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蕩一詞出自哪個詩句(板蕩的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板蕩一詞出自哪個詩句和板蕩的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板蕩識忠臣”中的“板蕩”是啥意思?
“板蕩”原指政治黑暗,在此形容天下大亂,局勢動蕩不安。
板蕩識忠臣的意思是在亂世里方能顯出忠臣的赤誠之心。“板蕩”一詞典出《詩經·大雅》,其中有《板》《蕩》兩篇寫當時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貧苦。
該句語出唐太宗李世民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賜蕭瑀》,是李世民賜給蕭瑀的一首詩,這首詩盛贊蕭瑀的仁德。蕭瑀字時文,隋朝將領,被李世民俘后歸唐,封宋國公。全詩原文如下: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白話文釋義:在猛烈狂疾的大風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強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動蕩的年代里才能識別出是不是忠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為公為國為民為社稷的正義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內心里必然懷有忠君為民的仁愛之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唐高祖后期,李淵的三個兒子為爭奪帝位而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宮廷斗爭,在這場斗爭中,蕭瑀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最后幫助他奪得帝位。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蕭瑀為宰相。由于蕭瑀性情剛直,李世民便把蕭瑀改任太子太傅。于貞觀九年(653),封蕭瑀為“特進”,參預政事。
這首詩極富于哲理。詩的前兩句是歷來傳頌的名句。“疾風知勁草”出自宋·范曄《后漢書·王霸傳》原為漢光武帝劉秀贊譽王霸,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經過危難或戰亂的嚴峻考驗,才能識別出誰的意志堅強,誰是忠誠可靠者。
兩句詩使用了比興的手法,詩人表達的核心意思是“板蕩識誠臣”,贊美蕭瑀能在自己當年最緊要的時刻擁護自己,幫他謀得帝位。“疾風知勁草”是興,為下文的立論張本。同時這一句興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為喻,形象而深刻地說明:在艱難危急的時刻,最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品格。
后二句則另換角度,繼續盛贊蕭瑀。徒有一時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義”,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懷仁德。這首詩詩意淺顯,說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簡意賅地揭示了“智”、“勇”、“仁”、“義”之間的辯證關系。
板蕩思匏葉,橫流念濟川全詩怎么解讀?
板蕩思匏葉,橫流念濟川。出自明代黃道周《明誠堂自書詩十章》之二,全詩是:板蕩思匏葉,橫流念濟川。崔徐窮巷外,樂管古人前。以此存三代,於今見百年。可能令夾壁,絲竹游宮懸。
板蕩:《詩·大雅》有《板》、《蕩》兩篇,都是寫的當時政治黑暗,政局動亂。后用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
匏葉:【詩·邶風】匏有苦葉。【陸璣詩疏】匏葉少時可為羹。又可淹煮,至八月葉卽苦。【嚴粲·詩緝】匏經霜葉枯落,乾之腰以度水。【魯語】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
橫流:形容水四處漫溢的樣子。
濟川:猶渡河。
兩句詩的意思是:在黑暗饑荒的年代里會想念苦樹葉子,在洪水泛濫的時候會想著如何渡河。
板蕩是什么意思 詞語板蕩什么意思
1、板蕩釋義:《詩經·大雅》有《板》、《蕩》兩篇,都是寫當時政治黑暗、人民痛苦的。后來用“板蕩”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
2、舊說《板》《蕩》二詩皆諷刺周厲王無道。《毛詩·大雅·板序》:“《板》,凡伯刺厲王也。”《毛詩·大雅·蕩序》:“《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后以此二詩篇名借代政局混亂,社會動蕩。
板蕩識誠臣出自哪首詩?全詩是什么?
“板蕩識誠臣”出自唐代李世民的《賦蕭瑀》這首詩。
全詩內容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背景:唐高祖李淵在位期間,他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帝位,進行了一場異常激烈的宮廷斗爭。在這場關于皇位的爭斗中,被李淵所重用的蕭瑀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幫助他奪得了最后的皇位。李世民把這首詩送給蕭瑀,講述忠臣的定義,是對蕭瑀的肯定與感激。
釋義:在猛烈的風中,才看得出小草堅強的韌性。只有經過危難,才能分辨出誰是忠臣。勇猛的人,怎么會懂得道義?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懷有仁愛。
詩人簡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他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他在位期間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是明君之典范。
板蕩識誠臣 中的板蕩是什么意思?
“板蕩”原指政治黑暗,在此形容天下大亂,局勢動蕩不安。
一、原文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二、譯文
在狂風中才能識別出堅韌的草木,在亂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誠的臣子。一勇之夫怎么懂得為公為國為民為社稷的正義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懷有仁愛。
三、出處
唐代李世民的《賜蕭瑀》
《賜蕭瑀》賞析
這首詩詩意淺顯,說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簡意賅地揭示了“智”、“勇”、“仁”、“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不僅對于知人善任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于讀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為智勇雙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啟迪作用。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經過尖銳復雜斗爭的考驗,才能考查出一個人的真正品質和節操,才能顯示出誰是忠貞的強者。
板蕩識誠臣出自哪首詩 全詩是什么
”板蕩識誠臣“出自李世民所作:《贈蕭瑀》。
全詩原文: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注釋:
①蕭瑀:字時文,隋朝將領,被李世民俘后歸唐,封宋國公。
②疾風:大而急的風。
③勁草:強勁有力的草。
④板蕩:動亂之世。
⑤勇夫:有膽量的人。
⑥智者:有見識的人。
寫作背景:
? ?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殺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淵誣陷李世民。李淵聽信后,打算懲處李世民。在蕭瑀的據理力勸下,才打消了懲處他的念頭。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在蕭瑀的勸解下,才把政權交給了李世民。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蕭瑀為宰相。但由于蕭瑀性情剛直,與房玄齡、魏征等大臣合不來,李世民便把蕭瑀改任太子太傅。蕭瑀毫無怨言,來到東宮任職,輔導太子十分盡職,李世民對他對太子的教導十分滿意,于貞觀九年(653),封蕭瑀為“特進”,參預政事,并贈此詩給他,還說:“卿之忠直,古人不過。”
關于板蕩一詞出自哪個詩句和板蕩的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