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有哪些詩詞 張志和的詩還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張志和有哪些詩詞,以及張志和的詩還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張志和有哪些詩?
張志和(約730~約810)字子同,初名龜齡,后由唐肅宗賜名“志和”,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純租鋒代著名詞人和詩人[2]。其詞多描寫隱逸生活,寫景明麗生動,是早期文人詞中的著名作品。特別是《漁父》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盵1] 質樸、清新、淡泊而又寄意高遠,以極其自然的手法把詩與畫的美融為一體,使人讀后只感到自然的美給人帶來的愉悅,卻連美本身的存在都忘了,不愧為千古傳誦的詞中精品。除詩詞外,他對書畫、音樂也無一不精。唐代朱景玄編撰《唐朝名畫錄》時,把他和另外兩個人的畫定為“逸品”。按照明代董其昌《畫旨》的說法,“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可見“逸品”比“神品”還高,是至高無上的極品了。但董其昌認為“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把“逸品型襲”畫家定為只有張志和一個人。[5]
張志和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曾經有過一個夢,夢見一棵松樹長在自己腹部,后來生下張志和[3]。張志和十六歲時“游大做晌學”,以“明經”耀第,向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任命為待詔翰林,并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又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為南浦尉。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自稱“煙波釣徒”。后世稱其“興趣高遠,人不能及”。[2][3][5]《全唐詩》中存有他五首《漁父》詞,都是寫他隱居生活的優秀作品,但因為第一首(見上引)寫得太好,其余四首便被它的光輝所掩蓋,顯得不那樣突出了。[1]
張志和的哥哥張鶴齡怕他遁世而去,便在越州東城外給他修了幾間茅草房,周圍花竹掩映,環境優美,讓他在那里沿溪垂釣。當時的觀察使陳少游經常前往問候他?;噬线€曾經賜給他一奴一婢,專門侍候他,供他驅遣。而他卻把他們配為夫妻,取名“漁童”和“憔青”。魯國公顏真卿(唐代大書法家、詩人)在湖州作刺史時,他和隱逸詩人陸羽是顏家的???。顏真卿初來時看到他的船破舊了,想給他換一只,他謝絕了,說是“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雨言]間足矣”。[2]
一次,顏真卿與眾門客會飲,以漁父為題互相唱和。首唱的便是張志和的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鳖佌媲渑c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一起共和了二十五首。他們傳遞欣賞并互相贊美。張志和則讓人拿來丹青、剪下白絹,為詞配畫。不一會兒就畫了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像,古今奇絕,無與倫比。畫在顏真卿和客人們之間傳觀、欣賞,大家都嘆為觀止。[5] 《唐才子傳》稱其“善畫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就,曲盡天真”[2]。可見其不但“酒酣”以后有作畫的興致,“擊鼓吹笛”也能激起他施展作畫的絕技,并且他作起畫來非常神速,所畫景物飽含天真自然的神態。
唐憲宗聽到了這些傳聞之后,下詔書讓人畫了他的畫像,拿著畫像“訪之江湖間”,到處找他,但是沒找到,最后人們只好把他的詩歌收集起來呈獻給皇上。[2][3]他的另一個哥哥張松齡怕他“放浪而不返”,會惹麻煩,特地針對他的《漁父》詞寫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盵1][3]
他修煉的情況在《續仙傳》中有零星的披露,說他是個“守真養氣”的人,可以“飲酒三斗不醉”,“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覽”。在常人看來,躺在雪中不冷、跳進水里不濕,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那還只是道家修煉中顯現出來的某些術類功夫而已。[5]
張志和的修煉方法很特別。他經常“沿溪垂釣”,但卻“每不投餌”,因其“志不在魚也”[2]。那他坐在那里干什么呢?借垂釣之名、行修煉之實!溪流在他面前就象一面鏡子,他從那里面看到世間萬物,看到超越世間的諸神并與之勾通交流,再一直看到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素及其構成萬物的運動方式。他長期“閱讀”這面鏡子,而鏡中景像則隨著他修煉層次的提高而一層層地深化,沒完沒了。他將自己的修煉心得記錄下來,輯為一書,取名《玄真子》,并且把“玄真子”作為自己的道號。該書原有十二卷,總共三萬言,但在南宋時已殘缺不全,只剩下三卷,被收入《道藏》“太玄部”[6][7]。后人稱其“著作玄妙,為神仙中人”。[5]
