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文言詞有哪些(表被動的文言詞有哪些)

傾此一生只為伊人2022-11-28 10:15詩詞50

很多朋友對于文言詞有哪些和表被動的文言詞有哪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有哪些?

1、文言文實詞:

(1)名詞。恩惠。(古之遺愛也《左傳》)

(2)動詞。喜愛,愛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2、文言文實詞:

(1)形容詞。舒適,安適。(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述而》)

(2)動詞。 ①養生。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3、文言文實詞:

(1)動詞 。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2)量詞。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4、文言文虛詞:

(1)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2)代詞。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5、文言文虛詞:

(1)疑問代詞。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文言文常用詞語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養(衣食所安)

2. 卑:①低下(非天質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①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②具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③準備。(猶得備晨炊)

4. 被:①影響(被于來世) ②同“披”,穿(皆被綺繡)

5. 鄙:①邊境(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 畢:①盡(畢力平險) ②全部(群響畢絕)

7. 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②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③厚度小。(薄如錢唇)

8.策:①馬鞭。(執策而臨之) ②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 ③記錄。(策勛十二傳) ⑤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 ①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②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③長久,健康。(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④永遠。(死者長已矣)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⑥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10.稱:①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②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①誠心(帝感其誠)②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①苦于(懲山北之塞) ②懲罰

13. 馳:①騎(愿馳千里足) ②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①發、起(方其出海門) ② 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③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④產生(計將安出)

15. 辭:①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②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①編次。(吳廣皆次當行) ②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①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②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18. 當:①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②應當。(當獎率三軍) ③將要。(今當遠離) ④對著,向著。(木蘭當戶織) ⑤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 ⑥抵擋。(“銳不可當”)

19. 道:①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②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④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

望采納,謝謝!

