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華陽南陽廬怎么樣(成都華陽南陽錦城二手房價)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成都華陽南陽廬怎么樣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成都華陽南陽錦城二手房價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請問成都華陽有哪些酒店承辦婚宴性價比高一些?大概價格多少?
華陽大酒店也可以接待80桌以內的婚宴,標準可以根據客人的要確定,一般是888元,華陽大酒店是二星級酒店,2個廳,1號廳可以容納30桌,2號廳可以容納24桌,是結婚、壽宴、滿月酒的理想場所。酒店聯系電話028-85630888轉8111營銷部
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
諸葛亮忠君思想再認識
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實則“藏器在身”《諸葛亮集》附錄卷二引裴度《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云:“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諸葛亮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魏略》。笑而不言者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諸葛亮抱經緯天地之才,“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然而,管、樂亦并未建立蓋世之功,任官不過諸侯之將相而已。諸葛亮志存高遠,他自比管、樂,很可能僅是其追求的較低目標。以當時形勢而言,不排斥諸葛亮亦有爭奪天下、建立王霸之業的雄心。
東漢末年,皇綱解紐,各路諸侯紛紛起兵,稱孤道寡者不可勝數。曹操、袁紹、孫策、孫權、劉備等人皆有并吞八荒、囊括宇內、掃平四海之志。難道諸葛亮就不如他們,注定只能為人臣,而不能為人君?可惜的是,由于諸葛亮出道太遲(按:較曹操、袁紹、劉備等人要晚出生二十多年),諸葛亮未出隆中,“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同上。其余軍閥,如劉表據荊州,“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三國志》卷六《劉表傳》,劉璋占益州,張魯守漢中,馬騰、韓遂稱雄于關中。漢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諸侯瓜分殆盡。諸葛亮已失去自樹大旗,成為獨霸一方諸侯的最佳時機。胸懷濟世之才,欲圖王霸之業的諸葛亮要想攀上權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徑只能是擇主而事之,這對諸葛亮而言,雖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與司馬懿相似,仍是實現其政治目標的重要契機。
需要探討的是,諸葛亮“擇主”的標準是什么?我認為,諸葛亮考慮的標準不外乎兩條。其一,人主必須是雄才大略的明君;其二,自己必須成為人主的股肱,得到人主的特殊重用。從《隆中對》中可知,諸葛亮對世之英雄早已洞若觀火,一目了然。劉表、劉璋、張魯等碌碌之輩,根本不在他考慮的范圍之內,諸葛亮心目中的英主明君,唯有曹操、孫權、劉備三人。從當時的政治格局而言,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當然是曹操。那么,諸葛亮為何要放棄這一選擇?我以為這并非因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要與“漢賊”劃清界限。
諸葛亮棄曹的最主要原因是考慮到中原汝、潁地區人才濟濟《三國志》卷十四《郭嘉傳》載曹操與荀彧書信曰:“汝、潁固多奇士。”《晉書》卷一百一十八《姚興載記》載姚興之語:“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饒俊異,汝潁多奇士。”,曹操平定北方后,已非初起兵時可比,其帳下確是猛將如雨、謀臣如云,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要想在曹操帳下脫穎而出,談何容易?對此狀況,諸葛亮是有足夠認識的。當其好友孟建思鄉心切,欲往中原求取功名時,諸葛亮勸阻曰:“中國饒士大夫,遨游何必故鄉邪。”后來諸葛亮伐魏時獲悉徐庶任御史中丞,石韜任郡守時,不由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魏略》。為徐、石二人仕途不暢而鳴不平(按:二人官至二千石,豈能謂曹魏未予重用),未嘗不是為自己未投魏而感到慶幸!以諸葛亮之慧眼,當然深知孫權亦是雄略之主,且其兄諸葛瑾亦在東吳供職,然而當東吳重臣張昭推薦諸葛亮予吳主時,諸葛亮斷然拒絕:“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袁子》。
為什么諸葛亮最終選擇的是劉備?劉備有雄才,知人善任,自然是諸葛亮擇主的重要條件。加之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諸葛亮“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除此之外,歷代政論家談論的最多的是諸葛亮心存漢室,他同劉備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擁劉安漢基礎上的。“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杰,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裴松之自注。裴注的這條材料為眾多史家所引用,以論證諸葛亮素有“宗本之心”《諸葛亮集》附錄卷二引習鑿齒《側周魯通諸葛論》。,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對此分析,我頗不以為然。東漢中葉以來外戚、宦官輪流專權秉政,朝政日益敗壞。東漢末年,董卓作亂,軍閥混戰,漢家朝廷已是茍延殘喘,奄奄一息,史稱:“自安帝以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于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略》。對此形勢,深諳“人事”、“天道”的諸葛亮會看不出來?兩漢時期,盛行五德終始說,時人皆知炎漢火德已衰,土德將取而代之,才具冠世的諸葛亮難道真的對“歷數”、“期運”一點兒都不相信?