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韻文來研究上古韻部(上古韻部到中古韻部轉變)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如何利用韻文來研究上古韻部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上古韻部到中古韻部轉變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上古韻部的研究史
清以前的上古韻部研究(反對“葉音說”)
1。反對“葉音說”
對于上古韻部的研究,是從讀《詩經》感到不押韻時開始的。《詩經》產生于先秦,隨時間推移,語音發生變化。南北朝以后的語音已經與《詩經》時代的語音有明顯差別。唐宋以后語音變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時代,人們還沒有確立古今音不同的觀念,用當時語音讀《詩經》,遇到押韻不和諧之處,就臨時改讀成自己認為合適的讀音,把這種做法稱為“葉音”、“葉韻”(“葉”也作“協”)、“取韻”。葉音說盛行于宋,吳棫《毛詩補音》是代表作,已亡佚。從朱熹《詩集傳》注音中可以看到吳氏葉音的大致情形。至明末陳第才徹底批判葉音說,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今語音不同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在這一學說的指導下,古音學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確的道路。陳第是古音學的開路者。
2。上古韻部研究的開始
上古韻部研究最早的學者是北宋的吳才老。他創立“古韻通轉”之說,但還未能離析古韻。最早離析古韻的人是南宋朝鄭庠,他分古韻為6部,但不夠科學。
清代上古韻部研究
清代是上古韻部研究的鼎盛時期,先后出現的古韻學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和江有誥等。
顧炎武是古音學的奠基者,分古韻10部。(《音學五書》)
江永繼承了顧氏的古音學,分古韻13部。(《古韻標準》)
段玉裁全面繼承顧氏,江氏古韻研究成果,分古韻17部。段氏也把入聲配陰聲,相配的入聲和陰聲為一個韻部。如果把入聲獨立出來單立為一個韻部,則是26部,比王力29部僅僅少3部。段氏同時提出“同諧聲必同部”的理論,等于運用這個理論對《詩經》韻字之外的所有漢字做古韻分部工作。(《六書音韻表》)
戴震采用陰陽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相配稱為一類。定古韻9類25部。(《聲韻考》、《聲類表》)
孔廣森分古韻18部,比段氏增加1個冬部,同時提出陰陽對轉理論。(《詩聲類》)
王念孫分古韻21部,晚年贊同孔氏冬部,總數為22部。(《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
江有誥最初分古韻20部,后來贊同孔氏冬部,總數為21部。(《江氏音學十書》)
總結
上古韻部經過顧、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王國維曾對以上七家的貢獻評論道:“古韻之學,自昆山顧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寧戴氏、而金壇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郵王氏、而歙縣江氏,作者不過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無可增損。故訓故名物文字之學有待于將來者甚多,至古韻之學,謂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也。原斯學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過群經諸子及漢魏有韻之文,其方法則皆因乎古人用韻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說私意參乎其間。其道至簡,而其事有涯;以至簡入有涯,故不數傳而遂臻其極也。”王氏的話雖未免說得過于絕對,但基本上反映了經過顧、江等七人的相繼努力而將上古韻部建立起來的這一事實。自此七人以后至今,上古韻的分部很少有什么大的變動,所謂增加韻部主要是將入聲韻從陰聲韻部中分離出來獨立成部,以與陰聲韻和陽聲韻相配。
清以后的上古韻部研究
上古韻部經過清人的辛勤研究,雖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對上古韻部的探討工作仍然沒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章太炎分古韻23部。
黃侃分古韻11類28部。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礎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說二十八部的確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見加入。”黃氏分部的最大特點是接受了戴氏的觀點(陰陽入三分法,之前諸家大多為陰陽二分法)(《音略》)
王力在黃氏28部基礎上,做改易增補工作,確定周代《詩經》韻29部,戰國《楚辭》韻30部。王力29部與30部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冬部獨立與否上,冬部與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獨立就是30部。(《漢語史稿》、《漢語音韻》、《音韻學初步》、《漢語語音史》)
王力先秦古韻三十部具有很大普遍性,不僅適用于《詩經》,也適用于同時代其他詩歌韻文。《楚辭》的時代比《詩經》晚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遠,但它們的用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先秦文獻不僅詩歌押韻,連散文也押韻.《周易》大部分押韻,《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韻,其他各書也常有押韻之處。
羅常培、周祖謨分古韻31部。
【總結】
清代以后的研究只是作了一些局部性和總結性的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對清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發展,它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清人研究結論的嚴密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對于今人的分部,羅常培、周祖謨與王力分部都比較合理。羅,周二人的分部與王力的差別實際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這兩部的分合對上古韻部的系統并無多大影響。目前多數教材、辭書、專著都采用的是王力的分部。
對于上古韻部的研究,其材料和方法是什么.
