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中藏情的古詩有哪些(景中含情的詩句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景中藏情的古詩有哪些,以及景中含情的詩句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情景交融的詩句
1.情景交融的古典詩詞有哪些呢
三種不同的情景交融類型: 第一種是景中藏情式,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顯得情深意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第二種是情中見景式.這種意境的創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第三種是情景并茂式.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綜合,抒情與寫景達到了渾然一體的程度.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jì)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xiāng)陽向洛陽.。
2.情景交融的詩句
孤帆遠影碧空凈,惟見長江天際流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3.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3.要情景交融的優美句子
笑戀香蝶亂了紅粉,醉下話陰,添卻新愁。
才子佳人因風抱月,挑花逗影,情何以堪!在這風花雪月之下,怎不教人鼓樂生請,調音弄律,時兒風光,時兒坎坷。一曲曲,一縷縷,不時繞梁三日,不時悠揚千古。
樂韻詞新,兼容豪放不羈,包涵婉約悱惻。吟詠悲歡離合,歌盡萬千愁情! 不敢附庸風雅,悵飲都門之下。
若不識樓臺遷人騷客,歌舞高朋座下,亦捧一曲流笑月,思一脈弦哽因絕。情景交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寵辱盡傾纏綿妙趣之下,眾物合一,震萬里河山,征九霄云外。扶搖直上,蒼天莫問。
詩詞歌賦,款款情生,文人墨客于高山流水處覓知音,鴻儒雅士在清風明月下看黃花。 頌一曲千古愁情無俗客,把酒花籬下。
如此良辰美景,舞影偏弄;這般賞心樂事,歌繞弦飛。便文學之風,生鼓樂之情,再而樂景相生,情歌交融,醉已不是酒,歌樂自醉人! 無聲的腳步帶著生氣,廟宇的鐘鼓敲擊著心的旋律,獨矗山頂的紅旗讓我清楚地感受到血液奔流…… 獨享城市喧囂中少有的清靜,沿著路步入了這幽幽山林。
草依然戴著黃金甲耷拉著腦袋,好依戀。細聽那棕色的土地深處,只聽到泥土被草芽推開的聲音。
春,真的在這樣地不經意間,默默地來了嗎? 腳下踏著荒草,眼前卻充滿亮光。田間地頭,這些小不點相互攜著手,正在譜寫著青春的奏鳴曲。
從山腳一直到山頂,這個耀眼的黃一直伴隨著我,有時稀疏,有時稠密,步入了花叢深處,迷人的芳香讓人隱隱欲醉……登高遠眺,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在這金黃的菜花海中,隱隱夾雜著星星點點的白色,像是熠熠閃亮的裙邊。 眺望遠處那與藍天相吻的地方,群山起伏著小小波紋,綠此時擠滿了我的眼睛。
遠山的綠是深邃的,不知是誰特意給它點上了那茵茵淡綠,星星點點夾雜著這威嚴的群山之中,可那隨意的淡雅,讓我感受到了大山的另一面,一顆未泯的童心。 春,真的來了。
我沉侵在這春的懷抱中,感受到了春的萬種風情,感受到春的阿娜多姿。
4.情景交融的古詩文名句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學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居秋瞑》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4、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7、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1. 8.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9.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10.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1.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13.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14.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15.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16.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7.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水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酈道元《三峽》)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吳均《與朱元思書》)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唐
5.情景交融的古詩 有解析最好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解釋:
1.岳: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即山東地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5.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6.決:張大。眥:眼眶。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7.會當:一定要。凌:登上。
6.情景交融的古詩文及賞析
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 "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急急急!!我要“景中藏情”、“情中見景”“情景并茂”“虛實相生”各一首古詩。。最好加上分析。!