諸葛亮不事孫權的理由很清楚,是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而并不是孫權姓“孫”,不姓“劉”。那么,為何諸葛亮要輔佐“羈旅奔逃,寄人籬下,無寸土可以立業” 的劉備?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條。古今幾乎所有的政論家都未深究個中奧秘,大都認為諸葛亮目光遠大,并沒有在乎劉備在軍事實力與人才資源上的“一窮二白”,而以為劉、葛的合作是志同道合。其實這個問題大有玄機,劉備的“劣勢”、“短處”在諸葛亮眼中恰恰是“優勢”、“長處”。試想,倘若劉備和曹操一樣地廣兵眾,人才濟濟,諸葛亮還能受到特殊的重用嗎?正因為劉備手下,武將不過關羽、張飛、趙云,謀臣不過糜竺、孫乾、簡雍等數人。“亡命于行旅之間”《諸葛亮集》附錄卷二引尚馳《諸葛武侯廟碑銘》。的劉備集團的人才匱乏到如此程度,這就給諸葛亮大展宏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足夠的平臺。
諸葛亮出山的條件很高,人主對其不僅要做到“賢”之,還必須做到“盡”之,“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視為“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如同春秋時智伯待豫讓《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載:“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戰國時燕昭王待郭隗。這在諸葛亮看來是遠遠不夠的。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個中之意。諸葛亮自視甚高,雖然年輕,且初出茅廬,但絕不愿一步一個臺階地從“下曹從事”關于“下曹從事”,《三國志?魯肅傳》載魯肅諫孫權不可降曹操時云:“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又《三國志?龐統傳》載:“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的才干與抱負皆高于龐統,當然更不愿任從事。的基層工作做起,而必須從高起點開始。既然要“盡”全力發揮亮之大才,當然要將其放到最重要的崗位,賦予重權要職。
諸葛亮高臥隆中時,雖在司馬徽、龐德公等名士的鼓吹下,在荊襄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然有許多人不以為然,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只有其小圈子內的幾個好友“謂為信然”《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至于中原、江南地區對其更不了解,可謂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在諸葛亮還未成名前,就要求人主使用他必須“盡亮”,其出山的“心理價位”如此之高,這在人才資源極其充足的曹、孫兩家那里是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得到滿足的。至于劉玄德那里就不同了。劉備雖然其時官拜左將軍、豫州牧。漢制,將軍、州牧雖可以開府治事,然劉備的“幕府”空虛,人才奇缺,趙翼云:“是時人才已為魏、吳二國收盡。”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條。諸葛亮“高瞻遠矚”看中的正是劉備的這一其他諸侯無法與之相比的“優勢”,故甘心輔佐劉備。
其實,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后,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赤壁之戰后(公元208年),“亮為軍師中郎將”同。秩比二千石;劉備取益州,亮遷為軍師將軍,秩二千石。而關羽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就被拜為偏將軍、漢壽亭侯,赤壁之戰后,羽為蕩寇將軍,秩二千石。劉備稱漢中王,羽遷為前將軍,位次三公。張飛在建安四年已為中郎將,赤壁之戰后,為征虜將軍、宜都太守,秩二千石。劉備稱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位次三公。在劉備稱帝之前的兩個時間段內,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于諸葛亮。文官之中的許靖雖為清談客,但因名望甚高,故“先主為漢中王,靖為太傅”,太傅乃上公,當然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三國志》卷三十八《許靖傳》。甚至連才具極為平庸的糜竺之官職亦在諸葛亮之上。“益州既平,先主拜竺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三國志》卷三十八《糜竺傳》。其他如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之地位亦不低于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關系比之諸葛亮似乎更進一層。他們“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傳》。故任何加入劉備集團的人都只能居于關、張二人之后。這對于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并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闖蕩半生,歷經數十年軍閥混戰磨難的劉備,此時已經是一個相當老練成熟的政治家。在諸葛亮沒有顯山露水之前,他不可能一開始就厘定諸葛亮能力的高低,故劉備收取荊州江南四郡后,并沒有委諸葛亮以軍政重任,而僅使其“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而已。《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田余慶先生在其《隆中對再認識》一文中指出:“劉備并未以《隆中對》的方略為念,孜孜以求實現,當然也沒有把諸葛亮放在運籌帷幄的地位,大事向他咨詢。劉備死前,諸葛亮長時間內并不在劉備身邊,戎機大政,并無諸葛亮參贊其間的事實,決計入蜀和叛攻劉璋,是法正、龐統之謀。他在荊不得預入蜀之謀,在蜀不得參出峽之議,這些關鍵之事不論正確與否,都與他無干系。”田文載《歷史研究》1989年第5期。我認為,田先生這個分析相當精辟,道出了諸葛亮相當長時間內并不是劉備手下第一號人物的真相。
