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詩詞怎么樣(明清時期詩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明清的詩詞怎么樣,以及明清時期詩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朝和清朝詩歌的風格特點是什么?
就是“明詩”“清詩”
你說的“詩歌”的范圍比較廣,包括詩、詞、曲等韻文,“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渡袝び輹罚骸霸娧灾?,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薄抖Y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痹缙?,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p>
宋代的詩也被稱作“宋詩”,同理也有“元詩”,之所以常說“宋詞”“元曲”是因為詞、曲分別是這兩個朝代最突出、成就最高的文學形式。至于明清,詩詞比之前代已經衰落,反倒是小說大大發展起來,所以一般是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明朝詩詞為什么明顯不如清朝
可能是由于年代遠近的關系,今人對于清朝的了解比對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況且《明史》是清朝人編寫的,在論述上也難免對于明朝有些貶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說到明朝,則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監專權,朝政腐敗,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兩朝的熟優熟劣。事實上,這其中卻存在著許多對明朝的偏見與誤解。明朝后期無疑是一個黑暗的年代,但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明朝自1368年開國,1644年滅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國,1912年滅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單從朝代的壽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結合兩個時代的整個發展里程,我們可以發現,明朝同樣存在著眾多閃光的亮點,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業。...
今人說清朝勝于明朝,一個直觀的論據就是國家疆域。甚至電視劇《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為收復臺灣而對朱元璋墓得意的說了句“大清遠勝于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靈,豈不啞然失笑。臺灣并非清朝時才成中國領土,明朝時就已在臺灣建立了有效的統治,17世紀初還曾為保衛臺灣與日本發生戰爭,只因后期調動福建駐軍北上抗清,才給了荷蘭人占領臺灣的機會。當然,今天人說清朝勝于明朝,是因為清朝在東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統治,奠定了今天中華的版圖,但事實上,明朝鼎盛時期,其控制區域并不亞于清朝。...
從中國歷史看,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個朝代,這個朝代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水平的生產力,并基本奠定了幾天新疆,西藏,云南的版圖,其一批自然科學成就和人文科學成就也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忽視明朝,就意味著忽視了中國封建社會一段最為重要的歷史,那就更談不上以史為鑒了。
本文摘自360圖書館,作者:對酒對花的文章,供參考。
明清時期詩詞為什么流傳不多
明清以小說見長
到了明朝,朱元璋重新開科納士,漢族知識分子又可以重新入朝做官,并且恢復了自后晉石敬瑭割讓的燕云十六州故土,漢族百姓知識分子不再遭受歧視性的統治。明朝盡管重新重視了知識分子的巨大作用,但終明一朝幾乎沒有談的上的詩詞大家,只有偶爾幾篇詩詞能夠流傳下來,那么為什么在漢族知識分子蓬勃發展的明朝,還是沒有比較有名氣的詩人或者詞人呢?
原因有二,其一是朱元璋雖然重新開科舉,但是卻規定了八股文章作為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致使廣大知識分子一頭埋進八股文章中,能夠考中進士的人,十有八九思維都被禁錮了,而詩詞又是充滿飄逸,豪邁,悲壯的,極其具有發散思維的文學格式,所以幾乎八股文的進士寫不出好的詩詞,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其實就是明朝對知識分子過于苛刻,初唐四杰以及后來的唐宋八大家,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這些人為什么會寫出這么多風格不一而又膾炙人口的詩詞呢?而且,這些流傳下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詩詞幾乎都在他們人生最為落寞的時候有感而發,所以才能亙古流傳,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朝為官的時候由于政務繁忙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寫詩詞,偶爾寫的詩詞缺乏足夠的生命力,也都沒有流傳下來。
清朝,承襲明制,對知識分子的壓迫已經登峰造極,文字獄的興起導致文人士大夫噤若寒蟬,乖乖的做主子的奴才,在一個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會被誅九族的時代,能夠指望被貶的知識分子寫詩詞去借古諷今嗎?同樣的,清朝的小說一般也都是落魄的文人儒士的謀生之道,令人可笑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不僅號稱文武鑒賞家,這個號稱十全老人的皇帝一生竟然寫了一萬多首詩詞,不過,恐怕大家很少在課本里讀過哪怕一篇!
明清詩歌的地位
明清詩歌的特點就是多,至于地位,確實真的沒有什么地位,反而唐詩是處于最高地位的,在之后的朝代的詩歌比不上了。
參考在郭萬金的《關于明詩》中談到了明清詩歌:
有明一代,煌煌三百年,清初朱彝尊的《明詩綜》收錄詩家三千四百余人,清末民初陳田的《明詩紀事》所錄詩家已近四千,遠逾《全唐詩》的二千三百余家,工程浩大的《全明詩》至今仍未告罄,明詩的數量恐怕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華夏素有詩國之稱,詩歌是傳統文學中無可爭議的正宗領袖,逐夷復夏的明王朝,理應在詩歌的天地中顯示出它的力量,最起碼也應該在文學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事實卻非如此。魯迅先生言:“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圣’,大可不必動手”。錢鐘書先生亦稱:“有唐詩做榜樣是宋人的不幸?!?其實,唐詩何止是宋人的不幸,更是元、明、清詩的不幸,而不幸的宋詩又成為元、明、清詩的不幸。
聞一多先生說:“詩的發展到北宋實際也就完了,南宋的詩已經是強弩之末……我們只覺得明清兩代關于詩的那許多運動和爭論,無非重新證實一遍掙扎的徒勞與無益而已。”中國古典詩歌成于唐,備于宋,結于清,元、明兩代身處完備與總結間的過渡階段,欲創新而不能,思集成而不足,實是尷尬。
故而,在中國詩史中,元明兩代之詩是最缺乏獨立品格的,經常扮演著各代詩歌的陪襯和比較角色。錢鐘書先生在給宋詩定位時,便曾將它們拿來作陪,“整個說來,宋詩的成就在元詩、明詩之上,也超過了清詩。我們可以夸獎這個成就,但是無須夸張、夸大它。” 在“夸獎”而不“夸張、夸大”的冷靜中,通過一個舉重若輕的“也”字,錢先生厘定了宋,清,元,明的詩史座次,而這一公允的慧眼識度亦裁定了明詩(包括元詩)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
明清的詩詞怎么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明清時期詩詞、明清的詩詞怎么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