上古音是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由于當時沒有系統的反切標音和韻書。所以詩經的入韻字。上古其他韻文入韻字和諧聲系統是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其方法是擊聯法。把詩經中各章互相押韻的的韻腳字一個個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押韻單位。如果兩個押韻單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兩個押韻單位合并在一起。由此由章及篇。由篇及整個詩經。就可以把詩經中的入韻字串聯成若干個押韻單位,從而得出若干個韻部。
楚辭也是研究的材料。方法同上
擊聯諧聲系統。諧聲又叫形聲。諧聲字的諧聲偏傍是表音的,一般來說,諧聲偏傍相同的,上古韻部就相同。把諧聲字的諧聲偏傍進行分析歸納。再同詩經和上古其他韻過街擊聯,就可歸納出上古的韻部。
怎樣學好音韻學
非天
尚書音韻學比較難學,這和音韻學的學科特點有很大的關系。音韻學是研究古代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語音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加之古代也沒有一套科學的記音工具,是用漢字拼合去標注語音和分析語音,因而給我們今天的學習帶來了很多困難。但是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并且方法正確,堅持練習,就一定可以掌握這門比較陌生的學問。
首先,要真正弄懂音韻學的名詞術語,牢記基本概念,并且要背誦一些重要的材料,這是學好音韻學的基礎。
其次,要建立“歷史”的觀念,要認識到古今音是不同的,并把握住語音的演變規律,正象明代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指出的那樣,“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學習音韻學,不僅要知道上古有多少聲母韻母、中古有多少聲母韻母等,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從上古到中古、從中古到現代的演變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最后,學習音韻學要注重實踐,除了要認真做一些音韻學作業外,還應將學的音韻學知識與方言調查、訓詁、校勘、詩詞格律等科研與創作活動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這樣既起到了鞏固音韻學知識的作用,又可以從中感受到音韻學這門知識的實用價值。
四、音韻學的基本內容及學習要點
傳統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 (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于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到了元代以后,在傳統音韻學三個部門之外,又興起了一個新的部門“北音學”,北音學旨在研究元明清時代以北方中原話為基礎的語音系統。
在學習中古音、近代音、和上古音之前,需要掌握一些音韻學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主要有聲紐、字母、聲類、五音、七音、清濁、等呼、韻類、韻母、韻部、攝等。聲紐、字母、聲類都是關于聲母的概念,五音、七音是關于聲母發音部位的概念,清濁是關于聲母發音方法的概念,等呼、韻類、韻母都是關于韻母的概念,韻部是對韻母的歸納,攝則是對韻部的歸納。
(一)中古音
中古音是指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系統。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兩項,一項是《廣韻》,一項是反映《廣韻》韻音系統的等韻圖。
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于隋仁壽元年 (公元601年),全書分韻有193個之多。到了唐代,《切韻》被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其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為《切韻》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分206韻,收有 26194字。《廣韻》撰成后,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則在宋代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失傳,直到清代末年才陸續在敦煌石室、新疆吐魯番及故宮等地被發現,且大多數都是一些殘卷。《廣韻》雖非《切韻》,但由于其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出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
