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奴哪里指的的簡單介紹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詩出自哪一首詩??
詩句改編自徐錫麟的《出塞》。
原句: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翻譯: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何必考慮把尸體運回家鄉。
注釋:
1、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2、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
3、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4、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后多指戰場。
5、馬革裹尸:英勇作戰,戰死于戰場。
擴展資料
背景:
詩歌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賞析:
詩歌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年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玉門關蓋將軍歌
岑參 玉門關蓋將軍歌
蓋將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身長七尺頗有須。
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
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
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
金鐺亂點野酡酥。紫紱金章左右趨,問著只是蒼頭奴。
美人一雙閑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清歌一曲世所無,
今日喜聞鳳將雛。可憐絕勝秦羅敷,使君五馬謾踟躕。
野草繡窠紫羅襦,紅牙縷馬對樗蒱。玉盤纖手撒作盧,
眾中夸道不曾輸。櫪上昂昂皆駿駒,桃花叱撥價最殊。
騎將獵向城南隅,臘日射殺千年狐。我來塞外按邊儲,
為君取醉酒剩沽。醉爭酒盞相喧呼,忽憶咸陽舊酒徒。
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
徐錫麟 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譯文及注釋】
1、大刀環:環與還音近,古人用作還鄉的隱語。這句是說:軍隊應唱凱旋戰歌。
2、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3、解:知道,懂得。
4、馬革裹尸: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后漢書馬援傳》)
【賞析】
徐錫麟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因槍殺安徽巡撫恩銘英勇就義。他詩作不多,但《出塞》一首卻是一篇意氣豪雄之作。據記載,徐錫麟1905年前后曾出山海關至奉天、吉林,再經西北諸省邊疆而歸。這首詩是1906年春這次壯游時所作。作品在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風格,具有豪邁雄渾的特色。前兩句詩開門見山,以詩言志,顯示出克敵制勝、橫掃千軍的英雄氣概,表示革命者立誓要推翻滿清封建王朝,乘勝追擊,直出塞外,把反動統治者消滅干凈,革命軍隊應當高唱凱歌,勝利歸來。作者用倒裝句式和應唱、誓滅等字眼,充分突現出革命者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體制的決心及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末兩句詩,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勇于為國獻身,義無返顧的豪情壯志。東漢名將馬援認為,男子漢應該為國家戰死在疆場上,以馬革裹尸歸葬。作者將前人的意思翻進了一層,認為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那就只知道在戰場上為國捐軀,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須考慮。青山到處埋忠骨,如果為祖國為革命光榮犧牲,即使長眠于異鄉的土地上,不也同樣是躺在祖國母親的懷抱里嗎?顯然,此處立意比馬援更深了一層,加上只解、何須的強調語氣,因而更顯得慷慨激昂,動人心魄。這首詩,通篇直抒胸臆,以詩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摯坦率地表達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實乃文如其人。誠如梁啟超所言: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至少也是當他作出這幾句話那一秒鐘的時候,語句和生命是迸合為一。這種生命,是要親歷其境的人自己創造。所以這一類我認為是情感文中之圣。
裴將軍宅蘆管歌
岑參 裴將軍宅蘆管歌
遼東九月蘆葉斷,遼東小兒采蘆管。可憐新管清且悲,
一曲風飄海頭滿。海樹蕭索天雨霜,管聲寥亮月蒼蒼。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斷腸。遼東將軍長安宅,
美人蘆管會佳客。弄調啾颼勝洞簫,發聲窈窕欺橫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將蘆管送君杯。巧能陌上驚楊柳,
復向園中誤落梅。諸客愛之聽未足,高卷珠簾列紅燭。
將軍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杜甫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作者:杜甫
將軍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清門。
英雄割據雖已矣,文彩風流今尚存。
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
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猶酣戰。
先帝玉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仆皆惆悵。
弟子韓干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干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將軍畫善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
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土稟]纏其身。
注釋:
1、丹青引:即繪畫歌。
2、為庶為清門:玄宗末年,曹霸因罪被貶為庶民,也就成為寒門了。
3、英雄割據:指曹操與劉備、孫權鼎立。
4、文彩句:指曹氏的文章風度還能影響曹霸。
5、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晉汝陰太守李矩妻,工隸書,王羲之曾從地學習書法。
6、赤墀:宮內涂紅漆的臺階。
7、斯須:須臾,一會兒。
8、韓干:玄宗時官太府寺丞,初以曹霸為師,后自成一派。
譯文:
曹將軍是魏武帝曹操后代子孫,
而今卻淪為平民百姓成為寒門。
英雄割據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曹家文章豐采卻在你身上留存。
當年為學書法你先拜師衛夫人,
只恨得沒有超過王羲之右將軍。
你畢生專攻繪畫不知老之將至,
榮華富貴對于你卻如空中浮云。
開元年間你常常被唐玄宗召見,
承恩載德你曾多次登上南薰殿。
凌煙閣的功臣畫象年久褪顏色,
曹將軍你揮筆重畫又別開生面。
良相們的頭頂都戴上了進賢冠,
猛將們的腰間皆佩帶著大羽箭。
褒公鄂公的毛發似乎都在抖動,
他們英姿颯爽好象是正在酣戰。
開元時先帝的天馬名叫玉花驄,
多少畫家畫出的都與原貌不同。
當天玉花驄被牽到殿中紅階下,
昂首屹立宮門更增添它的威風。
皇上命令你展開絲絹準備作畫,
你匠心獨運慘淡經營刻苦用功。
片刻間九天龍馬就在絹上顯現,
一下比得萬代凡馬皆成了平庸。
玉花驄圖如真馬倒在皇帝榻上,
榻上馬圖和階前屹立真馬相同。
皇上含笑催促左右賞賜你黃金,
太仆和馬倌們個個都迷惘發怔。
將軍的門生韓干畫技早學上手,
他也能畫馬且有許多不凡形象。
韓干只畫外表畫不出內在精神,
常使驊騮好馬的生氣凋敝失喪。
將軍的畫精美美在畫中有神韻,
偶逢真名士才肯為他動筆寫真。
而今你漂泊淪落在戰亂的社會,
平常所畫的卻是普通的行路人。
你到晚年反而遭受世俗的白眼,
人世間還未有人象你這般赤貧。
只要看看歷來那些負盛名的人,
有誰不終日坎坷窮愁糾纏其身?