就從這殘存的三卷來看,其內容也是相當豐富的。但因其義理深奧,不但常人難懂,就是修煉人,不到某一層次,也是很難明白的?!度圃姟分兴鎻堉竞偷摹犊斩锤琛芳词窃摃谝痪碇械囊恍《蝃1]。其中“反爾之視,絕爾之思,可以觀”,就隱含了全部讀懂《玄真子》的關鍵:你首先得打通自己的天眼!因為他是在記錄自己從另外時空中看到的現象和法理,你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明白他在說什么,就會越讀越糊涂。對于道家理論,特別是《道德經》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模糊地懂得其中一些內容,但會感到和《道德經》一樣地不可捉摸。其實,《道德經》和《玄真子》的關系,也就一個是綱領、一個是細則;一個是抽象、一個是具體而已。如果把《玄真子》當作《道德經》的一個具體釋例,則對兩書都能獲得更深的理解。
后來顏真卿東游平望驛,張志和喝酒喝到酣暢時,為大家表演水上游戲:他把坐席鋪在水面上,獨自坐在上面飲酒、談笑和吟唱。那張坐席在水上一來一去、時快時慢,發出水上行舟一樣的聲音。接著又有云中飛來仙鶴跟隨在他的頭頂上。顏真卿等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沒有一個不驚異的。不多時,張志和在水上揮手,向顏真卿表示謝意,然后便上升飛去。[5]另一說法則稱“后傳一旦忽乘云鶴而去”,說他是乘著云鶴飛走了。[2]
歷來修成“白日飛升”的人就少之又少,因此才不被人們普遍地承認。象他這樣當著許多人的面,其中包括象顏真卿這種頗有名望的一代名臣、歷代的大書法家,就悠悠然飛升而去,實在是古往今來歷史上罕見的奇觀!
參考文獻
[1] 《全唐詩》卷308;
[2] 《唐才子傳》,[元]辛文房撰,卷三;
[3] 《唐詩紀事》卷第四十六;
[4] 《唐詩別裁》卷第十四;
[5] 《續仙傳》,以及《太平廣記》第二十七卷,神仙二十七;
[6] 《直齋書錄解題》,[南宋]陳振孫著;
[7] 《玄真子外篇(三卷)》,參見《道藏+太玄部》,《正統道藏》第242冊,藝文印書館印行;另外,《四庫提要》中也有收錄。
贊美“淅淅瀝瀝小雨”的詩句都有哪些?
1,《菩薩蠻·青殲蠢巖碧洞經朝雨》五代:孫光憲
青巖碧洞經朝雨,隔花相喚南溪去。
一只木蘭船,波平遠浸天。
扣舷驚翡翠,嫩玉抬香臂。
紅日欲沉西,煙中遙解觽。
白話文釋義:青巖碧洞經過早晨的雨水后更加清明,隔著花朵相呼喚著一起核敗去南溪。乘著一只木蘭船,水面無波一眼望去好像到天邊一樣。敲打著船舷驚動了翠雀,于是抬起手臂作罷。太陽好像即將要向西落下了,在這煙霧氏氏陪渺茫中解下佩角遙遙送給你。
2,《蘭陵王·卷珠箔》宋代:張元干
卷珠箔,朝雨輕陰乍閣。
闌干外、煙柳弄晴,芳草侵階映紅藥。
白話文釋義:早晨輕雨綿綿,柳條隨風輕拂,仿佛在迎接春天。芳草的碧色映著新開的芍藥花,襯托得更加鮮紅。
3,《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初春小雨》唐代: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白話文釋義: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4,《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白話文釋義: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5,《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白話文釋義: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唐朝著名詩人張志和簡介,代表詩作有《漁歌子》等
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開元二段襲十年(732年)正月初一,張志和在京城長安行館誕生,因娠前其母夢見有神仙獻靈龜吞服,取名龜齡。
張志和童年聰明伶俐,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就能做文章,且過目成誦。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張志和跟隨父親在翰林院游玩,翰林院宋學士以錦林文集戲之,張志和過目成誦,傳為佳話。唐玄宗聽說后親自出題試考,張志和對答如流,玄握缺兄宗甚感奇異,賜優養翰林院。
天寶六年(747年),16歲的張志和因在道術方面的一技之長,被李亨賞重,增補京兆戶籍,游歷太學。
平步青云
天寶十年(751年)張志和弱冠之年,太學結業,太子李亨為張志和親賜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以其之聰明能干,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事,留在翰林待用,供奉東宮,享受八品(上)待遇,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天寶十一年(752年),張志和恩準回家省親時,協助地方官吏除奸滅盜,功績顯著,譽為“神張”。
天寶十二年(753年),張志和外擢杭州,候補杭州刺史,除土豪惡霸李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陷洛陽。張志和隨太子李享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
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享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張志和與舅李泌時常獻計于肅宗,征調回紇兵,謀“三地禁四將計”,敗安祿山于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性勝利。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
