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收在樂府詩集中的哪個部分(西洲曲收在樂府詩集中的哪個部分)
很多朋友對于西洲曲收在樂府詩集中的哪個部分和西洲曲收在樂府詩集中的哪個部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請詳細分析南朝樂府的《西洲曲》
夢里相思曲中尋——《西洲曲》通釋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這首《西洲曲》,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類,認為是“古辭”?!队衽_新詠》作江淹詩,但宋本不載。明清人編的古詩選本,或作“晉辭”,或以為是梁武帝蕭衍所作。這個問題,目前很難成定論。但從內容和風格看,它當是經文人潤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麗,廣為后人傳誦。
此詩以四句為一節,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換韻,節與節之間用民歌慣用的“接字”法相勾聯,讀來音調和美,聲情搖曳。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它“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確實道出了它在藝術上的特色。然而,如何正確理解這首詩的內容,卻是學術界爭議已久的問題,直到目前為止,也未能統一認識。
的確,這首詩主要是寫一個少女,刻劃她思念情侶的熾熱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稱口吻來寫,也不作詩人第三人稱的客觀描述,而是讓這位少女的情侶用“憶”的方式來抒寫,所以全詩都作男子訴說的口氣。后來杜甫的《月夜》,寫詩人對月懷念妻子,卻設想妻子對月懷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樣的手法。這是全詩在藝術構思上的總的設想;若不這樣理解,那將是越理越亂,最終變成一團亂麻,使人讀來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前句的“梅”字確如游國恩先生所說,是不必實指梅花的,很可能就是那位少女的名或姓。我們的抒情男主人在憶及他心中的“梅”時,當然很想前去西洲見她;但這種想法不知為何未能如愿,他無可奈何,只好折一枝梅(應該是梅枝)托人捎到江北去,以寄托他對“梅”的思念。從這兩句詩可以看出,西洲是那位女子居住的地方,位于長江北岸;這位男子必住江南,則是無疑的了。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這兩句是寫女子的儀容。詩中沒有從頭到腳地鋪寫,只是突出地寫她兩點:一是寫她身著杏紅色單衫,十分好看;二是說她有一頭秀發,烏黑油亮,就象鴉雛的毛色,逗人喜歡。這兩點在他心目中,大概最足以使他動情了。這樣精要地刻劃女子的儀容,當然是經過這位男子的美學心理篩濾過的。再說,詩一開頭就提到“西洲”、“江北”,甚至以“西洲”題篇,實因為他的愛侶住在那兒;他要“下西洲”、“寄江北”,都因為在他的心目中,“西洲”、“江北”與“梅”是交織在一起的。所以“折梅寄江北”,實寄給江北的女子,也就是那位“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的“梅”?;谶@種理解,我們在第二句后用上一個冒號,似乎詩意就更為顯豁。余冠英先生指出,這兩句詩透露了明顯的季節特征,是很有道理的。我們想想:什么時候穿單衫?什么季節杏子紅?鴉雛出世又在哪個月分?難道不都在春夏之交么?所以說,這位男子“憶梅”的“此時”應當是春夏之際,因知那寄往江北的梅也只能是梅枝了。
以上四句可說是全詩的序曲,“西洲在何處”到“海水搖空綠”,凡二十四句,是這首詩的主體,也是寫得最有聲色的精華所在,具體寫這位男子對“梅”的“憶”。因為欲往而不能,故引出他的“憶”來,這是很自然的事,也符合他當時的心理。詩人在這里通過“梅”的舉止和景物的交織描寫,十分自然地映襯出她熾熱、純潔而又微妙的思念情侶的心境,寫得聲情搖曳,給人一種色調鮮明而又情意微婉的感覺。
“西洲在何處”等六句是從方位上由此及彼,一步一步地敘及那女子。開始提出女子住在何處的問題作引子,慢慢引導到她的住處。溫庭筠《西洲曲》中有“艇子搖兩槳,催過石頭城”之語,可知“兩槳橋頭渡”是說搖起小艇的兩槳就可直抵西洲橋頭的渡口。上了碼頭,如果是仲夏時節,必見伯勞飛鳴,連同江風吹拂洲上的烏臼,使人頓生凄清之感。而“梅”的家正在那烏臼樹下。詩由“橋頭渡”而及“烏臼樹”,由樹而及門,再由門而及“梅”——那位頭戴翠玉首飾的女子。這是他以往赴西洲找她時的必經之路,所以印象極深。但他憶及這些物事,說穿了還是因為這些物事最能勾起他對“梅”的憶念。
“開門郎不至”以下十八句集中寫“郎不至”時“梅”的強烈反應。大概他們原先有約,他要到西洲見“她”的,可是開門一見,他沒有來,而是托人捎來一枝梅。此時的她,心情如何,那是可想而知的了?!扒椤痹谒睦锓v,看不見,摸不著;詩人要寫出她那抽象的“情”,便要借助于具體的“形”,這“形”就是讀者可感的關于“梅”的舉止的描寫,而這一切又都是“他”的“憶”中的想象。讀到這里,敏感的讀者一定會發現:怎么出門采的是六月的“紅蓮”,低頭弄的是八月的“蓮子”,舉頭望的卻又是深秋時節才有的“飛鴻”呢?原來,將一件事分解成幾種不同場合來串寫,在民歌中并非罕見,大家熟悉的《木蘭詩》不是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寫法嗎?你若覺得不合生活邏輯,問作者為什么不寫成一次買齊,那固然不無道理,但要知道,那些民間詩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專注于寫出詩中主人的“情”,至于合不合生活常理,他們似乎覺得無關緊要。