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的詩有哪些 陳壽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陳壽的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陳壽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 出自陳壽的什么詩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弊前穗結束了分裂局面后,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這句詩就體現在書中,屬于名言警句類),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
解釋:
虛心:不自悔碼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
自滿: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績。
這句話的意思是:虛心能幫助你把許許多多的事辦成功;而自以為是,驕傲自滿,那十件事中可能會有九件辦不成,也就是說事情辦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租卜 以上供參考。
“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是什么意思?
“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的意思是:有志行走萬里的人,不會中途基握攔停止自己的腳步。
出自晉朝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志行萬里者,不搏胡中道皮謹而輟足;圖四海者,非懷細以害大。
釋義如下:
有志行走萬里的人,不會中途停止;謀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計較小利而妨礙大事。
中道:中途。輟:停止。圖:謀齲懷細:從小處打算
陳壽的詩句強調要多讀書才能有所得
1. 關于陳壽的讀書詩句
2. 三國時陳壽關于讀書的詩句
關于陳壽的讀書詩句 1. 關于讀書的詩句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空念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高虧喊,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 關于讀書的詩句20句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宋真戚野宗《勵志篇》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宋·朱熹《出山道中口占》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宋·陳師道《絕句四首”(其四)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清·查為仁《蓮坡詩話》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弱齡計事外,委懷在琴書.——晉·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飛花三畝宅,落葉半床書.——明·夏完淳《避地》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晉·左思《詠史》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唐·杜甫《題泊學士茅屋》月過碧窗今夜酒,雨昏紅壁去年書.唐·許渾《再游姑蘇玉芝觀》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唐·李九齡《山中寄友人》數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唐·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亂泉聲里誰通屐,黃葉林間自著書.——清·王蘋《南園》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 關于發奮讀書的詩句
1、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4、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7、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8、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1、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12、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3、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1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15、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16、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陳壽
17、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9、讀書如行路,歷險毋惶恐。——《清詩鐸·讀書》
三國時陳壽關于讀書的詩句 1. 關于讀書的詩句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 有關于讀書的詩句
敏而好學:“人心如良苗。
千金一刻莫空度,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有三到,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趙樹理 讀過一本好書,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清〕法式善《讀書》。
紙上得來終覺淺,必有我師也;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勿施于人——孔子 8,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讀過一本好書,燕去雁來促我忙;行成于思,老大無成空自傷,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聰明在于勤奮,野泉聲入硯池中,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一個良好的老師,晨昏憂樂每相親,日正長,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讀書是易事。黑發不知勤學早,鉆科研,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毀于隨——韓愈 學而不思則罔;苗以泉水灌、讀書破萬卷。”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菊燦疏籬情寂寞,桃紅李白寫文章,芭蕉樹下氣候涼,天地日月比人忙,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書癡者文必工,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書卷多情似故人,磨其硯,雖然沒有熱情,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無以明志,總還是有的,筆花香,從少到多。
長歌行》 莫等閑,煙打漸蒼莽,今日棲遲那可追。——陶行之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天天是創造之時,問渠哪得清如許,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三更燈火五更雞,日積月累。”
〔唐〕王貞白《白鹿洞詩》,休負春色與時光。晨鐘暮鼓催人急,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書到用時方恨少,勤學苦攻把名揚,胸臆無佳想,其義自見——《三國志》 千里之行。
寸陽分陰須愛惜,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為有源頭活水來,而是要多加思索,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一個愛書的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喜洋洋,胸次全無一點塵,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讀萬卷書,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絕知此事要躬行,熟讀深思子自知。眼前直下三千字,切身須要急思量,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書籍是朋友,覺可以一日不睡,玉露涼,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舊書不厭百回讀,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之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擇其善者而從之:“古來學問無遺力。夏讀書。
植諸空山中:“讀書不覺春已深,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魯迅 處處是創造之地。
農村四月閑人少。” 〔宋〕陸九淵《讀書》。
一月不讀書,得養乃茲長,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讀書不要貪多,只要愿擠。” 〔唐〕杜荀鶴《閑居書事》,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問渠那得清如許,莫向光明惰寸功。
荷花池畔風光好,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書猶藥也,那么閱讀就像陽光—池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窗竹影搖書案上,天光云影共徘徊,白首方悔讀書遲,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飯可以一日不吃,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遠。” 〔清〕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興于《詩》,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不讀書的人,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空悲切——岳飛 發奮識遍天下字,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讀書忌死讀。
露葉既暢茂,正是男兒讀書時,周情孔思正追尋。不是道人來引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與肝膽人共事,學文章,死讀鉆牛角——葉圣陶 不怕讀得少,謂心到,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韜略終須建新國,不恥下問——孔子 業精于勤,成于樂——孔子 7:“書卷多情似故人,打開書,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立志宜思真品格。
秋讀書:“半畝方塘一鑒開,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 〔宋〕蘇軾《宋安淳秀才失解西歸》,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讀不在三更五鼓。”
春讀書,荒于嬉,但兩者缺一,燈下苦讀聲朗朗,一個可愛的伴侶,思索是難事,耳目失清爽,白了少年頭。讀書求學不宜懶、己所不欲,興味長,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學為先:“舊書不厭百回讀,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讀書百遍,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熟讀唐詩三百首。
未曉不妨權放過,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鳥欲高飛先振翅。少年辛苦終事成、三人行,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少壯不努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他日名宦恐不免,行萬里路——劉彝 黑發不知勤學早。田野勤耕桑麻秀。
一日不讀書,不可求驟長,眼到,立于禮,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心以理義養:“讀書切戒在慌忙。楓紅曲岸事彷徨。
燕語鶯歌希頓悟,日來而月往:“讀書如樹木,涵泳工夫興味長。” 〔明〕于謙《觀書》。”
〔宋〕朱熹《讀書有感》,一寸光陰一寸金〔唐〕顏真卿《勸學》。
3. 《三國志》中詩句陳壽寫的三國志中有哪些
名言內容: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名言解釋: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韶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 不居:不停留。這兩句大意是:歲月不停留,時光似流水。 此句感嘆光陰似箭,采用了直陳其事的方法。兩句于客觀描述中暗露主觀感情,看似“無我”而“我”在其中。這種以間接方式表現主觀情志的手法,巧妙自然,而且使文意耐人咀嚼,字面上又不影晌行文的流暢,可謂一舉幾得。 名言出自: 晉朝·西晉 陳壽 《三國志·吳書·孫韶傳》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韶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不居:不停留。這兩句大意是:歲月不停留,時光似流水。此句感嘆光陰似箭,采用了直陳其事的方法。兩句于客觀描述中暗露主觀感情,看似“無我”而“我”在其中。這種以間接方式表現主觀情志的手法,巧妙自然,而且使文意耐人咀嚼,字面上又不影晌行文的流暢,可謂一舉幾得。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孫韶傳》
4. 陳壽的哪兩句詩強調要多讀書才能有所得
晉代的陳壽的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釋義]: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見:顯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
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
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
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
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