《廣韻》是一部韻書,它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所以通過對這些反切上下字進行研究,就可以得到中古的聲母和韻母。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通過《廣韻》反切上下字求得《廣韻》聲母和韻母的方法——系聯法,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與別切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相同。陳澧在《切韻考》一書中通過系聯將《廣韻》 452個切上字歸納為40個聲類,將1195個切下字歸納為311個韻類。后來的學者又使用系聯法對《廣韻》的反切上下字進行了進一步的系聯,并對系聯結果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最終研究出了《廣韻》的聲母和韻母。本書綜合前人的研究結果,將《廣韻》的聲母確定為37個,韻母確定為142個。《廣韻》的聲調有四個,分別為平、上、去、入。《廣韻》的列韻本身清楚的表明了這一點。
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聲韻面貌,古人在撰寫韻書之外又專門編制了一種等韻書,這種等韻書大體上相當于現在的聲韻配合表。《韻鏡》就是其中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種,可看作是《廣韻》的姊妹篇,它與《廣韻》互為補充,互相參證,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韻鏡》以七音為經,通過“清、次清、濁、清濁”等術語將七音中所含的聲母區分開來;以 206韻為緯,通過四個格子將韻中所含的韻母區分開來。在聲、韻交叉處便是音節代表字。這樣就將中古漢語的聲韻調(韻本身包含聲調)及其配合規律展示出來。《韻鏡》將中古聲母確定為38個,韻母確定為139個。
在《廣韻》和《韻鏡》之后,還出現了幾種和《廣韻》同屬一個語音系統的韻書和韻圖,其中頒行于北宋的《集韻》和南宋劉淵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以及南宋鄭樵的《七音略》比較重要。《集韻》是《廣韻》的增修本,由皇帝詔令修訂,修訂的宗旨是“務求該廣”,共收字 53525個,比《廣韻》多出一倍多;《新刊禮部韻略》將《廣韻》注明同用的鄰韻進行了合并,使206韻變成了107韻。在此以前,金人平水書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韻略》,根據同樣的原則將《廣韻》合并為106韻,此后出現的各種詩韻,分韻都是106韻,簡稱“平水韻”。唐詩的用韻和平水韻是一致的。《七音略》是一部等韻書,在性質上與《韻鏡》相同,基本上反映的是《廣韻》的聲韻系統,在體例上與《韻鏡》大同小異。
中古音的知識除以上所介紹者外,還涉及到近體詩的用韻和平仄。近體詩用韻的特點是要合于“平水韻”,或者說要符合《廣韻》獨用、同用的規定,要使用平聲韻,并且要一韻到底,不許中途換韻。清代所編的詩韻常見的有張書玉等人的《佩文韻府》、周兆基的《佩文詩韻釋要》、湯文潞的《詩韻合璧》、余春亭的《詩韻集成》和汪幕杜的《詩韻合璧》等。近體詩平仄的特點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間,一聯之間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押韻句末字用平聲,非押韻句末字用仄聲。所謂相間、相對和相粘都是以節拍為單位的。律詩的節拍除句末一字外均由兩個字所構成。
中古音是學習音韻學的基礎,學習中古音首先要掌握研究系聯反切上下字的系聯法,這是研究中古音的基本方法;其次要熟悉《韻鏡》或《七音略》的體例,再其次要比較熟練的掌握 36字母、《廣韻》的聲母、韻部、韻母。除此以外還應對律詩的用韻和平仄以及《集韻》、《平水韻》等韻書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
(二)近代音
近代音指元明清時代以北方中原話為基礎的漢語共同語語音系統。反映近代音的韻書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和明代蘭茂的《韻略易通》。元代時,近代音的基礎已經形成。元代以后,近代音雖有所發展,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中原音韻》是以元代中原實際語音為依據的一部韻書,因此,它所包含的聲、韻、調大體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中原音韻》共含有 20個聲母,46個韻母,四個調類,其中四個調類分別是陰平、陽平(周氏于平聲中分陰、陽二類)、上聲、去聲,它與今天北京話的四聲完全一致,只是具體的歸字有所不同而已。
