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欽哪個朝代的詩人(蘇舜欽的詩歌史地位)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蘇舜欽哪個朝代的詩人,以及蘇舜欽的詩歌史地位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舜欽的《滄浪亭記》怎么翻 全文
譯文:
我因獲罪而被貶為庶人,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吳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沒有能找到。一天拜訪學宮,向東看到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
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祐的廢園?!睆母吒叩偷偷牡貏萆线€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遺跡。我喜愛這地方,來回地走,最后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筑亭子,叫“滄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陰影在門窗之間交錯相接,尤其是在有風有月的時候更宜人美麗。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樂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里,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就沒有了煩惱;所聽所聞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會受外物影響而感動。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排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
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鉆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
原文:
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
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
《滄浪亭記》是宋代文人蘇舜欽創作的一篇散文。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是蘇舜欽遭受政治上的沉重打擊以后所作的。慶歷四年(1044),進奏院祠神之日,蘇舜欽作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循前例以賣舊公文紙的錢宴請同僚賓客。
當時朝中的保守派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對宰相杜衍、參知政事范仲淹、樞密副使富弼等人力圖改革弊政之舉心懷不滿;而蘇舜欽得范仲淹薦舉,又是杜衍之婿,因而保守派抓住這件事,借題發揮,彈劾他監主自盜,結果,蘇舜欽被罷去官職,在席的有十余人被逐出朝。
區區一件小事,竟得如此嚴懲,蘇舜欽激憤不己,他帶著心靈上的創痛,流寓蘇州,不久,在城南營建滄浪亭,并寫下了這篇文章。
作品賞析
《滄浪亭記》全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記述了滄浪亭由“園”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歷史變遷,并通過古今對比,抒發了作者對世事變化的感慨,表現了自己對名利等的淡泊胸懷。
作者模仿了柳宗元的文章的基本格調和具體表現方式,并在文字中融入了個人獨特的體驗,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心態,把大段議論引入文中,更顯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風格。
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
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
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滄浪亭記
宋朝詩歌界“蘇梅”并稱,其中“蘇”并不是蘇東坡,他是誰?
文學界有句話叫做唐詩宋詞,意思就是唐朝的詩以及宋朝的詞最為出眾。實際上,宋朝時不僅流行詞,一些詩也不輸唐朝,其中蘇舜欽的詩堪稱一絕。
蘇舜欽,字子美,雖然長于開封,但若論起祖籍,應為四川人。蘇舜欽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名為蘇易簡,乃是宋太宗時期的朝中重臣,曾官至參知政事。其父蘇耆,曾為河東轉運使,一方封疆大吏。正因蘇舜欽有這樣的出身,所以他的童年是頗為痛苦的,整日都要去學習經典,好為日后考取功名做準備。
與此同時,蘇舜欽也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經常提筆寫文,還曾跟自己好友一起提倡古文,這在當時是不符合潮流的東西,所以蘇舜欽受到了重重阻礙,最終宣告失敗。不過日后,歐陽修也曾開展過古文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蘇舜欽22歲那年,其父依靠自己的官職給他安排了一個補太廟齋郎的職位,雖不算什么大官,但也足以令無數人羨慕不已。公元1034年時,蘇舜欽考上進士,時年34歲,雖然比不上文天祥這樣二十歲考上進士的學霸,但在進士中,蘇舜欽還算很年輕之輩,畢竟年過半百才考上進士之人亦不在少數。
蘇舜欽高中進士后,就被按例封賞為縣令,他在基層工作幾年后,便被提拔成為大理評事。當時的蘇舜欽很仰慕范仲淹,被范仲淹提拔為監進奏院。沒多久民間發生了饑荒,蘇舜欽見民不聊生,憤恨不已,可他又無力去做些什么,蘇舜欽懷揣著悲憤,寫出了《城南感懷呈永叔》,全文寫實,由于其篇幅過長,在此就不多做敘述,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自行一觀。
后來,蘇舜欽也被人誣陷,削籍為民,可謂如墜云端。他有些心灰意冷,便離開了開封,來到了蘇州,游歷一番后開始在此處定居,并修建滄浪亭。滄浪亭修建好后,蘇舜欽又詩興大發,寫下了《初晴游滄浪亭》,表達自己此刻的愜意。其實,蘇舜欽的貶官,于他而言是仕途的波折,卻也是文壇的崛起。其被貶后,卻寫出了不少如《暑中閑雍》《夏意》這樣充滿新意,語言優美的優秀詩詞作品。
后人也認為蘇舜欽最出色的依舊是詩,并將其與宋詩的“開山鼻祖”梅堯臣一起并稱為“蘇梅”,足以見其在宋詩界的地位。
公元1048年時,蘇舜欽被朝廷重新下令封為湖州長史,這其中跟范仲淹的再次得勢以及其家族的運作是有所關系的。遺憾的是,蘇舜欽在趕赴任職的路上便因病去世,死的時候才41歲。
蘇舜欽的歷史簡介有哪些?
(1008年~1048年),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人。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罷職閑居蘇州。他與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
蘇瞬卿是什么朝代的人?
蘇瞬卿不是歷史人物。
蘇瞬卿是《九州縹緲錄》女配角之一,前天羅殺手,出身自天羅上三家蘇氏,是魅。下唐國婕妤。自稱是前任天驅大宗主幽長吉的妻子,其實并未真正嫁給幽長吉。幽長吉死后她成為蒼云古齒劍的守護者,從此身在南淮不能回歸北方。為息衍所愛。
蘇舜欽(1008-1049),北宋詩人、書法家,字子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 , 曾祖時遷至開封(今屬河南) 。北宋景佑元年舉進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位。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與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合稱"蘇梅"。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蘇舜欽在宋代詩壇地位如何?
? ? ?蘇舜欽是宋初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他出身較好,是太宗朝宰相蘇易簡之孫。蘇舜欽具有良好的學識,年輕時他與其兄蘇舜元一起向穆修學習古文、詩歌。蘇舜欽與宋詩的“開山鼻祖”梅堯臣合稱“蘇梅”,他的詩歌在宋代詩歌也具有首開風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詩歌史意義。
? ? ?首先,蘇舜欽的詩歌,大多以超逸豪邁的審美旨趣為統攝,突出創作主體的崇高偉岸人格和氣吞宇宙的闊大胸懷,彰顯創作主體的真性情。從詩歌意境上看,他的詩意境開闊、風格奔放、想象獨特。寫月色則長空無暇,江平萬頃;登樓則四望,但見秋色入林,日光穿林,視野遼闊,不對具體之境、局限之境精細描繪。
? ? ? 即使詩題專寫一小景小事,則一定要小中有大,在寫小景的同時必定連帶闊大的景象,如《初晴游滄浪亭》:“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陰晴。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開篇先渲染闊大景物:春雨連夜,春水涌生,曉明出游,嬌云弄晚;次寫小景:簾虛日薄,乳鳩鳴叫于花竹之中,打破了原有的寂靜。
? ? ?這種景象構成的詩歌意象,與其說是作者在寫境,不如說是作者闊大胸懷的寫照,而這種崇尚廣闊、悠遠的審美取向,又與作者的人格、性情相聯系。以關心民生、重視用世,與天下共休戚的內容,與詩歌的意境構造指向相呼應,使詩歌生發出濃烈的飄逸豪邁之美。
? ? ? 其次,蘇舜欽的詩歌,多以“造景”為手段,以彰顯作者的超逸豪邁情懷為構建意境、剪裁物象的主要標準。這種詩歌意境的構造方式,又與其關注現實、寄托抱負的詩篇內容一致,造就了其詩歌的崇高之美。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