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為什么找(青玉案,元夕)
大家好,關于青玉案元夕為什么找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青玉案,元夕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青玉案 詩人要尋找的人是誰?他又在哪里?前文為何濃墨重彩的渲染元宵燈會的盛況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闋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闋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尋覓一位立于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致,含蓄婉轉,余味無窮。
詞中“人”的意象實際上是復雜的,并不只包含有一層意思。辛棄疾所苦苦尋覓的那一位佳人,既是孤獨的自己,也更是遙遠的舊都汴京。因而這首詞所包含的悲憤與渴盼,實非“寶馬雕車”所堪載也。
在結構上,此詞也有其妙處。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遙應,可見詞人筆墨之細,文心之苦。
請解釋辛棄疾的《青玉案》
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 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職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都見不到,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稼軒的細膩在此詞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卻又非同一般的婉約柔美,在其中更可看出詞人歷經千辛萬苦所領悟的人生真諦及詞人與生俱來的豁達與豪情。稼軒的詞令人震撼。我想每一位經歷磨難與苦痛的人讀到“眾里尋他千百度”之時,無不產生心靈的強烈共振,好個“千百度”!當低吟至“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時,也許會潸然淚下:它是人生境界的升華,積蓄已久后感情的徹底大爆發!千古佳句不外如是,它會讓你品位到時間的歷史和心靈的震顫。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賞析
【賞析一】
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的這一首,卻誰也不能視為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杰了。然究其實際,上片也不過渲染那一片熱鬧景況,并無特異獨出之處。看他寫火樹,固定的燈彩也。寫“星雨”,流動的煙火也。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沖上云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后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總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總之,我說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后半始見。
后片之筆,置景于后,不復贅述了,專門寫人。看他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妝的游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么些麗者,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多情的讀者,至此不禁涔涔淚落。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思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遙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象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乎?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賀鑄一首,此義正可參看。(周汝昌)
【賞析二】
元夕:陰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這日晚上稱元夕,亦稱元宵,元夜。我國古代有元夕觀燈的風俗。玉壺:指月亮。魚龍舞:指舞魚燈、龍燈之類。這是一首別有寄托的詞作。詞人假借對一位厭惡熱鬧、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尋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志向和情懷.梁啟超《藝蘅館胡詞選》云:“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其體會是可信的。詞的上片,極寫元夕燈火輝煌、歌舞繁盛的熱鬧景象。“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寫燈,后一句寫焰火。上元之夜,滿城燈火,就象一夜春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繁花,滿天的焰火明滅,又象是春風把滿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燈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花干樹”、“星如雨”,不僅寫出了燈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給人熱鬧非凡的感覺,渲染出了節日的熱烈氣氛。“寶馬雕車香滿路”,是寫游人之盛。但這里主要還是為了渲染氣氛,所以,作者并沒有對游人作具體描繪,只是從整體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筆。然而,游人如織、仕女如云的景象卻已躍然紙上;最后三句描繪歌舞之樂。節日的夜晚,一片狂歡景象,到處是笙簫齊鳴,到處是彩燈飛舞,人們在忘情地歡樂著,“一夜魚龍舞”,寫出了人們徹夜狂歡的情景。
下片寫尋覓意中人的過程。“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觀燈看花”的婦女,頭上戴著“蛾兒”、“雪柳”、“黃金縷”等裝飾品,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她們一路笑語,帶著幽香,從詞人眼前走過,這里作者具體地描寫了觀燈的游人,也是對上片“寶馬雕車香滿路”描寫的一個補充,同時,一個“去”字也暗傳出對意中人的尋覓。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尋找著,辯認著,一個個少女美婦從他眼前過去了,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是他要尋找的。那么他所要尋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終于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現了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圈外;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眾里尋她干百度”極寫尋覓之苦,而“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意中人后的驚喜之情。這里作者以含蓄的語言,表現了人物內心的活動。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后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詞就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手法,反襯出了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寫這樣—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棄疾力主抗戰,屢受排擠,但他矢志不移,寧可過寂寞的閑居生活,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污,這首詞是他這種思想的藝術反映。“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也為人傳誦。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然經過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對做學問、做人、成事業者,在經歷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發現,自己所追尋的東西往往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沒想到的地方出現。