近代音的研究雖為時較晚,但非常重要,因為從中古音到今音的許多重要變化都是在近代發生的,近音的聲韻系統在近代已基本完成,如全濁聲母的消失、 [ f ]、[ t t ]、[ t t á ]、[ t ]、[ t § ]、[ t § á ]、[ § ]聲母的產生、零聲母的增加、四呼的出現、相近韻母的合并、[- m ]尾韻并入[- n ]尾韻、入聲韻的消失、平聲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全濁上聲字變為去聲字、入聲字分別派入到其他聲調等等。上述這些變化也正是學習近代音的重點所在。學習近代音不僅要掌握近代音的聲韻調,同時更要掌握上述變化的結果和規律。此外,還應了解如何根據音變規律將古代反切轉換成今音的常見方法。了解這些方法不僅有助于掌握學過的音韻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切出古書上一些反切的今音。
(三)上古音
上古音是指以《詩經》、《說文解字》為代表的先秦兩漢的語音系統。上古音或稱古音 ,它是相對隋唐時期的中古音而言的。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研究上古聲母的幾項重要結論有: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照二 (莊組)歸精說等。
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詩經》、《楚辭》為代表的先秦韻文;一個是《說文解字》中的諧聲字。研究上古韻部的方法是首先通過系聯方法歸納出先秦韻文的韻部,然后通過《說文》中的諧聲字去印證先秦韻文歸納出來的韻部并擴大每一韻部的歸字。清代是上古韻部研究的鼎盛時期,先后出現的古韻學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顧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廣森、王念孫和江有誥等。上古韻部主要就是由他們逐步建立、完善起來的。清代以后研究上古韻部的學者主要有章炳麟、黃侃、王力、羅常培、周祖謨等人。顧炎武研究上古韻部的結論是 10部,江永是13部,段玉裁是17部,戴震是25部,孔廣森是18部,王念孫和江有誥都是21部,章炳麟是23部,黃侃是29部,王力是29部或30 部,羅常培和周祖謨是31部。
關于上古聲調清人的觀點主要可以分為三派:一派以顧炎武、江永為代表 ,他們都是用中古的四聲去看待上古的聲調;一派以段玉裁為代表,他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一派以王念孫、江有誥為代表,他們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今人關于上古聲調的觀點主要可分為兩派:一派以王力先生為代表,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一派以周祖謨先生為代表,主張平上去入四聲在上古既已存在。
根據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我們將上古的聲母和韻部分別確定為 31個,將上古的調類確定為平上去入4個。
上古音的研究除了聲、韻、調外,一般還涉及到“陰陽對轉”和“因聲求義”這兩項內容。所謂“陰陽對轉”是指漢語的一種演變規律,即陰聲韻和陽聲韻(也包括入聲韻)在發展過程中會發生相互轉化的現象。這一規律是由孔廣森首先提出,由章太炎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因聲求義”是對音韻學知識的運用,它是透過字形的外表通過字音去探求字義的。這種方法所以能夠成立,一方面是由于漢語特定的聲音往往表達了特定的意義,另一方面是由于古籍中通假、聲訓、錯字等現象的出現主要都是由于讀音相同或相近所造成的。因聲求義是清人對訓詁學的重大發展,由于這一方法的出現,使古籍中的許多千年疑竇渙然冰釋,怡然理順。
學習上古音應熟練掌握前人關于上古聲母的重要結論,牢記上古聲母和韻部的名稱,如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王力及本書所確定的上古聲母和韻部等。這些都是學習上古音的重點所在。除此以外,還應了解陰陽對轉和因聲求義的基本內容。
國字上古音與中古音聲紐與韻部是什么?
國,上古音的聲紐是“見”,韻部是“職”;中古音的聲紐是k,韻部是“德”。
聲紐:音韻學術語。又稱紐、音紐,是聲母的別稱。 表示聲母名稱的還有“字母”,“字母”就是聲母的代表字。因為古代沒有漢語拼音,人們是用漢字來為漢字注音的。漢語聲紐的最早標目,是音韻學上傳統的“三十六字母”,即36個“紐”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的名稱是:幫,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影,曉,匣,喻,來,日。
韻部:是指押韻字的歸類,包括韻腹和韻尾。是韻書的基礎。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如《廣韻》分韻為二百零六部,《平水韻》分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韻》分為十九部。分為上古韻部和中古韻部。上古韻部,指的主要是后人從《詩經》韻腳中分析出來的韻母大類,其時代范圍就是以《詩經》所涵蓋的時代范圍為中心。研究上古韻的材料是《詩經》入韻字、上古其他韻文入韻字和諧聲系統,主要方法是系聯法。中古韻部是從魏晉南北朝、隋唐的詩歌韻腳中分析出來的韻母大類。
王力先生的上古韻部是怎么歸納出來的?它的適用范圍?
