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中的甘州在哪里 八聲甘州中的甘州是哪里
今天給各位分享八聲甘州中的甘州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八聲甘州中的甘州是哪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柳永的《八聲甘州》具體的寫作背景,也就是寫于哪年?是柳永什么時期的作品?
柳永初入仕,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八聲甘州》即此類詞的代表作。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出自《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此詞抒寫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原文如下: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桿處,正恁凝愁!(闌 一作:欄)
譯文如下:
面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凄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么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美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著欄桿,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擴展資料: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極具音樂天賦,適逢北宋安定統一,城市繁華,開封寬滑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為伍。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憤而離開京師,與情人(或為蟲娘)離別,作著名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詞納巧瞎為生,詞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憊,柳永作《輪臺子·一枕清宵好夢》,追憶“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感嘆“芳年壯歲,離多歡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師,汴京繁華依舊,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觸目傷懷 ,柳永又離開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間(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不久,至成都,時田況知益州,錦里風流、蠶市洞空繁華,柳永作詞以贈。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長江向東,過湖南、抵鄂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八聲甘州是詞牌還是指寫作的地點?
八聲甘州,詞牌名,又核悶拍名“甘州”“瀟瀟雨”“宴瑤池”,源于唐代邊塞曲。《詞譜》以柳永《八聲甘改羨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為正體,此體雙調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罩桐平韻,另有變體六種。
鄙人才疏,不懂北宋詞人柳永寫的《八聲甘州》內容是與“甘州”有何關聯?詞義并無體現
八聲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雜曲有《甘州子》,是唐邊塞曲,舉喚逗因以邊塞地甘州為名。《八聲甘州》是從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詞前后片共八韻,故名八聲,慢詞。與《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詞不同。《詞語》以柳永詞為正體。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韻。亦有在起句增一韻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領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鏈螞字、九十八字體,是變格。又名:《甘州》、《瀟瀟雨》、《宴瑤池》。
也就是說,研究一正賣個事物,要從它的本源開始;你的問題的本源在于唐代的教坊,所以你如果想考察宋代的這個問題,你首先要明白上面的相互關聯。
甘肅省歷史上曾簡稱隴,現代為何稱”甘”?
西北的狹長省份甘肅為什么叫甘肅呢?當然是甘州和肅州的合稱了。那么問梁悄題來了,甘肅地盤上名聲最大的州,無疑是涼州。可是,“涼”沒成為甘肅的簡稱,“甘”卻成了一省的簡稱。
知道甘肅省有個張掖市吧,張掖就是甘州。張掖這個略顯奇怪的地名是怎么來的呢?漢武帝志在天下,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開河西四郡,也就是現在的河西走廊。漢帝國有了狹窄的河西走廊,就有了與西方聯系的陸路通道,戰略價值不言而喻。四郡中,酒泉、武威設于公元前121年,張掖設立于公元前111年,敦煌郡最晚,公元前88年。
之所以叫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你看河西走廊的形狀,像不像人的一只胳膊呢。從西漢到南北朝,張掖一直是河西重鎮,和酒泉、武威等郡級別差不多,當時的涼州中心是在武威。南北朝后期,州越來越多,很多都是以前的郡改成州的,張掖也隨大流,改名為甘州。為啥叫甘州?因為在張掖郡發現了一眼甘泉,所以改了名。時間是公元554年,西魏廢帝元欽四年。真正控制西魏的是一代梟雄宇文泰,改名甘州的命令也是宇文泰下的,不過打著元欽的招牌而已。
唐朝恢復了漢朝經營西域的戰略,河西走廊再次成為熱點,類似于現在的“陸上絲綢之路”。還和漢朝一樣,涼州的治所還是在武威。和漢朝所不同的是,漢朝的張掖比較荒涼,唐朝的甘州卻非常的繁華。喜歡宋詞的朋友,不會不知道著名的詞牌《八聲甘州》吧,最有名的就是柳永的“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八聲甘州》也簡稱《甘州》,由唐朝著名的邊塞曲演變而來,你可以想見,在大唐盛世,一群豪放的將軍與詩人在甘州舞刀弄劍,醉中歌舞……
西夏在這里設置甘、肅軍司,駐地就在甘州,也相當于省級。但西夏太小,影響力不大。甘州真正的崛起,是在元朝。元朝是比較“摳門”的,行省設置的非常少,但甘肅是其中一個,甘肅的省名就是這么來的。
元朝設甘肅省,省會不在原來的涼州(武威),而遷到了甘州(悔渣神張掖)。元碧虧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在甘州設甘肅路總管府。十八年后,公元1281年,元朝又在甘州設甘肅行中書省,“以控制河西諸郡”。
也就是說,張掖曾經做過甘肅省的省會。肅州(酒泉)論歷史和綜合實力,不在甘州之下。但因為甘州是省會駐地,所以只能甘州在前,肅州在后了。
聲音里的中國丨為什么張掖既流行甘州小調也有舉國傳誦的《八聲甘州》?
原因:
甘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中,無論是烽煙四起的戰爭年代,還是繁榮安定的和平時期,往來于絲綢之路的異國使臣、商賈、僧伽、將士、藝人在這里的文化交流頻繁,各民族交流融合,榮辱與共,積淀了甘州豐辯雹喚博而又獨特的文化底蘊攜凱,留下了許多璀燦奪目的歷史文化,蓄積為燦爛而又永恒的文化寶庫,民歌小調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萬古不滅的精神財富。
甘州小調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左右的東灰山人的音樂。
在史前時期張掖的先民就已經創造了音樂,制作使用了樂器。公元4-5世紀時,北涼王沮渠蒙遜吸收《龜茲樂》、胡羌及漢族音樂,創造《秦漢樂》,《秦漢樂》后又改編為《西涼樂》。《西涼樂》是漢族與西域音樂的融合。
《八聲甘州》整體賞析:
這首詞主要寫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肆漏全詞語淺而情深,融寫景、抒情為一體,通過描寫羈旅行役之苦,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寫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典型感受,從而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