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館臣主要是哪些清朝詩派 四庫館臣主要是哪些清朝詩派代表人物
大家好,關于四庫館臣主要是哪些清朝詩派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四庫館臣主要是哪些清朝詩派代表人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曾幾的簡介?
曾幾(1084-1166),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南宋詩人。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棚攔隱江西、浙西提刑丶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鏈廳于政事。其詩的特點講究用字煉句,作詩不奇字、僻韻,風格活潑流動,詠物重神似。另外,衡鎮其詩風格清談,詞意明白,語言流爽輕快,形象也較為生動,內容多寫個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寫愛國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是誰
《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是紀曉嵐,《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年間,由乾隆帝發起,并命紀曉嵐擔任總編,同時由包括紀曉嵐在內的三百六十多位學者、官員參與編纂,并經過上千人的抄寫,謄改完成的大型的古代百科叢書。
《四庫全書》的歷史意義
文獻意義
《四庫全書》保存了中國歷代大量文派叢攜獻。所據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貴善本,如宋元刻本或舊抄本;還有不少是已失傳很久的書籍,在修書時重新發現的;也有的是從古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書有385種。《四庫全書》的編纂,無論在古籍整理方法上,還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面,都給后來的學術界以巨大的影響。《四庫全書》保存中國歷代不少接近塵伏失傳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訛誤脫漏。但修書期間同時抽毀及禁制一些書籍。
藝術價值
規模亙古未有。全書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傳世的經典文獻,是對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所存文獻的最大集結與總匯。
抄錄和輯佚《永樂大典》中孤本書籍。“四庫”館臣先后共從《永樂大典》中輯得失傳文獻500余種,其中380余種收入《全書》,120余種列為《存目》。
對圖書分類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標準鄭瞎和部別原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文獻傳承的科學體系。乾嘉以后,凡編纂書目者,無不遵循其制度。
開創了多層次的古籍編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種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書》。開館之初,命館臣從應抄諸書中擷其精華,編纂《四庫全書薈要》。建造南北七閣,大力倡導藏書文化,體現傳統文化尊嚴和價值。
完顏宗翰文言文
1. 先君洪皓文言文翻譯
洪皓字光弼,饒州鄱陽人。徽宗政和五年進士。歷臺州寧海主簿,秀州錄事參軍。高宗建炎三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使金被留,紹興十三年始歸。遷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尋因忤秦檜,出知饒州。十七年,責授濠州團練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臺州崇道觀,卒謚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鄱陽集》四卷,另有《松漠紀聞》二卷行世。事見《盤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傳。洪皓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他曾任寧海主簿、秀州司錄。南宋建炎三年五月,宋高宗準備將都城由芹咐兆杭州遷往建康,以避金兵鋒芒。洪皓不顧職位卑微,上書諫阻。他的意見雖未被采納,但卻因此為高宗賞識。高宗特意召見他,擢升其為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金國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紹興十三年歸。在金期間,威武不屈,時人稱之為“宋之蘇武”。后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封魏國忠宣公。宋高宗于杭州西湖邊葛嶺賜建國公府。
洪皓被派出使金國議和,但金沒有議和之意,所以當時的使節非常危險。“凡宋使者如(王)倫及宇文虛中、魏行可、顧縱、張邵等,皆留之不遣。”(《金史·王倫傳》)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轉至云中,見到金國權臣完顏宗翰。完顏宗翰不許洪皓請歸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縱的偽齊劉豫政權去當官。洪皓嚴詞拒絕。完顏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斬首。洪皓面不改色,從容而行。一位貴族見狀,深受感動,不覺失聲說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劍士暫緩行刑,并親自跪下請求完顏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顏宗翰雖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遙遠的冷山。
