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詩被稱為什么(王昌齡以什么詩著稱)
今天給各位分享王昌齡的詩被稱為什么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王昌齡以什么詩著稱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王昌齡為什么被稱為“七絕圣手”?
因為王昌齡的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所以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托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實的揭露和幽怨,因而與屈原的《離騷》在精神上有一致之處。
擴展資料:
王昌齡的詩歌從語象選擇、句式運用到語句組合三方面都體現了詩人對典雅勁健的語言藝術風格的追求。
在語象選擇方面,王昌齡多選用大的數詞、有力度的動詞、準確的形容詞來表現有氣勢的大場景或有氣魄的大胸懷,體現出了語言的力量美、氣勢美。
在名詞選擇方面,王昌齡選擇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語象。王昌齡在詩中多使用短句、變形句式、緊縮復句。使語言有力量感、經濟簡練。
王昌齡詩歌中的語句組合也體現著他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總結王昌齡的詩三大特點就是: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意興相兼、沉中見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絕圣手
詩人王昌齡,詞鋒豪邁,被后人譽為什么?
唐代詩人王昌齡,詞鋒豪邁,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 (698年—757年),字少伯,因曾任江寧丞,謫龍標尉,又名王江寧、王龍標,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代表作品有:《出塞》《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等,以七絕名于世。
盛唐詩歌中,七絕共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并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圣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七絕因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地成為唐代流行的體裁,因此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后人以很大影響。
清代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說:“七絕第一,其王龍標乎?右丞以淡而至濃,龍標以濃而至淡,皆圣手也。”
王昌齡被稱為詩什么?如:李白被稱為詩仙
王昌齡被稱為“詩家天子” ,譽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昌齡”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岳英靈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后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游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后非常高興,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游,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杰,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墩膊抛觽鳌氛f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岳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龍標尉。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 后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短撇抛觽鳌份d: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后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币幌蛲樵娙说膹堟€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天子王昌齡”。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游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于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并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游,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后
世稱為七絕圣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笨畤@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遍惽饡砸蚣刹哦鴼⒑α送醪g,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王昌齡被稱為什么
王昌齡被稱為“詩家夫子”、“七絕圣手”,他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授汜水縣尉,坐事流放嶺南,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的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王昌齡的邊塞詩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致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
王昌齡被稱為什么?
王昌齡被稱為“詩家夫子”、“七絕圣手”。
王昌齡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
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汜水縣尉。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坐事流放嶺南。開元末年,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圣手”之稱。著有《王江寧集》六卷。
投筆從戎: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
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王昌齡被稱為什么詩人?
王昌齡被稱為邊塞詩人。也被稱為“詩家天子”,譽為“七絕圣手”。本文中,我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王昌齡成就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之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尤其是將七絕推向高峰,故人稱“七絕圣手”。其詩歌體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樂的七言絕句。內容基本上選用樂府舊題來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想象力。其詩歌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被推為邊塞名作,《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于王昌齡的詩歌最專于七絕,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稱其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后世影響
中唐
王昌齡的詩風和詩境最先影響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齡之后,又把意境的研究推進了一步,他關于意境方面的論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當的深入,他繼承了王昌齡以“境”論詩的方式,提出了諸如“緣境不盡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題。
晚唐
其次便是晚唐時期的司空圖,他在王昌齡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啟發下對意境作出了全面總結,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觀點。
宋代
宋代意境理論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嚴羽,他針對一部分宋詩以理勝而不講求意境的傾向,在緬懷盛唐詩歌并在王昌齡及唐代所有對詩歌意境的審美經驗的啟發下,提出“興趣”說。此說見諸于其論著《滄浪詩話》。
清代
清末的王國維是意境范疇發展史的最后一位總結者,亦是其終結者,集大成者。其著作《人間詞話》在探求歷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借鑒王昌齡等歷代文人對“意境”范疇的探討并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王昌齡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