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得詩句有哪些 關于鹽的詩句和成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鹽得詩句有哪些,以及關于鹽的詩句和成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經里面關于鹽的詩句
1.和鹽有關的詩歌,民謠.
2.《鷓鴣天·楓落吳江肅曉霜》
年代: 宋 作者: 曹勛
楓落吳江肅曉霜。洞庭波靜耿云光。芳苞照眼黃金嫩,纖指開新白玉香。鹽勝雪,喜初嘗。微酸歷齒助新妝。直須滿勸三山酒,更喜持杯云水鄉。
3.《減字木蘭花·錦囊送止》
年代: 宋 作者: 沈瀛
錦囊送止。拆看篇篇珠玉喜。大勝魚風。韶滬宮商角徵通。醉而強酒。有愧多聞張子壽。其哂由何。刻畫無鹽已甚多。
4.《朝中措·與君同是飽齏鹽》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與君同是飽齏鹽。先達后何淹。任玉東西醉倒,明朝病酒厭厭。后年三月,鳳池春滿,雁塔名添。記取西風桂影,一枝先上銀蟾。
5.《雜興》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家世本臞儒,自奉至儉薄。
肉食固難期,間亦闕鹽酪。
賓朋飯芋豆,時節羹藜藿。
偶然設雞豚,變色相與作。
家居常守此,自計豈不樂。
蔬園畏蹴蹋,切勿思大嚼。
2.詩經中的詩句有哪些
幫你回幾個:
《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衛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大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大雅?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3.求詩經中關于友情的詩句.
《詩經》中關于友情的詩句橡帆:
1、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詩經.小雅》
2、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王風·黍離》
3、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大雅·抑》
4、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詩經·鄭風·風雨》
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6、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經·小雅·鹿鳴》
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8、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詩經·大雅·旱麓》
4.請找出詩經中運用賦比興的詩句各三句
、《詩經》中的賦《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朱熹《詩集傳》: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
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梁擾雹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云。二、《詩經》中的比興《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三,賦比興表現手法的作用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并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碩鼠》一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李和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么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丑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一首詩的開頭,或一章詩的開頭。先讓我們來看一首詩。
《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凄凄,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為什么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面下班著小雨,刮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面的雞鳴聲。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興在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么聯系。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
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系,興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種氣氛,幫我們完成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作用。 人們常常把比、興兩種表現手法截然分開,在研究中我們認為,比興兩種表現手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詩中是有一定聯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現象來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來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由葉子的鮮嫩而至的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這里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興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5.詩經中立冬詩句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晛;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軒轅臺: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
唐·李白《北風行》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回風:回旋的風。
唐·杜甫《對雪》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云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無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唐·杜甫《公安縣懷古》
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
唐·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一作張繼詩)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唐·韓愈《李花二首》:“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肅殺:嚴酷蕭瑟的樣子。
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風聲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稱雪花。瓊枝:竹枝因雪覆蓋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駢《對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旋撲珠簾過粉墻,輕于柳絮重于霜
兩句寫雪花紛飛的景象。
唐·李商隱《對雪二首》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凍而流動不暢,因以嗚咽來形容。吟:歌吟。
唐·劉駕《苦寒吟》:“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玉龍:形容飛雪。敗鱗殘甲:形容雪片亂舞如鱗甲之片紛紛墜落。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
玉:喻白雪。
元·黃庚《雪》
6.詩經中描寫花的詩
001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002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周南·桃夭》 003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詩經·周南·兔罝》 004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詩經·周南·漢廣》 005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詩經·召南·草蟲》 006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詩經·邶風·柏舟》 007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008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經·邶風·綠衣》 009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010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詩經·邶風·凱風》 011 胡為乎泥中!《詩經·邶風·式微》 012 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詩經·邶風·北門》 013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 014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 015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01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0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018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019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詩經。
衛風。氓》 020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詩經·衛風·木瓜 021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022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023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詩經·鄭風·將仲子》 024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02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026 河水清且漣猗。《詩經·魏風·伐檀》 027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028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029 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秦風·無衣》 03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詩經·陳風·月出》 03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032 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豳風·七月》 033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03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詩經·小雅·天保》 035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036 樂只君子,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南山有臺》 037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詩經·小雅·鶴鳴》 03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03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詩經·小雅·斯干》 040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041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04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043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詩經·小雅·白華》。
有關鹽的古詩詞有那些?
