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個唐代詩人寫了關(guān)于母親的詩(唐代詩人贊美母親的詩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是哪個唐代詩人寫了關(guān)于母親的詩,以及唐代詩人贊美母親的詩句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代哪個詩人寫了哪句有關(guān)母愛的詩句
唐代詩人孟郊在《游子吟
》中描寫了濃濃的母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墨梅----》《竹石-----》《石灰吟----》這三首古詩都是借詠物來明志的。
關(guān)于唐朝母親的詩句
1. 唐代詩人孟郊關(guān)于母親的詩句
孟郊筆下關(guān)于母愛的詩有:《游子吟》、《游子》。
《游子》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其中《游子吟》就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的經(jīng)典詩作,千百年來廣為傳唱,感動了無數(shù)人。孟郊出生于751年,湖州武康的一個小官吏家庭,家中比較清貧,而且從小性格孤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他親眼目睹了在河南的藩鎮(zhèn)之變。
孟郊人到中年,三四十歲,在孔子眼里應(yīng)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年紀(jì),可是他依然沒有什么成就,在社會上來回漂泊,受到當(dāng)時社會上很多人的冷眼和嘲諷。直到46歲,才在母親的鼓勵下,終于考中進(jìn)士。也許正是因為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他才寫的出《游子吟》。
2. 關(guān)于母親的詩句
1、唐代:白居易《母別子》
原文選段: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guān)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釋義:
母別子,子別母,白天的陽光似乎都因為悲傷而失去了光彩,哭聲中無限凄苦。
一家人住在關(guān)西長安,丈夫身居大將軍的高位,去年立了戰(zhàn)功,又被加封了爵土。
還得到了賞賜的金錢二百萬,于是便在洛陽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婦。
新婦來了不滿足,就要丈夫拋舊婦;她是他掌上的蓮花,我卻是他們眼中的釘子。
2、唐代:孟郊《游子吟》
原文選段: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釋義: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即將遠(yuǎn)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3、元代:王冕《墨萱圖·其一》
原文選段: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釋義:
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yuǎn)行的游子是那樣的苦啊!
對雙親的奉養(yǎng)每天都在疏遠(yuǎn),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
4、唐代: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原文選段:
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余亦何有?
釋義:
曾參怎么會是殺人犯?可是三進(jìn)逸言還是使他的母親震驚。
握住你的手告訴你心里話,對我來說,榮與辱早已是身外之物。
5、清代:黃景仁《別老母》
原文選段: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fēng)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釋義:
即將去往河梁,掀起門簾依依不舍的與母親告別,愁容滿面,凄切悲涼,欲哭無淚。
在這風(fēng)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yuǎn)去,不禁感嘆:養(yǎng)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3. 寫母親的詩句
寫母親的詩句孟郊(唐代)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游子吟杜甫(唐代)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石壕吏黃景仁(清代)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別老母詩鬼(唐代)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劍子歌·先輩匣中三尺水王冕(元代)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墨萱圖·其一王建(唐代)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與恭(宋代)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fù)倚柴扉思母蔣士銓(清代)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歲暮到家白居易(唐代)當(dāng)時父母念,今日爾應(yīng)知燕詩示劉叟白居易(唐代)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母別子。
4. 唐朝詩人孟效有詩中描寫了濃濃的母親是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詞語注釋
⑴吟:吟誦。
⑵游子:出門遠(yuǎn)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dān)心。歸:回來,回家。
⑸言:說。寸草:萱草。萱草(花)是中國傳統(tǒng)的母親花,相對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dá)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nóng)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作品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
為即將遠(yuǎn)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yuǎn)征的衣服,
又擔(dān)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5. 關(guān)于母親的詩句古詩
1、《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yuǎn)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2、《別老母》
清代: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fēng)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
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fā)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干了。在這風(fēng)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yuǎn)去,不禁令人興嘆:養(yǎng)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3、《母別子》
唐代: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關(guān)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應(yīng)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fēng)子在枝。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
譯文:
母別子,子別母,白天的陽光似乎都因為悲傷而失去了光彩,哭聲中無限凄苦。一家人住在關(guān)西長安,丈夫身居大將軍的高位,去年立了戰(zhàn)功,又被加封了爵土。還得到了賞賜的金錢二百萬,于是便在洛陽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婦。
新婦來了不滿足,就要丈夫拋舊婦;她是他掌上的蓮花,我卻是他們眼中的釘子。喜新厭舊是俗世的常情,這本來也不足為悲,我就要收拾行裝,無奈地離開。但悲傷的是,留在丈夫家的,還有兩個親生的小孩。一個才剛剛會扶著床沿走路,一個才剛剛能夠坐起來。
坐著的孩子啼哭,會走路的孩子牽著我的衣服。你們夫婦新歡燕爾,卻讓我們母子生離死別,從此不得相見。此時此刻,我的心有訴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還不如林中的烏鵲,母鳥不離開小雛,雄鳥總在它們身旁呵護(hù)。
此情此景,倒象是后園的桃樹,曾經(jīng)遮蔽著花房的花瓣已經(jīng)隨風(fēng)落去,幼小的果實還將掛在梢頭經(jīng)歷霜雪雨露。新人新人你聽我說,洛陽有無數(shù)的紅樓美女。 但愿將軍將來又立了什么功勛,再娶一個比你更嬌艷的新婦吧。
4、《墨萱圖·其一》
元代: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fēng)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譯文:
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fēng)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yuǎn)行的游子是那樣的苦啊!對雙親的奉養(yǎng)每天都在疏遠(yuǎn),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云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5、《國風(fēng)·邶風(fēng)·凱風(fēng)》
先秦:佚名
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譯文:
和風(fēng)煦煦自南方,吹在棗樹嫩芽上。棗樹芽心嫩又壯,母親養(yǎng)兒辛苦忙。和風(fēng)煦煦自南方,棗樹成柴風(fēng)吹長。母親明理又善良,兒子不好不怨娘。寒泉之水透骨涼,源頭就在浚邑旁。母親養(yǎng)育兒七個,兒子長成累壞娘。黃雀婉轉(zhuǎn)在鳴唱,悅耳動聽真嘹亮。母親養(yǎng)育兒七個,難慰母親不應(yīng)當(dāng)。
6. 古代贊美母親的詩句有
1、母別子
唐代: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關(guān)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2、短歌行
唐代: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百年三萬六千朝,
夜里分將強(qiáng)半日。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于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無樂聲。
3、墨萱圖·其一
元代: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fēng)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游子吟這首詩是唐代孟郊寫的其中詩人直抒情懷對母愛盡情謳歌的詩句是什么?
游子吟這首詩是唐代孟郊寫的其中詩人直抒情懷對母愛盡情謳歌的詩句是: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鑒賞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nèi)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最普通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出了人的動作和意態(tài),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這里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時此刻,母親的千針萬線,針針線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xì)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當(dāng)事者的直覺,翻出進(jìn)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不能報答母愛于萬一。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熾烈的情感。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tài)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