諸葛亮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是誰,毫無疑問,是關羽。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之喜出望外,即封其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關羽閱信后,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后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羽)、馬(超)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飛)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三國志》卷三十六《黃忠傳》。劉備所謂“自當解之”,僅是派遣益州前部司馬費詩前往。《三國志?費詩傳》曰:劉備“遣(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后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案:史家習知,魏晉時代兵卒身份低下,“兵”成為對人侮辱的稱呼,這類例證并不罕見。《三國志》卷三十九《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劉巴以張飛為武人而罵之為“兵子”;卷四十《彭羕傳》,彭羕罵劉備為“老革”,裴松之注謂:“皮去毛曰革。古者以革為兵,故語稱兵革,革猶兵也。羕罵(劉)備為老革,猶言老兵也。”東晉時也有例證。《世說新語?簡傲》謂謝萬矜豪傲物,謝安誡之,萬“因召集諸將,都無所說,直以如意指四坐曰:‘諸君皆是勁卒。’諸將甚憤恨之”。《通鑒》升平三年(公元359年)胡注曰:“凡奮身行伍者以兵與卒為諱。”
關羽如此狂妄,不可一世,諸葛亮為何不加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我以為,這正是諸葛亮工于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亮、羽二人的關系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可見,關羽、張飛并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里,對劉備“與亮情好日密”是一肚子的不高興。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一鼓蕩平東南,劉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形勢危如累卵。諸葛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覷他了,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而變為嫉妒諸葛亮。王夫之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昭烈之敗于長坂,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九,中華書局,1975。
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張飛對有才能的士大夫是十分敬佩尊重的,但關羽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不把他放在眼里的情況是十分清楚的,然而考慮其與主公“恩若兄弟”的特殊關系,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不是如何懲罰關羽,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待時機除去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這其中有很多隱情至今令人費解。襄樊戰役前后,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密謀夾擊關羽,可謂緊鑼密鼓,配合默契,而劉備、諸葛亮對此卻一無所聞,對關羽未作任何具體的軍事、后勤與外交的部署和支援。更使人困惑的是,曹操親統大軍屯駐摩陂,并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也絲毫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后當關羽敗走麥城,將全軍覆沒之際,蜀中援軍還是遲遲不至。這就引發后人的紛紛猜議。國學大師章太炎有他獨特的見解。他說:“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之敗,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譏其無遠略,而或解以敗問之未通。茍羅騎斥侯之疏如是,則政令愈慢矣!”對“無遠略”、“敗問之未通”、“政令愈慢”之解,章氏俱予以否定,他推論:關羽乃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將掣撓吾大政,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于吳人,以隕關羽之命。非媢之也。一國之柄,無出于二孔;出于二孔,其所舉雖是,而宰相因以不能齊人心,一法令,則國已分裂矣。雖殺之而疆易侵削,終不以易內訌。其故事則有蕭何之戮韓信。何公用之于韓信,而葛氏陰用之于關羽。《章太炎全集》第三卷,26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后)之后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障礙,而攫取更大的權力。故“葛氏”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章氏的這個見解很大膽,當然這僅僅是猜測。也許章氏覺得此說理由不夠充分,故不久又補充曰:“當是時,政在先主,武侯徒以撫民劃策見任,未能一切領錄。其任武侯又不如關羽舊人保信,荊州之敗,始于嬈吳,終于失援,則先主之褊迫疏慢為之。”《章太炎全集》第三卷,611頁。將“荊州之敗”歸咎于劉備的“疏慢”輕敵。但章氏此說亦頗牽強。是時諸葛亮雖不能“一切領錄”,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并未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見諸葛亮勸諫的記載。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后,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盡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至翌年一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