文言文大部分用哪些詞?最常用的!要細致

據統計,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以下120個: 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得、度、非、復、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憐、彌、莫、內、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另外還有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屬于考察范圍。文言虛詞較之實詞比較復雜,靈活多樣,難以區分和把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即:之、其、而、則、以、乃、于、者、因、也、乎、焉、與、何、為、若、且、所。 識別常見文言句式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考察的機率比較高。同學們可以根據各種句式特點,以課文中的句子為依據進行歸類整理,這樣既熟透了課文(所謂拉網式復習),又識別和掌握了常見的文言句式。 用漢語翻譯文言句 這實際上是對考生綜合運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對實詞的考察,也有對虛詞的考察;既有對詞類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對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時也考察考生運用現代漢語組織語言的能力。翻譯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數的設置,判斷幾個給分點,一般一個給分點是1分,然后判斷哪幾個重點實詞必須解釋出來,該句子含有哪幾個特殊語法現象,必須通過翻譯體現出來,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無數,亂翻一氣,是沒有多少勝數的。 能默寫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選其中四句,4分。課內課外兼顧。散文、詩詞兼顧。課內,要注意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為:《師說》、《飲酒》、《琵琶行》(第二段)、《夢游天姥吟留別》、《項脊軒志》(第一段)、《六國論》。課外,主要還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現多字、漏字、改字的現象,一定不能出現錯別字,要知道有一個字錯了,整個1分就沒有了,前功盡棄。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寫,主要是考察我們同學扎實積累的態度。 這樣,做到心中有數,知己知彼,復習文言文就不是無的放矢了 問問團隊體育愛好者共1人編輯答案 2010-06-27 21:30 最佳答案焉一、兼詞。同時兼起介詞“于”和代詞“是”的作用。例:①懼有伏焉(在那里)《曹劌論戰》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黃生借書說》二、代詞。1、表疑問。用于動詞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同“之”的用法。例:②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它,指這篇文章)《捕蛇者說》③時而獻焉(它,指蛇)《捕蛇者說》三、語氣助詞。常用在句尾,表陳述、疑問、感嘆的語氣。可譯為“呢”“了”“啦”等或不譯。例:①因以為號焉(不譯)《五柳先生傳》②萬鐘于我何加焉(呢)《魚我所欲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譯)《〈論語〉十則》四、用在形容詞后,相當于“然”,可譯為“……的樣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樣子)而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例:①一絲而累,以至于寸。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④朝而往,暮而歸。⑤掩口胡盧而笑。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④秦師輕而無禮。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聞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④滅滑而還。⑹通“如”:好像,如同。例:軍驚而壞都舍。⑺通“爾”,你,你的。例:①而翁歸。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茲。(而已)罷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①賴膚覺之助,而后見為體。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諸人而后見也。「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乎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⑨齊人固盜乎?⑩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11)壯士,能復飲乎? (12)技蓋至此乎?(1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⑦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觚乎?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將行兮。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于“吧”。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⑸同“于”。例:①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③吾嘗疑乎是。(乎: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⑤頹然乎其間。⑥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铘。(乎:引進動作的對象。)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亦無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對。)(11)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12)蓋進乎技矣。(13)王變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導大。(16)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17)攝乎大國這間。(18)異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獨處乎山中。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于“嗎”,“吧”。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②無以,則王乎?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于是乎書 其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她、它(們)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他:她們的。)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既其出。(其:我們)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⑧遂前其足。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⑩亦各言其志也!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于“他、她、它(們)。”例:①妻跪問其故。?②念悲其遠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④望請其指教。(其:她們)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其:它們)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例: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么樣。)②其孰能譏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④其為死君乎?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于“那”之類的詞。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懷其璧。(其:那塊)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本義項指后一個“其”:那個。)④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事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其:一說如果。)⑤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將來)⑥未必有其實。(其:那樣。)⑺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于“這”之類的詞。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③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此其:這種。此、其同義連用。)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里有命令的意味。)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則齊國其庶幾乎?(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從、自)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良曰:“長于臣。”(《鴻門宴》)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之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問問團隊第一時間共1人編輯答案 2010-06-27 21:31 -- 相關內容 ?文言文虛詞用法10.09.03?怎樣能夠把文言文翻譯好啊?還有詩詞的賞析?10.09.12?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 者10.09.12?跪求背高中文言文、詩詞的方法10.09.09?文言文中的虛詞“而”有哪幾種用法?10.08.16 高中文言文虛詞整理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高中文言文18個虛詞初中文言文虛詞整理高中文言文實詞虛詞文言文虛詞用法高中文言文虛詞總結高中文言文虛詞用法 -- 在線求助 團隊:學海泛舟 類型:初級團 滿意答案:4282 團隊宣言:意欲學,宜毅學;佚亦… ?已知被減數。減數。差的和是600,被… ?許多人在通過有流水的獨木橋時,往… 魚非魚 等級:17采納率:42.0% ?問一道數學題 ?幫我解決一下哈!急急急! 精華知識 ?為什么用紅筆寫字就是對別人不禮貌… ?沁園春長沙情景交融有什么特點? ?怎樣在短時間說好普通話? ?BC與BQ個是什么意思 ?中國為什么堅定不移的走和平發展的… 熱門搜索 春捂秋凍 MBA學費 兔兒爺 恙蟲病新拆遷條例 蜱蟲 亮叔九一八事變 團購網 掌紋五星級公廁 杜蘭特 菅直人汗血寶靴 中秋節 更多熱門專題 春秋戰國三大思想家 思想家,研究思想、思維和思考模式并且形成思想體系的人。 古今中外富有智… ?臨朐奇石?古劍奇譚-琴心劍魄今何在?衡山獨秀 南山主壽?中國古代四大名醫?中國古代六大名忠臣

