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多少字(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多少字,以及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誰能告訴我蘇軾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詞牌名)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歌 》,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 。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后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于句句用韻者。
名篇有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陳亮的《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等。
詞牌出處編輯
《隋唐嘉話》:“隋煬帝鑿汴河,自制《水調歌》。”
《脞說》:“《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制。”
《明皇雜錄》:“祿山犯闕,議欲遷幸,帝置酒樓上,命作樂,有進《水調歌》者,上問誰為此曲,曰李嶠,上曰,真才子也。”
《南唐近事》:“元宗嘗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進酒,花飛惟唱‘南朝天子好風流’一句。”白樂天聽(水調)詞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但有因。”
《碧雞漫志》:“《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宮,時號《水調》;世以今《水調歌》為煬帝自制,今曲乃宮中呂調。”
綜觀以上諸說,本調創始隋唐間,為五言曲調。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變新腔,而成今調。當時最為通行,詞人填者極多。吳夢窗名曰《江南好》,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后遂句為本調異名。至所謂“歌頭”者,乃首章之一解也。
詞牌格律編輯
定格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
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
中平仄,平中仄,仄平平。
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
中平中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相猜鷗鳥,不肯傍青綸。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例一
(夾葉仄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附注:“去”與“宇”,“合”與“缺”,夾葉仄韻。
含有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例二
(平仄韻通葉)
南國本瀟灑,六代浸豪奢。臺城游冶,襞箋能賦屬宮娃。
云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
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檣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猶唱《后庭花》!
——賀鑄《水調歌頭·臺城游》
例三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
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相猜鷗鳥,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蘇舜欽《水調歌頭·滄浪亭》
例四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
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
典范詞作編輯
蘇軾
1、(北宋)·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
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
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2、(北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1]
3、(北宋)·蘇軾《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
蘇軾 《水調歌頭》
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4、(北宋)·蘇軾《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2]
黃庭堅
5、(北宋)·黃庭堅《水調歌頭· 瑤草一何碧》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
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米芾
6、(北宋)·米芾《水調歌頭·中秋》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辛棄疾
7、(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白日射金闕》
湯朝美司諫見和,用韻為謝
白日射金闕,虎豹九關開。見君諫疏頻上,談笑挽天回。
千古忠肝義膽,萬里蠻煙瘴雨,往事莫驚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邊來。
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未應兩手無用,要把蟹螯杯。
說劍論詩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白發寧有種?一一醒時栽!
8、(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
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血污,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桔千頭。
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9、(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長恨復長恨》
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
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
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10、(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送楊民瞻》
日月如磨蟻,萬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滾滾自東流。
風雨飄泉夜半,花草雪樓春到,老子已菟裘。歲晚問無恙,歸計橘千頭。
夢連環,歌彈鋏,賦登樓。黃雞白酒,君去村舍一番秋。
長劍倚天誰問?夷甫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其他
11、(北宋)·賀鑄《水調歌頭·臺城游》
南國本瀟灑,六代浸豪奢。臺城游冶,襞箋能賦屬宮娃。
云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
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檣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猶唱《后庭花》!
12、(南宋)·汪宗臣《水調歌頭·候應黃鍾動》
候應黃鍾動,吹出百葭灰。五云重壓頭上,潛蟄地中雷。
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九寸律初裁。欲識天心處,請問學顏回。
冷中溫,窮時達,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畫,送上筆尖來。
一氣先通關竅,萬物旋生頭角,誰合又誰開。官路春光早,簫落數枝梅。
13、(南宋)·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 。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14、(南宋)·張孝祥《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寄聲月姊,借我玉鑒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涌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15、(近代)·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16、(近代)·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水調歌頭(詞牌名)_百度百科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歌》,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 。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名篇有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宋代陳亮的《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等。
例一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相猜鷗鳥,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蘇舜欽《水調歌頭·滄浪亭》
例二(夾葉仄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附注:“去”與“宇”,“合”與“缺”,夾葉仄韻。
例三(平仄韻通葉)
南國本瀟灑,六代浸豪奢。臺城游冶,襞箋能賦屬宮娃。云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檣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猶唱《后庭花》!