《鹽》
鹽在我的血液里咯咯作響鹽在我的氏明骨頭里咯咯作響鹽從我的眼睛和毛孔里滴落下來啊人!
《鹽》
同絺入貢載擾讓遺經,分賜群臣羨水晶,澗下作醎從海產,熬波出素似天成。享神潔白惟形似,富貴珍奇以寶名,此物可方為相事,他時殲李告商鼎用調羹。
帶有咸字的詩句
1. 關于有咸字的詩句
2. 關于咸的詩句
關于有咸字的詩句 1. 咸字的成語
咸陽一炬: 咸陽:秦朝的都城;炬:火把,引申為火焚。咸陽的一把大火。指項羽率軍到咸陽后將秦宮全部燒毀。泛指一把火燒光。
咸與維新: 指一切除舊更新。
咸嘴淡舌: 比喻無事生非或沒話找話說。
咸風蛋雨: 指海上風雨。
咸五登三: 指帝德廣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咸與惟新: 指一切除舊更新。同“咸與維新”。
酸咸苦辣: 指各種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種境遇。同“酸甜苦辣”。
百廢咸舉: 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不咸不淡: 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百廢咸舉 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酸咸苦辣 同“酸甜苦辣”。
咸與惟新 見“咸與維新”。
咸五登三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引此文,顏師古注:“咸,皆也,言漢德與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謂帝德廣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咸風蛋雨 〖解釋〗指海上風雨。
咸嘴淡舌 比喻無事生非或沒話找話說。
咸與維新 指一切除舊更新。
2. 鹽咸兩個字開頭的成語
沒有這樣的成語
鹽成語 :
朝齏暮鹽、
油鹽醬醋、
齏鹽自守、
無鹽不解淡、
鹽梅相成、
面市鹽車、
刻畫無鹽、
騏驥困鹽車、
柴米油鹽、
煮海為鹽、乎拆殲
鹽梅之寄、
添鹽著醋、
煎鹽疊雪、
峻阪鹽車、
鹽梅舟楫、
驥服鹽車、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
鹽水之交、
配鹽幽菽、
撮鹽入火、
米鹽博辯、
駿骨牽鹽、
水中著鹽、
私鹽私醋、
凌雜米鹽、
鹽香風色、
煎鹽迭雪、
汗血鹽車、
刻畫無鹽,唐突西子、
撮鹽入水
刻畫無鹽,唐突西子、
撮鹽入水
3. 含有方位的4字咸語
【東】字成語 東倒西歪 東張西望 東拉西扯 東搖西擺 東鱗西爪 東奔西走 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 東床快婿 聲東擊西 河東獅吼 日東月西 付之東流 旭日東升 移禍江東
【南】字成語 南轅北轍 南腔北調 南征北戰 南阮北阮 南權北枝 南箕北斗 南鷂北鷹 南柯一夢 南面百城 南金東箭 南風不競 南山可移 南州冠冕 終南捷徑 山南海北 天南地北 走南闖北 北鷹南鶴 壽比南山
【西】字成語 西窗剪燭 西風落葉 中西合壁 東倒西歪 東張西望 東拉西扯 東搖西擺 東奔西走 東鱗西爪 日薄西山 唐突西施 聲東擊西 日東月西
【北】字成語 北門鎖鑰 北鷹南鶴 南轅北轍 南腔北調 南征北戰 南阮北阮 南權北枝 南箕北斗 南鷂北鷹 泰山北斗 追亡逐北 追奔逐北 山南海北 天南海北 走南闖北
【前】字成語 前車之鑒 前俯后仰 前赴后繼 前功盡棄 前仆后繼 前無古人 前程萬里 前倨后恭
4. 描寫字 的詩句有哪些
贊漢字
汪竹柏歲沖
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
連綴成句,頓挫抑揚。書法字體,各具特長。
篆書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正楷端莊。
狂草奔放,鳳舞龍翔。對聯形式,漢字獨創。
左右工整,能簡能祥。即便言志,又供觀賞。
草書歌行 李白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御余
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石鼓歌 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搜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七絕
漢字
魅環宇宙載風云
力透萬年盡國魂
語潤民風真善美
文旋山海演紅塵
橫平豎直顯功力,
一字多義添神秘。
奧妙皆在“六書”中,
浩繁體現“形音義”。
七言絕句