景中藏情:
如杜甫絕句《漫興》: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這首詩,全是寫景,春色如畫:楊花撒滿小徑,荷葉點綴小溪,竹筍暗生,小水鴨傍母而眠。從景物中一股融融春意撲面襲來,詩人那種熱愛春天的喜悅心情和閑適自得之意亦自畫里涌出。景色和畫面中雖一無處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處處都在抒情,真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意境的這種創造方式,歷來最受人們推崇,因為它在風格上極為含蓄,達到了如司空圖所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而這正是中國詩學追求的最高最難的境界。
情中見景:
李白的《月下獨酌》之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即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此詩全作酒后譫語成篇??尚Φ倪壿?、荒謬的胡話中透露出詩人天真放達的個性。一個醉眼朦朧,酣態可掬的“酒仙”的形象便在這種酒香醇濃的詩境里不描自現了。這不僅是“情中見景”,更是“語中見景”了。它有點類似小說中的語言描寫顯示個性的手法,又是意境創造中化實為虛的藝術處理。皎然認為:“境象非一,虛實難明”,“可以偶虛,亦可以偶實”。也就是認為意境中的景物和情感的處理方式,可有多種形式。如果說上述“景中藏情”者,是以“偶實”的面貌出現的;而第二種“情中見景”式,便是以“偶虛”的面貌出現的了,仍算“情景交融”的一種方式。
情景并茂: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 驚濤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
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詞,是全宋詞中一首千古傳誦的詠史佳作。這首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主要描寫赤壁的景
古人經常寄情于景,哪些古詩詞用景色表達了思念?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人抒發思念之情多假托月亮,落花,折柳等景物,寄情于景。借用景色表達思念的詩詞數不勝數,比如李白《靜夜思》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李煜《長相思·一重山》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等等。
《靜夜思》《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兩首詩詞,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被奉為佳句。作者通過月亮遙寄相思,你我雖遠隔千里但是抬頭共看一輪明月,希望月亮可以代我傳達思念。通過月亮表達思想感情的還有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李清照筆下“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不僅通過月亮,更有大雁的意象,古代有“鴻雁傳書魚傳尺素”的典故,用大雁和鯉魚遙傳音信,表達對對方的思念之情。下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更是通過落花流水直抒胸臆,表達相思。同樣借落花抒情的還有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歐陽修《蝶戀花》中更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借落花抒情,向落花傾吐自己的心意,對落花采用擬人的手法,可是“花不語”更加重了作者的傷感凄涼。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也借落花表達相思。“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落花和孤獨的“我”相映襯,孤孤單單形影相吊,而雨中燕子雙雙歸去,和我的孤獨更是有了對比,通過“落花”“燕子”“微雨”短短十個字便可勾勒出一幅相思畫,可見筆力之深。
關于以景結情的詩句有哪些
1. 關于以景結情的詩句
關于以景結情的詩句 1. 運用以情結景的古詩
1. 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又稱“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熬澳嗽娭健保ㄖx榛語),人物一開始心情比較平靜,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稱為“觸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詩就是典型的觸景生情之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人登上高處,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蒼涼恢廓的秋景:遼闊的江天,清猿哀鳴,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前兩聯內容),這種蒼涼的景色觸動了他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俱涌心頭(后兩聯內容)。觸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共短亭?!保ɡ畎住镀兴_蠻》);“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韋應物《寄李儋元錫》)……2.緣情寫景。
“緣情寫景”又稱“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
詩人的心情比較激動,把這種激動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興時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興,悲哀時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迸笥殃撕獾牟恍以庥?,使詩人悲痛萬分,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觀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滿面,層層白色的愁云籠罩著海上的蒼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緣情寫景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不少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p>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p>
(李煜《相見歡》)…… (二)移情于景與寓情于景。1.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即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讓它為人事而動情,從而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更濃烈。如李白的《勞勞亭》一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痹谶@首詩中,作者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意有情,使之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
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中的“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之句,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說出了行客無法滯留,而從行人馬蹄在草地上遠去的形象,擬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樣送別友人,把別意表達得十分悠長曲折。再如杜牧《贈別二首》中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之句,通過寫蠟燭,把離人相對垂淚,終夜不寐的凄哀婉轉的別情表達得含蓄、纏綿、別致…… 移情于景在古典詩歌中比比皆是: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晏殊《蝶戀花》“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杜甫《發潭州》“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稱“融情入景”、“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 陳匪石云:“詞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
必須融情入景,由景見情?!保ā杜f時月色齋詞譚》)寓情于景,能使詩歌收到含蓄蘊藉,耐人尋味之功效。
《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熙載評它的好處“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首詩句句寫景,然而無一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很多見: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薄际侨谇槿刖暗募丫?。