還有,我們不要忘了,這里是寫抒情男主人對他的情侶的“憶”,既是憶念或憶想,那他“憶”中浮現的“信息”呈現某種跳躍的聯綴,也是完全符合“憶”的心理特征的。這種跳躍聯綴能真實反映出某種情感或情緒,但不一定符合生活邏輯。這種情形,我們只要聯系一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就清楚了。再有一個問題是:《西洲曲》的抒情主人為什么會想象“梅”去采蓮呢?這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梅”是水鄉姑娘,采蓮是她最喜愛的活動,那兒男女青年歡歌嬉戲,充滿詩情畫意,寫她帶著失意的心情去采蓮,或許是借此聊作寬慰吧。再是“蓮”與“憐”諧音,富有雙關意味,那時“憐”的意思猶如今天說“愛”或“愛人”。你看她對“蓮”的態度是多么深情:“蓮子清如水”說明她把自己的愛情視若清純的水。“蓮心徹底紅”,難道不是兩心相愛,熱得通透底里的象征(“紅”是熾熱的象征)?“置蓮懷袖中”,亦見出她對“蓮”的珍惜之情。這些描寫,無不生動而委婉地揭示出她在“憶郎”時的內心秘密。
然而,詩并未到此為止,“他”還進一步想象她“仰首望飛鴻”、“望郎上青樓”。過去有鴻雁傳書之說,“望飛鴻”就是盼望他的書信。其實,此時的她,即使真的接到他的信也未必使她滿足,所以又想象她“上青樓”。我們不必泥于“青樓”是妓院還是富貴人家所居,在這里不過是泛指一般高樓罷了,目的在于寫出她熱切盼望見到“他”的心情。“望郎”自然是望穿秋水,但她還是望了一整天(“盡日欄桿頭”可證)。這時,天色漸晚,她罷休了嗎?沒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二句可證)。原來是隔簾相望,天色晚了,視野漸漸模糊了,“卷簾”正是為了繼續望下去。簾子是卷起了,眼前所見,唯有高高在上的“天”和茫茫搖蕩的“?!保K于沒有來。下面如何?詩中沒有再說,留給讀者去玩味了。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二句解說紛紜。我認為若能聯系“梅”當時的心境來考慮,詩意還是比較清楚的。今天廣州人仍“江”“?!辈环郑纭斑^江”說“過?!?,河里航船翻沉叫出海事,或許南朝時候長江流域的水鄉,也是”“江”“海”不分的?!皳u”形容水波蕩漾?!熬G”是傍晚時分江水變暗的顏色,北朝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曾以“綠”狀寫江水(如“素湍綠潭”),“搖空綠”就是“空搖綠”。因為“他”從江南來江北,必取水道,象往常一樣,“艇子搖兩槳”,故此處說的“海水”必指江水無疑。這里,“自”字、“空”字下得最精妙。杜甫《蜀相》詩云:“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一“自”一“空”,顯然是取法于《西洲曲》的。杜甫這兩句詩,表面看來象寫武侯祠的“景”,實際上是抒他瞻仰武侯祠時的“情”,其中的奧妙,就在“自”、“空”二字。本來,“映階碧草”、“隔葉黃鸝”都是春天美好的景物,然而這碧草、黃鵬對于此時懷著無限景仰之情的詩人來說,卻是不相干的了,所以說碧草“自”有春色,黃鸝“空”弄好音,這樣就把詩人專事憑吊的虔誠突現了出來。我們弄通了杜甫這兩句詩的用意,再來看《西洲曲》“卷簾”二句,就不難理解了。本來卷簾所見,是高天綠水,一片空蒙,但她對此十分淡漠。一“自”一“空”,將眼前美景全給抹煞了。二句大意是說:天啊,你“自”管高吧,海啊,你不過“空”搖其綠?!白浴闭f明與己無關,“空”是徒然無謂之意(二字實為互文對舉,可以互訓)。足見卷簾不是為了玩賞美景,而是為了繼續“望郎”。
“海水夢悠悠”等最后四句,是全詩的尾聲,寫抒情主人從“憶”中回到現實中來的情狀,真是余韻無窮。“海水夢悠悠”中的“海水”只起勾接上句的作用,該句含義主要在“夢悠悠”三字?!皦簟辈⒎恰皦裘隆敝皦簟?,實為上文“憶”的另一種說法。我們今天常說“夢想”,“想”有時就象“夢”??傊?,此處“夢”字應當理解為“他”對“她”的憶念,也就是中間那一大段關于“梅”的想象。既然是“憶”,是“夢”,那就不一定實有其事,故曰“悠悠”,“悠悠”正是“憶”“夢”的特征。我們在前面談到,對于“憶”中出現的物事,不能按現實中的常理去推求,原因就在“憶”同“夢”一樣,原本是“悠悠”然的。
“君愁我亦愁”,“君”與“我”對舉,說明“君”是指“梅”了?!熬睢奔词闱橹魅藢Α懊贰钡膽浵?,是虛寫;“我亦愁”是由“憶”勾起的真情,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詩還再次證明中間二十四句是“他”對“她”的“憶”,試想,如果沒有“君愁”的想象,就不致引出“我亦愁”的情感來。可見,詩的作者盡管在藝術構思上用意深微,但在詩思的關節處還是作了點染的,這關節就是先言“憶”,后言“夢”,再加一句“君愁我亦愁”。這三處確是揭開本詩藝術構思奧妙的關鍵。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南風能吹到西洲,又證明西洲是在江北;而南風與杏紅、鴉雛一樣,不也是春夏之交才有的么?說明抒情主人“憶梅”、“折梅”的時節確在春夏之際??梢姶嗽娛鞘孜埠魬?,前后統一的。
要言之,這首詩的前四句為序曲,后四句是尾聲,由抒情主人訴說自己。中間二十四句為全詩主體,是抒情主人因憶念他的情侶而想象對方亦想念他,通過“她”的種種情狀的描寫,生動地塑造了一位美麗輕靈、純潔多情的少女形象。( 李文初)
古詩里的西洲在哪里 古詩里的西洲說的是哪兒
1、古詩里的西洲在今江西南昌附近。
2、溫庭筠《西洲曲》謂“西洲風色好,遙見武昌樓”。武昌在長江南岸,既云“遙見”則西洲可能正在江北。而據“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之句,可知詩中女子距南塘之地不遠。南塘在鐘陵附近,即在今江西南昌附近。
