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愁有哪些愁 虞美人中的愁指哪些愁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虞美人春愁有哪些愁,以及虞美人中的愁指哪些愁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虞美人表達詩人幾種愁
為國破家亡而愁 分析: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源遲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舉舉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正裂碧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什么表達效果?
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團衫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妙知或爛處是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搭漏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緊扣文本(虞美人),結合詞人生平,說說李煜的愁有哪些?
《虞美人》是李梁神煜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歌,據說是李煜的絕筆之詞,李煜的愁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國之愁差渣祥還有對故國的愁思虛搏
虞美人從哪些方面表現愁緒的
1、解答:
首先是反問,問春花秋月何時才能跡指結束。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詞人這樣問,就已經是不堪消受這些美景了。
下文就陷入回憶: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更具體印證了春花秋月無法終了的事實。由小樓進而聯想到故國,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語。"月明中"既是呼應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將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統籠罩在永恒的月色姿或配中,則李煜個人之悲團畢哀自然就直逼人類之大悲哀。
換頭承故國明月,點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詞到此為止的六句,都是兩兩對照,寫出永恒與無常的巨大反差,表現作者對宇宙與人生關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經不可能由此激發出進取的激情,而只能在與生命決絕前,放縱一下悲哀的心情,任憑自己沉溺在這種無邊的生命悲歌中,靜靜地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
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許多,但此句不僅新穎警辟,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遂為名句。可與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劉禹錫"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秦少游"落紅萬點愁如海"等參讀。
唐圭璋《李后主評傳》指出:"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為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里,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里,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
2、原詞: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春愁寫了什么愁
美人·春愁》是南宋詞人陳亮創作的一首詞。該詞寄寓著作者的經邦濟世的思想抱負。
《虞美人》是著名詞牌之一,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帶返名簡談。又名《一江春水》、攔行碰《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
李煜《虞美人》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名句,怎樣理解此句妙處呢?
愁彎逗搜,是一種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實擬虛,把難見的情變作了可視的物,使人可以切實感受。江河之大莫過于長江,南唐都城南京又緊靠長江,所以亡國之君李煜用長江之水喻思念故國之痛,寓意深刻,給人印象強烈。“一江”,有盈滿之意,春天冰化雪消,江河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蕩不息。一江春水東流,前浪后浪層層疊疊,猶如新愁壓舊愁,無休無止。李煜的愁不是纏綿的愛情相思埋歷之苦,而是社稷傾覆的家國之恨,因之指此用氣勢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為恰當,有一種與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