(三)以景襯情。“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襯,乃具深婉流美之致?!?/p>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我國古代詩人深諳此道,在古典詩詞中,渲染景物以襯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襯情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
1.正襯。以哀景寫哀情。
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痹娋湟蕴斓爻顟K之狀,襯托壯士赴死如歸的訣別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開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句中蕭瑟的秋景,是用來增添離別哀愁的。李商隱《無題》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句,選擇一個百花凋零。
2. 古詩中結尾想象的景抒發情感是以景結情嗎
大多數都是。
舉個例子,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詩,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弊鹘Y尾。
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
“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
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3. 【寄情于景的詩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春望》是杜甫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淪陷中的長安的破敗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抒發了詩人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懷. 這首詩緊扣“望”字,將抒情、寫景結合起來,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作者緣情而寫景,由花鳥之物寫起,“感時”、“恨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由此而出.首聯寫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存在,京城已經淪陷;春天草木叢生,鬧市已成荒苑.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叫人滿懷凄涼.長安原是豪華繁盛之都,如今只見草木了.再沒有那游人如織、冠蓋如云的盛況,再沒有那人聲如沸、貨物如流的鬧市,只見細柳新蒲依然綠,昔日宮殿鎖千門.頷聯由泛覽滿城荒草樹木到收為花鳥的特寫鏡頭:感傷國家時局,熱淚飛濺花瓣,悲恨親人離散,鳥啼令人心亂.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事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傷心.這兩句還有一種理解,即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這是詩人以含情之眼視物,則物亦生情.這兩種理解實質上并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情懷.詩的前四句,由“望”字統領,詩人視域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從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鳥;視野由整體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層層袒露.從情與景的變化,使人可以想見詩人由翹首遠望,慢慢地轉入了低頭沉思,從而進入了詩的后半部分——想望親人.頸聯說,戰火焚燒連綿,整整三月不斷,家書可抵萬金,欲得難上加難.據史載,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初期,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隴都曾遭到叛軍的侵擾,百姓慘遭殺戮.詩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尾聯以詩人望后的情態作結,顯示了詩人的愁苦心情:早已滿頭白發,而今越搔越短;稀疏白發難綰,簡直無法插簪.詩人寫這首詩時是45歲,但他的頭發確實已經花白了.這在他當年秋天寫的《北征》中“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的詩句可以得到印證.“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詩人的早衰,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春望》全詩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謹嚴而不板滯,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確為難得之佳作,無怪乎時隔1200余年仍然膾炙人口.。
4. 舉例:以景語作結的詩句,并分析給讀者什么樣的想象空間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說明】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后,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并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和因果關系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發。因為夜里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著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里,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信息。
下片筆鋒一轉,進人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云四起,透過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么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么高興阿!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譯詞】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鵲,
使它驚飛不安,
一陣陣的蟬叫,被半夜的清風傳來耳畔。
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信息,
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
七八個星星,閃爍在遠處天邊,
兩三點雨滴,灑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邊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轉過溪邊石橋,突然出現面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關于寓情于景的古詩
1、《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朝代】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白話翻譯: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濃濃烏云,籠罩田野小路,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朝代】唐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話翻譯:
北風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著。
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朝代】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白話翻譯: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白話翻譯: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5、《晚次樂鄉縣》
【作者】陳子昂?【朝代】唐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白話翻譯:
故鄉已經遙遠的看不到邊際,太陽西垂暮色來臨時,我一個人在征途。
(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鄉,(一個人走的)道路終于進入邊遠的小城。
城外戍樓上的縷縷荒煙已(在視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為何此時心中充滿無限惆悵,(只聽見)猿猴在夜色里嗷嗷的鳴叫。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