零星可比熾日華,
字若珠璣句無瑕。
拋珠盾玉攬溫煦,
詩意娓娓仁韻達。
橫平豎直顯功力,
一字多義添神秘。
奧妙皆在“六書”中,
浩繁體現“形音義”。
關于咸的詩句 1. 咸字的成語
咸陽一炬: 咸陽:秦朝的都城;炬:火把,引申為火焚。咸陽的一把大火。指項羽率軍到咸陽后將秦宮全部燒毀。泛指一把火燒光。
咸與維新: 指一切除舊更新。
咸嘴淡舌: 比喻無事生非或沒話找話說。
咸風蛋雨: 指海上風雨。
咸五登三: 指帝德廣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咸與惟新: 指一切除舊更新。同“咸與維新”。
酸咸苦辣: 指各種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種境遇。同“酸甜苦辣”。
百廢咸舉: 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不咸不淡: 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百廢咸舉 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酸咸苦辣 同“酸甜苦辣”。
咸與惟新 見“咸與維新”。
咸五登三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引此文,顏師古注:“咸,皆也,言漢德與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謂帝德廣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咸風蛋雨 〖解釋〗指海上風雨。
咸嘴淡舌 比喻無事生非或沒話找話說。
咸與維新 指一切除舊更新。
2. 形容菜很很咸的成語
食不甘味
shí bù gān wèi
【解釋】甘味:感到味道好。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東西也不香。
【出處】《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結構】補充式。
【用法】多用在形容心神不安、操勞過度、身體虛弱等。一般作謂語、補語。
【正音】不;不能讀作“bú”。
【辨形】甘;不能寫作“干”。
【近義詞】忐忑不安、如坐針氈
【反義詞】泰然處之、心安理得
【例句】這個矛盾怎么也解決不了;搞得我真是寢不安席;~。
關于鹽的重要性的詩句
1. 關于鹽重要性的詩句
關于鹽重要性的詩句 1.用調料中的鹽形容感情中的重要,句子有哪些
【不可言宣】:言:言語;宣:發表,表達。
指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用在說事物的奧妙、味道)。 【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
后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尺頰生香】:吃過美味之后,牙齒和兩頰逐漸感覺到香甜的味道。比喻言辭、詩文意味深長,令人回味。
【淡而無味】:淡:薄,與“濃”相對。菜肴因鹽少而沒有味道。
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耳食目論】:耳食:輕信聽來的話。像用耳朵吃飯而不知食物味道,像眼睛能看見細毛而不見睫毛。
比喻輕信他人的話,缺乏確鑿根據。 【個中滋味】:個中:其中;滋味:味道,情味。
其中的味道。指切身體會的甘苦。
【佳肴美味】: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飯菜或味道鮮美的食品。 【佳肴美饌】:饌:食物。
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飯菜或味道鮮美的食品。 【津津有味】:津津:興趣濃厚的樣子。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談得很有興趣。 【美味佳肴】: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飯菜或味道鮮美的食品。
【其味無窮】:其中的味道沒有窮盡。形容含義深刻,使人回味不盡。
【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指拋棄覺得可惜悶埋,但吃起來沒有味道。讓人陷于進退兩難中。
【千里莼羹】:千里湖里莼菜做的湯,味道鮮美,不必用鹽豉做調味品。泛指有地方風味的土特產。
【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甘味:指吃出味道。睡覺也不能安于枕席,吃飯也沒有滋味。
