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勸導孩子學唐詩(教小孩背唐詩的辦法)
怎樣教孩子學古詩詞
1.怎樣教孩子學好古詩詞
兒童學古詩詞的基本原則:
學古詩詞不是單純的“學習”,首先是游戲。必須以享受的心態帶著孩子去學,而不是以“做功課”的心態去面對。家長可以指著書上的字和孩子一起讀,但不要刻意,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很想讓他認字,識字必須是件自然發生的事。本書圖文并茂,可以和孩子一邊讀詩一邊品味插圖的意趣,甚至可以臨摹,或和孩子一起動手給詩歌配插圖。
兒童學古詩詞并不重在理解,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若孩子很想知道一首詩在說什么,要盡量講給孩子聽。如果孩子對內容不感興趣,或家長無力解釋,不解釋也可以。總的一個原則是,能解釋多少解釋多少,不過度解釋,尤其不胡亂解讀。不必擔心孩子聽不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不明白的,讀得多了自然會明白。
如何讓孩子對學古詩詞有興趣:
第一,家長最好以“共同學習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誦讀,而不要以教師、統計員或監考者的身份出現,不要把背古詩詞當作一項任務強加給孩子。孩子的記憶力可能比家長好,家長不必勉強自己去背誦,適當背一些即可,多和孩子一起誦讀、品味即好。讓誦讀的時光成為親子相處的美好時光,沒有壓力沒有訓斥。
第二,學習動機要單純,只為喜歡,不為炫耀,更不為應付考試。能背多少背多少,不在意背誦數量,只在意誦讀過程中的美好感受。在詩詞之外沒有任何目的,在享受之外沒有任何要求。
第三,養成學習古詩詞的習慣和愛好,要長年堅持學習,隨時隨地學習,但不一定天天堅持,不必刻板而為,猶如最愛吃的美食也不必天天吃一樣,要防止的只是一曝十寒。背誦和復習時間最好放在臨睡前和早上未起床時,此時段記憶力最好。當然,其他時間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情況來處理。
2.如何教孩子記住古詩詞
怎樣教孩子學古詩古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幼兒園我們也鼓勵孩子學習古詩。
但正因為古詩中的語言形式凝練,詞意表達委婉、含蓄的特點使幼兒不易理解詩意,所以之前一直認為幼兒園孩子學習古詩,理解難度大,學習形式相對較苦燥。經過最近幾次對中班孩子開展的古詩教學使我改變了以上的一些看法。
例如:在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教學中,我先用簡潔、易懂的詞語向幼兒介紹古詩名字的意思:“賦”就是寫,白居易的一個朋友要走了,他寫了一首原上草的詩送給他的朋友當作分別的禮物。然后對照圖片向幼兒完整朗讀古詩一遍。
再請幼兒結合圖片講述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因為有了圖片做參照,孩子紛紛產生聯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進行到“野火燒不盡”時提問:為什么野火都沒把小草燒死呢!葛琦說:因為草的根藏在土里,沒有被燒死,春天它又發芽了。
我立刻對他的回答予以肯定,并抓住時機引導孩子了解古詩的中心思想并發問:小草都這么堅強,而生活中的你們,是不是也能夠像小草一樣堅強呢!你們什么時候最堅強呢?孩子們都爭相回答:有的說我到醫院打針的時候不苦最堅強;有的說我一個人在家時不害怕最堅強;有的說我摔疼了不哭最堅強。最后把古詩編成一首歌:教幼兒演唱。
活動形式豐富,氣氛活躍。達成了活動的目標:即感知了詩歌的韻律,也從中了解、體會了小草生命的頑強。
3.怎樣教幼兒學古詩
語言是富有音樂性的,古詩尤其講究韻律。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一些簡單易懂、形象性較強的古詩,教幼兒學習,不僅可以使幼兒學到知識,受到品德和美感教育,還能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而且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也很有好處。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對古詩的教學方法作了創造性的探索,我在教學中也嘗試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與同行共享。
一、看圖學詩
人們常說詩情畫意,詩情與畫意有相同之處,借助畫面讓幼兒理解詩意,幼兒是易于接受的。因此,在教幼兒學古詩時,只要善于引導幼兒觀察、觀賞畫面,展開想象,有條不紊地介紹、解釋詩句,效果也是很好的。所用圖畫,教師可自行設計繪圖,也可放大復制兒童古詩讀物中的插圖。
二、畫圖學詩