——賀鑄《水調歌頭·臺城游》
例四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辛棄疾《水調歌頭 盟鷗》
《水調歌頭·盟鷗 辛棄疾》鑒賞
《水調歌頭·盟鷗 辛棄疾》鑒賞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鳥,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譯文
帶湖是我最愛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我閑居無事,手扶竹杖,腳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繞湖徘徊。鷗鳥啊,你既和我締結盟好之后,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疑猜。還有那白鶴在什么地方呢?請你也邀請它一起來。
鷗鳥立于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原來是在偷窺魚兒,伺機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魚多么癡呆,卻不懂我此時舉杯的情懷。昔日這里是破敗的池沼荒蕪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潔,清風徐來。人世間幾度歡樂,幾度悲哀?河東綠蔭尚嫌稀少,還須把楊柳多多來栽。
注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鷗:是活用《列子·黃帝》狎鷗鳥不驚的典故,指與鷗鳥約盟為友,永在水國云鄉一起棲隱之意。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
⑶帶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北靈山下。
⑷翠奩:翠綠色的鏡匣。這里用來形容帶湖水面碧綠如鏡。
⑸先生:作者自稱。杖屨(jù):手持拐杖,腳穿麻鞋。屨,用麻、葛做成的鞋。
⑹“凡我”三句:表示與鷗鷺結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鷺,鷺鷥,一種水鳥。
⑺偕來:一起來。
⑻“破青萍”三句:描寫鷗鷺在水中窺魚欲捕的情態。
⑼癡計:心計癡拙。
⑽“不解”句:不理解我舉杯自飲的情懷。
⑾“廢沼”三句:意思是過去荒涼的廢池荒丘,如今變得景色優美。以帶湖今昔的變化,感嘆人世滄桑,歡樂和痛苦總是相繼變化的。疇昔,以往,過去。
賞析一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作于罷官歸家不久,反映了詞人當時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憤的思想感情。在詞中,他表示要與鷗鷺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帶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間的悲歡和變遷,實際上是在憂慮國事,嘆惜自己的遠大志向不能實現。
詞題稱“盟鷗”,與鷗鳥結盟,相約為友。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詞人把自己要表現的思想內容,放置在一種浪漫主義的寓言形式里。詞人離開官場生活之后,有一種失去倚托之感。異鄉淪落,知音難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尋找同情者了。
帶湖新居,是他傾心所愛的,在這兒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開頭便說:“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悅性情。作者十數年來,奔走于世俗的名利場,與爾虞我詐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厭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環境,使他得到暫時的解脫。他“仗屨無事”,在“千翠奩”的帶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積悶。“凡我”五句,告訴讀者,詞人在這樣的環境離群索居,實在是寂寞的!所以他發出了“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的呼喚。這是他真實的心聲。透過這種曲折反映出來的詞人的心聲,讀者可以測知詞人的思想感情處在一種非常苦悶的狀態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自然界的這些飛禽,無論鷗鳥也罷,白鶴也罷,它們翩翩而來,又撲翅而去,它們能給人一定程度的安慰,畢竟是自然物罷了,是難以成為人的知音或伙伴的。“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它們怎能知道詞人在那兒舉杯飲酒,是為澆愁呢。它們只知道自己唯一的樂趣:站在湖邊的青苔上,等待著魚兒游來。于是,詞人幡然省悟了:對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時孤獨的詞人,又能期待誰呢?