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唯謹慎,從不肯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方詩銘先生在《三國人物散論》(62)《劉備與關羽》一文中認為,不是諸葛亮要除去關羽,而是劉備要剪除關羽。茲節錄方詩銘先生在《劉備與關羽》一節中的部分原文:“關羽斥罵黃忠為‘老兵’,這是憤怒至極的表現,是誰將自己與這個‘老兵’同列,當然是劉備,因而關羽的憤怒不是指向黃忠,而是指向劉備。由此可知,關羽對劉備的不滿已經到了何等程度,對此,劉備不可能不有所知曉。但是,關羽手握重兵,鎮守荊州,不但易代(即劉備死后)之后將難于控制,即劉備健在之時也感到沒有把握。怎么辦?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時必然提上劉備思考的日程。……《隆中對》的破滅,荊州的失守,關羽不能辭其責。但是,由于劉備與關羽的矛盾,一方面派糜芳、士仁各據荊州政治軍事重地,以監視關羽,終于矛盾激化……更為重要的是,聽任關羽破壞《隆中對》策劃,挑起對曹操的戰爭。對此,劉備似皆若無其事。”并不惜歪曲章太炎的原意,將諸葛亮“不除(關羽)則易世所不能御”篡改為劉備“不除(關羽)則易世所不能御”。還說:“章太炎在《訄書》中的看法是大膽的,更是有見地的。”方詩銘:《劉備與關羽》,見《三國人物散論》(6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方先生這種移花接木的方法實不可取。我以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少結契”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條。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的。所以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除了孫權、呂蒙之外,諸葛亮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羽死后,諸葛亮的地位和權勢有所提高,但仍未能上升至“一人之下”。入蜀后,劉備對法正的信任程度遠遠超過了諸葛亮。對此,諸葛亮自己也十分清楚。劉備東征,“以復關羽之恥”,群臣紛紛勸諫,劉備一概不聽,“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對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諸葛亮是否諫阻,因史無記載,無從得知。但從諸葛亮這番言語中,即可知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諸葛亮難以企及的。
劉備入川主要倚靠法正的規劃,法正不僅助劉備取益州、定漢中,建立了卓越功勛,且“智術有余,能回人主之意”。“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裴松之注。由此足見,法正對于劉備可謂以身相助,事事取信于備。攻取成都后,備“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法正一身兼內外要職,這是劉備對其絕對信任的充分體現。法正對“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于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
諸葛亮所云反映了當時的實情。但也不難看出,這是諸葛亮在自我解嘲,一方面是法正自以為凌駕于諸葛亮之上,不再把他放在眼里,另一方面則是諸葛亮對法正的“縱橫”、“威福”,也深感無可奈何。
法正的驕橫跋扈,諸葛亮當然是不快的。但如何在適當時機削弱其權勢,諸葛亮心中自有打算。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因兵力不足,“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楊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三國志》卷四十一《楊洪傳》。漢中是“益州咽喉”,得失關系蜀漢政權的“存亡”,對此諸葛亮焉有不知之理?至于“急書發兵”,這是主公劉備的命令,豈能違抗。諸葛亮之所以詢問楊洪,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借機推薦楊洪興辦蜀郡發兵之事,從而以楊洪取代法正蜀郡太守的職位。在法正“缺崗”的情況下,劉備也無可奈何。楊洪將軍隊、糧草等物資及時運送到漢中前線,以“眾事皆辦”之功繼法正之后,“即真”為蜀郡太守。
法正失去“外統都畿”的重任,權勢大為削弱。然而,諸葛亮與法正之間的矛盾并未緩和。“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所謂“公義相取”其實是表面的,而“好尚不同”才是實質性的。對法正的聰明才智,諸葛亮內心是十分欽佩的,“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更重要的是,法正又是當時唯一能使劉備言聽計從的謀臣,這一點連諸葛亮也自嘆弗如。因此,如果法正長壽,其與諸葛亮矛盾必然加劇。使諸葛亮感到幸運的是,劉備稱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病故。劉備稱帝時,關羽、龐統、法正、黃忠皆亡。張飛雖然與劉備“恩若兄弟”,但畢竟只是一員武將,馬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三國志》卷四十《彭羕傳》。更不足信任,太傅許靖僅是“清談”之客。劉備環顧左右,除諸葛亮外,竟無一人可賦予重任。故其即位伊始,就封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后,領司隸校尉”《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諸葛亮奮斗了整整十五年,才爬上了他夢寐以求的丞相高位。
