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是李白哪個人生段寫的(蜀道難除了李白寫過還有誰寫過)
大家好,關于蜀道難是李白哪個人生段寫的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蜀道難除了李白寫過還有誰寫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白的蜀道難寫于什么時間啊大神們幫幫忙
四川平武一學者曾維益經過十多年對李白文化研究發現,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二十歲之前,而且該詩作于古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在此之前,歷代學者都把《蜀道難》的創作時間視為千古之謎,且“諸解并起,眾說紛紜”。 曾維益在其新著《李白〈蜀道難〉新探》中認為,李白少年早慧,“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在四川江油生活近二十年中不可能不寫詩,而詩中“所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是對開元四年吐蕃第三次攻松州的關注與表現,李白時年十六歲。曾維益認為李白十六歲時即有了《蜀道難》草稿,其后(開元八年)才有“路中投刺(遞名片)”,獻佳作給益州(今成都)長蘇之舉,而獲“天才英麗”的贊譽。再后,李白攜稿自蜀赴京師(長安),才有賀之章讀后,稱為“謫仙”之美談。 四川省社科聯副主席李紹明對曾維益的治學精神及科學研究態度表示贊賞,認為曾氏一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蜀道難的寫作背景
《蜀道難》寫作背景
《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
主要有四種:
1·此詩系為房(王官)、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
2·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
3·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并無寓意。
4·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寶一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
評論: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王番)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王官)、杜甫也都還未入川
李白寫《蜀道難》的原由
李白作此詩,章法很整齊。唯有這“錦城”一句,又是多馀話中的多馀話。
《蜀道難》:神奇險峻境界的追求
《蜀道難》本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 傳統內容為“備言銅梁玉壘之阻”,多寫蜀道的險阻。《蜀道難》是天寶初年,李白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時送別友人所作。
詩篇開頭一句,“噫吁口戲,危乎高哉!” ,起勢突兀,一句極其強烈的感嘆,為全詩奠定了“危途難行”的感情基調。接著詩人又以極度的夸張語調,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點出了主題。這句話,作為全詩主線,在全詩中重復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強烈,為全詩增添了感染力。作者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領起全篇后,接著轉入具體描繪蜀道的艱難險阻。
“蠶叢”以下八句,通過古老的傳說描寫入蜀山勢的高峻、險要以及蜀道開辟的艱難。“蠶叢”、“魚鳧”,相傳是蜀國的祖先。詩人想象,從他們開國以來多少萬年,秦地與蜀國是不通人煙的,因為無路可通。在太白峰上,只有鳥才能飛過。直到傳說中的蜀國五個壯士,攬住進入山洞的大蛇的尾巴,使大山崩裂了,秦蜀之間才有了“天梯石棧”以通往來。這傳說是何等的神奇悲壯!顯然,借傳說來表現入蜀山勢的高險和蜀道開辟的艱難,比起直接摹寫,要形象生動,也更富感染力。詩人不僅是要寫險、寫難,還要傾注自己對山川的感情。通過“壯士”開山的傳說,詩人謳歌了遠古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斗爭。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四句緊承“天梯石棧”而來。通過“天梯石棧”,可以踏上由秦入蜀的道路了。然而,登上這“天梯石棧”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向上望,還有“高標”—— 更高的山峰,高到連駕著六條龍的太陽神的車子也過不去,只好就此回轉;向下看,又有波濤洶涌、曲折回旋的河水在奔流。面對這樣的高山險阻,就是一舉千里的黃鶴也飛不過去,敏捷的猿猴也要為翻山越嶺而發愁,更何況游客呢!詩人借“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來烘托“高標”之高,想象神奇而瑰麗。正是這些豐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使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青泥何盤盤”四句描寫青泥嶺的盤旋曲折和高危。由秦入蜀,太白山和青泥嶺都是必經之地。就是飛過了只有“鳥道”的太白山,還有這“青泥嶺”呢!青泥嶺山勢縈回,百步九折。站在青泥嶺的山顛,仰頭仿佛可以摸著天上的星宿。描寫山的高,描寫山的險要,沒有比這更驚心動魄的了。渲染太白山之高已是淋漓盡致了,又刻畫出青泥嶺的高危,而毫不重復。刻畫之不足,又加上一個強烈抒情的感嘆句:“以手撫膺坐長嘆!”