此法與看圖學詩法相同,可使詩情畫意交融滲入于幼兒語言、繪畫教育中,來鞏固、加深幼兒對已學古詩的理解。如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詩:籬落疏疏一徑深(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幽深的小路),樹頭花落未成陰(路邊樹上的花已經凋謝了,樹葉還沒長大沒有樹蔭可以蔽日)。兒童急走追黃蝶(孩子們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蝴蝶飛進了黃色的菜花中找不到了)。教師在教給幼兒這首詩后,讓幼兒自由想像畫出圖景來。當幼兒這樣地來作畫后,他們對這首詩也就會有更多的領會和喜愛了。
三、觀賞自然景物學詩
這可說是直觀的一種教學方法了,在學習這些古詩時,讓幼兒去親自體驗,不但會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在老師的啟發講解下掌握詩意,學起來也就快了。
如我在教賀知章的《詠柳》時,帶幼兒去春游,我們先從遠處觀看。春天柳樹變成了什么顏色,以及柳條在微風中飄蕩的情景。問:那高高的柳樹,好像被什么東西打扮得這樣美?從而授以一、二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再帶幼兒來到樹下,就近觀賞,啟發、詢問:柳樹細細長長的葉子多么整齊!多么漂亮呀!授以三、四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為加深幼兒對最后一句的理解,可引申地問:二月春風還裁出了哪些美麗的景物?讓幼兒觀察周圍景物回答。這樣,不僅使他們學了古詩,而且也培養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四、講故事學詩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把古詩的內容變成故事講給幼兒聽來啟發幼兒想象與思考,也是教幼兒學古詩的一種方法。如可將孟浩然的《春曉》變成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代有一個詩人,他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寫詩寫累了,就睡覺了。春天不冷不熱,睡覺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聽到外面有刮風下雨的聲音,也沒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覺就睡到了天明。當他醒來的時候,聽到外面處處傳來唧唧喳喳小鳥的叫聲。他就趕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門一看,呀!夜來的風雨可不小啊,花園里許多花被打落了,滿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這位詩人看到這個情景,覺得春天的小鳥很可愛,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筆,寫了一首題為《春曉》的詩,(曉是明的意思,春曉是春天的早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幼兒聽完故事,理解了古詩的內容,再學這首詩也就感覺到容易了。
五、情景表演學詩
教師結合詩歌內容,通過相應的動作演示和形象的講解讓幼兒理解,進而再通過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幼兒掌握。這種方法更富有游戲性很受幼兒歡迎。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可以請兩個幼兒一個扮大人,一個扮童子。指定室內吊扇之類為松,窗外樹木為山。開始后,童子在松下游戲,大人緩步走向童子。大人旁白松下問童子后問:喂,請問小師傅,你的師傅呢?童子旁白言師采藥去后答:我師傅采藥去了。大人說:那你師傅到哪里采藥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后答:我師傅就在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樹)。山上到處都是云霧,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接下去可請幼兒自由發揮地表演。
教幼兒學古詩,比學習現代詩歌難,但只要針對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以真摯飽滿的感情、生動形象的語言,結合恰當的教法,就可以使幼兒對古詩產生興趣,并達到教學目的。
4.怎樣教孩子學古詩(一)
怎樣教孩子學古詩古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幼兒園我們也鼓勵孩子學習古詩。
但正因為古詩中的語言形式凝練,詞意表達委婉、含蓄的特點使幼兒不易理解詩意,所以之前一直認為幼兒園孩子學習古詩,理解難度大,學習形式相對較苦燥。經過最近幾次對中班孩子開展的古詩教學使我改變了以上的一些看法。
