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楊柳是傷心樹(楊柳為什么是柳樹)
大家好,關于為什么楊柳是傷心樹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楊柳為什么是柳樹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為什么古代送別朋友要用柳樹
文學意象: 自《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柳,就與中國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僅在西昆詩人所宗尚的李商隱集中,以柳命題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其他諸如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維《洛陽女兒行》“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杜審言這《和晉陵路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韋應物《東郊》“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周志蕙《柳》“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豐姿著雨妍”……無不寄托著歷代詩人個人情感經歷和生命體驗. 離情別怨的依依楊柳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別時依依不舍之意.最早見于《詩經》,首開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娼女送別相好的纏綿情景. 一般詩人以“柳”為意象入詩,皆從折枝相贈上著想,如施肩吾《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白居易《憶楊柳》“曾栽楊柳江南春,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邊柳》:“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構思新穎,想象奇特而切合情景,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真是別具匠心. 春意盎然的碧玉春柳 南朝蕭繹的《綠柳》:“長條垂拂地,輕花上逐風.露沾疑染綠,葉小未障空.”詩人集中筆墨于柳的花、色、葉,抓住一個“綠”字,描繪了柳樹剛剛抽葉飛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曉暢,形象鮮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春景圖. 以柳寫春的古典詩歌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 年華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隱是歷代愛用“柳”意象的詩人,他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以春柳作比,來寫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隱青年時就中進士,懷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遠大抱負,然而由于黨爭傾軋,長期沉淪下僚,此時悼念亡妻,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想而知,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不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處世的生動寫照? 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自我畫像――“臨風立馬圖”.他的另一首詩《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寫一株枝條繁盛、舞姿優美的柳,卻是荒涼冷落的處境,這分明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處朋黨傾軋的詩人自己的寫照. 明詩人高啟《秋柳》:“欲挽長條已不堪,都門無復舊毿毿.此時愁殺桓司馬,暮雨秋風滿漢南.”描寫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種青翠柔軟、長條低垂的姿色,從而憶及人物,抒發了年華易逝、世事頻更的感慨. 歷來詩人以“柳”入詩,但很少有人寫到冬柳,而唐人陸龜蒙則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寫的是在寒風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詩人自傷的情懷. 風流韻致的夢中情人 李商隱的《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全詩全用白描,“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像是在寫人,字里行間,仿佛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詠柳即詠人,對柳之依依不舍,實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 李商隱的另一首《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一)“暫憑尊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寫與情人惜別時勸慰情人,你本來已是眉愁腰細的了,哪里還再經得起損傷?而在這令人痛苦的惜別前,又怎能因為愛惜長長的枝條,而不讓那些滿懷著離別痛苦的人們去盡量攀析呢?“惜”與“損”互相呼應,因為愁眉細腰,既是正面形容這位姑娘,又與楊柳雙關,以柳葉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詩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轉到明明白白地說出非折不可,把話斬釘截鐵,充滿了悲觀情調. 邀寵取媚的奸佞之徒 唐朝詩人詩人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纖柔輕盈、妖媚多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無恥的邀寵取媚的小人及腐敗的朝政,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宋代詩人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人則以亂條狂舞、柳絮紛飛的柳的意象諷刺了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徒.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二》,佇立在中國詩壇中的風姿可愛的柳,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媒介,令無數文人為之陶醉. 名人與柳 姜朝暉 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征.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植柳、愛柳、詠柳之習俗.古往今來,不少名人與柳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了許多軼事趣聞. 晉代才女謝道韞對柳懷有深情.某年的一個下雪天,她的叔父謝安問道:下雪時像何樣?當場有人答曰:像銀白細鹽自空中撒下.而謝道韞則答云:似柳絮被風吹之紛紛揚揚.謝安嘆服.后人稱才女為“柳絮才”,就出于此典. 大詩人陶淵明既嗜菊如命,又十分愛柳.他在自家宅前栽柳五株,自稱為“五柳先生”. 公元605年開封至揚州段的汴河開通,河堤種柳數以千萬.隋煬帝姓楊,御賜垂柳姓楊,并張榜告示民眾:種活柳樹一株,賞細絹一匹.百姓聞之,爭而植種,使柳得寵一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時,既親自種柳,又大力倡導民間百姓在柳江和城周圍廣植柳樹.當翠柳成行、綠蔭展姿、民眾雀躍、風光勝昔之時,他興致勃勃,作詩自嘲:“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貞觀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時,親自從長安帶去柳樹,栽植于拉薩大昭寺門前,這些柳樹被后世稱為“唐柳”. 