劉備白帝托孤,對諸葛亮曰,若其子劉禪“不才”,“君可自取”,古人論此,多贊其君臣肝膽相照,并取魚水之喻相印證。但也有人認為此乃劉備“詭偽之辭”《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孫盛曰。對諸葛亮心存猜忌,故以“自取”試探之。田余慶先生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皆不以為然,在其《蜀史四題——劉備托孤語》一文中作出新的詮釋。田先生的見解是否有道理,本人暫且不作評論,我以為劉備托孤之語,是真心還是假意,抑或另有打算,今已無從考證,誠然是千古之謎。現在要檢討的問題,不是劉備要不要諸葛亮當皇帝,而是諸葛亮自己想不想再上一個臺階,由宰相登上龍椅。這個問題古今從未有人作過思考。正如田余慶先生所說:“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從來沒有人懷疑過。”田余慶:《蜀史四題——蜀國新舊糾葛的歷史追溯》,載《文史》,第35期,中華書局,1992。之所以沒有人懷疑過,無非是經過歷代文人及小說家的渲染,諸葛亮已經被衍化成“圣人”,成了“鞠躬盡瘁”、忠貞冠世的典范。歷史學家受其影響,大概也會感到這是古史中的一大“禁區”,輕易不敢染指。要把諸葛亮從圣壇上請下來,我想很有必要對這一最棘手的問題作一番探討。
其實,諸葛亮執政時并沒有被時人視為事君以禮、謀國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漢政權中,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人對諸葛亮專政攬權頗多微詞,諸葛亮在世時,迫于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然而,諸葛亮甫卒,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即上書后主劉禪,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華陽國志》卷十中《先賢士女總贊?廣漢士女》。
郫縣好玩的地方在哪里
犀浦鎮,有西南第一鎮之稱,有火鍋一條街和犀浦夜市,很熱鬧,特別是在晚上,小吃比較多,愛好吃的人會選擇那里的。去過一次郫縣縣城感覺犀浦夜市比郫縣縣城還熱鬧呢。
大家好,我是范仲淹的后人,這段時間范家續譜,我產生了興趣,想了解一下范氏名人,希望大家幫幫我,要全
范氏歷代名人
古代
春秋戰國
范武子范會(士會)
范昭子范吉射(與中行氏相睦,結為姻親。晉定公時,幫助中行氏對趙氏發難,結果被智氏等四卿所敗,逃往齊國。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稱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三戶人(今河南南陽)。著名春秋后期越國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封上將軍。
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今河南開封),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前266年,任為秦相,封于應(今河南寶豐),稱應侯。
秦漢
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謀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農民戰爭中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封歷陽侯,項羽尊稱他為“亞父”。
范式(生卒年待考),字巨卿,山陽鄉人也,一名汜。東漢名士。曾任荊州刺史、瀘江太守等職。
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云,陳留外黃縣人(今河南杞縣),著名東漢高士。是中國古代廉吏典范。“甑中生塵范史云,釜中生魚范萊蕪”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后謚號“貞節先生”。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東漢末年士人領袖。
范明友(生卒年待考),為霍光女婿,初為中郎將,又被封為度遼將軍。宣帝繼位,封范明友為關內侯。
范遷(?-65),字子廬,沛國(今安徽省濉溪縣)人、東漢大臣,官至司徒。
魏晉南北朝
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彥長,南陽順陽人。西晉重臣。任馮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涼州刺史,轉任雍州刺史,封左將軍。范長生 范長生
范長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興(今四川黔江)人,西晉時大成名相。天師道首領,西晉時大成政權(都成都)丞相,封為天地太師.西山侯。
范賁(?—349),范長生之子,十六國初期蜀地(今中國四川省)民變領袖,曾任成漢丞相。347年,成漢被東晉所滅,成漢將領隗文、鄧定等因此推范賁為帝,據成都。根據史書記載,范賁“以妖異惑眾”,因此蜀地很多人歸附。349年,東晉益州刺史周撫、龍驤將軍朱燾攻擊范賁,范賁被殺,益州平定。
范汪(約308-372),字玄平,又稱范東陽,范晷之孫,范稚之子。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著名東晉醫學家。曾任東陽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東陽方》、《范東陽雜藥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見于《外臺秘要》、《醫心方》等。
范寧(339-401),南陽順陽人(今河南淅川),范汪之子。著名東晉經學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傳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傳》注解。
范泰(355-428),順陽山陰(今湖北光化西北)人,范寧之子。南朝宋大臣、學者。初為太學博士,歷官謝安及會稽王道子參軍,后升中書侍郎,加振武將軍,升侍中。入宋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后加特進、王師如故。卒謚“宣”。
范曄(398-445),字蔚宗,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范泰之子。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散文家。所著《后漢書》為上起漢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近兩百年歷史的宏篇巨著。
