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雷簡夫的智表現在哪里 簡格雷夫人

藏匿2023-05-29 15:32詩詞219

很多朋友對于雷簡夫的智表現在哪里和簡格雷夫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文人的“字”和“號”有什么區別?

古人為什么起字和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么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廳察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仿伏升,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后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后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托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后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后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并列關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備老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干,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云,字子龍。《周易》說:“云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后果。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后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后名字連稱時,先“名”后“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干…··”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后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于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托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洵),“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癡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后,又被用秦穆公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并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古人的字是干什么用的?

(一)什么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拆余,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后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后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托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后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逗御返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后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并列關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山饑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干,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云,字子龍。《周易》說:“云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后果。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后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u字柑?捉鸚牽?饈嵌蘊?獾難由臁?br /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后名字連稱時,先“名”后“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干…??”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后字。

另外補充一些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于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托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癡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并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余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補充:一般而言,自稱用名,稱他用字====長輩稱名,晚輩和同輩稱字,在表示一種輕蔑的含意時,稱他人也會直呼其名的.

雷簡夫移巨石中“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的意思

但巨石太大,有如一幢圓滾房舍,人力根本橘褲余無法搬動。

原文:陜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澗中,水遂橫流為害。石之大有如純頃屋者,人力不能去,州縣患之。雷簡夫為縣令,乃使人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全文翻譯:宋朝時陜西有一次山洪暴發,有一塊巨石落下山澗當中,澗水四處流溢,造成災害。但巨石太大,有如一幢房舍,人力根本無法搬動,州縣深感困擾。當時的縣令雷簡夫命人在巨石的下方挖洞,洞的大小和巨石一般,再順著水勢將巨石堆入洞中,水患也就平息了。

簡介:據宋沈括所編纂的《夢溪筆談》卷十三權智中記載的《雷簡夫移巨石》。雷簡夫,(1001~1067),字太簡,同州郃陽(今陜西合陽)洼雷村人。孝先子。仁宗慶歷二年(1042),杜衍薦為校書郎、秦州觀察判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五)。歷知坊、閬、雅州。嘉祐二年(1057)為辰、澧州安撫使(同上書卷一八六)。入為鹽鐵判官,出知虢、同二州,累遷職方員外郎。

為什么三國的人要有字號?求大神幫助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后名字連稱時,先“名”后“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干…··”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后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于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橋巧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仔消肆,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念轎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托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癡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并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余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古人的字、號有什么用義?

供他人稱呼的字

1、“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馀(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云字子龍(云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里,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仔茄明顯。

唐宋以后,由于理學加強,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后,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3、古人為什么起字和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4、何謂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后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后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托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桐禪來一直延續至今。對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后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字,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5、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念輪察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后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a.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并列關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b.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字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為輔助。

c.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d.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干,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云,字子龍。《周易》說:“云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后果。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后果。

e.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6、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后名字連稱時,先“名”后“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干…··”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后字。

7、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a.“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于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綬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b.“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入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瑾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托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洵),“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潁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癡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噱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并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8、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9、少見的數字姓名:

在我國古代,有些人用數字作為自己的姓名,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古書中會遇到,所以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們的注意。以數字為姓名的有三種情況:

a.姓是數字的 如:

一善:明成化年間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縣丞。

二直: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云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國蜀漢任諫議大夫。

七希賢:施州衛人,明代正德年間任永春縣訓導。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間任禮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間做翰林學士。

十華:宋代乾興年間進士。

b.名是數字的 如:

秦七:秦少游

黃八:黃庭堅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鎮

崔九:崔興宗

李十一:李構直

張十二:張賈

李十二:李白

韓十八:韓愈

李二十:李紳

白二十二:白居易

c.姓、名都是數字 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詩草》和《臺陽雜詠》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西域聞見錄》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間封的將軍。

九·十:嘉慶時做廣西提督。

用數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風氣,清朝時滿族人更喜歡這樣取名。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寫入官修史書中的數字名就有110個,民間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么這些數字名是根據什么起的呢?大多數是在小孩降生時,根據其祖父母的年齡或父母的年齡之和數,作為這個孩子的名字。

唐朝時,那些數字名則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

為什么古人都有字什么,號什么?

