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從軍行出自哪里 李昂從軍行翻譯
大家好,關于李昂從軍行出自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李昂從軍行翻譯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從軍行的作者是誰?
從軍行
作者: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從軍行:樂府戚賣舊題,內容多寫軍隊戰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這里指甘肅省的祁連山。
4.穿:磨破。
5.金甲:戰衣,金屬制的鎧甲。
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這里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7.孤城:當是青海地區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
8.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侍仔晌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老鋒還。
賞析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的宏偉壯志。
相關材料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延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
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
《從軍行》的作者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首,楊炯和王昌齡都寫過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賀明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 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其 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跡頃①, 無那金閨萬里愁②。
其 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
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① ,孤城遙望玉門關②。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禪州告終不還③。
從軍行七首(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 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的作者是誰?
《從軍行》有很多首,作者也非一人。以下所列的是比較有名的《從軍行》古詩的具體情況。從軍行七首【唐】王昌齡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其三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其七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绢}解】《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斗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從軍行二首【唐】李白其一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鼓聲鳴海上,兵氣擁云間。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其二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绢}解】《從軍行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第一首為五言律詩,寫游宏從軍戰士的作戰經歷和感想以及征戰殺敵實現和平的愿望。第二首詩為七言絕句,以疏簡傳神的筆墨,敘寫了唐軍被困突圍的英勇事跡,熱情洋溢地歌頌了邊庭健兒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全詩從側面反映了作者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愿望。從軍行【唐】李昂漢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間。塞下長驅汗血馬,云中恒閉玉門關。陰山瀚海千萬里,此日桑河凍流水?;宕ㄟ吅T來,漁陽戍里烽煙起。長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劍思北方。羽林練士拭金甲,將軍校戰出玉堂。幽陵異域風煙改,亭障連連古今在。夜聞鴻雁南渡河,曉望旌旗北臨海。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玄漠云平初合陣,西山月出聞鳴鏑。城南百戰多苦辛,路傍死臥黃沙人。戎衣不脫隨霜雪,汗馬驂單長被鐵。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匈奴未滅不言家,驅逐行行邊徼賒。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天邊回望何悠悠,芳樹無人渡隴頭。春云不變陽關雪,桑葉先知胡地秋。田疇不賣盧龍策,竇憲思勒燕然石。麾兵靜北垂,此日交河湄。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系頸時?!绢}解】樂府詩,出自《全唐詩》,作者為李昂。全詩共272字,激越豪壯,恰似一曲嘹亮雄健的軍中樂章,能從中感受到大唐盛時那賁張的血脈。從軍行【隋】盧思道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云起。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圓槐渭橋今已拜,將軍何神腔冊處覓功名?!绢}解】《從軍行》——盧思道寫的一首七言律詩。古樂府《從軍行》大多寫軍旅生活的艱苦和征人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從軍行【唐】劉長卿回看虜騎合,城下漢兵稀。白刃兩相向,黃云愁不飛。手中無尺鐵,徒欲突重圍。落日更蕭條,北方動枯草。將軍追虜騎,夜失陰山道。戰敗仍樹勛,韓彭但空老。草枯秋塞上,望見漁陽郭。胡馬嘶一聲,漢兵淚雙落。誰為吮癰者,此事令人薄。目極雁門道,青青邊草春。一身事征戰,匹馬同辛勤。末路成白首,功歸天下人。倚劍白日暮,望鄉登戍樓。北風吹羌笛,此夜關山愁?;厥撞粺o意,滹河空自流。黃沙一萬里,白首無人憐。報國劍已折,歸鄉身幸全。單于古臺下,邊色寒蒼然。
從軍行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
《從軍行》有好多,不知道你問的是誰寫的。
估計是王昌齡的。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寬森扮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背景:
唐高宗調露、永隆年間(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唐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就是描寫其間邊塞戰士的。詩詞是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全詩寫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 《從軍行》- 李白 - 唐代
?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 唐代
? 《從軍行》- 楊炯 - 唐代
? 《從軍行》- 盧思道 - 隋代
? 《從軍行七首》- 王昌齡 - 唐代
? 《慎灶從軍行二首》- 王昌齡 - 唐代
? 《從軍行》- 陳羽 - 唐代
? 《春中從軍行》- 張玉娘 - 宋代
? 《從軍行》- 李昂 - 唐代
? 《從軍行》- 佚名 - 唐代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