范縝(約450-515),南鄉舞陰人(今河南泌陽)。著名南朝齊梁時期哲學家、思想家和無神論者。著有《神滅論》,有人曾以升官誘惑他改變觀點,他不“賣論取官”。
范云(451-503),字彥龍,南鄉舞陽人(今河南泌陽)。著名南朝齊、梁間重臣,政治家、詩人。歷任侍中,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再遷尚書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勸諫。逝世后謚號“文”。
隋唐
范履冰(?-689),河內人(今河南武陟)。唐朝重臣、史學家。知名于唐高宗,武則天執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國史的修撰。后被誣坐舉逆人,為酷吏所殺。
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鄉(今山西虞鄉縣)人,唐朝名將。任河東(今山西)節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相當于宰相),及右金吾衛大將軍,隨即又拜檢校司空,太子太保。元和九年(814年),范希朝去世,朝廷贈太子太師,謚忠武,后又改為宣武。
五代宋元
范延光(生卒年待考),字子瑰,相州臨漳人。后唐同光中拜檢校工部尚書。明宗即位,擢宣徽南院使,遷檢校司徒,遷樞密使,出為成德軍節度使。長興中加同平章事,清泰中徙宣武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晉祖入立,封臨清王。天福二年舉兵反,尋敗降,改封高平郡王。以太子太師致仕,為楊光遠所殺,贈太師。
范質(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縣)范家營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六朝,五朝為官,兩朝為相,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肖國公。
范寬(約950-1027),字仲立,陜西耀縣人。著名北宋畫家。同董源、李成并稱為宋初山水畫三大家。后人認為三家遺作,照耀千古,為百代之師。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寒林雪景》等圖。
范雍(981-1046),字伯純,河南人(世家太原,祖葬河南),北宋大臣。真宗咸平初進士。歷洛陽主簿、殿中丞、知端州、兵部員外郎、戶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陜西轉運使、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樞密副使。
寶元二年(1039年),以資政殿學士、吏部侍郎為振武軍節度使,知延州。后知河南府。卒謚忠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今江蘇蘇州)經考察,范公出生在(河北正定),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曾任參知政事。逝世后封楚國公,謚號“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子范純仁哲宗時為宰相,范純禮為尚書右丞,范純粹為龍圖閣直學士。
范鎮(1007-1088),字景仁,四川華陽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舉進士第一,以直言敢諫聞名。后為翰林學士,與歐陽修、宋祁共修《新唐書》。政治上,支持司馬光,與王安石不合,后職官致仕。哲宗即位,起為端明殿學士,固辭不拜。累封蜀郡公。卒謚“忠文”。著有文集及東齋記事,凡百馀卷,《宋史本傳》及《四庫總目》傳于世。
范純仁(1027-1101)字堯夫,謚忠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仁宗皇祐元年進士。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純,甫或作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人。北宋著名史學家。遷給事中,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在洛十五年,不事進取。著《唐鑒》十二卷,《帝學》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鑒》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稱唐鑒公。《宋史本傳》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藝文志》并行于世。
范百祿(1067-1131),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權知開封府、中書侍郎(宰相)。
范鍾(?-1248),字仲和,蘭溪青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進士。歷任武學博士、太平州通判、徽州知州。五年,特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贈少師,謚文肅。
范宗尹(1100-1136)南宋初宰相。字覺民,襄陽鄧城(今湖北襄樊)人。少篤學,工文辭。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呂頤浩罷相后,宗尹攝其位。授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時年三十。紹興元年,因與秦檜交惡,旋落職知溫州。范成大 范成大
及退居臨海,不久病卒,年三十七歲。
范浚(1102-1150),人稱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蘭溪人。南宋理學家。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惟存詩賦、議論雜著二十二卷,曰《香溪文集》,收入《四庫全書》。
范成大(1126-1193),號石湖居士,吳郡人(今江蘇蘇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園詩派”的集大成者。初為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為參知政事,是著名“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封崇國公,謚文穆。
范汝為:建州甌寧(今屬建甌)人,南宋農民起義軍首領。
