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僉事指揮多少士兵(都督僉事總兵官)
今天給各位分享指揮僉事指揮多少士兵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都督僉事總兵官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明軍的軍銜是怎么排列的?
明代獨特的軍事制度分軍與兵,軍與兵在組織形式上的不同。軍(衛所軍)由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都指揮使,上而至五軍都督府統轄。兵屬營,由什長、隊長、哨官、把總、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總兵、總兵統屬,直屬兵部。衛所軍及官屬軍籍,攜帶家屬,世居一地,并代代相傳,基本上不再變動。兵無戶籍的規定,兵服役期限不長,一般不終身服役,多戰時創設,事畢汰兵撤營,營兵不隨家屬,更接近現代兵制。
明朝衛所軍官品級
都指揮使司、衛指揮使司、千戶所、百戶所官員稱謂及其品級:都指揮使司有都指揮使(正二品)、都指揮同知(從二品),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其下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等。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等高級軍官都不世襲,由朝廷從世襲軍官中升任或從武舉人中任命。衛有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衛鎮撫(從五品),其下屬有經歷(從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從九品)、倉大使、副使等。千戶所有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所鎮撫(從六品),其下屬為吏目;百戶所有百戶(正六品)、總旗、小旗。自衛指揮使以下軍官則都是世襲的。
明朝的指揮使是什么級別的官?
要理解指揮使是什么級別的官,可以先初步了解一下明朝的衛所制結構。
明代衛所制結構:
在中央設前、后、左、右、中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
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都司下設若干衛;
衛下設五個千戶所,統兵5600人;
千戶所下設十個百戶所,統兵1120人;
百戶所下還有二總旗、十小旗,統兵112人。
以上是理論上的足額編制,后多有軍戶逃亡,實際在編的遠遠不如。
而指揮使,就是衛一級的官職。
根據《明史職官志》,一個衛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此外還有鎮撫、經歷、知事、吏目等屬官。
指揮使是一個衛所設的品級最高的官銜,但指揮使并不是一個衛的最高負責人。
根據《明史職官志》的記載,指揮使、同知、僉事,均要通過上級部門考選后方有具體執掌,擔任掌印、僉書,主管本衛事務,或者為見任管事,分理諸雜務等,還有帶俸不管事的。
而根據《明實錄》的記載,總掌衛事的,很多掛更高一級的都指揮銜的,而指揮使,也有管千戶所的。而另有大批指揮使,是鎮戍制軍官——比如守備——的寄銜。
因此,指揮使在明朝大部分時候,類似于軍銜而非軍職。
衛所軍隊,在明朝大部分時期,屬于后備軍隊,主要負責為前線鎮戍制軍隊提供兵源和后勤保障。因此一個都司相當于一個省軍區,而一個衛就類似于現在省軍區下屬的一個軍分區。衛的最高負責人,就相當于軍分區的司令員,大多是大校軍銜。由于衛的最高負責人,很多掛都指揮銜,因此指揮使銜至少要低個一級,相當于軍分區上校級別。
登州衛指揮僉事在現在是什么職位,為何戚繼光16就當上了?
中國古今名將不少,但能稱之為英雄的,卻是鳳毛麟角,戚繼光就是其中一位。這位明朝中期橫空出世的軍事家,堪稱中國武將的典范。他組建了一支從未敗績的戚家軍,訓練鴛鴦陣,發明戚氏軍刀和狼筅等新式武器。可謂是《三國演義》里諸葛亮一般的人物,兵法陣型、軍械火器,無一不通。
對于大明王朝和華夏民族來說,戚繼光給了襲擾東南沿海數十年之久的倭寇沉重一擊,使其聽聞戚家軍之名就望風而逃。之后又守衛大明北境十余年,讓蒙古諸部不敢南下窺探長城。而戚繼光的最高官職是薊州總兵,負責北境三鎮軍務,最后加封正一品左都督,相當于今天的軍區司令。
而戚繼光一生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那就是“登州衛指揮僉事”。《明史·戚繼光傳》第一句話就是“戚繼光,字元敬,世登州衛指揮僉事”。其中“世”的意思就是,這官是戚家祖傳的。在明朝,武將的一個重要補充來源,就是“承襲”。
明朝設有專門的指揮僉事、指揮同知和衛鎮撫等武官職位,用來服務世襲軍官制度,這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創的。一旦武將退休或者因故去世,子輩都可以繼承家族承襲的官職。這種官職是固定的,不會因為父輩因功升官就將職位跟著改變。比如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后來進入了神機營任職,但戚繼光接替他父親的時候,還是原來的指揮僉事一職。
那戚繼光16歲就承襲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究竟權力多大?明朝的指揮僉事是正四品武官。明朝的一種軍事制度叫“衛所制”,一個衛所共有軍士5600人,軍事長官為指揮使,其下就是4位指揮僉事。也就是說16歲的戚繼光,放到現在就應該是大校參謀。
不僅僅是戚繼光,明朝很多知名武將都是以承襲的方式開始自己的戎馬生涯。俞大猷承襲“百戶”,一上任就正六品,統兵120人。還有在朝鮮之役大破日軍,挫敗豐臣秀吉稱霸亞洲美夢的李如松,他的父親李成梁,就是和戚繼光一共抗擊蒙古的生死同僚。而李如松也是承襲了“指揮同知”一職,李氏一門都靠著父輩功勛位列將班。
但是并不是所有承襲武將的都是戚繼光和俞大猷,明朝的世襲官制存在非常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導致明朝武官素質良莠不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如柏,他的父親李成梁和哥哥李如松都是當世名將,但他就差了火候。他最開始承襲“錦衣千戶”時,就因為縱情酒色被免職。后來官復原職,薩爾滸之戰以遼東總兵身份率軍出征,結果還沒遇到后金軍就兵潰而逃。薩爾滸的大敗,也成為了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李如柏并不是個例,承襲制度讓非常多的年輕浪蕩子弟靠著祖輩的榮耀而擔任重要的官職,這就使明軍的指揮系統和戰斗力都大打折扣。一些毫無戰功和能力的人占據了指揮職位,讓基層士兵晉升的道路更加狹窄。明朝的滅亡,與武將世襲,脫不開關系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