文言文詞語分類

文言文中常見的詞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其他的詞類還有: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區別詞、語氣詞。以上的詞類中還有些比較不常見的詞,比如,名詞中還有一種叫做“方位名詞”。總結出來如下:1、名詞:有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詞",如"上""下""左""右""前""后""中""東""西""南""北"等。2、動詞:"是""有"也是動詞,跟動詞的用法一樣,"是"也稱為判斷動詞。(這點比較容易的,很容易掌握)3、代詞: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你我他等)疑問代詞:用來提出問題。(如"誰"" 什么"" 哪""哪兒""哪里 ")指示代詞:用來區別人或事物(如"這"“那 ”)4、副詞:副詞總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做狀語。如 "很""頗""極""十分""就""都""馬上""立刻""曾經""居然""重新""不斷"等。副詞通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如"就來""馬上走""十分好""重新開始",只有"很""極"可以用在動詞、形容詞后面做補語,如""高興得很""喜歡極了"。5、介詞:介詞總是同其他的詞組合在一起,構成介詞短語,做定語、狀語和補語。如"把""從""向""朝""為""為了""往""于""比""被""在""對""以""通過""隨著""作為"。6、連詞:關聯詞語(如"因為……所以""不但……而且""雖然……但是"。)和連詞(如"和""及""或者""或""又""既"。)7、助詞:分為結構("的""地""得")、動態("著""了""過";)、語氣助詞("啊""嗎""呢")。8、語氣詞:分為陳訴("的""了""吧")、疑問("嗎""么""呢")、祈使("吧""了""啊";)、感嘆語氣("啊""呀")。備注:其中的區別詞不是特別常見(區分事物的分類,如"慢性""急性");在初中或高中學習階段,一般熟悉常見詞類和副詞,介詞等詞類就可以了。建議:此上的詞類并不需要特別地去死記硬背(沒有效果或效果甚微),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一般需要分析句子的結構,而這些詞類就可以在分析中熟記起來,比如說看到“沙沙沙”的擬聲詞很容易就知道是指聲音。

文言文常見字詞有哪些?

一、子

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女。~孫。~嗣。~弟(后輩人,年輕人)。

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瓜~兒。~實。

3、動物的卵:魚~。蠶~。

4、幼小的,小的:~雞。~畜。~城。

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彈(dàn)。棋~兒。

6、與“母”相對:~金(利息)。~母扣。~音(輔音)。

7、對人的稱呼:男~。妻~。士~(讀書人)。舟~(船夫)。才~。

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先秦諸~。

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10、用于計時:~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夜(深夜)。

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亂~。胖~。

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門。

14、姓。

二、尤

1、特異的;突出的:擇~。拔其~。無恥之~。

2、更;尤其:~甚。~妙。此地盛產水果,~以梨桃著稱。

3、姓。

4、過失:效~。

5、怨恨;歸咎:怨天~人。

三、也

1、表示判斷或解釋的語氣:孔子,魯人~。非不能~,是不為~。

2、表示疑問或反詰的語氣: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3、表示句中的停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地之相去~,千有余里。

4、姓。

5、表示同樣:水庫可以灌溉、發電,~可以養魚。

6、單用或疊用,強調兩事并列或對待:他會英語,~會法語。游客里面~有坐車的,~有步行的。

7、疊用,表示無論這樣或那樣,結果都相同:你去我~去,你不去我~去。他左想~不是,右想~不是。

8、用在轉折或讓步的句子里(常跟上文的“雖然、即使”等呼應),隱含結果相同的意思:雖然雨下得很大,他~來了。即使你不說,我~知道(你說了,我知道;你不說,我也同樣知道)。

9、表示委婉:你~得對人寬容點兒嘛。這事兒~只好如此了。

10、表示強調(有時跟上文的“連”字呼應):七八歲的孩子~學會電腦了。連爺爺~樂得合不攏嘴。

四、之

1、往:由京~滬。君將何~?

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不得。取~不盡。操~過急。言~成理。取而代~。有過~無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不覺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詞。這;那:~二蟲。~子于釣。

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心。鐘鼓~聲。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家。無價~寶。緩兵~計。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大。戰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就下,極為自然。

五、曰

1、說:故~:“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叫做:哲學上名之~同一性(哲學上給它一個名稱叫做同一性)。

關于文言詞有哪些和表被動的文言詞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6024.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