范天順(?-1273)南宋末抗元將領。任荊湖都統制。1273年,主將呂文煥降元,他不屈,自縊而死。
范槨(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縣人(江西樟樹市)。元朝詩人,是當時文壇領袖,“元詩四大家”之一。
明清
范文若(生卒年待考),字香令,號荀鴨,自稱吳儂,松江人。明朝戲曲家。
范欽(1506-1585)字堯卿,一作安欽,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代著名藏書家。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與張時徹、屠大山稱為“東海三司馬”。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的主人。
范景文(1587-1644),字夢叔(夢章),號思仁,吳橋(今河北吳橋)人。萬歷四十一年(一六一三)進士,崇禎間起用,累官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入參機務,京師陷,俄傳帝出,景文草遺疏,赴井死,謚文貞(文忠)。
范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遼寧沈陽人。著名清朝開國宰輔、文臣領袖,杰出政治家、謀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稱,曾任內秘書院大學士、議政大臣等職,封太傅兼太子太師,謚號“文肅”,清圣祖為他親提“元輔高風”匾額。其子孫范承謨、范承勛、范時繹等十幾人,分任總督、尚書、侍郎等要職,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為中國歷史少見。
范承謨(1624-1676),字覲公,一字螺山,鑲黃旗漢軍人,范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順治九年(1652)進士,歷官浙江巡撫、福建總督。任上歷勘浙江荒田,請免賦三十余萬畝,賑災撫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亂”起,被耿精忠囚禁,后被殺。贈兵部尚書,謚忠貞公。詩宗盛唐,字則骨勁神清,法兼顏、米。
范承勛(1641-1714),字蘇公,范文程第三子。歷官至云貴總督、江南江西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三藩叛亂時,督運糧餉于湖廣、云南。裁貴州衛所二十五,改并為州縣。多次疏請免、緩征當地逋賦。賑淮揚災荒,監修高家堰堤工。康熙五十三年卒。
范當世(1854-1905)近代詩人。字肯堂,因排行居一,號伯子。原名鑄,字無錯。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學家、詩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
范西屏(1709-1769),名世勛,海寧郭店人。清代圍棋國手,被棋壇推崇為“棋圣”。著有《桃花泉弈譜》2卷,總結前人經驗,推陳出新。為清代棋譜中權威之作,流傳頗廣。另著有《二子譜》等。
范汝增(1840-1867),太平天國將領,廣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范淵(1453~1512),字靜之,號君山。明桂陽(今汝城)縣熱水人。范淵自幼聰敏,寫得一手好字。稍長,考入縣學。篤志好學,長于吟詠,弘治元年(1488),省提學副使沈鐘來考試生員,選拔范淵為第一名。弘治九年(1496)登進士,授刑部陜西司主事,歷任員外郎、郎中。
近現代
范文瀾(1893-1969),字云臺、蕓臺、仲云、仲蕓,筆名武波、武陂,浙江紹興人。著名當代史學家。主編《中國通史簡編》,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歷史考略》、《群經概論》、《水滸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唐朝佛教》、《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范長江 范長江
范旭東(1883-1945),湖南湘陰縣人,字旭東。是中國化工實業家,中國重化學工業的奠基人,被稱作“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
范無病(1903一1989),即海燈法師,四川江油人,又名范靖鶴。曾就讀于四川大學附設中國文學院、四川警監專門學校。二十一歲出家為僧,隨侍虛云、靜權等法師學佛習禪。自幼愛好武術,曾師事少林武僧汝峰、丹巖、云禪等習武,武藝高強,有二指禪等絕技,以武功名世。曾任新都寶光寺、登封少林寺武術教師,晚年任中國佛協理事,全國政協委員。著有《氣功精要》、《海燈法師詩歌集》。
范長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內江人(今四川內江東興區)。著名新聞記者、新聞學家。
范鴻仙(1882-1914),安徽省合肥縣北鄉杏店村人。曾任《民呼日報》、《民吁日報》編輯。著名民主愛國人士。鐵血軍總司令。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范鴻仙為陸軍上將。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
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小街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范紹增(1894-1977),四川省大竹縣清河鄉人。中國國民黨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范漢杰(1895-1976),又名范其迭,字漢杰,廣東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
范藎(1899-1938),豐城淘沙后坊村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一九八師副師長,抗日名將。
范天恩(1922-2001.12.2),山東省泰安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2師335團團長,被志愿軍司令部授予模范團長稱號。
范朝利(1914-2012),河南新縣郭家河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范長龍(1947-),遼寧丹東東港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2012年11月15日,當選為中央軍委副主席。
