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涼州現在在哪里 唐朝時的涼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唐代的涼州現在在哪里,以及唐朝時的涼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朝涼州是哪里
問題一:唐朝時的涼州,現在是那里,? 涼州,古地名,即甘肅省西北部的武威,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史有“ 四涼古都,河西都會” 之美稱,素有“銀武威”之稱,自古以來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 的富饒之地,“ 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軍事戰略要地和“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商埠重鎮,是“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城”、“ *** 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產地”。
涼州,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因在中國的西部,故又稱西涼。中國歷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見《京師為張軌歌》,《詩紀》四十三作《涼州大馬歌》: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漢末三國時涼州軍閥董卓(后為李啵┞柿斕奈髁咕(西涼 *** 軍)和馬騰(后為馬超)、韓遂率領的西涼軍(西涼起義差輪握軍),曾縱橫大半個中國,無人能敵,后均失敗于內斗。不過,涼州在中桐備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能繞過涼州。比如:佛教傳入中原時,涼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后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涼州住過十多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了解,就是在涼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還埋在涼州,接受著歷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筑,那就更繞不開涼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涼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其發祥地就在涼州。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里,有許多相應的證據。
有這兩個說法。
問題二:唐朝時期的“涼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唐朝時期的“涼州”,是今天的甘肅省,也是叫河西走廊,以漢末三國魏晉時期,張家軍閥割據稱西涼王
問題三:古代的涼州如今是哪里? 中國歷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不過,涼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能繞過涼州。比如:佛教傳入中原時,涼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后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涼州住過十多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了解,就是在涼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還埋在涼州,接受著歷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筑,那就更繞不開涼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涼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其發祥地就在涼州。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里,有許多相應的虛慶證據。
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后繞,“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于是,就留下了許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楊門女將,征西夏時,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西路軍也在古浪峽跟馬家軍打過一戰,死傷慘重。上次,我帶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吳金海和黃韜去我家,路過古浪峽時,他們不由得驚嘆:難怪西路軍受挫,這兒,只要架挺機槍,就很難過去。的確,那是條狹長的走廊,峭壁千仞,勢若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竄。整個涼州,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涼州,就等于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涼州便成為絲路重鎮和經濟交流的都會,同時也決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涼州自古多安定。古謠云:“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涼州百姓愛好和平,從不排外,能忍辱負重,講究“吃虧是福”,商賈往來,從不欺凌,漸成經濟文化重鎮,在唐代,就有“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說。
涼州歷史悠久,據考證,原始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就在這兒活動。四千多年前,這兒就開始使用銅器。春秋時,為西戎屬地。當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后,攻入酆鎬之地的西戎兵中,就有涼州人的祖先。戰國后,涼州為月氏住地,后為匈奴休屠王所占。漢時,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襲擊匈奴,取得勝利,河西走廊哭聲動天:“亡我祁連山,使我牲畜無繁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此后,漢武帝設河西四郡,涼州始名為“武威”,歸屬中央版圖。
涼州人愛好和平。幾千年來,這塊土地上,沒爆發過一次農民起義。僅有的一次所謂“暴動”,是清末的抗清川士齊飛卿發動的。當時,官府對百姓的壓榨已到極點,據涼州小調的唱詞稱:“娃娃要的爬爬錢,老漢要的拐棍錢。”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當時,據說與孫中山先生有聯系的齊飛卿等人,便以哥老會為基礎,雞毛傳貼,發動百姓,反抗官府。這次行動,被志書上稱為“暴動”,但老百姓卻叫“打巡警”。這一稱謂,很有意思。前者融入了民族大義,后者僅是泄憤而己。涼州百姓可不管朝廷叫“清”,還是叫“明”。他們只管對方是否欺負了自己。有個涼州小曲兒,專唱這事:數千百姓,涌上街頭,把巡警樓砸了個稀爛,群情激憤,氣焰囂天,但官兵一到,便作鳥獸散了。齊飛卿外逃,后來又潛回涼州,再次舉事,卻被堂兄弟告密,叫官府逮去,砍了腦袋。這便是涼州歷史上最有陽剛氣的一次行動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既無波及四方之勢,亦乏其應有的堅韌頑強。這不是偶然現象,了解此理者,便了解涼州。
相對于戰亂頻繁的中國歷史,......
