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宣公是哪個出版社出版(左傳哪個出版社出版的好)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勛髠餍悄膫€出版社出版,以及左傳哪個出版社出版的好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左傳·宣公十二年》作者是誰
左丘明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左傳注
春秋左傳注
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套裝全4冊)
·出版社:中華書局
·頁碼:1736 頁
·出版日期:1990年
·ISBN:9787101002621
·條形碼:9787101002621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
·中文:中文
·套裝數(shù)量:4
作者:楊伯峻
內(nèi)容簡介
《春秋左傳》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起自魯隱公元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是學(xué)習(xí)、研究先秦歷史、文學(xué)、哲學(xué)和語言必讀的典籍。作者積數(shù)十年之力,對左氏《春秋》經(jīng)、傳作詳細校勘、分段、注釋,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資料,融會貫通,時出己見,是為當(dāng)代《春秋左傳》集大成之全注本。
圖書目錄
修訂小記
前言
凡例
引用書目
隱公
莊公
閔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書摘
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廐,書,不時也。凡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日中者,春、秋分也。其日之長短與夜中分,故曰日中。日中而出者,春分百草始繁,牧于垌野也。日中而入者,秋分農(nóng)事始藏,水寒草枯,則皆還廐也。據(jù)《周禮·夏官》《圉師》及《牧師》,知馬四季所居不同,春仲居牧,夏日居房(音訝,涼棚),秋仲居廐。《圉師》又云“春除蓐釁廐始牧”,則必于始牧之時而后釁廐,其時為夏正之二月,周正之夏矣。今實于殷正之春《丑、寅、卯三月》新廐,故云不時。《公羊傳》謂“新”為“修舊”,非《左傳》意。
夏,鄭入侵許。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日侵,輕曰襲。聲罪致討,鐘鼓堂堂曰伐,鐘鼓不備或不用曰侵,以輕師掩其不備曰襲。《晉語》五云:“是故伐備鐘鼓,襲、侵密聲”,亦此意也。然有時侵伐亦可互言,定四年《經(jīng)》云:“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wèi)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于召陵,侵楚”,計總十九國之師,豈可不備鐘鼓?而書用“侵”字,故傳云:“三月,劉文公合諸侯于召陵,謀伐楚也”,則用“伐”字。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中華書局編審,湖南長沙人。193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解放前曾任馮玉祥研究室成員、中山大學(xué)講師。解放后歷任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協(xié)秘書處處長,湖南省統(tǒng)戰(zhàn)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xué)、蘭州大學(xué)副教授,中華書局編審。中國語言學(xué)會理事。著有《文言虛詞》(中華書局1965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1963年)、《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春秋左傳論》(中華書局1981年)、《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年)、《楊伯峻治學(xué)論稿》(岳麓書社1992年)、《楊伯峻學(xué)術(shù)論文集》(岳麓書社1984年)等。1984年為電大主講《淺談〈詩經(jīng)〉》、《〈春秋左傳〉淺講》、《〈論語〉和〈孟子〉》,所講內(nèi)容作為教材收入《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中央廣播電視大學(xué)出版社1984年)。
左傳的刊刻情況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許多學(xué)者也持懷疑態(tài)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zhàn)國時人;鄭樵《六經(jīng)奧論》認為是戰(zhàn)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xué)認為是偽書。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為則認為是劉歆所作。今人童書業(yè)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zhàn)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現(xiàn)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zhàn)國時的一些學(xué)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xué)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xu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diào)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xiàn)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fēng)俗、民族關(guān)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xué)著作。