歸隱田園
至德二年(757年),張志和由外官擢至內官,奉上皇還西京,封(吏部)金紫光祿大夫,仍享正三品待遇。然而肅宗為了急于收復扮培京師,掌控內外局勢主動力,答應了回紇苛刻的條件,張志和力諫肅宗收回成命,納陳時事,于是,張志和“坐事貶南浦尉”。同年,張志和父張游朝卒。
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張志和以“親喪”為由脫離官場。
張志和雖受貶任南浦尉的處分,但肅宗為了樹立自己的親信,籠絡人才,加上張志和母新喪,經量移后,赦張志和無罪,并贈奴、婢各一個給張志和,同時敕加贈張志和母親為秦國賢德夫人,賜表白四段、白銀二千四百兩,以榮葬之資,意欲讓張志和守孝三年期滿后再回朝廷效力,暫回原籍,以資待用。張志和回老家后,葬母于祁門赤山鎮西五里之潤田,親自負土崇壙,并結廬于墓側,植柏成林,朝夕拜哭,克盡孝道。
上元二年(761年),張志和在祁門潤田守孝三周年期滿,妻程氏又卒,遂無復宦意。為了逃避唐肅宗的尋訪,只帶了漁童、樵青,告別親朋好友,游黃山、績溪等地。然后復游吳楚山水,最后來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在此,寫下了著名的詞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寶應元年(762年),張志和在湖州西塞山漁隱第二年。結識在苕溪隱居的茶圣陸羽和在與西塞山毗鄰的杼山隱居的詩僧皎然等,開始撰寫《玄真子》著作。
廣德二年(764年),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四年,《玄真子》撰寫完成,遂改自稱煙波釣徒為玄真子。
廣德三年永泰元年(765年),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五年。家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祖基因赤山鎮改縣治,被朝廷占領用來做縣置,家中李夫人又新逝,加之以前被貶,促成他的意志更消極薄弱,使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張志和兄張松齡恐怕志和浪跡不歸,在會稽東郡山陰縣筑茅齋,作《漁父詞》招勸張志和回家。張志和作《平原留題》詩,到會稽東郭開始陸地隱居生活。
大歷二年(767年),張志和在會稽東郭隱居第三年。開始撰寫《大易》十五卷,并作《太寥歌》。
大歷四年(769年),張志和在會稽隱居第五年。經過三年的努力,終于在會稽完成《大易》十五卷的撰述工作,《大易》共十五卷三百六十五卦。
溺水身亡
大歷九年(774年)冬十二月,張志和在湖州東平望驛鶯湖,因酒醉溺水而逝,年四十二歲。
人物成就 詩詞
張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詞并有較大影響的詞人之一,他的《漁父詞》源于吳地吳歌中的漁歌,他的五首《漁父》詞,特別是第一首,詞調與意境完全相符,再襯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韻遠,很有藝術魅力,因此廣為傳誦。晚唐釋德成39首《漁父撥棹子》中,有36首的句式格律全依張志和《漁父》。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亦有《漁父》詞十八首,不僅其句式格律全依張志和《漁父》,并直接運用到道教的術語中。此后的和凝、歐陽炯、李、李煜所作《漁父》,其內容大同小異。均受張志和《漁父》詞的影響。可見對后世的詞人影響之大。
張志和的《漁父詞》問世僅七年時間就傳到了日本,嵯峨天皇讀后備加贊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并與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起列入日本的教科書。
張志和的《漁父詞》不僅影響到中國的填詞歷史和以后詞人的風格曲調,吳越一帶的地方戲曲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它的影響,同時對海外漢詩人的影響更大,直接開啟了日本填詞歷史的先河。
道學
張志和將自己修煉的心得輯為一部十二卷三萬言的《玄真子》?!缎孀印纺7隆肚f子》、《列子》,以假設寓言問答,以論述天地造化,有無、方圓、大小等哲理問題,是《道德經》的深入和補充,或者說是對《道德經》的一個具體釋例,其大旨是在吸收唐代道教重玄思想的基礎上,解釋道家虛無玄妙之說,如書中把“玄真”解釋為“無自而然,是謂玄然;無造而化,是謂真化之玄也,無玄而玄,是謂真玄;無真而真,是謂玄真?!彼浴兜赖陆洝泛汀缎孀印返年P系,也就一個是綱領、一個是細則;一個是抽象、一個是具體而已。后人稱其“著作玄妙,為神仙中人”。
此外,《玄真子》外篇中有虹的成因及人工造虹方法的記載。
天文
張志和關于天地關系的理論,頗近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 “蓋天說”。其不同之處在于,張志和并不認為地是傾斜的,西北高而東南低。天地間是無形質的碧虛,這又與古代天文學中的“宣夜說”相合。這是張志和吸引古代天文學的地方(宣夜說出在漢末以前)。進一步,我們可以看到張志和對日月之關系的精湛解釋。
個人作品 著作
張志和著作主要有《玄真子》十二卷和《大易》十五卷。
《玄真子》據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云原書有十二卷,南宋時已殘缺,僅存三卷。今《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又《四庫提要》著錄此書一卷。書分三篇,上卷曰《碧虛》、中卷曰《N|》、下卷曰《濤之靈》。
《大易》十五卷見《道藏》32部《玄真靈應寶簽》。
詩作