上古韻部:指的主要是后人從《詩經》韻腳中分析出來的韻母大類,其時代范圍就是以《詩經》所涵蓋的時代范圍為中心。
上古聲母和廣韻聲母的異同
古漢語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我們現有的資料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上古時期、中古時期、近代以及現代。這樣的分期研究雖然說是不大精確的,但是從這幾個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基本上可以整理出漢語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概況。
基于我們現在說掌握的比較全面而且可靠的語音資料是以《廣韻》為代表的中古時期的漢語語音狀況。所以對于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廣韻》為切入口,上推上古時期,下聯近代和現代音。所以,這里我們要談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也是沿襲這種思路,先談中古時期的漢語聲母,然后往上追溯上古時期聲母系統,往下探索近現代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我們不采取從上古到中古再到近現代的順序,原因有三:
第一,上古聲母研究的資料不如韻部和聲調方面豐富。我們研究上古韻部和聲調可以根據先秦的韻文,如《詩經》、 《楚辭》、《周易》、《老子》以及先秦其他書籍中的韻語。而關于聲母方面,成績就差多了。一般的根據是漢字的諧聲偏旁,其次是異文。我們知道,聲符和它所諧的字不一定完全同音。段玉裁說:“同聲必同部。”這是指韻部說的。這只是一個原則,還容許有例外。
第二,關于上古聲母的研究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如復輔音的存在與否、莊章兩組聲母的來原等都尚有爭議。
第三,上古聲母研究自今比較公認的成果基本上還只是一些原則性的結論。如清人錢大晰的“古無輕唇音和舌上音”說、章太炎的“娘、日二紐歸泥”說等等。而全面構擬上古聲母系統還有困難。
基于這些原因,我打算先從中古時期聲母開始談起。然后再對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情況做一個簡單的綜述。
中古時期的音韻我們主要借助《切韻》、《廣韻》、《歸三十字母》以及《三十六字母》等。雖然他們之間還有一些差異,但是我們認為這幾部書基本上還是代表了從隋唐到宋代漢語語音面貌。關于中古時期的聲母系統研究的人很多,而且有現實的材料的佐證,因而意見比較統一。后人陳澧采取反切系聯法來研究《廣韻》的聲母所得出的結論與《三十六字母》也基本一致。因此,這里我不想具體地歸納了。這里,就以《三十六字母》為基礎展現中古時期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然后以此為基礎,往上追溯上古時期聲母系統,往下探索近現代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
《歸三十字母》
唇音 不 芳 亞 明
舌音 舌頭音 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 知 徹 澄 日
牙音 見 溪 群 來 疑
齒音 齒頭音 精 清 從
正齒音 照 穿 床
喉音 清 心 邪 曉
濁 匣 喻 影
《三十六字母》
唇音 重唇音 幫 滂 并 明
輕唇音 非 敷 豐 微
舌音 舌頭音 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 知 徹 澄 娘
齒音 齒頭音 精 清 從 心 邪
正齒音 照 穿 床 審 禪
牙音 見 溪 群 疑
喉音 影 喻 曉 匣
半舌音 來
半齒音 日
從這兩個聲母表可以看出,重唇音分化出輕唇音已經開始,這說明漢語聲母也一直是在演化著的。在這一時期,語音的音韻學著作已經自覺地將聲母分為“五音”和“七音”,這種分析對于了解古代聲母系統是非常有幫助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上古聲母的發展狀況。關于上古聲母的研究我們缺少材料,只能根漢字的諧聲偏旁以及異文等零星而且有限的資料進行構擬。因此,各家意見還很分歧,要完整地構擬出一套上古聲母系統非常困難。不過,很多音韻學家都作過這方面的嘗試。這里,我們汲取他們的意見,根據《三十字母》所分的唇、舌、唇、牙、喉幾組來談談上古聲母的發展狀況。
首先看看唇音。《切韻》輕唇音與重唇音大量相切,說明當時他們的音值是相似的。同時依據錢大晰的“古無輕唇音”說,我們可以知道輕唇音非、敷、奉、微一直到《切韻》時代尚未從上古重唇音中分化出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上古唇音只有重唇音幫、滂、并、明。
