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為什么出塞(王維使至塞上為什么被排擠)
今天給各位分享王維為什么出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王維使至塞上為什么被排擠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王維出塞的原因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命王維以鑒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
沿途他曾寫下《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邊塞名篇。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員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
個人以為王維從來喜歡用漢武帝時期的地名人名作典,這里用的居延應該是指張掖,而不是遠在北方的內蒙古。
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那時的河西節度使在當時的涼州,現在的武威(一說涼州是武威為中心的更大的地理概念)。
征蓬出漢塞,王維是唐朝人為什么出漢塞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吏,都護在燕然。
標題就說了,是出使來到邊塞的。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調任監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王維使至塞上創作背景
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使至塞上》創作背景: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公元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全詩原文如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白話文釋義:輕車從簡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擴展資料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此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
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
頸聯兩句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的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出使人是王維,在春天唐軍得勝的情況下出使邊關,目的是慰問大勝吐蕃的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將軍,結果應該是振奮人心的,因為是慰問得勝將軍,估計美酒佳肴、賓主盡歡。
開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大勝吐蕃,王維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涼州宣慰,居河西節度使幕中。此詩即出塞途中所作。它敘寫了作者奉命出使邊塞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壯景奇觀,歌頌了唐帝國的幅員遼闊、國力強盛和聲威遠震的邊功。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