范曉光(1945.7-),湖北陽新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范印華(1948.3-),河北獻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將。
范明(1914-2010),原名郝克勇,陜西臨潼櫟陽鎮郝邢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子瑜(1914-2002),湖南張家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陽春(1913-1994),福建永定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忠祥(1917-1993),湖北省天門市聶范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保順(1914-1987),湖北省天門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朝福(1915-1993),河南省新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范普權(1910-1991),原名范則博,山東省慶云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富山(1914-1996),山西省定襄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熙同(?-1944),女,河北永年人,抗日烈士。
范琴芬(1920-1938),女,湖南永順人,抗日烈士。
范致中(1915-1943),山西芮城人,抗日烈士。
范振輝(1903-1938),福建壽寧人,革命烈士。
范樹民(1920-1938),河北館陶人,抗日烈士。
范春元(1921-1943),山西襄垣人,抗日烈士。
范學勤(?-1940),抗日烈士。
范郁文(1909-1939),山西陽高人,抗日烈士。
范克明(1918-1942),山西新降人,抗日烈士。
范廷蘭(1903-1938),河南溫縣人,抗日烈士。
范江富(1904-1938),福建壽寧人,抗日烈士。
范守仁(1912-1942),山西長治人,抗日烈士。
范漢卿(1890-1939),北京人,抗日烈士。
范立軒(1896-1942),河北威縣人,抗日烈士。
范樂春(1903-1941),女,福建永定人,抗日烈士。
范方士(1917-1945),山西芮城人,抗日烈士。
范子俠(1908-1942),江蘇豐縣人,抗日烈士。
范煌(1913-1944),山西萬榮人,抗日烈士。
范易(1901-1928),四川富順人,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范合(1920-1943),河北獻縣人,抗日烈士。
范平(1916-1940),山西夏縣人,抗日烈士。
范偉(1906-1986),廣東省東莞縣(今東莞市)茶山圩人,老紅軍。
范宰宇(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臺灣省總政治作戰部政治作戰學校校長。
范庭(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豫北別動第五總隊隊長。
范玉書(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臺灣省第八十六軍副軍長。
范祚胤(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國防部”人事次長室處長。
范寶華(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臺灣省三軍參謀本部通信電子資訊參謀次長室系統資訊處處長。
范慕韓(1917-1996),山西繁峙人。北京大學肄業。曾任國務院機械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經委經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
范偉:中國小品演員、影視演員。
范明:解放軍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演員。
范景宇: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
范姜國一:范景宇之女,少年大學生、少年作家。
范志博:中國名演員。范志毅 范志毅
范冰冰:中國名演員。
范志毅:中國足球運動員。
范振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1941年開始登臺演出,1950年拜班德貴為師,專事捧哏。
范文淼:中央電視臺播送中心轉播部音頻技術科科長。
港臺及海外
范振鋒:香港電臺節目主持,歌手。
范巧茹:香港無線電視新聞節目主持。
范曉萱:臺灣名歌手。
范鴻齡:香港著名商界人士。
羅范椒芬:香港前高官。
范瑋琪:臺灣名歌手。
范鴻軒:臺灣名演員。
范文芳:新加坡名演員。
范植偉:臺灣廣告模特兒、演員。
范逸臣:臺灣名歌手。
成都郫縣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郫縣——古蜀之源、川菜之魂、蜀繡之鄉、生態之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交相輝映的城市,處處流淌著獨具特色的人文脈息。因“杜宇化鵑”的美麗傳說,郫縣又稱鵑城,縣花為杜鵑花,縣鳥為杜鵑鳥。
1、郫縣第五季媽媽:農莊媽媽農莊(全稱第5季·媽媽農莊——成都第五季)是郫縣第一個創AAAA級景區,被稱為成都的“普羅旺斯”。是四川第一家規模化薰衣草基地,目前有薰衣草花田300畝,一期薰衣草等花卉基地600余畝,二期2000余畝,極具特色,填補了四川花卉生態旅游空白,郫縣鄉村生態旅游的新品牌。
2、郫縣杜鵑城遺址:位于郫縣縣城以北一里許,為傳說及有關文獻所附會的郫邑。據文獻記載,杜鵑城為古蜀國望帝、叢帝兩代蜀王的都城。望帝定都于郫,死后魂化杜鵑,所以稱為杜鵑城。經考古調查與試掘結果表明,該城的始建時代不早于西漢,可能為西漢郫縣治所,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部分城墻還依稀可見。
3、天府玫瑰谷:占地1000畝,屬于成都現代農業創業園一期項目。園區內種植了玫瑰、薰衣草、迷迭香、千層金等千種花卉苗木,組成了以“現代農業觀光、玫瑰花海休閑、浪漫文化度假、風情小鎮體驗”為代表的四大旅游休閑產業。
4、府河第一漂,從府河源頭——團結鎮石堤堰起漂,全程四公里,途中有險灘,急流,沿岸風景秀麗,給人以刺激、回歸大自然之感。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