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寫病牛(病牛的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為什么寫病牛,以及病牛的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禾熟》與《病牛》兩首詩都描寫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義是否相同?
兩首詩中形象不同。李綱《病牛》: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過許多田地,讓人收獲過千萬擔的谷物。在它老病時,卻遭到冷遇,沒有誰來同情它。到了最后病牛只能空懷有“但使眾生皆得飽”的良好愿望,這是一個流盡血汗仍愿奉獻到底的崇高形象。
孔平仲的《禾熟》:此詩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從“禾黍香”“谷登場”的豐收中獲得了“粗了耕耘債”的輕松與滿足,正悠閑自得地享受著主任給自己的獎賞,它不爭不怨,知足而樂,隨遇而安。這是一個知足而樂,悠然自得的形象。
在《病牛》中你認為詩人借"病牛"形象,表達了怎怎樣的情感
病牛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賞析
在中國歌史上,自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吟詠鴟鸮的詩作之后,吟詠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鳥魚蟲的詠物詩可謂層出不窮。在浩如煙海的詠物詩中有不少格調頗高、藝術精湛、韻味無窮的佳作。李綱的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這里,我們不談此詩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說此詩質樸無華的語言美,只是想欣賞一下其“離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藝術。司空圖《詩品·形容》認為,詩人“形容”(指描摹客觀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離形得似,庶幾斯人”。李綱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詩達到了“離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寫對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寫對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詠病牛,筆墨重點不在繪其形,而在傳其神。
詩的前兩句“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寫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勞動成果裝滿千座糧倉的結果,但它自身卻精神極為疲憊,力氣全部耗盡,然而,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重的勞苦呢?這里,作者從揭示病牛“耕犁千畝”與“實千箱”之間的因果關系上落筆,將病牛“力盡筋疲”與“誰復傷”加以對照,集中描寫了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及其不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兩個“千字”,分別修飾“畝”與“箱”(通“廂”,指糧倉),并非實指,而是極言病牛“耕犁”數量之大、勞動收獲之多,同時,也暗示這頭牛由年少至年老、由體壯及體衰的歷程。次句反詰語氣強烈,增添了詩情的凝重感。
詩的后兩句筆鋒陡地一轉,轉為述其志:“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卻無人憐惜,但它沒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極沉淪。因為它具有心甘情愿為眾生的溫飽而“羸病臥殘陽”之志。這兩句詩將病牛與“眾生”聯系起來寫,以“但得”與“不辭”對舉,強烈地抒發了病牛不辭羸病,一心向著眾生的志向。結句中的“殘陽”是雙關語,既指夕陽,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與“臥”等詞語相結合,有助于表現老牛身體病弱卻力耕負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首詩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個病牛的形象,既繪出其身體病弱之形,更傳出了其不辭羸病、志在眾生之神。如此詠牛,頗為切合牛任勞任怨、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不過,此詩并非為詠牛而詠牛,而是“托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我們只要能像前人所說的那樣“知人論世”,便不難看出這一點。
贊頌了牛不辭羸病、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托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
詩人疲憊不堪,卻耿耿不忘抗金報國,想著社稷,念著眾生,因此其筆下力盡筋疲、無人憐惜而不辭羸病、志在眾生的老牛即詩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這樣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來吟詠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詩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動了,能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產生美感。
《病牛》這首詩怎么解釋?
《病牛》是宋朝詩人李綱的詩作。詩人“托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該詩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國、報效眾生的信念決不動搖,體現了貴為宰相的博愛無私的仁者情懷。[1]
中文名
病牛
創作年代
宋朝
文學體裁
詩
作者
李綱
屬性
詠物詩
快速
導航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病牛
耕犁千畝實千箱①,力盡筋疲誰復傷②?
但得③眾生④皆得飽,不辭⑤羸病臥殘陽⑥。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實千箱:極言生產的糧食多。實:充實,滿。 箱:裝糧的容器。一說同“廂”,指官府的倉房。
②復:又,再。傷:哀憐,同情。
③但得:只要能讓。
④眾生:大眾百姓。
⑤不辭:不推辭。
⑥羸(léi)病:瘦弱有病。殘陽:夕陽,即快要下山的太陽。此處既烘托凄涼氣氛,又喻指作者晚年。[2]
白話譯文
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勞動成果裝滿千座糧倉的結果,但它自身卻精神極為疲憊,力氣全部耗盡,然而,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重的勞苦呢?但為了眾生都能夠飽,即使拖垮了病倒臥在殘陽之下,也在所不辭。[3]
創作背景
建炎二年(公元1128),李綱為相七十日,罷相流放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四年后,太學生陳東等向朝廷上書請命,要求讓李綱官復原職,事情失敗,陳東也因此被殺,這時的李綱處境更加艱險。這首詩寫于紹興二年(公元1132),是他謫居時心境的真實寫照。[4]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首詩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形象生動,立意高遠,既是成功的詠物詩,更是杰出的言志詩,為后世傳誦。
詩的前兩句“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這里,作者從揭示病牛“耕犁千畝”與“實千箱”之間的因果關系上落筆,將病牛“力盡筋疲”與“誰復傷”加以對照,集中描寫了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及其不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兩個“千字”,分別修飾“畝”與“箱”,并非實指,而是極言病牛“耕犁”數量之大、勞動收獲之多。同時,也暗示這頭牛由年少至年老、由體壯及體衰的歷程。次句反詰語氣強烈,增添了詩情的凝重感。[5]
詩的后兩句筆鋒陡地一轉,轉為述其志:“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卻無人憐惜,但它沒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極沉淪。因為它具有心甘情愿為眾生的溫飽而“羸病臥殘陽”之志。這兩句詩將病牛與“眾生”聯系起來寫,以“但得”與“不辭”對舉,強烈地抒發了病牛不辭羸病,一心向著眾生的志向。結句中的“殘陽”是雙關語,既指夕陽,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與“臥”等詞語相結合,有助于表現老牛身體病弱卻力耕負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首詩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個病牛的形象,既繪出其身體病弱之形,更傳出了其不辭羸病、志在眾生之神。如此詠牛,頗為切合牛任勞任怨、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不過,此詩并非為詠牛而詠牛,而是“托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詩人疲憊不堪,卻耿耿不忘抗金報國,想著社稷,念著眾生,因此其筆下力盡筋疲、無人憐惜而不辭羸病、志在眾生的老牛即詩人形象的化身。作者正是這樣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來吟詠病牛,托物言志,才使讀者在心中引起共鳴,產生美感。[6]
名家點評
《梁溪全集·朱熹序》:“概然以修政事,攘夷狄為己任。”[5]
作者簡介
李綱(1083年—1140年),字伯紀,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12年(政和二年)進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初圍開封,他堅決主戰,阻止欽宗遷都,以尚書右丞任親征行營使,擊退金兵。后被貶。高宗時任宰相,主張用兩河義軍收復失地,在職七十余日即被罷,后任湖廣宣撫使等職。為人剛直,志在為國,終于抑郁而終。謚“忠定”。他是宋代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其詩文同人品一樣,光明磊落,雄渾雅健,愛國之情,英雄之氣躍然紙上,非尋常文士可比。有《梁溪集》等。[2]
李綱
參考資料
[1] 徐昌才著.宋朝那些詩生活.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2.03
[2] 李憲文,熊永年選編.讀古詩練書法.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01
[3] 匡扶選注.古詩詞選讀 下冊.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1982.02
為什么寫病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病牛的意思、為什么寫病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