《全唐詩》中錄有九首,安徽祁門縣張村庇張氏后裔收藏的《張氏宗譜》中存錄四首,共十三首。而《張氏宗譜》中的一首《漁父》詩與《全唐詩》中一首重復,這樣張志和真正的詩詞作品只有十二首傳世(7詩5詞)。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
人物評價
●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
張志和,或號煙波子,常漁釣于洞庭湖。初顏魯公典吳興,知其高節,以《漁歌》五首贈之。張乃為卷軸,隨句賦像,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風月,皆依其文,曲盡其妙,為世之雅律,深得其態。……非畫之本法,故目為逸品,蓋前古未之有也,故書之。
●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志和性高邁,自為《漁歌》,便畫之,甚有逸思。
● 唐·李德?!缎孀訚O歌記》
德裕頃在內庭,伏睹憲宗皇帝 *** ,求訪玄真子《漁歌》,嘆不能致。余世與玄真子有舊,早聞其名,又感明主賞異愛才,見思如此,每夢想遺跡,今乃獲之,如遇良賓。於戲!漁父賢而名隱,鴟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隱而名彰,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其嚴光之比歟?
● 明·董其昌《畫旨》
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 《唐七律雋》
玄真自稱煙波釣徒,此蓋借淮父以自寫照,而成絕妙好辭。語意驚拔,有目空千古之慨。與少陵暮歸之作,同一格調,而尤覺超妙,以襟度灑落故也。然少陵是用世人,玄真是出世人。出世用世原有兩種不同,出世者本無用世心,用世人作不得出世語。
史書記載
● 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
● 唐·陳少游《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
● 《續仙傳·玄真子》
● 《新唐書·列傳·隱逸》
● 《詩話總龜》
● 宋·謝Q《潤田張氏續譜序》
● 《唐才子傳》
● 明《祁閶志·先達篇》
家庭成員
祖父
張弘,字弘道,張志和祖父。為饒之浮梁州判,后棄官寓居歙州之赤山鎮,夫人王氏終于任。
父母
張朝游,張弘第三子,張志和父親。 *** 好道,著《南華象說》十卷,又著《沖虛白馬非馬證》八卷。歷任監視御史,東宮侍講。壽終,奉敕加旌贈太師尚書。
張志和的母親姓李,著名宰相李泌是張志和母親的親弟弟。
兄弟
張志和一共兄弟三人,大哥叫張松齡,二哥叫張鶴齡。
子女
三個兒子,張衡、張衛、張衢。
卒年爭議
關于張志和死訊的書籍,雖眾說不一,但都持張志和是在顏真卿任湖州剌史期間溺水而亡的觀點(顏真卿在大歷七年(772年)十一月受命委以湖州刺史,次年(773年)一月到任,直到大歷十二年(778年)八月卸任年)。而張志和在哪一年去世的,主要有以下五種說法:
1、潘慎《唐五代詞鑒賞辭典·詞人小傳》、胡云翼《唐宋詞一百首》、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新版《辭?!返纫恍┑臅蛭墨I上都認為張志和卒于約810年。
2、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道教大辭典》稱張志和死于772年。
3、陳耀東在《唐才子傳校箋·卷三·張志和傳》和《張志和著作考》中據《顏魯公文集·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考證認為張志和卒于773年。
4、山東省地方志辦編修的《顏真卿志》認為張志和似乎是死于大歷十一年(776年)。
5、祁門潤田《張氏宗譜》中載:“張志和,卒于唐大歷九年(774年)”。
張志和的詩詞
《漁父》 作者:張志手猛和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釣臺漁父褐為裘,
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
長江白浪不曾憂。
《漁父》 作者:張志和 年代:唐 體裁:詞
青草湖中月正圓,
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
樂在風波不用仙。
《漁父》 作者:張志和 年代:唐 體裁:詞
松江蟹舍主人歡,
菰飯莼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干,
醉宿漁舟不頃鋒覺寒。
《漁歌子》 作者:張志和 年代:唐 體裁: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雜歌謠辭?漁父歌》 作者:張志和 年代:唐 體裁:樂府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
春江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畢乎橋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
長江白浪不曾憂。
《太寥歌》 作者:張志和 年代:唐 體裁:雜言
化元靈哉,碧虛清哉,紅霞明哉。冥哉茫哉,
惟化之工無疆哉。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 作者:張志和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黃河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游。
為憶淥江春水色,更隨宵夢向吳洲。
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完整詩句是什么?