形容心事重重,睡不著覺。 【清湯寡水】:形容菜肴水太多,粗糙沒有味道。
【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
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食不甘味】:甘味:感到味道好。
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東西也不香。
【食而不知其味】:東西吃下去,卻不知道它的味道。比喻讀書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吃起來沒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點可惜。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
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 【酸甜苦辣】:指各種味道。
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種境遇。 【酸咸苦辣】:指各種味道。
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種境遇。同“酸甜苦辣”。
【體不安席,食不甘味】:甘味:指吃出味道。睡覺也不能安于枕席,吃飯也沒有滋味。
形容心事重重,睡不著覺。 【甜酸苦辣】:指種種不同的味道。
常用以比喻生活上的種種遭遇和復雜感弊罩納受。 【先辨淄澠】:淄、澠二水的味道不同,分開能辨別,合起來無法分辨。
泛指事物融合后難以分辨。 【咸酸苦辣】:本指四種味道。
也比喻生活經歷中的各種世態人情滋味。 【一鑊之味】:鑊:無足的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嘗一點就知道全鼎食物的味道。比喻從已知的一部分,可以推知全部。
【有滋有味】:指十分有味道,生動。 【余味回甘】:甘:甜。
余下的味道越回味越覺得美好。形容文學或藝術作品深刻含蓄,耐人尋味。
【原汁原味】:原汁:第一次燉的湯。指味道純正,毫不摻假。
【咂嘴舔唇】:形容貪饞的樣子。亦表示食物味道美好。
【咂嘴咂舌】:形容貪吃的饞相。亦表示食物味道美好。
【珍饈美饌】:饈:滋味好的食物,饌:飯食。珍貴而味道好的食物。
亦作“珍羞美味”。 【臭味相與】:臭味:氣味。
彼租沒此的思想作風、興趣等相同,很合得來(常指壞的)。 【古香古色】:古香:古書畫散發出來的氣味。
古雅的色調、意趣。形容器物、書畫和建筑等。
【桂馥蘭香】:桂、蘭:兩種散發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氣味芳香。
【桂馥蘭馨】:桂:桂花;馥:香氣;蘭:蘭草;馨:芳香。形容氣味芳香。
【難言蘭臭】:難言:談不上;蘭:蘭花;臭:味;蘭臭:指氣味相投的友誼。指很難結下友情。
【群蟻附膻】:附:依附;膻:羊肉的氣味。許多螞蟻趨附羊肉。
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 【如蟻附膻】:附:趨附;膻:羊肉的氣味。
象螞蟻趨附羊肉一般。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
也比喻許多人依附有錢有勢的人。 【如蟻慕膻】:膻:羊肉的氣味。
象螞蟻趨附羊肉一般。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
也比喻許多人依附有錢有勢的人。 【乳臭未干】:臭:氣味。
身上的奶腥氣還沒有退盡。對年輕人表示輕蔑的說法。
【銅臭熏天】:銅臭:銅錢的氣味。充滿難聞的銅錢氣味。
常用以譏刺有錢人品行丑惡。也指賄賂公行,敗壞風氣。
【銅臭薰天】:銅臭:銅錢的氣味。充滿銅錢的臭味。
常用以譏諷有錢人品行不端。也指賄賂公行,敗壞風氣。
【無傷無臭】: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比喻沒有名聲,不被人知道。
【無聲無臭】:臭:氣味。沒有聲音,沒有氣味。
比喻沒有名聲,不被人知道。
2.比喻鹽的句子
李光庭自己所賦兩篇,第一篇叫《開門七事詩》,其中寫鹽的八句為:“天教海若佑鹺商,春日霏霙暑露霜。鹽政尚苛猶猛虎(此句下注:斤兩不足,鄉民不敢爭執),菜秋不熟為魚忙。林亭子店誰耽隱(下注:乾隆初年,吳閣……寓店中,有《林亭小隱》題額),津淀丁庖彼味長(下注:司出納者……天津丁某,好客,精飲饌)。更有澹人能識我,西園蝴蝶畫輕黃(下注:繼丁者,為周世椿,亦天津人,善畫蝶,人謂之周蝴蝶,即余《感舊集》中所謂‘掃逕常迎李,言庖不讓丁’者)。”霏霙、露霜,都比喻鹽。海若是傳說中的海神。