從“問君西游何時還”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段,詩人借一個旅行者的感覺和經歷來渲染由秦入蜀這段道路的奇險難行。在那崇山峻嶺之中出現了一個愁容滿面的旅行者,他踽踽在層巒迭障之間的崎嶇小道上,蹣跚于人跡罕至,幽深邃密的深山老林之中,時而聽見飛鳥悲號,感到凄涼慘淡,黯然神傷,時而又聽到子規哀鳴,四處空曠幽深,神秘可怖。面對這般情景,豈能不為之傷心慘自,朱顏凋改,強烈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了。詩人通過旅人的親身經歷和感覺,通過環境氣氛的烘托,將蜀道上的“畏途巉巖”渲染得格外形象逼真,加深了主題的表達。“連峰”四句是對蜀道山水的概括的描寫,仍是借一個旅人眼中來觀察的。這組句子都是七言,氣勢磅礴,節奏很快。描繪連峰,是“去天不盈尺”;狀摹砅崖轉石的“飛湍瀑流”,是萬壑雷鳴,極盡夸張之能事,又加以擬人化,寫它們“爭喧豗”。稱絕壁的枯松是“倒掛”,何等驚險。寫盡了山之高,壁之陡,水之湍急,然后歸結到一個“險”字,既概括又生動具體地寫盡了蜀道山水的形勢。最后以一個動人心魄的反問句:“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結束這層表達。
從秦地動身,艱難跋涉,終于穿過了蜀道,來到蜀地。然而,前途并不可樂觀,“崢嶸而崔嵬”的劍閣又屹立在眼前了。詩人在對劍閣險要形勢的描寫中,巧妙地融化了前人的詩句,晉人張載的《劍閣銘》中寫道:“ 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李白在此基礎上,以豺、狼、猛虎、長蛇這些自然界中最可怕的事物作寓,大肆渲染劍閣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于是,詩篇很自然地歸結到“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意思是錦城就是天堂,也不應滯留,還是早日回鄉的好。結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再呼應開頭,點出主題。
詩人從一個旅行者的角度設想著筆,從長安而太白,從太白而青泥,沿蜀道而入蜀,翻越劍閣而至于錦城,行跡井然有序。隨著這個旅行者的足跡,我們仿佛看見了插入云間的高峰,仿佛走入了連綿不絕的萬山叢中,好象攀登在萬丈絕壁之上,好象聽見了河水的奔流、山鳥的悲鳴..同時,詩人又不局限于旅人經歷的實寫,時而直抒旅人的心境感受,時而又以第三者的口吻直問旅人,筆致錯綜變化,具有濃烈的抒情氣氛,從而渲染出蜀道山水的艱險。
借送友人入蜀,以豐富的想象,夸張的筆法,極寫蜀地山川的雄奇壯麗,以及對它的傾慕和熱愛。其中展現了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魄,和對神奇險峻境界的追求。簡言之,《蜀道難》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公認的充分體現了李白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杰作。李白在此篇中,以清雄奔放的語句,夸張的手法,描繪了蜀地山川的神奇壯偉,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和驚人的藝術技巧,歷來為人們欽羨贊賞。它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最富藝術魅力的篇章之一。
相傳當時身為顯宦兼詩人的賀知章讀了此詩,對李白大加贊賞,稱他為“謫仙”(孟棨《本事詩·高逸》)。殷璠也說李白的《蜀道難》等篇“奇之又奇”, “ 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宋人李麀說李白的《遠別離》、《蜀道難》和杜甫的《乾元中寓同谷縣作歌七首》同為“風騷之極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東陽更是認為《遠別離》、《蜀道難》和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新婚別》、《兵車行》等詩同樣是“閱數千百年、幾千萬人而莫有異議”的詩篇,“終日誦之不厭”的絕唱。
《蜀道難》主題之辨
《蜀道難》可以說是李白的驚世之作,詩人以其變幻莫測、雄健奔放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展現了古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險要地勢,描繪出一幅嵯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圖,它集司馬相如地汪洋恣肆與屈原地雄奇瑰麗于一體,想象宏闊而飛動,壯景夸張而凝練,文氣浩蕩,橫空出世,傲然高聳于大唐的詩空,引得歷代文人為之折腰。無怪乎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讀此詩時贊嘆道:“讀未盡,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唐·孟棨《本事詩》)。唐代詩論家殷蟠也稱贊:“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河岳英靈集》)。宋陸時雍嘆云:“馳走風云,鞭撻海岳”(《詩鏡總論》)。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更是盛稱:“筆勢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唐詩別裁》)。
關于這首詩的主題,歷來解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憂杜說
此說出自唐末范攄所著《云溪友議》一書,為《新唐書·嚴武傳》所采用,根據“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句,推說劍南節度使嚴武欲害房琯、杜甫,這首詩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 刺瓊說
此說出自宋沈括《夢溪筆談》,根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句,稱此詩為諷刺章仇兼瓊而作,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寶五年(746年)期間曾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于媚上取寵的小人,李白寫此詩是用來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瓊有反叛之心。
