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中攻守之勢異也文中如何體現(過秦論為什么大篇幅敘述秦攻取天下的過程)
今天給各位分享過秦論中攻守之勢異也文中如何體現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過秦論為什么大篇幅敘述秦攻取天下的過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翻譯古文句子《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作者:漢·賈誼
選段: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文:
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文本賞析
論述秦王朝興滅的歷史教訓,指出秦之所以能滅六國而統一天下,是因為秦自孝公以來“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符合了當時廣大群眾要求和平、統一,過安定生活的愿望,“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則是由于它不懂得“攻守之勢異”,而“仁義不施”、暴虐天下,“百姓困窮”、“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百姓怨望而海內叛矣”的結果。因此,他提醒漢文帝要使社稷久安,必須“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施仁義”于民,用封建道德教化守天下。
過秦論里用了哪幾組對比來闡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觀點?
賈誼的《過秦論》,用了四組對比來闡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觀點。這四組對比分別是:
1、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作者用相當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讀者對這一段歷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2、秦與六國的對比。文章在敘述惠文、武、昭襄的業績時,以諸侯軍隊之眾、謀士之多、土地之廣等作比較,并列舉國名、人名。與秦抗衡的六國,地廣、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縱締交,相與為一”,似乎萬眾一心。但結果卻是“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從散約敗”“強國請服,強國入朝”,這樣夸張的對比,足以襯托出秦國實力之強。這一層對比是極強者與較強者的對比,形成反差。
3、秦與陳涉的對比。文章敘述始皇統一中國的功業與陳涉以一介戍卒率眾起義的情景,確是又一個強烈的對比。雖然“始皇既沒”,但陳涉面對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強大秦王朝。而作者極寫陳涉窮困平庸,出身卑賤,才能平平,無錢無勢,士卒稀少而疲弊,更無裝備可言。但他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影響所及,“山東豪俊遂并起”,以致顯赫一時的強秦亡于一朝。這第二層對比是極強者與極弱者的對比,形成的反差較前更為強烈。
4、陳涉與六國的對比。文章在末尾議論中,將陳涉的起義與諸侯國合縱抗秦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比?!瓣惿嬷唬亲鹩邶R、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奥i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二比武器?!爸喪?,非抗于九國之師”,三比士卒?!吧钪\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土也”,四比人才。陳涉與諸侯不論在哪個方面比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領戍卒,打敗了強大的秦朝。這正好從側面反映出秦朝滅亡,問題不在對手,而在于本身。
這四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宏偉,氣勢磅礴,論據充分,分析透徹。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這四個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
過秦論的中心論點和主旨是什么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哆^秦論》一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的中心論點
《過秦論》一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本文通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敘述秦國逐步強盛的史實,寫六國合縱攻秦反而失敗,為秦所并,顯示了秦上升時期的蓬勃發展之勢;然后又寫陳涉領導的義軍,人少勢孤卻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過這樣的敘述,用歷史事實互相對照,得出了秦雖有百多年的興盛史,敗六國,吞諸侯,一統中國,威振四海,卻亡于陳涉之手,乃是仁義不施的結果。在探討秦亡原因的同時,其過秦諷漢之旨已意在言外。
過秦論的主旨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過”。上篇通過對秦國興盛歷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則具體地論述了秦統一之后的種種過失。中篇指出秦統一天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本來處在很好的形勢中,但秦始皇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反而焚書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時,仍不能改正原先的過失,終致國家傾覆?!哆^秦論》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原來錯誤的政策,“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圖發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一。但遺憾的是,秦朝鉗口閉言的一貫政策,導致上下“雍閉”,子嬰孤立無親,終于不免滅亡的命運。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
過秦論的作者
賈誼,漢族,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出處:“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翻譯:什么叫攻守之勢異也?
出處:“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過秦論》中賈誼對秦朝滅亡原因的總結.
翻譯:(就是因為)攻守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卻沒有相應的實施仁義.
理解:首先,這種注解,與全文所述或者未述的史實不符.按照這一注解,仁義不施就是攻守之式異的原因,而為何攻守之勢呢?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國,奪取全國政權的時候.守,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見課本84頁注解部分)作者所謂攻守之勢異,指的是秦要統一全國,自然要對山東諸侯采取攻勢,逐步消滅它們;而是在統一全國之后要防止人民顛覆它的政權,這就轉入守勢了(《教師教學用書》167頁).這兩處是一致的.按照這種理解,主旨句的注解與史實就發生了矛盾.因為,文章所述史實,從秦孝公時的商鞅到始皇時的李斯,都是先秦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從秦孝公所謂窺周室到惠文、武,昭襄的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再到秦始皇的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也無絲毫的仁義可言,而是高詐力的策略,但是攻守的形式依然發生了變化,秦國統一天下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由此,何來就因為沒有實行仁政而使攻守形式發生了變化之說?
其次,這種注解即不符合賈誼的思想,也不符合文章的寫作意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上鮮有的活躍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實際是儒法兩家的對立.從春秋戰國到西漢初年,只間隔了秦王朝數十年短暫歷史,加之賈誼的生活年代,又早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的提出,因而,賈誼受法家思想的影響就不可避免,只能說,他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冊115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一派(《教師教學用書》170頁).換言之,賈誼的思想并非純粹的儒家思想,他對秦國的發展直至統一天下的原因,不可能站在純粹的儒家立場上去評價,這點在《過秦論》中篇能夠得到印證.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因此,不難看出,賈誼眼里攻守之勢變化的真正原因是高詐力.它所主張的攻守之勢發生變化之后,要相應的改變治國的策略,即取與守不同術也.這樣理解賈誼的政治思想,才能準確把握全文的寫作意圖.西漢初年,在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相爭的戰亂后,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人民待休養生息.作者寫此文,意在以史為鑒,告誡西漢統治者,莫要重蹈亡秦覆轍.因而,在秦由攻勢轉為守勢的問題上,作者并未強調實施仁義的重要,所以,仁義不施的結果只能是秦王朝的滅亡,而不能是攻守之勢的變化.
綜合以上分析,這一注解要么影響學生對文章寫作意圖的準確把握,要么出現學生對攻守之勢理解偏頗,即把秦王朝統一天下后對人民的統治理解為攻,把鎮壓人民反抗理解為守,其核心表現為秦王朝由主動變為被動.那么,應該如何注解此句?筆者以為,而當注解為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
關于過秦論中攻守之勢異也文中如何體現和過秦論為什么大篇幅敘述秦攻取天下的過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