當他的思緒回到人類社會現實時,時世的變遷,又使他無限感慨:“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但是,詞人的壯懷并沒有因此破滅,他對生活依然寄托著無限的深情:“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把眼前這一片庭園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條,以便使舊日荒涼的地方,興旺起來。足見,詞人此時的思想情懷是痛苦的,充滿矛盾的,但他畢竟對生活還是熱愛的。(賀新輝)
賞析二
辛棄疾的《水調歌頭盟鷗》寫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詞人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閑居帶湖之初。詞題中的“盟鷗”意為與鷗鳥約定為盟,暗示詞人決心在帶湖棲居的想法。《水調歌頭》,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雙調,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后片中兩六言句夾押仄韻者,有平仄互押幾于句句用韻者。
上片詞人首先寫道:“帶湖吾甚愛。”其中的“甚愛”,不但統攝全詞,而且也表明了自己對帶湖情感的深厚。開篇突兀而起,一下把情感推到高處,這樣,為后面的描寫奠定了情感基礎。接著寫道:“千丈翠奩開。”意思是說,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這里,詞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把帶湖之水面比喻為剛打開的鏡匣。“奩”即女子梳妝用的鏡匣。這一喻體,不但描寫出帶湖湖面的光潔,而且也表明了帶湖水面的平靜。“千丈”說明了帶湖的寬廣。
據洪邁的《稼軒記》記載,帶湖位于信州(今江西上饒市)城北一里許,是一個狹長形的湖泊。其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寶帶,其縱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橫)八百有三十尺”。說明了帶湖是寬闊的。面對如此美景,詞人自然是很舒心愜意的。所以,詞人寫道:“先生杖無事,一日走千回。”“先生”即詞人自稱。“杖屨”即拄著拐杖行走。“屨”即踐踏,行走。“一日走千回”這是用夸張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前句的“甚愛”程度。接著寫道:“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
這三句是寫對眼前鷗鳥的希望。意思是說,希望與鷗鷺結盟好之后,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這里“莫相”的“相”,不是相互的'意思,而是一方(詞人)對另一方(鷗鷺)的意思。也就是詞人表明了絕無害鳥之心,望鷗鷺盡情棲游,無須擔驚。這里,不但照應了詞題中的“盟鷗”,也表現出自己對自然的喜愛之情。為此,詞人在上片結尾寫道:“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這是承上而來的,是對眼前鷗鳥的叮囑。意思是說,還有那白鶴在什么地方呢?請你也邀請它們一起來吧。這里,不但表現出詞人對鷗鷺、白鶴的喜歡,更表現了詞人寄情自然山水。可以說,以點帶面,不僅表現出了詞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也暗示了對官場爾虞我詐生活的厭惡。這樣,更具體地表現了首句“帶湖吾甚愛”的思想情感。
過片承上片,詞人寫道:“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意思是說,鷗鳥們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立于水邊蒼苔之上。這里“破”、“排”和“立”三個動詞,把鷗鷺自由自在的動作和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詞人接著寫道:“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窺”即偷看、悄悄看。其中的“笑汝”(笑你)即指詞人。原來鷗鳥“立”是在偷窺魚兒,想伺機捕捉,不僅對我的好意不理解,還嘲笑我的一片癡心。
這里,詞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鷗鷺以人的情感,這樣,就更加有助于表現詞人對帶湖和鷗鷺的喜愛之情。詞人說:“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這幾句的意思是,昔日這里曾是破敗的池沼荒蕪的山丘,現在卻是明月清風一片美景。
環境的變化引發了詞人的感觸,因而寫道:“人世幾歡哀。”意思是說,世事變遷,人生的沉浮,悲歡變化該有多少啊?現在,帶湖景色美了,環境更優美了,這更符合自己的需要。因而,詞人寫道:“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意思是說,河東綠蔭稀少,(我)還要繼續栽種楊柳。從這里,通過“栽柳”,不但表現出了自己隱居帶湖的心愿(“柳”諧音“留”,帶湖留住我,我也想要留下),好像作了久居的打算了,同時,也照應了“帶湖吾甚愛”。
在藝術上,首先,情景相生,情蘊其中,意蘊深刻。其次,語言生動形象,言外之意明顯。再次,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詞作的想象性和含蓄性。第四,前后照應,圍繞“帶湖吾甚愛”展開描寫。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關于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多少字和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