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英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吳文是宋代詩人嗎)
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北宋
1、辛棄疾 1104~1207年,南宋詩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人。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2、歐陽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進士。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有《歐陽文忠集》,詞集有《六一詞》、《近體樂府》及《醉翁琴趣外編》。
3、周邦彥 1056~1121年,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為《片玉集》。
4、吳文英 1212~1272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時顯貴,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其詞典麗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諧。今傳有《夢窗詞》。
5、李清照 1084~?,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反映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詞調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宋詞是哪個朝代的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于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那宋詞是哪個朝代的?請參考!
宋詞是哪個朝代的
起源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
著名詞人
蘇軾(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對詞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開拓和變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無論是內容的拓展,還是形式的新化;無論是風格的突破,還是人生的超越,蘇軾都以其極大的熱情、卓越的才能進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詞的藝術品位,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的音樂性,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獨立的抒情文體。把詞引入文學殿堂,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樹立了詞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進了宋詞的發展,使宋詞進入鼎盛時期。這就是蘇軾對詞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貢獻,至今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宋代詞作巔峰代表和所存詞作最多詞人。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陸游(1125~1210年),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著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于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張孝祥生于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父親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詞》1卷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詞人。風格取法蘇辛而又自成一體,真摯動人,力透紙背。作詞數量位居宋朝第三,僅次于辛棄疾、蘇軾。代表作品《蘭陵王·丙子送春》《永遇樂·璧月初晴》等。作品收入《須溪先生全集》。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清照(1084-1155年),號易安居士,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煜(937―978年),號蓮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國君。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被稱為千古詞帝,有《文集》30卷、《雜說》百篇,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亦載《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有《南唐二主詞》1卷,錄李煜詞34首,存世有明萬歷四十八年墨華齋本,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增加9首。李煜詞集注本有清人劉繼增《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南唐二主詞匯箋》、王仲聞《南唐二主詞校訂》、詹安泰《李璟李煜詞》等。《虞美人》被王國維譽為是“包含世間所有愁”的詞。
周邦彥(1056~1121年),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為《片玉集》。
張先(990~1078年),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往來于杭州、吳興間,過著優游的生活。詞作與柳永齊名,號稱“張三影”。今傳《安陸詞》、又名《張子野詞》。
史達祖(1163~1220?),字邦卿,號梅溪,汴(河南)人。韓侂胄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受黥刑,死于貧困中。今傳有《梅溪詞》。其詞工于詠物。
賀鑄(1052~1125年),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輝縣)人。孝惠皇后族孫。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后退居吳下。其詞題材較豐富,風格也多所變化,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善于融化前人成句。守格律、重用韻。今傳《東山詞》一卷、《賀方回詞》二卷。
晏幾道(約1040~1112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七子。歷任穎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有《小山詞》。
姜夔(1154~1221年),字堯章,鄱陽人。號白石道人,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秦觀(1049~1100年),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人。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等職。坐元佑黨籍。紹圣后累遭貶調。文辭為蘇試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詞詩,詞多寫男女情愛,傷感身世之作,是婉約詞人中一大家。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長短句》。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性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原有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類書《類要》,今存殘本。后人稱之為“詞人宰相”。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圣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景文,與兄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
吳文英(1212~1272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時顯貴,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其詞典麗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諧。今傳有《夢窗詞》。
張炎(1248~?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又號樂笑翁,臨安(今杭州)人。張俊六世孫,宋亡,落拓而終。他的詞尤以詠物詞名重當時,其作詞圣“清空”之說,詞有《山中白云》及詞學專著《詞源》傳世。
馮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9]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進士。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有《歐陽文忠集》,詞集有《六一詞》、《近體樂府》及《醉翁琴趣外編》。
王安石(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人。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與宜州貶所。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關于夜歸人的詩句
1.都是夜歸人的詩句
燕歌行作者:曹丕 朝代:魏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搖踵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浣溪沙作者:吳文英 朝代:南宋 體裁:詞 波面銅花冷不收,玉人垂釣理纖鉤,月明池閣夜來秋。 江燕話歸成曉別,水花紅減似春休,西風梧井葉先愁。
燭影搖紅·上元有懷作者:張掄 朝代:宋 體裁:詞 雙闕中天,鳳樓十二春寒淺。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瑤池宴。
玉殿珠簾盡卷,擁群仙、蓬壺閬苑。五云深處,萬燭光中,揭天絲管。
馳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換。今宵誰念泣孤臣,回首長安遠。
可是塵緣未斷,漫惆悵、華胥夢短。滿懷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
玉蝴蝶作者:史達祖 朝代:南宋 體裁:詞 晚雨未摧宮樹,可憐閑葉,猶抱涼蟬。短景歸秋,吟思又接愁邊。
漏初長、夢魂難禁,人漸老、風月俱寒。想幽歡土花庭 ,蟲網闌干。
無端啼蛄攪夜,恨隨團扇,苦近秋蓮。一笛當樓,謝娘懸淚立風前。
故園晚、強留詩酒,新雁遠、不致寒暄。隔蒼煙、楚香羅袖,誰伴嬋娟。
離人心上是哪個朝代
《離人心上》是架空的小說,南桑國,非正常的朝代。
南桑國的后宮一直有個傳聞,公主徐初月身患異疾,白天纏綿病榻,夜晚卻四處游走,流言愈演愈烈,更有甚者還稱在宮中看到了動物精怪,宮中皆稱因為公主不祥,招致后宮不寧。初月就這樣一晃長到了十八歲,伴隨她成長的,除了這些傳聞還有她心愛的各類風月游歷話本,其中以一本《關山紀事》的游歷小說尤為喜愛。這天,被西風侯嫌棄退婚的初月在夜晚迷迷糊糊的睡去,夢到自己被刺客刺死,蘇醒后的初月不由分說的拉起貼身侍女桃夭倉皇逃命。原來南桑國有顆占卜未來的“生辰石”,初月小時候不慎讓生辰石進入體內,從此便獲得了夢知未來的能力,但只要她改變未來,就會遭到生辰石反噬,變成十二生肖中的其中一種。國師東識告訴她,她只有12次預知未來的機會,機會用完,她的生命也會走到盡頭。為了活下去,初月只能晝伏夜出的生活著。
該劇主要講述被生辰石影響命運的徐初月公主和當朝大將軍薛曜因緣際會,展開的一場甜蜜又虐心的浪漫故事。該劇于2020年7月30日播出 。
吳文英哪個朝代﹖
吳文英是南宋詞人。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游幕終身。于蘇、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后“困躓以死”。
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浣溪沙的作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蘇軾的《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辛棄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唐朝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張泌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韓淲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東風拂欄露猶寒”句,名“東風寒”;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廣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清和風里綠蔭初”句,名“清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此調有平仄兩體。平韻體始于唐代韓偓,流傳至今;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通常以韓偓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典范詞作
(唐五代)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唐五代)薛昭蘊《浣溪沙·傾國傾城恨有馀》
(唐五代)張泌《浣溪沙·馬上凝情憶舊游》
(北宋)張先《浣溪沙·樓倚春江百尺高》
(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北宋)蘇軾《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北宋)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北宋)周邦彥《浣溪沙·雨過殘紅濕未飛》
(南宋)張元干《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
(南宋)張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南宋)辛棄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南宋)吳文英《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游》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