另一篇叫《鄉村七事詩》,八句寫鹽,其為:“鹽為國寶溯流長(下注:金大定時,以鹽為國寶,故名寶坻),地產區分百廿霜(下注:雍正九年,分出寧河,鹽遂專屬彼產)。場匭開徵催灶戶(下注:邑有鹽灶戶,在蘆臺場納糧),牢盆綰利屬蘆商。海塘淡水乘時取,陸地咸鹺趕集忙(下注:南謂趁墟,北謂趕集)。好是乖崖宥私鬻(下注:歲饑,間有私鬻者),農田猶未接青黃。”匭,指管鹽單位。牢盆,煮鹽器。乖崖,背離界限。宥,寬免,不追究。私鬻,私自發賣。
劉寬夫句:“長蘆潮退曬銀霜,裕國如何可乏商。才引地爐煤火旺,正逢子店菜秋忙。病駝柳外連芻齥,駿馬轅中困路長。加價一錢非得已,只看鹺使洗金黃(下注:長蘆鹽務,分置各埠于鄉鎮間,曰子店。霜降后,家家腌菜時則暢銷,曰菜秋。鹽中有硝,投煤爐內火輒旺)。”這其中病駝和駿馬兩句,是說鹽商用駱駝或駿馬來馱運食鹽。芻,就是鍘短的牲口飼草。齥(xiè),本指羊反芻,這里是駱駝反芻。鹺使,就是鹽運使,即管食鹽銷售的官吏。因為官吏要從鹽運中弄出錢來,所以鹽商賣鹽,要比官價加一個錢。
周既庭句:“也如買菜慣求增,瀕海生涯感不勝。詠雪才名爭得似,調羹手段果誰能。交同君子言俱淡,論過前人說早騰。入水已知痕跡化,本來心跡似波澄。”
周詩無注,但過于典雅,不涉俗尚,純屬言志之作。詠雪才名,說的是晉代王羲之的兒媳婦(王凝之妻)謝道韞,她不認同謝朗把雪比喻為“撒鹽空中差可擬”,而覺得應是“未若柳絮因風起”。因而才名遠播。
調羹一詞與調鼎的詞義相同。《書經》說命篇內,有“若作和羹,爾惟梅鹽”。梅、鹽都是調味品,意為治理國家,如調鼎中之味,使之協調。后因以調鼎為宰相職責的喻稱。《元詩選》蒲道源的詩,有“調羹事業無勞問,深謝諸公愧不能”句,就是謝絕擔當宰相一職。“調羹手段果誰能”,是說治理國家怎樣才算能者呢?
“交同君子”一句,源自《莊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名言,這個淡,是與鹽的咸,對應聯想興發起來的。論過一句,則是指漢代桓寬的《鹽鐵論》。文學與大夫辯論,主張以仁義治國,批評鹽鐵國營專賣。前人之說早已騰涌而起,盡人皆知。后兩句,借鹽的入水即化,表明自己能與真理融通,心跡如水波一樣的澄澈。
李光庭和劉寬夫的詩,實錄了當年俗尚,反映人們的生活和鹽的關系。而周既庭的詩,卻是鹽與政治的關系。不管是關系民俗還是關系政治,都可以說是鹽文化的歷史狀態。
如果抄得好,請及時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按鈕^ω^ 謝謝您的支持!!)o(∩_∩)o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o(∩_∩)o原創只為你,施主的采納,是貧道修行的動力!!o(∩_∩)o
3.食用鹽對身體的重要性
我國地廣人稠,民族眾多,千人百味,習慣迥異。
北方人喜歡比較咸的飯菜。南方人愛吃帶甜味的食品。
我愛山西醋非常受歡迎。 湖南四川人以嗜好辣味名揚海內。
國內向有“南甜北咸,東西方“不辣酸口味更加明顯的地區差異。 咸,甜,酸,辣分別為鹽、糖、醋和辣椒的特性。
優勢與這四個一的缺點,因為沒有全面的評論。 鹽糖醋和辣椒是最基本的、用量很大的普通調味品,在幾乎所有接觸,每天。
和健康的關系非常密切。 咸。
咸居百味之首。鹽缺乏的是一種美味菜肴,甚至有點油。
也味同嚼蠟,價值大減。俗語用“淡鹽沒味”形容難吃的飯菜,說:“好食品伯顏李”。
可見鹽在烹調中何等重要。 食鹽是新陳代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
所有的除外所必需的鹽調味,原因是。 革命戰爭年代,游擊隊在森林深處, 常常因缺少食鹽而體憊神疲,喪失了戰斗力。
為了弄到一點食鹽,血液必須付出代價,有時。 食鹽對人體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4.關于食鹽的說明文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鹽是人們的必需品。
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詩句,有“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吃飯時菜里如果不放點鹽,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蠟。
鹽不僅是重要的調味品,也是維持人體正常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它調節人體內水份均衡的分布,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參與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進食欲;同時,還保證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堿度,維持機體內酸堿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循環。