三、 諷喻說
此說出自元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根據“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鄉”“問君西游何時還”句,認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逃難到蜀地,李白寫此詩地目的是勸諫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應心懷國家安危,回到長安。
四、詠蜀說
此說出自明胡震亨《李詩通》,認為此詩自為“詠蜀耳,言其險”“風人之義遠矣”。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亦持此說,認為這首詩只是歌詠蜀地罷了,“別無寓意”。
五、勸諫說
此說出自《唐詩鑒賞詞典》,從詩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出發,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認為李白當時已經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寫作此詩詩勸諫唐玄宗預防割據者發動叛亂,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亂加以佐證,認為李白的預見是正確的。
六、送別說
此說見復旦大學的《李白詩選》,從詩中“問君西游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和李白后來的詩作《劍閣賦》、《送友人入蜀》,推測李白極言蜀道艱險難行,表現詩人對友人入蜀安危的關切,希望友人早日歸來。
七、仕途說
此說認為此詩表面寫蜀道的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的漫游中屢遭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此說見周麗潔的《李白》。
八、歌頌說
此說認為全詩反復詠嘆“蜀道之難”,實則是在極力歌頌歷代蜀道開拓者的那種大無畏的崇高犧牲精神,表現了對徹底征服“蜀道之難”的一種呼喚與希求。此說見王克儉《李白詩選》。另外人教社高中語文課本認為這首詩“氣魄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針對以上八種解讀,孰是孰非,我們可以根據李白的生活經歷和前期的思想發展,再聯系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史實,一一辨析,便可得之真諦。
對于前三種解讀,明胡震亨在《李詩通》中曾加以考證。予以批駁,“兼瓊在蜀,無據險跋扈之跡。嚴武出鎮在至德(756年)后,玄宗幸蜀在天寶末,與此詩見賞于賀監(賀知章)在天寶初者,年歲亦皆不合。此數說似并屬揣摩。”并認為“必有一人一時之事,不幾失之鑿乎?”胡之“詠蜀說”雖見解獨特,但思想過于狹窄。“勸諫說”純屬主觀臆測,荒謬之至。“送別說”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抓住文中的片言只語,斷章取義,一葉障目。“歌頌說”則更是膠柱鼓瑟,牽強附會,荒唐可笑。而“仕途說”則頗有見地。
筆者在此想從李白前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來探尋《蜀道難》的主題真諦。根據眾多史料記載,李白于公元701年生于中亞碎葉城,五歲時隨父定居四川綿州昌隆。少聰敏,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上安州裴長史書》)。又因生于西域,受其文化影響,好劍術,仗劍任俠,常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濟烱馬少府巨》)。他一生酷愛寶劍,走到哪里都佩劍在身。讀史書,也是最喜歡讀那些刺客和義俠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劍是他人生的武器,是他豪情的體現,更是他凌云壯志的象征。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來到距家不遠的梓州,在這里他拜訪了一位隱居山中多年的處士——趙蕤,趙蕤不僅學貫古今,而且好擊劍任俠,喜各種雜學,尤其對科舉之途十分鄙視,稱之為誤人之途。李白和他一起擊劍嘯吟,休仙煉道,一起開懷暢飲,笑談歷史,成為一對真正的忘年交。在趙蕤的影響下,李白不僅確立了治國平天下的勃勃雄心,而且堅定了 不以科舉仕進之途涉足政壇的決心。可以說趙蕤的思想影響了李白一生,也鋪就了他后來的充滿荊棘坎坷的仕進之途。
開元十二年(724年),當時唐朝正處于開元盛世,盛唐蒸蒸日上的氣象激發起李白建功立業的強烈的進取心,李白“懷經濟之才,抗巢由之節”(《為宋中丞自薦表》),抱著對前途的美好憧憬,“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踏上探求仕途的道路。他懷揣著“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星清一”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遠大抱負,能夠“安社稷”“濟蒼生”(《梁園吟》)。但由于受趙蕤思想影響,加之自己豪俠放蕩不羈的性格,他不愿象多數讀書人那樣通過科舉考試而踏上仕途,慢慢晉升,而是“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希望走一條游說人主,由布衣一舉而成為卿相的仕進之路,像當時馬周、盧藏那樣“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于是他出夔門、臨江陵、游洞庭、下金陵、往揚州、歷會稽、登越州、訪蘇州,廣泛交游,到處干謁,或求仙訪道,或隱逸山林,以培養自己的聲望,得到達官貴人的舉薦,而實現得到天子征召的雄偉愿望。然而這次出游并沒有像他所相像的那樣順利,反而讓他更深刻地體驗到了人世的炎涼,最后就像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所總結的一樣,在這三年里他“悲歌自憐”,“席不暇暖”、“南徙莫從,北游失路”。只好懷著失意困頓的心情于開元十五年(727年)來到司馬相如所夸贊的云夢澤——安陸,由此開啟了李白人生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也標志著李白第一次求仕之途的失敗。