賞析:
此詩當與前詩并看,互為補充。
詩起筆洗煉,蒼涼。先敘曹氏乃魏武之后,今卻淪為庶人。然后頌其祖先業績和辭采豐韻猶存于身。開首就抑揚起伏,跌宕多姿。繼而寫曹氏在書畫上之用功進取,情操高尚。一生沉于丹青,不思富貴,不知老之將至。寫學書是襯托,寫丹青是點題。主次分明,抑揚頓挫,錯落有致。開元八句,集中頌揚曹氏人物畫的成就。先帝八句,細膩刻畫曹氏描繪玉花驄的經過。玉花八句,寫畫馬的藝術魅力,竟使真假難分,并以韓干之畫作為反襯。將軍八句,寫如此精湛絕倫的畫師,竟在戰亂年代中落泊江湖,為畫路人賣畫為生,不禁發出世態炎涼之感慨,抒發自身晚年失意之悵惘。
詩在結構上錯綜神奇、然賓主分明。情感上抑揚起伏,搖曳多姿。詩的結句,更為歷代詩人所贊賞。清代翁方綱曾稱此詩為氣勢充盛,古今七言詩第一壓卷之作。
青山處處埋忠骨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出自龔自珍的那首詩
青山處處埋忠骨查詢不到詩詞的出處。求助度娘也未找到出處
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詩句出自清代的徐錫麟《出塞》
原詩如下
《出塞》清代 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
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
何須馬革裹尸還
釋義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
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
何必考慮把尸體運回家鄉
注釋
1、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2、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3、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后多指戰場
4、馬革裹尸:英勇作戰,戰死于戰場
簡介
徐錫麟(1873-1907),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紹興人。1901年任紹興府學堂經學兼算學教習,后任副監督。1903年應鄉試,名列副榜。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擴練新軍,以加強反革命的武裝力量,作者決定“捐官”去日本學陸軍,以便掌握軍隊。出發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勢,面對沙俄與日本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東北的角逐,無限感慨,于是創作出《出塞》。
“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詩出處何在?
“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詩出自清代徐錫麟的《出塞》。
原文
出塞
徐錫麟?〔清代〕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譯文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歸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哪會想將來戰死后尸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注釋
出塞:本是樂府舊題,后人多用此題反映軍旅、邊塞生活。
軍歌:這里有高唱贊歌、慷慨從軍的意思。大刀環:戰刀柄上有環,環和“還”諧音,所以用它隱喻勝利而還。
胡奴: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這里是清朝統治者的蔑稱。玉關:即玉門關。這里借喻山海關,指要把清朝統治者趕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沙場:戰場。
何須:何必要。馬革裹尸:英勇作戰而死,尸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賞析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這開篇的兩句,詩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一種愿望,而且這兩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對于出征的士兵來說,應該要高唱著戰歌,然后勝利歸來,只有要決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趕出玉門關去。其實這更多的是詩人一種內心的表現,由于當時的滿族從關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這著這樣的一種抱負,但是徐錫麟這首詩,則是顯得更為獨特,也更加的霸氣。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深化出征戰士的思想境界,把他們出征的雄心和壯志上升到為國犧牲的高度。“只解”是說心中所存唯一的念頭,排除了其他的種種想法。古人在對待“死”的問題上,很崇尚為國而死,為朋友而死,為公而死,為義而死,等等,其中尤以為國捐軀被看作無上光榮的事,尤其是戰場上為國犧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榮幸。這句詩正好體現了上述內容,強調了“為國”二字。
末句,總領全詩,從反面講,為國犧牲、戰死沙場,既然是人生最大的榮幸之事,那么,對于尸體歸葬的問題,就不必考慮了。“徐錫麟把東漢時期馬援“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進一步的發揮,他用了“何須”兩個字,認定了只要為國犧牲不問其它;至于尸體歸葬故土的問題,并不重要,所以才說“何須……還!”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后,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作者簡介
徐錫麟(1873年-1907年),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生于地主紳商家庭,幼讀私塾,喜歡算術、天文,先后取得廩生、副舉人等功名。因他常宣傳革命思想,仇視清廷,其父恐受連累,分了一部分財產給他,表示脫離父子關系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