人不吃鹽不行,吃鹽過少也會造成體內的含鈉量過低,發生食欲不振,四肢無力,暈眩等現象;嚴重時還會出現厭食、惡心、嘔吐、心率加速,脈搏細弱、肌肉痙攣、視力模糊、反射減弱等癥狀。古時候,荷蘭、瑞典等國對于觸犯刑律的人,就規定在一個時期內不準吃鹽,以作為懲罰。
但是,多吃鹽也對人體有害無益。科學家們研究的結果表明:鹽能使人體“水化”,就是說鹽對水有某種吸附力,人體內鹽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應地增加,從而使過多的水分滯留在體內,因此引起高血壓。
有人調查過日本東京北部地區居民的飲食習慣,他們平均每天吃鹽25克,患高血壓的人占全體居民的30~40%;在世界的另一些地區,每天吃鹽只5~15克,患高血壓的只有8~10%;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每天吃鹽量低于5克,幾乎沒有患高血壓的。因此,專家們建議,成年人每天的吃鹽量,最好不要超過12克。
5.為什么古代的時候,鹽是重要的經濟命脈
古時候生產力低下 有兩個行業是關系國家命脈的:鑄幣和鹽 財權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 鹽是生活必須品(白毛女聽過沒?人可以不吃糖醬醋 但絕不能不吃鹽) 而當時的鹽產地就那么鳳毛麟角的幾個 產鹽的工藝又為少數人掌握 歷史上有的腐敗的鹽運大臣尚且富可敵國 如果讓私人壟斷了那豈不是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超級大“托拉斯”! 鹽稅同時也是當時重要的財政收入 除非不想統治國家了 否則必須把鹽納為國家統治經濟 就好象今天的石油對國家的重要性一樣 當時的鹽甚至要超過今天石油的地位 是重中之重的“經濟命脈”。
6.為什么鹽是古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小小的鹽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在古代卻曾是決定國家的生死和富強的關鍵。
鹽對農業社會的價值并不亞于石油對工業社會的價值。鹽相當于古代冰箱作為現代人,你可能只看到日常做飯時用鹽做調味劑,其實鹽對古代老百姓的意義更像冰箱對現代人的意義。
鹽是保存菜、肉、魚、奶的最重要的防腐原料,因為這些食物容易腐爛變質,不像谷類一樣可以長期保存。但如果用鹽腌成咸菜(酸菜)、火腿、咸魚、奶酪制品 ,就可以 保存數月甚至數年。
古代的農民經常需要拿糧食去交 換鹽,來制作腌制食品。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長期自用,但更重要的是有了鹽,商人就能夠實現 遠距離的食品貿易,這相當于古代版的冷鏈物流。
吃飯缺了鹽就像汽車沒了油自從1萬多年前人類發明農業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狩獵逐漸轉變為農耕,糧食中缺少鹽,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通過動物來補充鹽,轉變為尋找含鹽的礦物質。而通過在食物中加鹽,每天攝入少量鹽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食品消費中又都伴隨著鹽的消費。
在古代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里,一個人要滿足溫飽需求,大部分可以靠自己來解決,但唯獨鹽很難靠自己解決,必須依賴外來的商人供應。商人通過鹽的交換把大量孤立的社會系統建立起了相互連接,作為連接者的商人也自然獲得了信息方面的優勢,站在信息制高點上,商人能夠發現系統之間可以套利的各種機會,而商人進一步的逐利行為又擴大了交換的種類和地理范圍。
鹽促進貿易系統的建立古代內陸的人吃不到海魚,但是做成咸魚就可以運往內陸。農業地區的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制品,但是用鹽可以加工成奶酪運往南方。
中原腹地的人也可以把牛肉曬成咸牛肉干運往四方。商人的遠距離貿易運輸過程無意間構建了復雜的物流和數據交換網絡,商人、貨物和信息就是網絡里傳送的報文。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貿易交換網絡可以極大促進工商業的繁榮。而工商業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要遠遠強于單純的農業經濟。