例如:在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教學中,我先用簡潔、易懂的詞語向幼兒介紹古詩名字的意思:“賦”就是寫,白居易的一個朋友要走了,他寫了一首原上草的詩送給他的朋友當作分別的禮物。然后對照圖片向幼兒完整朗讀古詩一遍。
再請幼兒結合圖片講述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因為有了圖片做參照,孩子紛紛產生聯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進行到“野火燒不盡”時提問:為什么野火都沒把小草燒死呢!葛琦說:因為草的根藏在土里,沒有被燒死,春天它又發芽了。
我立刻對他的回答予以肯定,并抓住時機引導孩子了解古詩的中心思想并發問:小草都這么堅強,而生活中的你們,是不是也能夠像小草一樣堅強呢!你們什么時候最堅強呢?孩子們都爭相回答:有的說我到醫院打針的時候不苦最堅強;有的說我一個人在家時不害怕最堅強;有的說我摔疼了不哭最堅強。最后把古詩編成一首歌:教幼兒演唱。
活動形式豐富,氣氛活躍。達成了活動的目標:即感知了詩歌的韻律,也從中了解、體會了小草生命的頑強。
我認為在教幼兒學古詩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選材要合適。選教古詩要結合季節特征或與幼兒生活相關有共鳴的作品,例如:清明節學習《清明》,春天雨水多時學《春夜喜雨》、《春曉》,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教肓時學習《憫農》,迎接新年時學習《元日》等等。
2、形式豐富。依據詩歌內容準備掛圖,這樣圖文結合、對照,利于幼兒更好的理解詩句意思。
只有文字,幼兒的感觀刺激減少,學習會相對苦燥。3、避免單一說教。
請幼兒憑借理解文字字面意思和圖片,猜測、想象詩句的意思,老師再適時予以引導、對比總結出詩句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再請幼兒結合自身實際說說自己的看法,發散幼兒的思維。避免老師直白說教的現象。
4、古詩新唱。把古詩編成歌曲教幼兒演唱,幼兒學習興趣高即豐富了活動形式,又利于幼兒記住歌詞。
這是我在對幼兒進行古詩教學中的幾點感悟及心得,不知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希望能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中不斷的驗證與總結,找到更科學、有趣的幼兒學古詩方法。
5.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古詩有哪些方法
讓孩子喜歡這首詩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帶孩子到河邊,感受一下垂釣的環境,垂釣的過程,垂釣的樂趣。在這樣溫馨的環境中,播放小兒垂釣詩朗誦,家長要伴隨朗誦,展現出陶醉的感情。讓孩子喜歡這首詩是學古詩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喜歡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有了欲望才會迸發出學習的動力。
讓孩子理解這首詩中的詞語
可以通過游戲問答的簡單方式把生澀的詞語明了化。比如:家長:“蓬頭稚子過來。”孩子疑惑。家長笑說:“蓬頭稚子就是你啊,頭發亂亂的小孩子。瞧那邊還有一個蓬頭稚子呢。”家長繼續:“蓬頭稚子來和媽媽學垂綸。”這樣通過實際的行動就能輕松的讓孩子理解那些生澀詞語。
把孩子拉到詩的語境中去學習
這首詩是以孩子的生活為題材的,就要讓孩子融入到詩中去,孩子在專心垂釣的時候,家長做路人和孩子打招呼。這樣就能輕松的讓孩子理解詩句的含義了。
教會孩子朗讀背誦
詩重在朗讀,朗讀背誦是學習古詩的重要的路徑,當孩子理解了詩意以后,朗讀就不再是困難的事情了。打開錄音機,播放輕松的音樂,在這風景秀麗的地方一邊垂釣一邊朗讀古詩,將會變成一種美好的享受。
記憶是需要復習才能牢固的
家長可以和孩子通過做游戲來鞏固記憶。家長扮蓬頭稚子,孩子扮路人,家長要通過語言、行動、神態,動作淋漓盡致的展示詩中的場景。反復幾次后,孩子扮蓬頭稚子,家長扮路人。通過這種游戲,才會加深和鞏固孩子的記憶。
拓展古詩的范圍
孩子對學到的知識有很濃的興趣,所以這個階段就要啟發孩子把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環境中,比如給同齡小朋友講稚子垂綸的古詩,和同齡的小朋友做稚子垂綸的游戲等等。這樣更能加強孩子對古詩的記憶。提高學古詩的興趣。
6.怎樣教孩子學習唐詩
前言:有的家長認為小孩子學習唐詩沒有什么用途,原因是無法理解古詩中的內涵,實事是否真的就是這樣子的呢?育兒專家指出對于小孩子學習古詩只要將其中的詩句與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聯系起來,將抽象的事物轉化成現實的實景,寶寶不僅可以輕松的能夠記住很多唐詩,還能增加孩子的內在修養呢! 場景1:農家游見白鵝誦唱《鵝》 幾乎所有的小寶寶學古詩,都是從駱賓王的《鵝》開始的,這首詩簡短,寫得通俗明白,而且朗朗上口,“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以浮水、撥水幾個動作細節,表現出鵝的動態美;另一方面,又有“白”、“綠”、“紅”、“清”的色彩詞,表現色彩美。