問題四:唐朝的涼州現在什么地方 唐朝的涼州,即現在的武威
問題五:唐朝時的【幽州】,【崇州】和【涼州】分別是現在的哪里啊? 朝時的幽州的州治在薊縣(今北京市西南城區,注意,并不是今天天津的薊縣。今天天津的薊縣當時就薊州)。 幽州下領15縣,除州治所在地薊縣外的14縣為: 昌平縣: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西南。 潞縣:治所在今北京市通州區東。 安次縣: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市舊州鎮。 固安縣:即今河北固安縣。 雍奴縣:即今天津市武清縣。 會昌縣:即今河北永清縣。 歸義縣:治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 良鄉縣: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 范陽縣:即今河北涿州市。 龍山縣: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市西。 濱海縣:治所在今北京市城西南回城。 威化縣: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區境內。 懷柔縣:即今北京市順義區(注,明洪武十三年復置懷柔縣時,才移治今北京市懷柔區)。 遼西縣:治今遼寧省義縣東南張家堡鄉王民屯。
問題六:請問現在的涼州是什么城市或地方?那里是不是當時是唐朝和中國一直以來的中國和外國的界線最西陲的城市呀 你好,是今甘肅省武威市,武威市區就叫涼州區。涼州確實是一個區域但 *** 在今武威,也就是附近一帶在古代都屬涼州(你可以查百科武威詞條)。武威在秦漢時期曾經在西部邊陲,陽關玉門關(在今酒泉市)嘉峪關(在今嘉峪關市)都在武威以西,但是隨著張騫通西域西部邊陲已經到了中亞新疆一帶。盛唐時期中國的最西陲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附近,只有到了安史之亂以后中國才逐漸失去對新疆的控制,邊境退到甘肅西部(直到元朝才收回新疆),武威附近卻又烽火臺,因為那里有萬里長城
問題七:唐朝時候的西涼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西涼地界在甘肅一帶(因為在涼州以西所以叫西涼),隋時為雍州,唐時為隴右道。
西涼(漢朝武威郡、涼州別稱)涼州國西部。西涼自漢朝武帝建武威郡以來涼州名字換了多次,羌族統治河西走廊時稱姑臧,西漢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大時把大半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周圍幾省,史稱涼州。西涼(400--421),晉十六國時期在涼州地區先后出現“五涼”割據政權,史家為區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于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
唐朝時期的“涼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涼州,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
涼州簡稱雍涼、涼、雍,西北首府、六朝古察晌迅都。古稱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沖、夢幻之城,先設雍州、后改涼州,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大涼在此建都,雍涼文化的發源地,曾經中國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
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武威,甘肅省轄地級市,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
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西高東低,敗此局部地形復雜,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寒夏暑;轄1個區、2個縣、1個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82.53萬人。
擴展資料:
唐朝涼州歷史變化
唐高祖武德二年,即619年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廢涼州總管府,改置涼州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涼州屬隴右道。武威郡屬涼州,轄治范圍仍沿用隋朝建置。
唐玄宗天寶元年謹李(742年)又改涼州為武威郡,轄姑臧、神鳥、天寶、昌松和嘉麟5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武威郡為涼州。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涼州被吐蕃占據,置西涼府;
涼州是“五涼古都”、“北方名都”、“河西都會”、“雍涼之都”、“西夏陪都”、“西北佛都”、“馬超龍雀故里”、“中國旅游標志之都”;
“中國對外開放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葡萄酒城” 、“俠都”、“雍都”、“涼都”、“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等美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涼州
唐朝的涼州是現在什么地方?
古代涼州位置: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帆局。
涼州(Liangzhou),古稱雍州、姑臧,又稱雍涼之都,簡稱雍涼,即武威市,又名雍州巖尺、俠都、雍都、涼都。
先設雍州、后改涼州。中國地級市。
河西走廊之門戶,東鄰寧夏省會銀川,西鄰青海省會西寧,南鄰省會蘭州,北通敦煌。古時素有“態棗讓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稱,曾經中國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軍政中心、經濟文化中心。
涼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涼州就是現在甘肅省武威市。
武威,古稱涼州、姑臧,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不少北方民族在這里生活。到粗顫了西漢漢武帝時,由于霍去病出征河西,并大敗匈奴,為彰顯漢朝之強盛、武功之威武,就命名為武威。武威則由此得名。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有前涼、后知凳銀涼、南涼、北涼,以及后來的大涼,先后都在這里建都。
涼州的相關說明
涼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搭宴前,就有戎、崔、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占領河西走廊。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率軍西征,進攻河西走廊,將匈奴徹底趕出河西,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漢“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設涼州刺史部,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張掖郡、隴西郡等十郡,以武威郡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為治所。
漢唐之際,涼州是中國西北地區僅次于長安的最大古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后歷為郡、州、府治。
它還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絲綢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會,并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曾在這里形成和發展,對保存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涼州
唐朝時的涼州,現在是那里,?
唐朝時的涼州現在是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涼州(Liangzhou),簡稱雍涼、涼、雍,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古稱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沖、夢幻之城,先設沖鉛雍州、后改涼州,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大涼在此建都。
雍涼文化的發源地,曾經中國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
涼州地勢平坦遼闊,河西最大堆積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涼州箴中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北魏時期,姑臧是北魏的兩大經濟中心之一。西夏時期,涼州是西夏的西都,兩大經濟中心之一。
擴展資料
1、涼州的位置
涼州東接蒙古草原,西靠青藏牧區,北鄰西域諸國,南連黃土高原,周回平川二千里,水草豐美,宜農宜牧,可謂福地。官方初設雍州治所就在武威。
2、涼州的地形
涼州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主要山峰冬青頂、蓮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東北部是涼州平原,呈西北—東南向延伸。
3、涼州的氣候
涼州屬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具有干旱少雨散橋好、日照充足、晝夜消螞溫差大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涼州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