因為貿易不僅可以創造大量財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思想的交流、物種的交換、商業的創新、制度的創新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實現國家系統的全面升級。 在歷史上,從絲綢之路、香料貿易、大航海時代、到現在的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無一例外都激發了社會的大幅度的進步。
盛產鹽相當于盛產石油糧、鹽、布、鐵、畜是古代貿易的主體。鹽是第二大宗的商品,所以在古代,盛產魚鹽的地方就非常適合發展工商業貿易,這些地區在經濟上也遠比單純的農業地區發達。
周武王平定商紂后就把原來東夷族所屬的營丘(今山東淄博高青, 陳莊西周遺址)封給姜子牙,“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 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 齊為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
周武王對功臣太大方了,相當于把波斯灣給了姜子牙。當然東夷族做了幾千年的高富帥,一直不太服管,需要讓老姜整治一下他們。
不過營丘當時多是鹽堿地,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因此人口不多。姜子牙到齊后,鼓勵紡織等手工業,大力發展魚鹽等自由貿易,齊國的商品很快行銷天下,而開明寬松的環境吸引了各國人才和商賈云集齊國。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則人物歸之,襁全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借助魚鹽之利,借助于古濟水這條黃金水道(見上圖),齊國人建立起大范圍的貿易系統,向外出口魚鹽、布匹,從中原腹地進口大量糧食、物產,而齊國都城臨淄也因為貿易,崛起為東方第一大都市。《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嬰曾對楚王說:“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
春秋中期齊桓公時,臨淄人口達到20萬人,戰國中期達到35萬人,到了漢武帝則達到50萬人。臨淄就是當時像大上海這樣的超級都市。
戰國時蘇秦曾經估算,不要說整個齊國,就是僅僅靠臨淄城的7萬戶,每戶出3個男丁,就可以組成21萬大軍。《戰國策?齊策一》中蘇秦對齊宣王說:“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
鹽是政府用來控制社會的控制回路古代社會人們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糧食也是古代貿易系統中最大宗的商品,而鹽流總是和糧食流形影相伴。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要控制了鹽流,就可以控制了農業貿易。
在系統控制中,我們可以用小電流的控制回路去控制、調節大電流的主回路。在經濟系統中,鹽和汽油也可以充當控制回路的角色,以小博大,來控制更大的經濟系統。
以汽油為例,工業、運輸業離不開汽油的消耗。通過控制燃油價格,例如給汽油加價就可以向所有交通工具征收燃油稅或養路費。
政府再靠養路費來運營、維護整個交通道路系統的正常運行。鹽的生產非常集中,便于壟斷管理,只要控制了鹽的供應和價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費者征收食品消費稅。
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非常倚重于鹽稅,是政府收入中最大的來源之一。鹽是代價最低的征稅手段政府可以跑到1000個老百姓家里每戶征收1元稅,也可以從1個鹽商身上征收1000元稅,雖然征稅總額一樣,但征稅成本卻有天壤之別。
前者需要維。
7.鹽有什么作用
食鹽不僅是人們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而且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是一種中性的無機鹽顯示的味道。其味咸,性寒,入胃、腎、大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滋腎通便、殺蟲消炎、催吐止瀉的功能。
