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譚嗣同哪個朝代的信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譚嗣同哪個朝代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屈原丶曹植丶李清照丶潭嗣同是什么朝代的人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代表作離騷
曹操,三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軍事家,政治家,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
譚嗣同,晚清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參與變法
譚嗣同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譚嗣同是清朝末年的人物。那一年應該是清朝的光緒年間。譚嗣同和康有為梁啟超三個人。一起主張變法。但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不同意變法最后慈禧太后。抓捕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但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率先得到消息先跑了。就剩下譚嗣同沒有走,最后把譚嗣同抓捕了,最后再。菜市口把譚嗣同斬首。譚嗣同其實死了也是很冤枉的,他其實也是為了。能有一個變法,讓整個氣象能好起來,因為清朝末年官場腐敗是需要變革一下了,但是慈禧太后那個人太守舊,所以造成了這種悲劇。最后祝愿大家生活愉快,越來越好,加油。
譚嗣同的《獄中題壁》這首詩寫于哪個朝代?是明朝還是清朝?
譚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朝人,所以他的《獄中題壁》寫于清朝。原詩如下:
獄中題壁
清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模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古詩《潼關》全文是什么?
全文為: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是清代譚嗣同14歲時寫的詩,該詩是七言絕句。當時他隨父親到甘肅上任,途經過陜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
譯文:
從很久遠的時候這座城就被云簇擁著,秋天吹來把馬蹄聲都淹沒了。
波瀾壯闊的河流在它面前都顯得很拘束,大山在潼關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擴展資料:
作者介紹: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潼關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