于是鵝的活生生的形象就躍然紙上。要是媽媽帶著寶寶農家游,見到水塘河流里的大白鵝,一面教他這首詩,一面教寶寶觀察鵝的生活習性,摹仿鵝的動作做一場游戲,孩子很快就記住了。
在孩子兩三歲前,讀詩不用解釋,只要把讀詩當作唱歌,體會其中的韻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歲,再加進“講解”。
但這講解一定要簡單,簡要地說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同時把影響理解的一兩個詞解釋一下就行了。比如教背“鵝,鵝,鵝”時,由于詩本身明白如話,只要解釋一下什么是“曲項”就可以了。
場景2: 孩子剩飯教《憫農》 親子教育有些寶寶愛剩飯,常常吃了一半就掂記著玩和吃零食,還會說“ 我就不愛吃飯,倒飯有什么了不得的?”此時教孩子《憫農》一詩非常對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唐詩讀來朗朗上口,兩三歲的寶寶稍加解釋就可以理解。有條件的媽媽,還可以帶寶寶去農村體驗一下揀麥穗的辛苦,媽媽可以用寶寶“ 汗滴禾下土” 揀來的麥穗,給寶寶煮一小碗麥仁粥,讓他最直接最生動地感受“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帶著汗水的咸澀,很有必要經常成為開飯前誦讀的“餐前感恩文”,媽媽也可以籍此讓寶寶逐漸改掉以零食代正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 場景3:寶寶被鳥兒叫醒教《春曉》 春夏,寶寶賴床不起說還想睡,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躺在床上誦讀《春眠》一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媽媽可以稍微解釋一下:寶寶為什么醒了以后還困呢?這是因為春天夜短,睡著后不久天已大亮了,外面到處是早起的小鳥在歡樂地歌唱。
聽,啁啁啾啾,滴滴麗麗,小鳥們有的像花腔女高音,有的像男低音,遠遠近近,從四面八方傳來,匯成一片優美悅耳的和鳴。不用瞧,也不用問,只憑鳥兒們的歡唱,詩人就能想象這是一個晴和明媚、花紅葉綠的早晨。
但是,說到這里,詩人忽然記起,昨夜睡夢中,好象聽到有風雨來過,那嗚嗚的風聲夾著沙沙的雨聲,經過這一番折騰,也不知有多少正開的花兒被吹落,過早地離開枝頭……念完詩,媽媽可以帶寶寶到街心公園和市民廣場上看一看春末落紅繽紛的場面,也可以揀一些落花回來做成干花押畫,進一步理解“花落知多少”一句的意境。 場景4:河邊看柳吟唱《詠柳》 春天,媽媽帶寶寶去河邊或湖邊踏青時,看到萬千垂柳在春風中起舞,每一條柳絲上,剛剛萌出的小柳芽兒就像碧綠的翡翠,此情此景,就是教寶寶《詠柳》一詩的最好場景。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第一句“碧玉妝成一樹高”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
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剛剛萌發的柳葉精巧的形態美。而“不知細葉誰裁出?”之后,詩人又自問自答;“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春風既然能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
春風就像舉著天下最神奇的一把剪刀,裁出了寶寶眼中萬紫千紅的世界。 通過這首詩的講解,媽媽可以培養寶寶對季節變化的敏感性,給寶寶一雙慧眼,讓他領略到大自然神奇的變化和活力。
像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可以放在相似的場景下來教,杜甫的這首小詩,就象畫兒一樣美,媽媽可以教寶寶自己用畫筆來畫下,蔥翠的垂柳,啼唱的黃鶯兒。
畫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隊白鷺排隊飛過。遠處的高山,峰頂上是經年不化的積雪。
近處有茅屋,門前大河漲水了,水面上停泊著遠方來的大船。幫寶寶把詩“畫下來”,是一種很直觀的教育方案。
能幫寶寶領悟到:細柳新綠,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黃鶯唱和,這不是春天的聲音么?白鷺從南方飛回,正是帶著春意的來客。趁著春江水滿,江東的大船不遠萬里而來,說明人們已經開始了一年的經商和勞作。
這一切構成一個鮮明的主題: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于春。 場景5:孩子在菜花地里撲蝶教《宿新市徐公店》 親子網春天,看油菜花是有寶寶的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休閑活動,撲蝶,野餐,攝像,留下了寶貝天真爛漫的身影,而此時也正是教寶寶楊萬里的詩《宿新市徐公店》的最好時機,“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要是寶寶的理解有困難的話,媽。