宋朝詩人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州時,曾在主持實施疏浚西湖之際順筑長堤,繼而在長堤上栽植柳樹若干株.數年后柳煙籠紗,使西湖倍增秀色,這就是西湖十景之首——“蘇堤春曉”. 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愛柳如寶.他任揚州太守時曾在平山堂掘土栽柳,并在一首詞中寫道:“手栽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后人每當綠柳成蔭、游人云集之時,均譽稱垂柳為“歐公柳”. 明末清初名作家蒲松齡在淄州滿井莊時臨泉而居,并在宅前泉邊植柳,自號“柳泉居士”. 著名畫家豐子愷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時,曾在居室墻邊栽種柳樹一株,當小樹生機盎然、展現風采時,他歡愉地為其居室題名為“小楊柳屋”. 1943年春,賀龍同志與警衛員一道在司令部所在的大院里種垂柳六棵,并在柳樹中間空地上安放石桌石凳,賀老總幽默風趣地稱其為“六柳亭”. 柳俗柳趣別有情 春風和煦,柳枝飄搖.唐代大詩人杜甫詩曰:“漏泄春光是柳條”,說的是柳是報春的使者.自古以來,柳樹以其婀娜多姿的風采,深受人們的喜愛,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風俗和逸聞趣事. 插柳游春之俗.我國古代有寒食節那天家家門前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取生機勃勃之意.民間早就有“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頭上戴上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游春,柳色把春天帶到了人們的心里. 折柳贈別之俗.這里有兩個寓意:一是柳極易生長,用它送友比喻無論漂泊何處都能枝繁葉茂;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含有“挽留”之意.史載,折柳贈別之俗,始于漢代.唐代詩人王維在“渭城曲”中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送別名作,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贈柳示愛之俗.春柳婆娑裊娜,萬縷柔絲,自古就被視為綿綿愛情的象征.贈柳既能傳情,亦表示忠貞之愛.“系春情短柳絲長,隔花人遠天涯近”.自古以來,春柳就成為文人墨客筆下贊美愛情的題材.唐人孤獨及“官渡柳歌”詩云:“遠客折楊柳,依依兩含情”,寫出了情人在柳下相贈柳枝,傾吐內心的纏綿戀情. 楊柳尚有一奇,即與眾多歷史典故擁有不解之緣.公元605年,隋煬帝下旨開鑿濟渠,在大堤兩岸栽植柳樹.楊廣詔令庶民百姓每栽活柳樹一株,欽賜細絹一匹,并御封柳樹姓楊.白居易在“隋堤橋”一詩中,專詠此事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 有趣的是,古代軍營對柳竟也情有獨鐘.“戰國策”載,楚國射手養由基身懷絕技,能“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于是,“百步穿楊”,威名遠揚.漢文帝時,太尉周亞夫駐軍咸陽細柳,從此軍營泛稱“柳營”;晉陶侃駐守武昌,營寨到處植柳,一都尉盜柳移植私苑,陶侃知后責問其“此是武昌西門之柳,何因來此?”都尉只得原璧奉還.自此柳又多了“官柳”這一別名.
為什么送別詩通常有"楊柳"這個詞. 解答
1、楊柳意象與離別聯系在一起,首先,是因為楊柳姿態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楊柳的依依不舍之態和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楊柳依依”生動地表現了楊柳的婉軟美好之態,“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2、其次,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謂“載酒送春別,折柳系離情”.這一習俗到唐代尤盛.當時長安人多到灞橋折柳送別.據《三輔黃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這是折柳與贈別有密切聯系的最早記載.“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說《柳》)“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陸游《秋波媚》)“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3、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舍之情.“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秦觀《江城子》)
4、古曲中有《折楊柳》的送別曲子.例如,漢樂府《橫吹曲》中就有《折楊柳》曲.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孤城一片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更妙:“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聞笛聲而激起鄉愁,觸動離憂,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楊柳》曲!
楊柳的象征意義
楊柳的花語和象征代表意義:思鄉、依依不舍。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含有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俯拾即是,“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表現了柳永對戀人的思念。“柳”多種于檐前屋后,常作故鄉的象征。“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抒發了李白對故鄉的無限牽掛。楊柳的花語和象征代表寓意就是思鄉、依依不舍。
柳樹”的象征意義
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薛順雄認為,柳樹在晉代的文學中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1.它是被認為是天地精靈之氣所聚集,而產生的一種珍奇的樹,所謂“含精靈而寄生”、“是精靈之所鐘”。
2.它能剛柔相濟,以應中和,而保休(美)體,不隨便做任何無意義的犧牲,以尊重生命的莊嚴,以及保持生命的豐盛與價值,所謂:“應中和而屈伸”、“保休體之豐衍”。
3.它能結根建本,有原則,能堅守,絕不任意動搖根本,是值得人敬重的,所謂:“結根建本,則固于泰山”、“信永貞而可羨”。
4.它雖是被尺斷(從原樹上被切斷,而成為一尺的片段下來移植,在先天上受了很大的傷害),卻依然能夠活得更堅強,更為滋長,生命的強韌完全突破了一切生長環境的困境,所謂:“惟尺斷而能植”、“雖尺斷而逾滋”。
5.在它突破困境生長之后,它能不分彼此兼覆廣施,而普蔭眾生,造福群類,所謂:“兼覆廣施,則均于昊天”。
6.它能不受地域.的限制,而廣泛地生長。也不在乎外在環境的變動,而正常地發展,所謂:“無邦壤而不植”、“干道之屢遷”。
7.它能不扭曲自己,而皂然地生長,所謂:“配生生于自然”。
可憐楊柳傷心樹,可憐桃李無情花什么意思
公子行 劉希夷 唐
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 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里。 綠波蕩漾玉為砂,青云離披錦作霞。 可憐楊柳傷心樹,可憐桃李斷腸花。 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時歌舞入娼家。 娼家美女郁金香,飛來飛去公子傍。 的的珠簾白日映,娥娥玉顏紅粉妝。 花際徘徊雙蛺蝶,池邊顧步兩鴛鴦。 傾國傾城漢武帝,為云為雨楚襄王。 古來容光人所羨,況復今日遙相見。 愿作輕羅著細腰,愿為明鏡分嬌面。 與君相向轉相親,與君雙棲共一身。 愿作貞松千歲古,誰論芳槿一朝新。 百年同謝西山日,千秋萬古北邙塵。
大意應該是憐春惜春又贊春愛春
柳永詞云,“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多么迷離傷感。請問,人們常提到的“楊柳”是指:
“楊柳”指柳樹,因為柳留同音,楊柳往往表示離別之情,有情絲纏綿之意。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