它表現(xiàn)在:長於記述戰(zhàn)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左傳》受到學(xué)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鄭玄、杜預(yù)為其作注解,以后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傳》在史學(xué)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戰(zhàn)國文字最早被發(fā)現(xiàn)是在西漢以后,歷代學(xué)者都對戰(zhàn)國文字進行了研究。漢代廢除了秦的“挾書之律”,一些未遭秦火焚毀的典籍如《孝經(jīng)》、《左傳》、《周禮》、《尚書》、《論語》先后從地下和墻壁中被發(fā)現(xiàn)或從民間獻出。這些古籍多使用戰(zhàn)國時期東方諸國的文字寫成的,被稱為古文。東漢許慎在《說文》一書中對所收一千多個古文從形音義角度進行了全面地研究。自三國到民國以前,研究戰(zhàn)國文字的學(xué)者主要有魏初的邯鄲淳、西晉的荀勗、和嶠、衛(wèi)恒、束晳、續(xù)咸、隋顏之推、唐傅奕、北宋郭忠恕、夏竦、蘇軾、歐陽修、趙明誠、葉石林、清代陳介祺、吳大澄等人。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出土的戰(zhàn)國文字資料巨增,這一時期研究戰(zhàn)國文字的學(xué)者也隨之增多,主要有王國維、唐蘭、劉節(jié)、容庚、郭沫若、徐中舒、胡先煒等人。其中研究成績最顯著的當(dāng)推王國維,他將“古文”確定為戰(zhàn)國時期東方六國的文字,這一結(jié)論指明了“古文”的性質(zhì)及正確年代,是對研究戰(zhàn)國文字的重大貢獻。
古籍的刻工
刻工又稱“鐫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書版的工匠手。
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縫下方(即下書口)都記有刻工的名字。這些名字,對一般圖書來說,當(dāng)初可能是為了計酬所留,同時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責(zé)任;對特殊的圖書,如佛經(jīng)、佛像等來說,可能是為了積功德,故大都留下了刊刻匠人的名字。這些名字雖然都很簡單,但是,因為一個人的技藝總有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再參以記名,就很容易區(qū)別;同時,一個人的藝齡,如果從二十歲開始計算的話,一般的大約不會超過五十年,或者說,大體應(yīng)在四十年左右。這樣,我們憑藉刻工這兩方面的因素,就不難從已知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刻工,推論出不明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大體刊刻時間。這對辨別偽本亦大有益處。
如商務(wù)印書館所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所收《南史》,題為元大德間刊本,但據(jù)著名學(xué)者王重民先生考,“乃其刻工十八九同于明初所刻《北史》”(見《中國善本書提要》),可證此書并非元刻本,更非元大德年間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有另一部《南史》殘存二十六卷,即《本紀》四至七、《列傳》一至五、二十八至三十、三十四至四十四、五十八至六十。王重民先生說:(此本)“下書口記刻工,大都為朱敬之、徐進卿、何甫三數(shù)人所刻。敬之或署朱茍,或單署敬字(草書似秀字);進卿單署徐字,徐又省作余;何甫或署何,或署甫,何又省作可。又有張(或作弓)、楊(或作木易)、翁、董、章、鄭、陳、方、于、洪、良等單字,與明初補版署雙名者,其風(fēng)格迥乎不同”(見《中國善本書提要史部紀傳類》),可證這個本子是“真為元刻元印”(出處同上)。看得出,這里考訂的依據(jù)主要就是刻工。刻工的重要可見一斑。
就目前而論,我國可考的最早刻工是雷延美,他曾于后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為曹元忠雕刻觀世菩薩像,此像上圖下文,末署“匠人雷延美”。原物出敦煌,可惜已被法人伯希和竊走。
由于后世所存宋版書大都是南宋刻本,故關(guān)于北宋的刻工所知寥寥,而南宋刻工所知較多。據(jù)日本學(xué)者長澤規(guī)矩也據(jù)日藏宋版書一百三十種統(tǒng)計,計有刻工一千七百人,除去只署姓,或只署名而無姓者,共一千三百人。我國學(xué)者張秀民先生,致力于我國古代出版史的研究,于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中國印刷史》這部巨著。他說:“筆者據(jù)北京圖書館所藏宋本三百五十五種,及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寧波天一閣所藏宋本數(shù)十種,又找出約七百人,其中大部分可補長澤氏之不足。因宋本蝴蝶裝,許多姓名被黏在板心內(nèi),不易看出,所以數(shù)字不全。若加入《磧(音氣)砂(同沙)藏》中刻經(jīng)人孫仁等四百二十三人,宋刻工總數(shù)可考者近三千人,只存十一于千百而已”。(見《中國印刷史第三章》)
古籍的流傳
古籍的流傳形式古今很不相同,簡策時代的古籍是以單篇流傳;紙普遍使用之后,由于書寫工具的改進,古籍開始以“集”的形式流傳;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古籍便以整部的批量流行了。