7.我是如何教孩子學唐詩的
首先,孩子的興趣在哪里?如果不在唐詩而在兒歌的話,可能我也不作勉強,事實上,可能因為是男孩子的原因,我兒子并不喜歡兒歌,倒是養成了讀唐詩的習慣。
從長遠看,學唐詩的價值要遠高于兒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按現在學校對古詩的要求來看,小學60首,中學70首,大學中文系100首,非中文系30首,全加起來也不到300首,連會吟的程度還不到,更談不上會作詩了,經過現代正規教育的大學生遠不如古人那樣有作詩的才能,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的失敗。
聽過的老歌,你能記得的有幾首?學過的詩詞,你現在還記得幾首?人在兒童時期的記憶力是最好的,如果在兒童時期,沒有對詩詞進行大量的背誦,那么隨著記憶力的減退,到了中年以后,能拿得出手的詩詞確實沒有幾首了。
兒歌有用嗎?就算是熟讀兒歌三百首,能減輕學生在小學和中學每日做大量作業之后,還要背誦古詩詞的壓力嗎?除非,孩子將來成為幼兒園老師,否則兒歌不可能成為一個人一生的精神財富。
學唐詩是要有技巧的,首先是選擇簡單易懂的,循序漸進,也不能局限于唐朝的詩,各個朝代符合兒童學習能力的詩詞,都可以拿來學習。在某種意義上,不妨讓唐詩成為適合兒童學習的古今詩詞的代名詞。其次,要把握度,不能過猶不及,為了炫耀而強迫孩子學習,填鴨式硬把唐詩塞給孩子是絕對是不可取的,還是應該在孩子不覺得累,不覺得煩的前提下,一點點地學。另外,不能要求孩子死記硬背,要在認識詩中字的基礎上,以讀來達到背的目的。我在教兒子學一首新詩的時候,通常第一次就教兩三遍,讓他讀的遍數多了,他還不耐煩,只能是第一天先有個印象,第二天再接著教,一般一首詩有個兩三天就會讀了。一開始所有詩都不要求他背,是怕他不認字,光靠發音來記憶,慢慢的,讀的次數多了,也就自然會背了。
孩子學唐詩肯定是容易忘的。忘了是否是白學,那也不一定,小時候學了,長大了還會有個印象,再重新接觸時,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種親切感,學起來就輕松的多。而且,要想讓孩子不忘記早年學的詩詞,也是有辦法的。那就是按照記憶規律來學習,人的記憶規律是先快后慢,新學的東西最容易忘記,要在接下來的幾天趕緊鞏固,然后每一段時間鞏固一次,最后就可以達到長久不忘的目的。一首詩學完之后,接下來的幾天里,每天都要讀一遍,然后可以隔一個星期讀一遍,之后可以隔半個月讀一遍,隔一個月讀一遍,再往后,可以按照隔兩個月、半年、一年這樣的時間順序來復習,這首詩就可以達到長久不忘的目的。
教孩子學唐詩不可僵化古板,要順其自然,采取多樣手段,有創意地讓孩子寓學于樂。我曾跟孩子一起發明了一種唐詩的用法。我兒子每天晚上睡覺時都怕怪獸來了,我告訴孩子怪獸最怕有學問的人了,你一背唐詩,怪獸一看你是個有學問的孩子,它就被嚇跑了。于是,背唐詩嚇跑怪獸成了我們每晚睡覺前必進行的功課。孩子又接著創新,他現在又對英語單詞感興趣了,于是他說一個可怕的動物,就背一首唐詩把它嚇跑,我們從wolf(狼)、tiger(老虎),lion(獅子)、shark(鯊魚)、crocodile(鱷魚), 一直說到dinosaur(恐龍)、monster(怪獸), 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底游的,傳說中的,對每一樣可怕的動物,都用一首不同的唐詩來把它嚇跑,對他來說,這是睡前的快樂游戲,對我來說,我只能偷著樂了。
我兒子現在已經會了五十九首唐詩了,接下來的詩會越來越難,每學一首新的,對他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對于我來說,又何嘗不是呢,既要教孩子學習,又不能傷害孩子學習興趣,其中的小心程度,只能套用易經的一句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形容了。
怎么教育孩子學唐詩
教兒童學古詩要注意從兒童的興趣出發,兒童喜歡具體形象的事物,根據這個特點可以為要學的古詩配上一幅簡單生動的畫,既引起兒童興趣,又能加深記憶。內容選擇上要挑一些通俗易懂,兒童能夠理解,知識性和思想性較強的詩,不要把那些帶有封建色彩,婚姻嫁娶及不健康內容的詩教給孩子,兒童時期不可能理解,也沒必要理解這些內容。
