玉佩、玉帶、玉圭、銅鏡、陶俑等等,還有塘志一本。
朱祐檳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死于嘉靖十八年(1539),明太祖第六代孫,憲宗第四子。9歲封益王,19歲就國建昌府。當國42年,終年61年。王妃彭氏卒于嘉靖十六年(1537)。朱佑檳是當時江西三大藩王之一。南昌一帶是寧獻王朱權系統勢力范圍;鄱陽一帶是淮靖王朱瞻墺系統勢力范圍;建昌南城一帶則是益端王朱祐檳系統勢力范圍。三大藩王中,以益端王的勢力最大,延續時間最長。
、、
五代十國是什么時期,在哪個朝代后面
五代十國在唐朝與北宋建立之間的時期。
五代十國是發生在唐代后面,宋朝的統一結束了這種分裂局面。
拓展資料:
五代世系表
十國簡表
后梁(公元907--923年,朱姓) 太祖(溫)-郢王-末帝(友貞,為后唐所滅)
后唐(公元923--936年,沙陀部,李姓) 太祖(克用)-莊宗(存勖)-明宗(嗣源,李克用養子)-閔帝(從厚)-末帝(從珂,李嗣源養子,為后晉所滅)
后晉(公元936--946年,沙陀部,石姓) 高祖(敬瑭)-出帝(重貴,石敬瑭養子,為契丹所滅)
后漢(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劉姓) 高祖(知遠)-隱帝(承佑,為后周所滅)
后周(公元950--960年) 太祖(郭威)-世宗(柴榮,郭威養子)-恭帝(柴宗訓,禪于趙匡胤)
郢川王是哪個年代封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唐代郢州是現在的哪里、郢川王是哪個年代封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