再來看看舌音,舌音即《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娘。錢大晰認為“古無舌上音”。他的《舌音類隔切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那么,知、徹、澄、娘是如何從上古端、透、定、泥分化出來的呢?從較早韻書的反切上字來看,端、透、定、泥已經能夠和知、徹、澄、娘互不混用,我們知道反切體系大概形成于東漢到南北朝之間。據此我們可以推斷舌頭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日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分化了。如果擬定端、透、定、泥的上古音為[t, t‘,d‘n],那么從端、透、定、泥分化出來的知、徹、澄、娘的讀音就應該是[t?, t?‘, d?‘?]。又依據章太炎的“娘、日二母歸泥說”提出的“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后支別,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于古皆泥紐也”的說法,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舌音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如下表:
(上古) (中古)
端(知)-- - -- - - - - - - 端(定)
知(澄)
透(徹)-- - -- - - - - - - 透(定)
定(澄) 徹 (澄)
泥
泥 娘
日
來 來
再來看看齒音。齒音即《三十六字母》中的齒頭音精、清、從 、心 、邪和正齒音照、穿、床、審、禪。精、清、從 、心 、邪的音值大家一致認為是[t?, t?‘, dz‘, s, z],這里我們不作分析。莊組在上古和精組不分,依據諧聲關系大致也是可信的。依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舌音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如下表:
(上古) (中古)
端 端
知
照 照(莊)
精(莊) 精(莊)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牙音。
關于上古有無復輔音的問題,學術界尚且存在爭議,這里我們暫且不作分析。
談完了漢語聲母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情況,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談漢語聲母從中古到近代的演變情況。近代語音由于有《中原音韻》作為依據,我們完全可以比較系統地構擬它的聲母系統。從前人對《中原音韻》的研究,我們我們可以知道漢語聲母從中古到近代發生了如下變化:
第一:全濁聲母清化。這在宋代已經開始了,在《中原音韻》
中這種情況也得到了證明。例如:
以幫切并:
傍,逋曠切 鼻,兵迷切
被,邦妹切 白,巴埋切
勃,邦磨切 病,邦命切
以非切奉:
奉,夫貢切 吠,方閉切
以靖切從:
從,赍送閉 漬,資四切
罪.臧遂切 在,減賽切
以邪切心:
四,詞恣切
以端切定:
代,當賴切
以知照切澄床:
住,張怒切
以見切群:
共,孤甕切 忌, 江異切
以影切喻:
樣,衣降切
以曉切匣:
系,興計切
以心切邪:
象,西醬切
以匣切曉;
向,奚降切
以審切床;
士,詩至切
以審切禪;
是,詩至切
以莊切床:
驟,莊瘦切
總結一下,可以看出:
《廣韻》十個全濁聲母,濁塞音和塞擦音以聲類為條件平聲并歸到送氣清音,仄聲并歸到不送氣清音,即:
/(平)滂透溪澈穿初清
并定群澄神床從
\ (仄)幫端見知照裝精
濁擦音都并歸到相應的送氣清音里,即:
奉→敷 , 匣→曉, 禪→審, 邪→心
第二,知、章、莊三組合流從歷史上看,知、章、莊三組合流并不是同時發生的。在《三十字母》和《三十六字母》中都沒有章、莊的區別。可見,章組與莊組很可能在唐末就先合流為 ,然后再和知組合流為 。
第三:輕唇音從重唇音了分化出來了。比如“幫”[p]母分化為[p](兵)和[f](分);滂[p‘]母分化為[p‘](普)和[f](芳);并母[b]分化為[p‘](龐)、[p](傍)、[f](肥)。唇音的分化是有條件的,即在合口三等韻前變為輕唇,在其他韻前面仍讀為重唇。
第四:零聲母字大量的增加。《廣韻》聲母中只有影、喻兩母可以算零聲母字,可是到了《中原音韻》時代,匣母中的喻三,明母中分化出來的微母以及本來念 的疑母字已經讀為零聲母了
第五:其他一些字母的承襲關系。和三十六字母相比較,《中原音韻》中[m]來自于三十六字母的“明”母[m];[n]來自于三十六字母的“泥”母和“娘”母;[l]來自于三十六字母的“來”母。