在安陸,李白雖自稱“酒隱”,實際上是他為自己政治前途奔走最努力的一個時期。他酒隱安陸,實際上是心懸魏闕,以隱養賢,博取聲譽。他頻頻地結交當地 的官吏,一會兒上書自薦,一會兒贈詩抒懷,一會兒面見陳情,通過種種努力來展示自己的詩才和政治抱負,他先后拜訪安州都督府長史李京之、以及繼任的裴長史,他先后寫下了《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上安州李長史書》、《上安州裴長史書》和《上韓荊州書.》,歷數生平,屢述抱負,情意懇切,毛遂自薦,但這一切的努力皆未奏效。在安陸他還娶了高宗時的宰相許國師的孫女為妻,許家在安陸是名門望族,李白應承這門親事,多少也許摻和了一些政治因素,但此時許府已在朝廷失勢,和許家的婚姻也沒有給他仕途帶來什么好處,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嘲諷。至此,他在安陸的一切政治外交全都宣告失敗。
但李白決不是一個輕易放棄自己理想的人,他對自己的才華充滿十二的自信,在安陸政治外交失敗后,他于開元十九年(731年)又親自奔赴長安,再次謀求政治的出路。但威嚴的皇宮,讓他想進卻進不去,滿城的官服,使他深知他還不是長安的主人。于是他寄居長安城南的終南山,因為這里聚集了許多走不通或干脆不愿走科舉之途的文人雅士,他們希望能像盧藏一樣達到走“終南捷徑”的飛黃騰達的目的。在這里李白廣泛結交王孫公子,經過努力,他先后認識崔京之、張洎、張掓等人,而這些人只是花花公子罷了,當然不會對他有什么幫助。他還希望能與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相逢,通過玉真公主引薦,“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玉真仙人詞》),卻始終沒有能夠相遇。“我欲攀龍見明主”,“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梁甫吟》),李白欲見明主的愿望終因權貴的阻擋而無門可入。第二年暮秋,李白悻悻然地出游長安附近地邠州、坊州,遍尋知己,希望能在皇城邊上尋到知己推薦,然而這些知己位卑職微,也愛莫能助。此時,他已貧困潦倒,“長風入短袂,內手如懷冰”(《新平少年》)。仕進無門的郁悶,彈劍豪門的屈辱以及斗雞風波的憤怒,使李白感到從政之途的艱難,并由此而感到了整個人生之路的坎坷。“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一千多年前三閭大夫的泣血慨嘆,如今是那樣深深震撼著李白。當此困于長安之時,李白對當年屈原因“荃不察余之中情”而長歌當哭的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甚至像屈原那樣以香草美人作喻,寫了一首《長相思》來表達自己事君不能的極度苦悶的心情。李白以美人比喻他朝思暮想的唐玄宗,以愛情象征自己的思君之情,詩中寫道:“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人類感情,愛情為至,自己與玄宗雖近在咫尺,卻又遠隔千山萬水,李白以這種刻骨銘心的男女相思極寫出自己事君不得的內心痛苦,可見其心之赤,其情之烈。接下來李白又寫下了三首《行路難》,披肝瀝膽,直抒胸臆,將安陸遭饞的冤屈,長安遭拒的痛苦,毫無遮攔,痛快淋漓地發泄出來,發出“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不稱情”、“昭王白骨縈菱草,誰人更掃黃金臺”的詰問,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吶喊,最后詩人心懷未酬的壯志滿腔的悲憤高呼一聲“行路難,歸去來”離開了苦苦追求三年的長安。
就在李白決定離京之際,好友陸調設宴為他餞行。在宴席上李白與陸調的同鄉好友王炎相識。王炎也因久居長安,無所遇合,準備到蜀中漫游,尋求官職,便請李白寫詩留作紀念。李白想到王炎此去蜀道的艱難險阻,又想到自己仕進之途的坎坷崎嶇,以及對人生茫然無望的痛感,百感交集,思緒噴涌,最后一條集自然之奇險與人生之艱難的“蜀道”,如蛟龍般從李白胸中轟然沖出。詩人借蜀道的艱險喻仕途之坎坷崎嶇,抒發了事君無路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全詩文氣浩蕩而又一折三嘆,詩中有嗟嘆之聲,追悔之意,然而更多的是長歌當哭,讀之令人回腸蕩氣,因而《蜀道難》既是一幅崢嶸嵯峨的蜀道山水圖,更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浩然悲歌。盡管詩中不斷勸阻行人不要去蜀道盤桓,“畏途巉巖不可攀”,“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但蜀道神奇的傳說和雄偉的氣勢,五丁開山,枯松倒掛,飛湍爭豗,萬壑雷鳴,既使人望而生畏,驚心動魄,又令人感奮,誘人攀援。所以,李白初入長安三年,一無所獲,滿懷“羞為無成歸”的心情作別長安回到家鄉稍作修整不久,內心中那種“濟蒼生”的鵬鳥振翮之志又使他踏上像蜀道一樣的人生旅途,使他在這條充滿荊棘崎嶇坎坷艱險的“蜀道”上不斷攀援。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孟子的這一原則對后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歷代文學批評家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社會時代背景不同,詩人的身世經歷不同,人生理想、價值追求及其審美習慣不同,都決定了作品的風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點。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才能把握詩歌的趣旨,體會詩人的情感
《蜀道難》-李白詩歌中的英雄主義色彩