古人為什么起字和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么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后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后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托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余則、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豎悔棚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后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后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并列關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前兄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干,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云,字子龍。《周易》說:“云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后果。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后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后名字連稱時,先“名”后“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干…··”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后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于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托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癡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并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余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六)少見的數字姓名

在我國古代,有些人用數字作為自己的姓名,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古書中會遇到,所以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們的注意。以數字為姓名的有三種情況:

1.姓是數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間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縣丞。

二直: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云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國蜀漢任諫議大夫。

七希賢:施州衛人,明代正德年間任永春縣訓導。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間任禮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間做翰林學士。

十華:宋代乾興年間進士。

2.名是數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黃八:黃庭堅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鎮

崔九:崔興宗

李十一:李構直

張十二:張賈

李十二:李白

韓十八:韓愈

李二十:李紳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數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詩草》和《臺陽雜詠》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西域聞見錄》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間封的將軍。

九·十:嘉慶時做廣西提督。

用數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風氣,清朝時滿族人更喜歡這樣取名。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寫入官修史書中的數字名就有110個,民間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么這些數字名是根據什么起的呢?大多數是在小孩降生時,根據其祖父母的年齡或父母的年齡之和數,作為這個孩子的名字。

唐朝時,那些數字名則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35713.html

分享給朋友:

“雷簡夫的智表現在哪里 簡格雷夫人” 的相關文章

帶羅的字有哪些(有羅字的字)

帶羅的字有哪些(有羅字的字)

羅字同音字 羅的同音字鑼 (luó)鏍 (luó)蘿 (luó)欏 (luó)籮 (luó)羅 (luó)邏 (luó)螺 (luó)騾 (luó)鏍 (luó)儸 (luó)玀 (luó)覼 (luó)饠 (luó)覶 (luó)邏 (luó)攞 (luó)驘 (luó)囖 (luó)鸁 (luó...

長相思出自哪里(長相思是誰的)

長相思出自哪里(長相思是誰的)

長相思的出處 長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注解: 1、絡緯: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2、金井闌:精美的井闌。 3、...

帶梅花花的詩句有哪些(帶梅花的詩句古詩大全)

帶梅花花的詩句有哪些(帶梅花的詩句古詩大全)

關于梅花的詩句大全 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描寫梅花的古詩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描寫梅花的古詩有:《憶梅》、《紅梅》、《江梅》、《山園小梅》、《雜詩》、《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梅花絕句·之三》、《墨梅...

哪個詩詞網可以查第一個字(根據關鍵字查古詩的網站)

哪個詩詞網可以查第一個字(根據關鍵字查古詩的網站)

古詩詞查詢網站 推薦:古詩文網,古詩詞典古詩文網可以在網絡頁面之間搜索,也有軟件。古詩詞典屬于快快查系列的,內容非常豐富,功能多樣,使用便捷。但是你要知道,沒有說真正的絕對正確的是哪一個字。因為年代久遠,流傳有誤很正常,不要說現在的詞典,就算你去參考古籍也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誤差,所以不要追求絕對,...

蒹葭這個詞出自哪里(蒹葭指的是)

蒹葭這個詞出自哪里(蒹葭指的是)

蒹葭是在哪兒寫的 1.“蒹葭蒼蒼”出自《詩經·秦風》,全文如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

繪畫作品《芙蓉花》表現了哪些(繪畫作品芙蓉花表現了哪些主題)

繪畫作品《芙蓉花》表現了哪些(繪畫作品芙蓉花表現了哪些主題)

大家好,關于繪畫作品《芙蓉花》表現了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繪畫作品芙蓉花表現了哪些主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芙蓉花怎么畫? 芙蓉花有單層花瓣和多層花瓣。要先了解它的結構特征。構圖,后開始畫花...

王維春雨的詩句有哪些(白居易關于春雨的詩)

王維春雨的詩句有哪些(白居易關于春雨的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維春雨的詩句有哪些,以及白居易關于春雨的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維描寫春雨的詩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注釋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

孔子的詩詞有哪些(孔子的詩詞有哪些)

孔子的詩詞有哪些(孔子的詩詞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孔子的詩詞有哪些,以及孔子的詩詞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關孔子的詩句古詩 1. 關于贊美孔子的詩句古詩 關于贊美孔子的詩句古詩 1.贊美孔子的詩句有哪些 贊美孔子的詩句...

猶自可以組哪些詞(猶可以組詞什么詞語)

猶自可以組哪些詞(猶可以組詞什么詞語)

大家好,關于猶自可以組哪些詞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猶可以組詞什么詞語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猶字還能組什么詞? 猶豫 猶如 猶言 猶然 猶子 猶疑 猶自 夷猶 猶龍 猶且 猶是 猶若 猶可 不猶...

和夏天有關的詞語和詩句有哪些(和夏天有關的詞語和詩句有哪些呢)

和夏天有關的詞語和詩句有哪些(和夏天有關的詞語和詩句有哪些呢)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和夏天有關的詞語和詩句有哪些,以及和夏天有關的詞語和詩句有哪些呢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夏天的成語或詩句有哪些 1.關于“夏天”的成語與詩句有哪些 1、烈日炎炎: 形容夏天陽光強烈。也可稱“赤...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