2. 文言文《金史.韓企先傳》翻譯
譯文如下:
韓企先,燕京人。九世祖韓知古,做遼國的中書令,韓家從燕京遷住柳城,世代都很顯貴。
乾統年間,韓企先中進士第。金朝都統完顏杲平定中京,提拔韓企先為樞密副都承旨,后升為轉運使。宗翰做都統巡視山西,表奏推薦韓企先做了西京留守。天會六年(1128),劉彥宗死去,韓企先代替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天會七年(1129),韓企先升為尚書左仆射兼侍中,封為楚國公。
當初,金太祖平定燕京,開始用漢人的宰相官稱賞給左企簡襪弓等人,并在廣寧府設置中書省、樞密院,而朝廷的宰相仍用女真官稱。金太宗初年(1123),官稱沒有改變。等到張敦固被殺后,金朝把中書省、樞密院遷到平州,當蔡靖在燕山投降后,又把中書省、樞密院遷到燕京,凡是漢人地域的選拔、授予、調遣、租稅等政務都沿用舊體制去施行。所以像時立愛、劉彥宗和韓企先那代人,職位雖是宰相,大體也不過如此。完顏斜也、完顏宗..主持國政時,勸金太宗把女真舊官制改為漢人官職制度。天會四年(1126),開始確定官職制度,設立尚書省下面的各個司、府、寺等機構。
天會十二年(1134),因韓企先是尚書右丞相,被召到上京,待上朝后,金太宗皇帝很驚異地說“:我以前曾經夢到過此人,今天果然見到了他。”于是,韓企先和皇帝一起討論禮制,對其進行了刪除和增補。韓企先博通經史,知曉以前朝代的舊事,有的因襲它,有的改變它,取舍得很恰當。韓企先做宰相時,常常想,做官要選拔人才,他專以培養扶植獎勵后學者為己任。韓企先推舉了很多重要人士,也培養了很多人才,一時間臺省官府里多君子。修葺宮闕,秘密謀略,上諫,韓企先都同王侯商量。完顏宗翰、完顏宗干很敬重他,當時都稱他為賢相。
皇統元年(1141),韓企先被封為濮王。六年(1146),韓企先去世,終年六十五歲。正隆二年(1157),依照舊例降封為齊國公。大定八年(1168),配給他享受金太宗廟廷的祭祀。
大定十年(1170),司空李德固的孫子李引慶請繼承其祖父的猛安,金世宗說“:李德固沒有功績,讓他做猛安尚且是個錯誤。漢人做宰相只有韓企先最賢能,李敦固不及韓企先。”十一年(1171),金國準備把功臣的圖像畫在衍慶宮中,嫌租金世宗皇帝說:“丞相韓企先,制定了本朝的絕大部分典章制度,至于關心決斷大政,同大臣謀議,外人都不知道,因此沒有人能知道他的功績。前前后后做宰相的漢人都不能同他相比,把他的畫像置在功臣畫像中,足可以勉勵后人。”大定十五年(1175),韓企先謚號簡懿。
3. 完顏宗翰生平有哪些事跡被后人所稱道
(1080 - 1137)金朝名將。
女真族,女真名粘沒喝。勇猛有謀,參與擁立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寵信。
1121年,建言西征滅遼,被任為副都統,與都統完顏杲率軍攻遼。 1122年,攻克遼中京(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又率部攻北安州(今河北承德西),大敗遼奚王霞末。
領精兵6000人出瓢嶺,追襲遼天祚帝。參與攻取遼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等戰役。
1123年,鎮守西京大同府,為左副元帥,率西路軍攻宋。1126年攻占太原、隆德府(今山西長治)、澤州(今山西晉城)等地,與東路軍會師于宋東京開封府。
1127年,俘宋朝徽、欽二帝。 1128年,取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
遷河南府、襄陽府等十余州之民于河北。其后,奉命繼續南下攻宋,取東平府(今山東東平)、徐州,派兵追宋高宗于揚州。
1132年,還朝,任國論右勃極烈,兼都元帥。金熙宗即位,免都元帥,拜太保、尚書令,領三省事,封晉國王。
1137年熙宗殺尚書左丞高慶裔等,他于同年 7月憂憤而卒。
4. 北宋文進士武狀元駙馬徐衡娶的是宋徽宗的哪2個女兒
政和三年,公主改稱為帝姬。
宋徽宗還有34女(見《宋史》和《靖康稗史箋證》中《開封府狀》《宋俘記》《 *** 語》《青宮譯語》等): 嘉德帝姬趙玉盤(1100-1140): 母顯肅皇后鄭氏,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封德慶公主。改封嘉福,尋改號帝姬,再封嘉德。
靖康之變時28歲,初嫁左衛將軍曾夤,靖康之變后,為金宋王完顏宗磐妾,完顏宗磐被金熙宗誅殺后,嘉德帝姬沒入宮中侍金熙宗,死于天眷三年十二月,后追封夫人。 榮德帝姬趙金奴(1103-?):母顯恭皇后王氏。
初封永慶公主,改封榮福。尋改號帝姬,再封榮德。
靖康之變時25歲,初嫁左衛將軍曹晟。靖康之變后,為金完顏昌之妾,完顏昌為金熙宗誅殺后,榮德帝姬入宮中侍金熙宗。
安德帝姬趙金羅(1106-1127):母顯肅皇后鄭氏,初封淑慶公主,改封安福。尋改號帝姬,再封安德。
靖康之變時22歲,初嫁宋左衛將軍邦光,1127年靖康之變后為金之都統完顏阇母所占,于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即被折磨死于完顏阇母寨。 茂德帝姬趙福金(1106-1128):初封延慶公主,改封康福。
尋改號帝姬,再封茂德。靖康之變時22歲,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茂德帝姬容貌最美,因而為金人指名索要,為第一批送入金營者。
茂德帝姬先為金二皇子完顏宗望所占,后完顏宗望死,又為完顏希尹所占。第二年,即天會六年八月即被折磨死于完顏希尹寨。
成德帝姬趙瑚兒(1110-?):母顯肅皇后鄭氏,靖康之變時18歲,初嫁向子房,入金后入洗衣院[11]。此后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洵德帝姬趙富金(1110-?):靖康之變時18歲,初嫁田丕,靖康之變后,為金珍珠大王完顏設也馬之妾,設也馬即國相完顏宗翰之子。 顯德帝姬趙巧云(1111-?):靖康之變時17歲,初嫁劉文彥,入金后入洗衣院。
此后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順德帝姬趙纓絡(1111-?):母懿肅貴妃王氏。
靖康之變時17歲,初嫁向子扆,靖康之變后,為完顏宗翰所占,后離開完顏宗翰寨去五國城,為金東路都統習古國王按打曷所拘,很快死于按打曷寨中[12]。《宋史》言其改嫁習古國王,這不一定。
看金人之行為,則習古王強占順德帝姬恐難免,但是應該未嫁。 儀福帝姬趙圓珠(1111-?):靖康之變時17歲,未嫁,靖康之變后,為四皇子完顏宗弼所占。