3、《西洲曲》選自《樂府詩集·雜曲歌辭》。這首詩是南朝民歌。西洲曲,樂府曲調名?!段髦耷罚逖匀?,是南朝樂府民歌中少見的長篇。全文感情十分細膩,“充滿了曼麗宛曲的情調,清辭俊語,連翩不絕,令人‘情靈搖蕩’。”《西洲曲》可謂這一時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西洲曲原文
七哀詩_其一
作者: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譯文
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送行時親戚眼里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舍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饑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饑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于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
鑒賞
“七哀”,《文選》六臣注呂向注云:“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边@是望文生義。元人李冶《敬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樂、愛、惡、欲皆無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謂之七哀也?!币囝H牽強?!镀甙А肥菢犯柁o,今人余冠英說:“所以名為‘七’哀,也許有音樂上的關系,晉樂于《怨詩行》用這篇詩(指曹植《七哀》)為歌辭,就分為七解?!保ā度茉娺x》)較有道理,可以參考。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長安。東漢都城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故稱長安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長安亂得不成樣子,是因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亂,他們大肆燒殺劫掠,百姓遭殃。這兩句寫社會的動亂。詩人正是在這種動亂之中離開長安的,這里交代了詩人離開長安的原因。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這里點出詩人離開長安以后的去向?!皬汀?,值得注意,這說明詩人的遷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驅使吏民八百萬人入關,詩人被迫遷移到長安,此時為了避難,又要離開長安。這個“復”字不僅表現了眼前凄楚的情況,而且勾起了悲慘的往事,蘊涵著無限的感慨和哀傷?!爸袊?,中原地區。我國古代建都黃河兩岸,因此稱北方中原地區為中國?!扒G蠻”,指荊州。荊州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楚國本稱為荊,周人稱南方的民族為蠻,楚在南方,故稱荊蠻。這兩句是說,離開中原地區,到荊州去。這是因為當時荊州沒有戰亂,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亂。王粲因為荊州刺史劉表,與自己是同鄉,而且劉表曾就學于王粲的祖父王暢,兩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寫離別時的情景。這兩句是互文,“悲”的不僅有“親戚;,還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僅有“朋友”,還有“親戚”。詩人描寫送別時的表情和動作,固然是為了表現詩人和親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種悲慘的氣氛,使人感到這是一場生離死別。
詩人離開了長安,離開了親戚朋友,一路上見到的景象觸目驚心:“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币姷降氖抢劾鄣陌坠?,遮蔽了無垠的平原。這是“豺虎”作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場戰亂造成的悲慘景象,曹操《蒿里行》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所詠是同樣的情景,可以參閱。以上是“鳥瞰”,下面六句寫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六句同樣緊承“出門無所見”。詩人見到的不僅是“白骨蔽平原”,還有“饑婦人”棄子的事。婦人愛子,這是正?,F象;婦人棄子,這是反常現象。這種反?,F象的產生,是由于戰亂。因此,詩人以慘絕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鮮明而生動,催人淚下。吳淇說:“‘出門’以下,正云‘亂無象’。兵亂之后,其可哀之事,寫不勝寫,但用‘無所見’三字括之,則城郭人民之蕭條,卻已寫盡。復于中單舉婦人棄子而言之者,蓋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保ā读x詩定論》卷六)張玉谷說:“‘出門’十句,敘在途饑荒之景,然臚陳不盡,獨就婦人棄子一事,備極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顧,塞路死亡,不言自顯。作詩解此舉重該輕之法,庶幾用筆玲瓏?!保ā豆旁娰p析》卷九)都道出了這種寫法的藝術特點。這種寫法對杜甫是有影響的,所以何焯說:“‘路有饑婦人’六句,杜詩宗祖?!保ā读x門讀書記》卷四十六)
