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是只哪里 出塞出的是哪個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出塞是只哪里,以及出塞出的是哪個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通常出塞是指什么地區
通常出塞是指
邊疆,關塞。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敬虛輪長征人未還。
但亮信使龍城飛譽或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唐】王昌齡 寫的是哪里的風景?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題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簡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喚局并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和跡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臘察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古詩是在哪里寫的?
北大考古學院林梅村教授認為:所謂“龍城”,亦稱“蘢城”,有漠南龍城和漠北龍城之分。漠南龍城實乃頭曼城別稱,也即德嶺山水庫大壩東山匈奴古城。《漢書?匈奴傳》記載:“自馬邑軍后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至龍城(今德嶺山水庫東山匈奴古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孝扒孫賀出云中(今內蒙古和林格李陸爾土城子),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今河北蔚縣代王城),為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今山西代縣),為胡所敗,匈奴生得廣,廣道亡歸。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 衛青所至龍城和唐代詩人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皆在漠南龍城。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德嶺山水庫東山發巧擾昌現的圓形古城,當即匈奴發源地——頭曼城,也即匈奴大會龍城之地,而《史記》、《漢書》所謂“單于臺”則為漠南單于庭,故址在頭曼城西山有一座大敖包(呼仁敖包),南距秦漢長城約4公里。塞是指過往長城的關口即德嶺山古城南的棗樹溝關塞遺址,山頂有高高的烽火燧,是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
關于出塞是只哪里和出塞出的是哪個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