從生理角度看,鹽對維持人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鹽能協助人體消化食物。鹽的咸味,能刺激人的味覺,增加口腔唾液分泌,從而增進食欲和提高食物消化率。
鹽能參加體液代謝。鹽是體液的重要成分,高溫作業的人,出汗過多,需要補充含食飲料;吐瀉過多的人,要輸入生理鹽水;大失血的人也要急飲溫鹽水等,這些都是因為鹽能起到維持人體滲透壓及酸堿平衡的作用。
鹽能滅菌。《禮心》云:"雞初鳴,咸盥漱"。用鹽擦牙可潔齒、固齒、殺菌。用鹽水沖洗創口,可殺菌防止感染。用鹽飯膏熱敷,能止關節腫痛。用鹽腌肉、腌菜,可防腐殺菌便于保存。
鹽能引藥入腎。咸味入腎,補腎的藥物,宜鹽湯送下,使之歸入腎經,強腎健體。
鹽可引火歸元。《重慶堂隨筆》云:"鹽味最咸……屬火無疑。但味雖屬火而性下行,虛火上頭者,飲淡鹽湯即降,故為引火歸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鹽鹵浸足可愈"。
鹽類物質在溶液或唾液中電離后,其陽離子被味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子中的羧基或磷酸基吸附而產生咸味。各種中性無機鹽的咸味性質,部分由它溶于水后的離子所決定,陽離子和陰離子均對咸味的形成產生影響,但主要取決于陽離子,而陰離子則影響著咸味的強弱和其它副味的產生。
鹽在溶液中,具有較高的滲透力,烹調時,能提出原料中的汁味。又因它是強電解質,故能提高原料中蛋白質的水化能力,使部分蛋白質變性。因此,鹽在烹調中的最主要作用是增強菜肴的風味和調味作用。
鹽能提鮮菜肴,使之口味鮮美
魚、肉、禽、畜、蛋、菌類、蔬菜等烹飪原料,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核苷酸、琥珀酸、肌苷酸等呈鮮味的某些氨基酸,但這些氨基酸自身的鮮味并不明顯,只有與鈉離子結合形成鈉鹽,才能呈現出明顯的鮮味來。多好、多香的菜肴沒有鹽,也難以提味、增鮮。
鹽能使肉料細嫩,突出風味
在烹調初加工中,菜肴事先碼味,都必須使用一定量的鹽,這不僅是烹飪中的加工工藝,而且是保持菜肴鮮嫩適口的重要程序。熘肉片在上漿時,肉片中在加入少量的水分后,還要再加少量鹽。由于鹽的作用,使肉片吃足了水分。然后再加入水淀粉、雞蛋清拌和,將吸足水分的肉片緊緊包裹住。經過這樣碼味上漿后的肉片,烹制出菜肴來遠比以前要細嫩得多。
鹽能調和五味
"咸能引甜"。在純糖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鹽,這種糖鹽是合液比純糖水更甜,且味道醇和可口。由于酸對味覺的刺激很大,人在食醋時,總會有難以下咽的感覺,若加入適量鹽調味,就可使酸辣汁、姜汁、糖醋汁等復合味顯得更為協調,味道醇厚悠長。這是因為鹽有很強的滲透結合能力,使之與其它味料共同發生使用的結果,實際上調制任何復合味都離不了鹽作底味。糖醋里脊少了鹽,糖酸味讓人難以下咽,甚至作嘔;加了鹽,以鹽調糖酸,壓了異味,提了香味,風味更佳。
鹽能收斂凝固
如果在打糝時,感到較稀,或肉茸與水分離,加上適量的鹽,順著一個方向用力攪動,不一會兒糝變得干稠起來。這是因為低濃度的鹽能提高蛋白質的水化能力,使茸糊中的自由水減少,而與蛋白質牢牢地結合起來,增加了水化層的厚度,從而使其粘稠。
由于鹽有使蛋白質凝固變性的作用,所以在熬制奶湯時,切忌先放鹽。否則湯汁就不會乳白、稠釅。
何時放鹽因料而異。這是在烹調中,合理用鹽的普通原則。
烹制用鹽也要視菜而定。干煸牛肉需在烹調加熱前放鹽調底味,促使肉類原料脫水入味;而干煸冬筍、干煸蘿卜絲則須先煸干水分后,再放鹽或其它佐料。
總之,鹽作為調味品,不僅是人生理的需要,也是烹調過程中調味的需要。鹽的性味功能決定了它無論于人體還是于調味都起著酸、苦、甘、辛任何其它"味"不可替代的作用,無愧為是"百味之將"。
有關鹽的古詩詞有那些
北宋柳永的《煮鹽歌》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衣食之源何寥落?穗宏牢盆煮就汝輸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
風干日曝鹽味加,始灌潮波流成鹵。
鹵農昌慶鹽淡未得閑,采樵深入無窮山;
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
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熱;
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猜迅冊波濤變為雪。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