婦人棄子的慘景,使詩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所以他“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這表現了詩人的哀傷和悲痛。詩人乘馬繼續向前行進。“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卑粤?,是漢文帝劉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陜西長安縣東。漢文帝是漢代的明君,史書上贊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漢書·文帝紀》),有所謂“文景之治”。詩人南登霸陵高處,回首眺望長安,自然會想起漢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漢文帝這樣的賢明君主在世,長安就會不如此混亂、殘破,百姓不至于顛沛流離,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鄉。登霸陵,眺長安,詩人感慨萬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連同上面兩句,同為全篇的結尾。下泉,是《詩經·曹風》的篇名?!睹姟沸蛟疲骸跋氯?,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薄跋氯恕?,指《下泉》詩的作者。面對著漢文帝的陵墓,面對著動亂的社會現實,詩人才懂得《下泉》詩作者思念明王賢君的急切心情,因而從內心發出深深的哀嘆。張玉谷說:“末日‘南登’‘回首’,兜應首段?!畟摹氯U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動?!保ā豆旁娰p析》卷九)方東樹也說:“‘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轉換振起,沉痛悲涼,寄哀終古?!保ā墩衙琳惭浴肪矶┒贾赋隽舜嗽娊Y尾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寫得悲涼沉痛,真切動人,是建安詩歌中的名作。方東樹評為“冠古獨步”,不是沒有道理的。
西洲曲五個層次
西洲曲五個層次:
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句);第三部分(11-18句);第四部分(19-26句);第五部分(27-32句)。
這首詩依照季節的轉換抒寫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子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愛人連綿不絕的苦苦思念及微妙的心理,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
全詩賞析:
這首《西洲曲》,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類,認為是“古辭”。而《玉臺新詠》作江淹詩,但宋本不載。明清人編的古詩選本,或作“晉辭”,或以為是梁武帝蕭衍所作。這個問題,很難成定論。但從內容和風格看,它當是經文人潤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麗,廣為后人傳誦。
此詩以四句為一節,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換韻,節與節之間用民歌慣用的“接字”法相勾聯,讀來音調和美,聲情搖曳。主要寫一個少女,刻劃她思念情侶的熾熱而微妙的心情。
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稱口吻來寫,也不作詩人第三人稱的客觀描述,而是讓這位少女的情侶用“憶”的方式來抒寫,所以全詩都作男子訴說的口氣。
著名的樂府詩《西洲曲》屬于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名,最早著錄于徐陵所編《玉臺新詠》,具體作者不詳。
《玉臺新詠》中認為作者為江淹,明清人編寫的古詩選本里,又作“晉辭”,《古詩源》認為其作者是梁武帝蕭衍?!段髦耷肥悄铣瘶犯窀柚凶铋L的抒情詩篇,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鐘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出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真勾連。全詩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絕。《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名,最早著錄于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玉臺新詠》是一部東周至南梁的詩歌總集,由徐陵于公元6世紀輯成,共收詩769首。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艷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西洲曲收在樂府詩集中的哪個部分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西洲曲收在樂府詩集中的哪個部分、西洲曲收在樂府詩集中的哪個部分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