柔福帝姬趙多富(1111-1142):又名嬛嬛,母懿肅貴妃王氏。靖康之變時17歲,未嫁,靖康之變后先為完顏宗望所得,北上時又為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所占,間且為千戶國祿所占,入金后,為金太宗吳乞買所占,旬入洗衣院,后又為完顏宗賢帶歸,最后完顏宗賢將其嫁于徐還。
1130年逃回宋。1142年被宋高宗趙構生母韋氏指為假冒被趙構誅殺。
但《隨園隨筆》和《竊憤續錄》認為韋氏在金國也歸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正好和柔福帝姬共事一夫,回宋后為名聲計殺柔福帝姬以滅口。 保福帝姬趙仙郎(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后,同年三月七日被折磨死于劉家寺。
仁福帝姬趙香云(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后,同年二月二十五日被折磨死于劉家寺。 惠福帝姬趙珠珠(1112-?):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后,為寶山大王完顏斜保妾(斜保為完顏宗翰之子,完顏設也馬之弟)。
永福帝姬趙佛保(1112-?):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后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賢福帝姬趙金兒(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后,同年二月二十八日被折磨死于劉家寺。 寧福帝姬趙串珠(1114-?):靖康之變時14歲,未嫁,靖康之變后,為兗王完顏宗雋之妾,完顏宗雋被金熙宗誅殺后,寧福帝姬入宮中侍金熙宗。
和福帝姬趙金珠(1116-?):母貴妃劉氏。靖康之變時12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后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錄。
令福帝姬趙金印(1118-?):靖康之變時10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后入金宮侍金熙宗。 華福帝姬趙賽月(1119-?):靖康之變時9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后入金宮侍金熙宗。
慶福帝姬趙金姑(1121-?):靖康之變時7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后入金宮侍金熙宗。 純福帝姬趙金鈴(1124-?):靖康之變時4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后先為完顏設也馬之妾,后被遣嫁王成棣(即《青宮譯語》之作者)。
以下排名不明 順淑帝姬:政和三年前死于宋。 初封順慶公主。
薨,追封益國。及改帝姬號,追封順淑。
壽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母顯肅皇后鄭氏,初封壽慶公主。
薨,追封豫國。及改帝姬號,追封壽淑。
惠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母懿肅貴妃王氏。
安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初封安慶公主,改封隆福。
薨,追封蜀國。及改帝姬號,追封安淑。
崇德帝姬:宣和二年薨于宋。初封和慶公主,改封崇福。
尋改帝姬號。下嫁左衛將軍曹湜。
再封崇德。 康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
母懿肅貴妃王氏。 榮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
母顯肅皇后鄭氏, 保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
5. 靖康之變的內容
靖康之恥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于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后北撤,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
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變。1120年,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議定金國進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歸宋,其余國土歸金。
后來金兵攻破遼中京,而宋朝二十萬大軍大敗。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遼國滅亡。
金滅遼之役嚴重暴露宋軍的腐敗。宋廷竟要求金人履行盟約,金人反指宋人沒有履行攻打燕京的責任。
宋廷則用歲幣將燕云十六州買回。1123年7月,前遼國將領、金平州(今河北盧龍)留守張覺以平州降宋,事敗逃奔剛成為北宋燕山府的原遼燕京,金人以私納叛金降將為由問罪。
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斬了張覺,造成燕云十六州的漢人均感到不滿。1125年八月,金國以張覺事變為由攻宋。
公元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
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于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公元1126年1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后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并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四庫館臣主要是哪些清朝詩派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四庫館臣主要是哪些清朝詩派代表人物、四庫館臣主要是哪些清朝詩派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