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家書怎么樣寫(寫家書的格式范文古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文家書怎么樣寫,以及寫家書的格式范文古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家書的格式怎么寫?
書信要注意事項:地位、抬頭、分行、稱謂、結尾。
所謂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于起首頂頭第一行。發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采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對于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對于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鑒、臺右;對于婦女用懿鑒、慈鑒;對于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鑒,臺鑒,賜鑒,等也未嘗不可。
信寫好以后,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專頌臺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
如何用文言文寫一份家書?
父母親大人如晤:
久未歸家,不知二老尚安康否?孩兒遠在他鄉,至為掛懷。數欲譴書以告,然學業正急,功課煩多,不敢有絲毫懈怠,惟思親之心日卻。今日重陽佳節,情卻難耐,恨不肋生雙翼,遠涉千里,侍於二老身旁。古人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然也。
時光荏苒,孩兒離家已數月矣,數月以來,一切安好,二老無需掛念。日前孩兒偶遇一舊日同窗,暢談半宿,提及舊事,吁吁良久,惟嘆時光不再,往事不復耳。及言至二老,昔時孩兒行為放浪,不喜讀書。二老時時告誡,當時少不更事,總不以為許。及至今日學業繁重,不堪重負,中夜思之,輾轉不能眠之時,方深以為是。幸而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來日方長,孩兒自當專心致志,一心向上,以求學業有成,以報雙親深恩。
秋風漸涼,望二老夙夜戒護,勿我為念。
文言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古代書信格式是什麼?怎樣署名?古代如何給父母寫信?
一、開頭:稱謂(寫給父母稱謂用尊稱即可,古代對對方父母的尊稱是令尊、令堂。令尊,稱對方父親的敬詞。令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二、正文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正文寫好后,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后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后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三、結語
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四、署名,屬你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放在末尾。
古文思鄉家書怎么寫
1、《京師得家書》明代:袁凱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2、 《春望》唐代: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 《秋思》唐代: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4、《漁家傲·寄仲高》宋代:陸游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5、《阮郎歸·吳門寄家書》清代:項鴻祚闔閭城下漏聲殘,別愁千萬端。 蜀箋書字報平安,燭花和淚彈。 無一語,只加餐,病時須自寬。 早梅庭院夜深寒,月中休倚闌。
古代的家書是什么形式?
古人寫家書,一般都是用“八行書”的宣紙信紙,十六開(B4),紅色的格子,毛筆書寫。 古代的人們寫信,有一定的格式,還有“尺牘”用來參考。從稱呼、問候、用詞、禮節,都有可供參考的細節。 一般百姓人家寫信、來信,那可是一件大事情。得求人寫、求人讀。那時沒有郵局,都是托人捎帶。
中國家書的源流體例和格式,書信既是散文中具有實用性質的文體,又是人與人之間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種工具。家書,是書信中最具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名篇佳作層出不窮,許多家書至今仍有極強的生命力。梁代劉勰《文心雕龍·書記》中說:“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他認為書信產生于春秋時期,產生的原因則是交往頻繁的需要。
家書作為散文的一種形式,是親人之間互報平安、傾訴衷情、議論時政的一種私密性文字,真情實感最易流露,社會真相也極少遮掩,所涉及的又均為真人真事,其中透出的歷史、文化、社會變遷等內容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它是社會的一面未扭曲的鏡子。
例如,曾國藩1864年寫給其弟曾國荃的一封信中,在談及請淮軍一同“會剿”協助曾國荃攻打天京時,曾國藩說:“余亦必將趕到金陵會剿,看熱鬧也。”“看熱鬧”三字在收入文集時即已刪去,但這恰恰是曾國藩的真實想法,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
古代家書的格式怎么寫?急急急!馬上呀!
樓主看看曾國藩家書是怎么樣的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
【原文】
男國藩跪稟
父親大人萬福金安,自閏三月十四日,在都門拜送父親,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親到長沙發信,內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謹悉祖父母大人康強,家中老幼平安,諸弟讀書發奮,并喜父親出京,一路順暢,自京至省,僅三十余日,真極神速。
邇際①男身體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漸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則頭昏,故常冥心于無用,優游涵養,以謹守父親保身之訓。九弟功課有常,《禮記》九本已點完,《鑒》已看至《三國》,《斯文精粹》詩文,各已讀半本,詩略進功,文章未進功。男亦不求速效,觀其領悟,已有心得,大約手不從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須扶持,尚未能言,無乳可食,每日一粥兩飯。家婦身體亦好,已有夢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進士龍翰臣得狀元,系前任湘鄉知縣見田年伯之世兄,同鄉六人,得四庶常,兩知縣,復試單已于閏三月十六日付回。茲又付呈殿試朝考全單。
同鄉京官如故,鄭莘田給諫服闕來京,梅霖生病勢沉重,深為可慮。黎樾喬老前輩處,父親未去辭行,男已道達此意。廣東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茲將抄報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謹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掛懷。家中事,蘭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謹稟,即請母親大人萬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