完整詩句是: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謹大,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唐人張志和的《漁歌子》祥盯豎。自稱“煙波釣徒”、漁樵為樂的張志和,最后的歲月隱居湖州城西西塞山,在此寫下了幾十首《漁父》《漁歌子》等著名詩詞,而“桃花鱖魚”也因這首《漁歌子》而傳誦千古。
《漁歌子》賞析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則悶。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張志和的詩有哪些
張志和的詩有哪些
1、《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空洞歌》
無自而然,自然之元;
無造而化,造化之端。
廓然愨然,其形團圞。
反爾之視,
絕爾之思,可以觀。
3、《上巳日憶江南禊事》
黃河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游。
為憶淥江春水色,更隨宵夢向吳洲。
4、《太寥歌》
化元靈哉,碧虛清哉,紅霞明哉。
冥哉茫哉,惟化之工無疆哉。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溪老人重釣歸。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云依依。
卻把漁竿尋小徑,閑梳鶴發對斜暉。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為儲皇定是非。
6、《漁父》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7、《漁父》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8、《漁父》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9、《漁父》
云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詠物言志詩有哪些
詠物言志詩有哪些
1、《梅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2、《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宋王安石
華發尋春喜見梅,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
3、《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4、《青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5、《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6、《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7、《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8、《早梅》
唐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9、《楊柳枝詞》
唐劉禹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湊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10、《新栽梅》
唐白居易
池邊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
莫怕長洲桃李嫉,今年好為使君開。
11、《雪梅之二》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兄雀虛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12、《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唐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13、《觀梅有感》
元劉因
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14、《次韻中玉早梅》
宋黃庭堅
折得寒香不露機,小穸斜日兩三枝。
羅帷翠葉深調護,已被游蜂圣得知。
15、《梅花絕句》
宋陸游
當年走歲態馬錦西城,曾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16、《畫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17、《菊花》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18、《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羨燃舞銀蛇,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羈旅詩有哪些
羈旅詩有哪些
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春夜洛城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5、《人日思歸》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6、《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7、《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8、《曉發》
唐賀知章
故鄉杳無跡,江皋聞曙鐘。
始見沙上鳥,猶埋云外峰。
9、《江上思歸》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10、《商山早行》
唐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11、《千里思》
唐李白
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
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國,思歸但長嗟。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
12、《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3、《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4、《游秋浦白苛陂》
唐李白
白笴夜長嘯,爽然溪谷寒。
魚龍動陂水,處處生波瀾。
天借一明月,飛來碧云端。
故鄉不可見,腸斷正西看。
15、《與史中郎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唐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6、《秋夕旅懷》
唐李白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
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17、《菩薩蠻》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8、《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時欲東游遂有此贈》
唐李白
裴公有仙標,拔俗數千丈。
澹蕩滄洲云,飄飖紫霞想。
剖竹商洛間,政成心已閑。
蕭條出世表,冥寂閉玄關。
我來屬芳節,解榻時相悅。
褰帷對云峰,揚袂指松雪。
暫出東城邊,遂游西巖前。
橫天聳翠壁,噴壑鳴紅泉。
尋幽殊未歇,愛此春光發。
溪傍饒名花,石上有好月。
命駕歸去來,露華生翠苔。
淹留惜將晚,復聽清猿哀。
清猿斷人腸,游子思故鄉。
明發首東路,此歡焉可忘。
思鄉詩有哪些
思鄉詩有哪些
1、《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5、《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6、《旅宿》
唐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7、《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8、《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9、《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0、《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1、《望驛臺》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12、《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13、《南浦別》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14、《春興》
唐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15、《村行》
宋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16、《渡江漢》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7、《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8、《蘇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9、《人日思歸》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20、《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