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么沒有高駢的詩歌(詩人高駢的駢怎么讀)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歷史上為什么沒有高駢的詩歌,以及詩人高駢的駢怎么讀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高駢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高駢(pián)(821年—887年9月24日[1] ),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先世為山東名門“渤海高氏”。晚唐詩人、名將、軍事家,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
高駢出生于禁軍世家,歷右神策軍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護等。咸通六年(865年),高駢率軍破峰州蠻。次年,進兵收復交趾,出任首任靜海軍節度使。后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多次重創黃巢起義軍,并被唐僖宗任命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封渤海郡王。因大將張璘陣亡不敢出戰,嚴備自保,致使黃巢順利渡江、兩京失守。后兵權被削。
黃巢平定后,高駢后悔當初未立功業,日漸消沉。晚年嗜好裝神弄鬼,幾乎達到癲狂的程度。他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人,乃使上下離心。光啟三年(887年)為部將畢師鐸所囚殺。
高駢能詩,計有功稱“雅有奇藻”。他身為武人,而好文學,被稱為“落雕侍御”[2] 。《全唐詩》編詩一卷。
歷史上為什么沒有高駢的詩歌
《言懷》《寄鄠杜李遂良處士》《和王昭符進士贈洞庭趙先生》《依韻奉酬李迪》《留別彰德軍從事范校書》《途次內黃馬病,寄僧舍呈諸友人》《遣興》《南海神祠》《送春》《海翻》《筇竹杖寄僧》《遣興》《嘆征人》《湘妃廟》《赴安南卻寄臺司》《閨怨》《馬嵬驛》《宴犒蕃軍有感》《寓懷》《步虛詞》《贈歌者二首》《入蜀》《邊城聽角》《渭川秋望寄右軍王特進》《山亭夏日》《蜀路感懷》《殘春遣興》《春日招賓》《過天威徑》《對花呈幕中》《寄題羅浮別業》《塞上曲二首》《廣陵宴次戲簡幕賓》《安南送曹別敕歸朝》《對雪》《訪隱者不遇》《赴西川途經虢縣作》《錦城寫望》《太公廟》《邊方春興》《塞上寄家兄》《寫懷二首》《池上送春》《風箏(題風箏寄意)》《平流園席上》《聞河中王鐸加都統》
有沒有關于【山亭夏日】這首古詩的歷史呢
山亭夏日》詩配畫《山亭夏日》是唐末大將高駢的詩作。這首詩寫在山間幽靜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綠樹濃陰,樓臺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風拂過,水晶一樣的簾子輕輕晃動,薔薇的香氣也在隨之蕩漾開來,充盈在庭院的每一個角落。詩人捕捉了微風之后的簾動、花香這些不易覺察的細節,傳神的描繪了夏日山亭的寧靜,表達了作者對夏日鄉村風景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譯文
綠葉茂盛,樹蔭下顯得格外清涼,白晝比其它季節要長,樓臺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風輕輕拂動色澤瑩澈的珠簾,而滿架的薔薇散發出一股清香,整個庭院彌漫著沁人心脾的香氣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在一起的,決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當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文章寫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閑之感
高駢 (?—887)唐末大將。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孫,家世禁衛。幼頗修飭,折節為文學,初事朱叔明為司馬,后歷右神策軍都虞侯、秦州刺史。咸通(860—874)中,拜安南都護,進檢校刑部尚書,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駢節度,兼諸道行營招討使。僖宗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劍南西川節度,進檢校司徒,封燕國公,徙荊南節度,加諸道行營都統、鹽鐵轉運等使,俄徙淮南節度副大使。廣明(880—881)初,進檢校太尉、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等使,封渤海郡王,為部將畢師鐸所害。詩一卷
歷史上為什么沒有高駢的詩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詩人高駢的駢怎么讀、歷史上為什么沒有高駢的詩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