【賞析三】
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棄疾的名作,它以尋找情人為線索,用元宵節的盛況,烘托出一個孤高、憂郁的“那人”形象,表現出作者對這個形象的執意追求。詞的上半闋極寫元夕之景:千萬燈樹如火花競放,似繁星雨落;街上徜徉著寶馬雕車,空中飄散著鳳簫清音;各色各樣的燈在夜色中回轉翔舞……然而,這一切并未打動作者,他無暇欣賞、流連這熱鬧非凡的景象;他要尋找自己的情人。情人在哪兒呢?下半闋筆鋒一轉,由景寫到人:“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然而,這些穿著節日盛裝的美人,都不是作者所要尋找的,他焦急萬分:“眾里尋他千百度”,但還是沒有找到。“驀然回首”,啊,終于看見了:站立在燈火零落,清冷僻靜之處的,正是“那人”!詞到此戛然而止,而作者用飽含感情的筆所創造的意境,卻引人深思。
也許有人會問,“那人”為什么不加入狂歡的行列,卻獨自在“燈火闌珊處”呢?表面上看,這是一首愛情詞,然而,詞中似有更深的含義。這首詞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南,沉湎于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作者,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國難當頭,朝廷只顧偷安,人們也都“笑語盈盈”,有誰在為風雨飄搖中的國家憂慮?作者尋找著知音。那個不在“蛾兒雪柳”之眾、卻獨立在燈火闌珊處,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不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對象嗎?同時這也是作者英雄無用武之地,而又不肯與茍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寫照。“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陸游《追感往事》)在這首詞中,作者寄托了他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既有“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陸游《關山月》)的譴責,又有“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同上)的憂慮,更有“把吳鉤看了,欄干拍徧,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痛苦。正是“興之托喻,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劉勰《文心雕龍·詮賦》)。
《元夕》在“比興”的運用上,很有其獨到之處。前人運用“比興”,多是在抒情之中,或者記敘描寫之中,以詞的某一部分為興辭。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寫的是作者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當時他正在貶滴中,“一蓑煙雨任平生”,顯然是有寓意的,含有不計較地位得失,經得起挫折的暗示,表現了一種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這句詞中的“雨”,暗喻著人生的升沉、坎坷,已經超出了自然雨的含義。但這還只是取全篇中的一部分作為“比興”的寄托物。《青玉案·元夕》則是以整首詞所構成的完整形象來暗含作者的寄托,從元夕盛況的描寫,到“那人”的出現,句句寫的是元夕尋人,形象本身是很完整的。作者從中寄托了自己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陳廷焯說:“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白雨齋詞話》)這首《青玉案·元夕》,正是這樣的佳作。
“舉草木鳥獸以見義”(孔穎達《毛詩正義》)是自《詩經》以來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手法。辛棄疾以前的詞人,多是舉自然景物以見義,如上面所舉的蘇詞,就是以“煙雨”見義。而《元夕》寫的則是元夕之夜尋覓情人的事情,這里也許有屈原尋宓妃佚女的影響,不過,卻從屈原的神游世界,降落到了人世間。辛棄疾通過對現實生活中一件平常小事的描寫,創造出“函蓋萬有”(翁方綱《神韻論》)的境界,,不僅擴大了“比興”的范圍,而且豐富了詞的表現力。在《元夕》中,詩人描寫了節日之夜的熱鬧景象,描寫了“他”苦心尋找情人的過程,但當意外發現情人后,便戛然而止,對“他”和“那人”的情懷,卻“不著一字”。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詞的境界超出了具體事件的描繪,飛騰出去,達到了“函蓋萬有”的高度,不僅把詩人千頭萬緒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也能使不同的欣賞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正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這也說明了《元夕》詞“函蓋萬有”的特點。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而這當然是辛棄疾所未曾料到的。況周頤在《香海棠館詞話》中說辛稼軒“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確為有見地之語。這首《青玉案·元夕》,讀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馳遐想,并從中領悟出深奧的哲理來,正說明了辛詞內容之豐厚和辛棄疾寫詞功力之精深。
詩歌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這個詩歌中怎么寫尋找那人的
《青玉案·元夕》為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片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片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尋覓一位立于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致,含蓄婉轉,余味無窮。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上闋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 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下闋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關于青玉案元夕為什么找和青玉案,元夕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