其一:李白詩歌中英雄主義精神是他強烈的任俠作風的表現。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他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蕩使氣。這就養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詩歌中,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草澤,際會風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義,如《行路難》其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槐,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傷,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呤》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淮公.入門不拜騁雄辨,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蕩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與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存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左皇極.
其二:李白對英雄的崇敬和禮贊是他自身濟世經國,建功立業偉大理想的折射。
李白一生理想遠大,抱負高遠。“濟蒼生”,“安社稷”是他最大的愿望,即使在遭讒毀,貶謫之時,他也懷著“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蓋”政治理想,而不是避世隱居。所以,大量的歌頌古代英雄名臣的詩篇出現在他的筆下。 他對諸葛亮君臣如魚得水,無比羨慕,并表示“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他深情的呤詠著張良,謝安。他一方面又說:“留侯將綺里,出處未云殊。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之爭,并以張良,韓信自況;入永王磷幕府后,又以謝安自比,直至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豐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五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生在盛世的李白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出思古之幽情,因為這類人物,是他“心雄夫”的氣慨和熱情的寄托,是他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愿望的表現。同時這也成為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
蜀道難是在李白什么情況下寫的
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明顯錯誤。至于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雖然盤剝欺壓百姓,卻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結朝中權貴,以求到長安去做京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后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于作品實際。
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
本詩可大致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蠶叢及魚鳧”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寫開辟道路之艱難。詩人從蠶叢、魚鳧開國的古老傳說落簍,追溯了蜀秦隔絕、不相交通的漫長歷史,指出由于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見人跡的崇山峻嶺中開辟出一條崎嶇險峻的棧道。強調了蜀道的來之不易。
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主要寫跋涉攀登之艱難。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之崎嶇。先例舉了六龍、黃鶴、猿猱這些善于飛騰攀登的鳥獸面對蜀道尚且無可奈何的情況,以映襯人要攀越蜀道談何容易;又特地選擇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嶺加以夸張描繪,顯示蜀道之高聳入云,無法通行。“問君西游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慨嘆友人何苦要冒此風險入蜀。
第三部分,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不如早還家”,由劍閣地理形勢之險要聯想到當時社會形勢之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歸長安。這部分亦可分為兩層。前五句為一層,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句,突出劍閣關隘險要,后六句為一層,以毒蛇猛獸殺人如麻暗喻當地軍閥如憑險叛亂則將危害百姓,規勸友人早日離開險地。
全詩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組成,至于在詩中三次出現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兩句詩,則是綰連各部分的線索。它使全詩首尾呼應,回旋往復,綿連一體,難解難分。
《蜀道難》是漢樂府舊題,屬于“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引《樂府解題》說:“《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簡文帝至初唐張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題目寫過詩。李白此詩,雖然也沿用了樂府舊題描寫蜀道艱難,但內容較前有所豐富,思想意義也比較積極。