首先,我們應該選擇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內容。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幼兒學起來易懂、感興趣。如駱賓王的《詠鵝》,鵝是小朋友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動物之一。練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紅掌、長脖頸,熟悉它高吭的叫聲,熟悉它在河中戲水的景態。因而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腦海里。又如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都是比較接近幼兒的生活、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好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學古詩。將古詩教學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通過學習,受到教育。如每天吃飯時幼兒會將米粒灑到桌子上、地上,無意中浪費了糧食。于是餐前與幼兒一起學習古詩《憫農》,讓幼兒了解我們每天吃的米飯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我們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勞動果實。以后小朋友在吃飯時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會情不自禁地說“粒粒皆辛苦”并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吃掉。
如何教小朋友學唐詩
如何教小朋友學唐詩
1、可以教他一次一次的讀,讓他可以暫時接受。
2、然后教他里面的字都是什么意思,了解深層次的東西。
3、講一些小故事,讓小朋友知道古詩里面的含義。
4、找一些音頻,讓他們一次一次的聽,小朋友都是好奇的。
5、教給他們如何背,記在心里,方便以后用。
6、最重要的一點,在小朋友好奇的時候教給他們東西是最好的,還有就是他們在玩的時候。
兒童如何有效學習古詩詞?
首先申明,我并不主張讓所有的孩子都整齊劃一的要愛上詩詞、成為達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熱愛和擅長的知識,即便對詩詞沒有興趣,也不會影響孩子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的現代人。
當然,讓孩子懂得欣賞、喜歡誦讀古詩詞,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涵養心靈,增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可能是更多家長喜聞樂見的。所以,關于朋友們對孩子如何學習古詩詞的詢問,我再在本文里集中碎碎念一下。
1兒童如何記憶古詩
假如家長重視詩詞的熏陶,可以從孩子一出生(哄睡哄玩哄吃哄N階段)就開始用詩詞給他們“磨耳朵”。把有韻律美的詩詞作為一種稀松平常的外界聲音傳遞給孩子。
等到孩子年齡見長后,如果對詩詞表現出興趣和愛好,或在童年時展現出不錯的記憶力、對韻律美的敏感,可以引導適當他們背誦古詩詞。孩子樂意的話,可以每隔2、3天背誦一首短詩。至于意思,粗通即可,不必完全明白。
關于記憶古詩,我分享過幾期“世界記憶大師王峰”的方法,通常分為:①大聲朗讀、賞析,②選擇合適的記憶方式(、內定樁法、、繪圖法、圖像記憶法等等)、③記憶還原這三步。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適用的古詩類別,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回顧,后續我還會繼續分享。
此外,詩詞是韻文,韻腳也可以幫助記憶。如果一下子想不起來時,盡量不要立刻看書;有時候,先回憶起韻腳,就能慢慢回憶起全句全篇。成誦后要反復復習。家長注意加強監督和鼓勵即可。一般來說,在長期訓練之后,一首短詩(比如二十八字的七言絕句),可以做到朗讀三四遍成誦。
2盡可能多的給孩子創造使用古詩詞的機會
比較可行的一條,就是多到自然里走走,多去人文景點逛逛。
古詩詞中有大量描寫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句子。如果天天關在家里,什么是理解不了這些內容的;經常去公園、景區轉轉,就會好得多。
例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類詩句,不在自然里看到這樣的景色,不去實地走一把,是很難體會其中意境的。
再比如這次果寶參加詩詞大會初賽時,抽中的九宮格識別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是我們今年去秦淮河的時候教會她的,抽中的另一題“輕舟已過萬重山”則是去年我們乘船游三峽、逛白帝城的時候跟她反復提到過的。
這樣,背熟的作品,就能夠于日常生活中獲得新生。孩子可以在使用中逐漸懂得作品的意思,并且鞏固記憶——自己領會到的,比教會的更持久。
3背詩要用好一點的選本
在常見著名選本中,《千家詩》選目簡單,但作品水平普通;《唐詩三百首》選了不少較難的篇目,但作品幾乎都好。不過,目前市面上的兒童古詩讀本太多,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往往偏重“孩子能懂”,作品的藝術水準并不是第一考量。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