簡策時代的古籍所以是單篇流行,主要是因為文字的載體——竹簡太笨重。從出土的秦漢竹簡看,通常每枚竹簡只容納三十或四十個字左右。即以四十個字算吧,一篇一萬字的文章就需要二百五十枚竹簡,這就是說,一部五十萬字的書,就需要一萬二千五百枚竹簡,這無論從體積上說還是從重量上說,都是十分可觀的。這就決定了當(dāng)時的書籍,只能是以一篇為單位流傳。例如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他在同書《老子韓非列傳》亦說,韓非“故作《孤憤》、《五蠹(音度)》、《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所列舉的都是今天《管子》、《韓非子》兩書中的篇名,很可說明當(dāng)時的書籍的單篇流行的事實。
古籍的單篇流行,帶來了下列后果:
①一個作者的書,讀者所得篇章有多有寡,不相統(tǒng)一。
②一部完整的書,由于單篇流傳而容易散佚,而且大都是整篇整篇的散佚。如《史記》一百三十篇,從司馬遷寫成,到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時,就已有“十篇有錄無書”,即是典型的事例。
魏晉之時,紙作為一種輕便的書寫工具,已逐漸普遍使用。
晉人傅咸稱紙“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并說紙有“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的優(yōu)點(以上引文均見《紙賦》)。這樣,古籍就改變了過去單篇流行的形式,而以多篇集在一起,即“集”的形式流傳了。《四庫總目》“別集類”的上序說:集……其自制名者,則始張融《玉海集》,其區(qū)分部帙,則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詩賦集,有文集,有別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謝有集,有逸集;與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約之正集百卷,又別選集略三十卷者,其體例均始于齊梁。蓋集之盛,自是始也。(四庫全書卷一四八集部別集類)
“集”的流傳形式,大體有下列特點:
①一個人的著述較為集中,為研讀一個人或一個學(xué)派的著述提供了方便。
②文集或詩集大都由作者或作者的親屬、門弟子編定、較為可靠。
③由于“集”的容納量視簡策的單篇大大加大,鈔寫并不容易,故書籍很受人珍視,往往一書而幾代相傳,反復(fù)校勘,絕少訛誤,精本較多。
自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書籍不僅一改而為批量流行,而且,它還作為商品進入了交易市場。這種情況帶來的結(jié)果是:①書籍很容易得到;②刻版尚有訛誤,則廣為擴散,甚至以訛傳訛;③由于商人刻書以盈利為目的,粗制亂造者往往有之。鑒于這種情況專門研究和品評版本優(yōu)劣的版本學(xué)便應(yīng)運而生;同時,校訂文字訛誤的校勘學(xué)也得到了極大發(fā)展。
龔留柱《春秋弦歌〈左傳〉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4月。本書共分正文和附錄兩大部分。正文從《左傳》的來歷與傳統(tǒng),《左傳》的思想內(nèi)容,《左傳》與中國史學(xué)、文學(xué)、政治文化,《左傳》與中國兵學(xué)等方面講述了《左傳》與中國文化的關(guān)系。系統(tǒng)、全面、深入地探討了《左傳》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的全方位影響。
、《孝經(jīng)》與孔子思想是否相悖
以《孝經(jīng)》為偽作的學(xué)者,很注意從《孝經(jīng)》內(nèi)部尋找攻擊點,焦點有二:
一是《孝經(jīng)》與《左傳》有同文,說者認定是《孝經(jīng)》襲《左傳》。姚際恒《古今偽書考》云:“其《三才章》‘夫孝,天之經(jīng)’至‘因地之義’,襲《左傳》子太叔述子產(chǎn)之言,惟易‘禮’字為‘孝’字。《圣治章》‘以順則逆’至‘兇德’,襲《左傳》季文子對魯宣公之言;‘君子則不然’以下,襲《左傳》北宮文子論儀之言。《事君章》‘進思盡忠’二語,襲《左傳》士貞子諫晉景公之言。《左傳》自張禹所傳后始漸行于世,則《孝經(jīng)》者,蓋其時之人所為也。勘其文字,絕類《戴記》中諸篇,如《曾子問》、《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之類,同為漢儒之作。”姚氏將《左傳》和《孔子閑居》等一律視為漢儒之作,未免成見過深。近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一批走私出境戰(zhàn)國楚簡,內(nèi)中即有《孔子閑居》,姚說非但不攻自破,而且適成反證。類似之說,可置而勿論。姚鼐《孝經(jīng)刊誤書后》云:“若其詞有同于《左傳》者,蓋此固曾氏之書,而《左傳》傳自曾申,劉向《別錄》記之矣。意或為《傳》時取詞于是,未可知也。”姚說甚是。以《孝經(jīng)》與《左傳》有同文,而斷言必是《孝經(jīng)》襲《左傳》,在邏輯上難以成立。
二是認為《孝經(jīng)·諫爭章》關(guān)于“爭子”的論述與孔子思想相悖: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
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
友,則終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dāng)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
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dāng)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認為,此章“父當(dāng)有爭子”的論述,與孔子思想明顯抵牾:“孔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多少低回曲折!今《諫爭章》云‘父有爭子,……故當(dāng)不義,子不可不爭于父;……從父之令,焉得為孝!’又何其徑直而且傷于激也?其言絕不倫類。”楊成孚《經(jīng)學(xué)概論》云:“《孝經(jīng)》中的思想,亦不應(yīng)與《大戴禮記》和《禮記》中曾子論孝的內(nèi)容發(fā)生矛盾。如《孝經(jīng)》主張‘父有爭子’,而《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上》則認為子與父辯是禍亂之源。”(116頁,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4)