最后,我們談談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的變化不大。將現代漢語聲母系統與《中原音韻》聲母系統相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了如下變化。
第一:從見,精兩組中分化出舌面音 [t?, t?‘, ?]。現代漢語“精、清、星”的聲母與“經、輕、興”的聲母在《中原音韻》里是不一樣的,前者為[t?, t?‘, s],后者為[k, k‘, x],現在在同一條件下都變成了[t?, t?‘, ?]。
第二:微母已經由[?]轉變為[?],但是它還沒有和疑母、喻、影母合流成為零聲母,但是到了現代微母已經進一步演變為零聲母[?]。
第三:元代審母讀為[? ],到了現代漢語里都演變為[? ]了。
綜合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將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發音方法的變化。發音方法最重要的是濁音的清化。濁音清化在漢語發展歷程中持續了很長時間才完成,宋代已經就開始了,到元代才基本結束。全濁聲母的清化是現代普通話聲母簡化的重要原因。濁音的消失,在漢語中也留下了一些痕跡,在聲調上表現出來。
第二:發音部位的變化。
①從重唇音里分化出輕唇音是發音部位的變化。這也促使了漢語聲母簡化。
②見、精兩組分化出 來。
③知、章、莊三組的合流
至此,關于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的討論就結束了。下面我們來談討一下,到底是那些因素促使漢語聲母發生變化的。
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是非常曲折的。有簡化,如:濁音的清化和知、章、莊三組的合流。也有繁化,即語音的分化如:從重唇音里分化出輕唇音以及見、精兩組分化出 來。并且這兩者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
那么,漢語聲母的發展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可以從普通語言學上得到解釋。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高級表達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思維工具。人類在高層次上思維和表達思維時有兩條基本的原則:一是周密性,一是簡約性。這兩者矛盾統一、相反相成:周密性導致繁化,簡約性導致簡化,兩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交替起著主要作用;思維工具和表達方式就在這兩者之間搖擺著取得平衡,而這搖擺就體現為繁與簡的交替。語言發展的內部動力,從最基本的來說,就是源自這兩條原則。當人類思維還很簡單的時候,語言自然也很簡單,而當人類思維復雜起來以后,語言為要越來越周密地為思維提供工具及表達方式,也就漸漸地繁復起來;然而過分的繁復也會妨礙思維和思維的表達,造成交際上的困難,這時,簡約性原則——這大概跟許多語言學家常說的“省力原則”或“經濟原則”(principle of economy)有相近之處——就會發揮作用,使語言趨于簡約,當然是以不損于表述力為限。以唇音聲為例:據學者們的研究,上古唇音可以跟其他一些輔音組合為復輔音聲母(如pl-,sp-之類),還存在清化的唇部鼻音,總之肯定比中古唇音聲母復雜。到了《切韻》前的某個時候,它們歸為“幫、滂、并、明”4母,這是簡化;隋唐以后,從這4母中分化出輕唇音“非、敷、奉、微”,成為8個聲母,則是繁化;再往后歸并、嬗變,先是非、敷合流,然后并、奉母清化,最后是微母消變,簡化的結果是到現代普通話只剩下p,ph,m,f這4個唇音聲母。至于當今北京話又有把w讀為v(?)的現象,這是否可以看作唇音聲母的再次繁化,似乎也值得注意(3)。
介音影響聲母的演變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古代見、精兩組聲母在現代開口呼和合口呼韻就保持 或 。而在齊撮兩呼前,即在i,y之前就要演變為 。這在普通語音學上叫同化作用。因為 的舌位靠前,而i,y是舌面前元音,兩者拼合在一起 由于受i,y的影響就往后靠,變成舌面前的 ;而 是舌根音,和i,y相拼就往前靠,也變成了 。
如何利用韻文來研究上古韻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上古韻部到中古韻部轉變、如何利用韻文來研究上古韻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