描繪蜀道的奇崛艱險是本詩的一個主要內容,這類詩句,占據了全詩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對故鄉四川和祖國山河非常熱愛,他的許多詩篇都強烈地表現出這一情感。《蜀道難》也是如此。雖然,為了達到規勸友人的目的,他極力夸張、描繪了蜀道之艱險可怖,然而對祖國山河的真誠熱愛,使他不由自主地對筆下的蜀道傾注了飽滿的熱情,在描繪蜀道之艱險可怖的同時也寫出了它的突兀、崢嶸、強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顯示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其次,本詩體現了作者與王炎的深情厚誼。李白很重友情,他與詩人杜甫、道士吳筠、農民汪倫的友誼向來是文學史上的美談。他與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連寫了《劍閣賦》、《送友人入蜀》等詩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寫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詩中,他于描繪蜀道之時,每每情不自禁地發出“問君西游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側身西望長咨嗟”一類感嘆,對王炎此行深表擔憂,并誠懇規勸王炎及早還家,表現出對友人的真切關心和一懷深情。
如前所述,本詩當作于天寶初。當時,唐朝社會表面上尚算安定繁榮,但骨子里卻矛盾重重,不無危險。一方面,是“法令弛壞”,土地兼并嚴重,一方面,藩鎮擁兵自重,朝廷難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詩第三部分的有些詩句,盡管仍側重于描寫蜀道地勢險要,但也于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出他對國事危殆的憂慮,流露出了他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心。
無論從哪個藝術角度衡量,《蜀道難》都堪稱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作者的創作個性。
首先是感情強烈。開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賊!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強烈詠嘆,奔騰直瀉,抒發出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而后,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復了這一詠嘆,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感覺,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其次是夸張極度。夸張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張與眾不多,他往往把筆下的事物夸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巨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難》而言,他的夸張也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為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夸張說連為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回日之九重云霄到沖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蕩;甚而至于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憑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體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生動渲染出了它陰森幽邃的氛圍,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歐陽修曾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太白落筆生云煙”(《太白戲圣俞》),形象地說出了人們讀《蜀道難》后所得到的藝術感受。
應該注意的是,作者還將神話、傳說與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張結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輔相成,交融為一體。這是李白詩浪漫主義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本詩藝術上的又一特色。在這首詩里,作者采撅了蠶叢開國、五丁開山、子規啼恨的古老傳說及六龍回日的瑰麗神話,把它們編織在他對蜀道艱難的奇特想象和夸張描繪之中,為筆下的山嶺石棧涂抹上一層古樸悲涼而又神奇迷離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浪漫氣息。需要指出,這些神話、傳說,既是作者想象的內容,也是他恣意夸張的體現,三者是互為表里,難以拆分的。
最后,談談《蜀道難》句式的靈活多變與語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羈,寫詩也喜歡用句式自由、葉韻寬松的歌行體,以便任意馳騁才氣,表達胸中起伏多變的強烈感情。這首詩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為主,又摻雜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僅三字,長者達十一字,長短不等,錯落交接,時而散漫,時而整齊,隨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從語言來看,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勻稱整飭,也有“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掛倚絕壁”之精煉凝重,也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之流暢輕快,“危乎高哉”一句同義反復,是故作。重筆以提起氣勢:“噫吁喊”三字選用虛詞,乃無心弄巧卻別具風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詩……奔放恣肆,毫無規范可循,沖口而出,卻又無施不宜,對內容的衷達與情感的抒發起了富有成效的輔助作用。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