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篇里的匈奴鮮卑指哪個民族(白匈奴是現在的什么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白馬篇里的匈奴鮮卑指哪個民族,以及白匈奴是現在的什么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請問古代時候的鮮卑族、匈奴都是現在哪國人?什么族的?
都是是中國人,鮮卑族建立政權后,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而匈奴后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后,逐漸改為漢姓。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陜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蘇蘇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位于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后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鮮卑族簡介: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于大興安嶺。為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東胡族,分布在中國北方。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
匈奴簡介: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地區,他們披發左衽。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黃河河套地區,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并控制西域。后為西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漢元帝時,于五部呼韓邪和親。后在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北匈奴在西遷后消失在中國的古籍中。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
請問古代說的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分別是指現在哪個地區的人
1、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興起于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發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
2、突厥是歷史上活躍于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于中國史冊。
3、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于大興安嶺。為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東胡族,分布在中國北方。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
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
擴展資料:
匈奴的歷史起源:
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為匈奴族。
公元前九世紀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后裔的一支主要分布于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從匈奴單于歷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的習俗來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圖騰為黑龍。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鄂爾多斯建立國家。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河西走廊,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匈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突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鮮卑族
白馬篇分幾部分
《白馬篇》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兩句:“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第二部分,從“借問誰家子” 到“勇剽若豹螭”。第三部分從“邊城多警急” 到“左顧陵鮮卑”。第四部分從“棄身鋒刃端“到“視死忽如歸。”
出自兩漢曹植《白馬篇》,原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譯文:
駕馭著白馬向西北馳去,馬上佩戴著金色的馬具。有人問他是誰家的孩子,邊塞的好男兒游俠騎士。
年紀輕輕就離別了家鄉,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勛。楛木箭和強弓從不離身,下苦功練就了一身武藝。
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飛騎射裂了箭靶“月支”,轉身又射碎箭靶“馬蹄”。
他靈巧敏捷賽過猿猴,又勇猛輕疾如同豹螭。聽說國家邊境軍情緊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進犯內地。
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游俠兒催戰馬躍上高堤。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掃鮮卑驅逐敵騎。
上戰場面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里。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戰士名冊,早已經忘掉了個人私利。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回歸故里。
注釋:
白馬篇:又名“游俠篇”,是曹植創作的樂府新題,屬《雜曲歌·齊瑟行》,以開頭二字名篇。
金羈(jī):金飾的馬籠頭。
連翩(piān):連續不斷,原指鳥飛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白馬奔馳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陜西一帶。
去鄉邑:離開家鄉。
揚聲:揚名。垂:同“陲”,邊境。
宿昔:早晚。秉:執、持。
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參差(cēncī):長短不齊的樣子。
控弦:開弓。的:箭靶。
摧:毀壞。月支:箭靶的名稱。左、右是互文見義。
接:接射。飛猱(náo):飛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種,行動輕捷,攀緣樹木,上下如飛。
散:射碎。馬蹄:箭靶的名稱。
狡捷:靈活敏捷。
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傳說中形狀如龍的黃色猛獸。
虜騎(jì):指匈奴、鮮卑的騎兵。數(shuò)遷移:指經常進兵入侵。數,經常。
羽檄(xí):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厲馬:揚鞭策馬。
長驅:向前奔馳不止。蹈:踐踏。
顧:看。凌:壓制。鮮卑: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東漢末成為北方強族。
棄身:舍身。
懷:愛惜。
籍:名冊。
中顧私:心里想著個人的私事。中,內心。
捐軀:獻身。赴:奔赴。
曹植《白馬篇》文言文及注釋
曹植一向有 “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的宏偉抱負、此篇正是借歌頌勇赴國難的壯士來抒發自己的報國之志。下面是曹植《白馬篇》文言文及注釋,歡迎閱讀了解。
原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注釋
(1)白馬篇:屬樂府《雜曲歌·齊瑟行》。
(2)金羈:金飾的馬籠頭。
(3)連翩:輕捷矯健地飛奔的'樣子。
(4)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陜西的一部分地區。
(5)“少小”二句:從小就離開家鄉,在邊塞揚名。揚聲,揚名。垂,同“陲”。
(6)宿昔:早晚。 秉:操持。
(7)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參差(cēn cī):長短不齊的樣子。
(8)控弦:開弓。 的:箭靶。
(9)摧:毀壞。 月支:箭靶的名稱。
(10)猱(náo):猿類,行動輕捷,攀緣樹木,上下如飛。
(11)散:摧裂。 馬蹄:箭靶的名稱。
(12)剽(piāo):輕捷。 螭(chī):傳說中形狀如龍的黃色猛獸。
(13)胡虜:指匈奴、鮮卑的騎兵。 數遷移:指經常進兵人侵。
(14)羽檄: 檄是軍事征召的文書,插上羽毛,表示情況非常緊急。
(15)厲馬:揚鞭催馬。
(16)蹈:踐踏。
(17)陵:壓制。 鮮卑:東胡種族,東漢末成為北方強族。
(18)懷:愛惜。
(19)籍:名冊。
(20)中顧私:心里想著個人的私事。中,內心。
分析
本篇是曹植自創的樂府新題,一 作《游俠篇》。詩中描寫邊塞游俠兒捐軀赴難、視死如歸的英勇行為,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為國立功的壯士形象。朱干《樂府正義》云:“此寓意于幽并游俠,實自況也。篇中所云捐軀赴難, 視死如歸,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此言深中肯綮。曹植一向有 “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的宏偉抱負、此篇正是借歌頌勇赴國難的壯士來抒發自己的報國之志。詩歌情辭慷慨,充滿豪邁樂觀的精神,是曹植早期代表作之一。
白馬篇里的匈奴鮮卑指哪個民族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白匈奴是現在的什么人、白馬篇里的匈奴鮮卑指哪個民族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