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潛僧綠筠軒是哪個于(於潛僧綠筠軒全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于潛僧綠筠軒是哪個于,以及於潛僧綠筠軒全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是誰的詩?
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全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宋代的誰在詩中寫道“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是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於潛僧綠筠軒》,全詩原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白話文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癡?”那么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云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於潛僧慧覺在於潛縣南二里的豐國鄉寂照寺出家。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游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
此詩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欲俗骨。詩以五言為主,以議論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賦的某些表現手法,于議論中見風采,議論中有波瀾,議論中寓形象。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借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的典故而頌于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這既是對于潛僧風節的贊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
接著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會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強暴,直道而行,卓然為人;反之,就會汲汲于名利,計較于得失,隨權勢而俯仰,視風向而轉移,俗態媚骨,丑行畢現。
下文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詩意謂: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
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首詩是哪個朝代的誰寫的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於潛僧綠筠軒》,全詩原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白話文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癡?”那么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釋:於潛是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臨安市境內,縣南有寂照寺,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這首詩是借題“于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欲俗骨。僧:名孜,字惠覺,出家于於潛縣的豐國鄉寂照寺。
此君是用晉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愛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來種竹,人問其故,徽之說:“何可一日無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揚州鶴語出《殷蕓小說》,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有的是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錢財,有的是想騎鶴上天,成為神仙。其中一人說:他想“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兼得升官、發財、成仙之利。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春,蘇東坡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云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當時於潛縣令刁鑄,與蘇東坡是同榜進士,交情甚篤。刁鑄熱情接待了這位上司,并下塌在鎮東南的金鵝山巔“綠筠軒”中。
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潛僧慧覺禪師拜見蘇東坡,與他一起談佛論經。蘇東坡博學多才,又自稱佛門居士,諳熟佛學,使慧覺十分欽佩。兩人在“綠筠軒”臨窗遠眺,只見滿目皆是茂林修竹,蒼翠欲滴,景色宜人。于是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
詩的開篇首句化用典故,借此典而頌于潛僧。“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后一句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這既是對于潛僧風節的贊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
接著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會有松柏的孤直,直道而行,卓然為人;反之,就會汲汲于名利,計較于得失,隨權勢而俯仰,俗態媚骨。這種人,往往自視高明,聽不進奉勸,改不了秉性,所以詩人說這種“俗士不可醫”——醫之無效。
前文皆為議論,下段重開波瀾,另轉新意。由那種“不可醫”的“俗士”站出來作自我表演,這就是修辭學中的“示現”:“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這個“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種“俗士”。
他聽了詩人的議論,大不以為然;他雖然認為“不可使居無竹”是十足的迂闊之論,腐儒之見,但在口頭上卻將此論說成“似高、似癡”,從這模棱兩可的語氣里,顯示了這種人世故、圓滑的特點;他絕不肯在論辯中作決絕之語而樹敵。
最后兩句則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這首詩以五言為主,以議論為主。但由于適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無竹”、“若對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賦的某些表現手法(如以對白方式發議論等),因而能于議論中見風采,議論中有波瀾,議論中寓形象。蘇軾極善于借題發揮,有豐富的聯想力,能于平凡的題目中別出新意,吐語不凡,此詩即是一例。
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句話出自蘇軾詩
于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全詩大意為,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癡?"那么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兩句這既是對于潛僧風節的贊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此詩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欲俗骨。
擴展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于潛僧綠筠軒是哪個于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於潛僧綠筠軒全詩、于潛僧綠筠軒是哪個于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