辯難者將爭子之“爭”理解為“爭辯”,似有偷換概念之嫌。此“爭”為“諍”之借字,御注云:“爭謂諫也。”孔子生逢亂世,昏君當(dāng)?shù)溃瑏y臣弄權(quán),賊子篡弒,若置若罔聞,依然偏揚敬順,不倡諫諍,能成其為淑世救民之孔子乎?從某種程度而言,亂世的形成,正是缺少爭臣、爭子。因此,孔子反對愚孝,在情理之中。御注云:“有非而從,成父不義,理所不可。”得之。
孔子關(guān)于“父當(dāng)有爭子”的思想,并非只見于《孝經(jīng)》,在孔門弟子的著作中,時有所見,如《荀子·子道》云: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
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孝子
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
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
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
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
故勞苦雕萃而能無失其敬,災(zāi)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
非仁人莫能行。詩曰:“孝子不匱。”此之謂也。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
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xiāng)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
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
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
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
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
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在辯難者稱引的《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中也有關(guān)于諫諍的論述:
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
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
孔子甚至批評曾參過于順從其父,乃至聽任其父親施暴、一味委曲求全的態(tài)度:
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韓
詩外傳》卷八)
在孔子看來,使父親身陷不義之地,就是最大的不孝。《諫爭章》“故當(dāng)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與《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思想一脈相承。在仁與義的原則面前,孔子的態(tài)度很明確。當(dāng)然,孔子反對為諫父之過而態(tài)度激烈,導(dǎo)致父子反目,故《禮記·曲禮》云:“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待日后氣氛緩和時再諫,此與孔子諫諍思想并無捍格。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父子關(guān)系與君臣關(guān)系相一致。為父者與為君者均非圣人,孰能無過?因此,臣子都有匡扶君父的責(zé)任。《論語·季氏》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將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無論是為人臣還是為人子者,都不應(yīng)該“危而不持,顛而不扶”。這一看法在郭店楚簡中也可以得到部分印證。楚簡《魯穆公問子思》云:
魯穆公問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
矣。”
“恒稱其君之惡者”,就是“爭臣”。《諫諍章》將爭臣與爭子置于同一體系中加以論述,既然為君者要有恒稱其惡的爭臣,則為父者要有能諫其過的爭子,已是不言而喻。要之,“諫爭”是孔子孝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爭子”之說否定《孝經(jīng)》,鄙見以為不可。
哪家出版社的《左傳》好
按你的要求,在當(dāng)當(dāng)網(wǎng)上找到二本。
(1)左傳選評(新世紀古代歷史經(jīng)典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ref=search-1-A
這是一本普及讀本,深入淺出,有高中水平既能看懂。
(2)左傳選——上海古籍出版社;ref=search-1-A
這是復(fù)旦大學(xué)已故教授朱東潤先生的名著,是大學(xué)文科學(xué)生的讀物。
你可在二本中選擇。
至于——《春秋左傳注 (修訂本) 》 (全1-4冊)
作者:楊伯俊 編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是研究經(jīng)典的學(xué)者讀的全本,雖然是“權(quán)威”但對于你并不適用。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