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經中鵲山是哪里 南山經 鵲山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南山經中鵲山是哪里,以及南山經 鵲山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南山經第一 鵲山
總計鵲山山脈從第一座山算起,由招搖之山到箕尾之山,總共十座山,延綿兩千九百五十里。這里的山神都是鳥身龍頭。祭祀山神的禮儀:帶毛的動物用一塊璋玉埋起來,精細的米用糯米制成,用白菅做成的席子來祭祀山神。
鵲山在山東濟南有一座,但彼鵲山規模很明顯不是此鵲山,濟南鵲山據說是因為神醫扁鵲死后葬身于此而得名,而且濟南鵲山只是一座小山。《山海經》里的鵲山有兩千九百五十里,大概按古代一里折算下來是1200公里左右,如此大山脈橫跨幾個省份,濟南鵲山確實太小。
鵲山是今天那一條山脈很多說法,有說山西的,有說是桂林貓兒山南嶺一脈,有說武夷山,當然也少不了國外的南非。想去確定鵲山如今是那一座山確實手鎮渣是太難,《山海經》的記載不過寥寥數字,又沒有明確具體地理方位,而且又多神奇鬼異。當然這也正是《山海經》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越是似是而非的越讓人著迷。
山神在中國傳統信仰里有著悠久歷史,其起源應該是自然崇拜,在堯舜時期就有相關傳說并被記載流傳下來。《尚書·堯典》有“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記載。最初的山神都是各種鬼怪精靈,慢慢的都融合發展成人格化的神靈。
鵲山每一座山都有山神,山神都是鳥身龍頭,我更傾向于鵲山因此而得名,這種山神大概率就叫鵲鳥或者鵲神。鵲神享受祭祀來維護鵲山一方平安,祭祀他的祭品一定要帶毛的動物,以及璋玉和精細的糯米,用白菅做成席子來祭祀他。
鵲山、招搖山、堂庭山、猿翼山、杻陽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每一座山記錄下來的寥寥數字,卻都有著不一樣的魅力。不旅態說這些山真的存在與否,僅僅是古人閑來無事的胡思亂想出來,能有這畢悄樣的奇思妙想足可讓我好好的深入學習學習。想來那一定也是一位奇情異致、穎悟絕人的高人,才能寫出這樣流傳千古的神作。
山海經筆記004:南山經第一座山鵲山與謎一樣的西海
山海經開篇第一座山是鵲山,有的版本中寫作?山,不管如何寫,這座山的核枯確切位置現在都是不好說的。書中說:“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瑤之山,臨于西海之上。”鵲山雖然聽起來像是一座山,但它其實是一個山脈,就像我們說天山一樣。天山并不是某一座具體的山,而是一個山脈的稱呼。
我們到了泰山也一樣,泰山也是一群山,大大小小的山頭很多,我們只是把最高峰看作了泰山,但實際上那一片山都是泰山。所以文中說“其首曰招搖之山”,可見鵲山是一山,不是一個單獨的山頭,而招搖之山是鵲山山脈最西部的山峰。之所以說招搖之山位于最西部,是因為文中說它“臨于西海之上”,再往西就是西海了,它是山海經中所構建的世界中大陸的西部邊緣。那么鵲山山脈應該大致在哪里呢?
由于書中說鵲山位于西海的邊上,所以要確定鵲山的位置我們先要考慮一下西海在哪里。在山海經中多次提到了西海,主要出現在“南山一經”、“西山一經”、“大荒西經”和“海內經”中。第一處提到西海的就是南山一經中對于鵲山的描述,多數有關鵲山的解釋都認為它在我國西南一帶。有的認為鵲山是南嶺山脈,有的認為是廣西漓江上游的貓兒山,也有的認為是位于湖南境內的衡山或九黨荊山,而西海則可能位于廣西或者湖南。
山海經第二處提到西海的地方是西山一經,西山一經的最后一座山騩山瀕臨西海。按照一些研究者的推斷,這里的西海指的可能是青海湖。大荒西經中也多次提到了西海,介紹了西海中的一些大山、天神、國家、部族,但這些對于我們確認西海的位置沒什么幫助,因為這些大山、國家、部族只是一些傳說,與現實世界也很難對應起來。
山海經最后一篇海內經也有幾處提到了西海,比如“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泛葉”。這里的“壑市”、“泛葉”很可能位于今天的我國西北新疆一帶或者更西一些的中亞一帶,但這里的西海也是很突兀,因為這里也看不到海洋的存在。
我們看一下地圖就知道,我國西南地區或者湖南一帶根本就不可能有海洋存在,西北新疆一帶也一樣,那里也沒有海洋的存在。所以西海就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現實中根本就沒有這個地方。如果山海經中記載的是九州大地的真實情況,那么又該怎么解釋西海的存在呢?山海經中記載的山川河流和動植物本來就與現實世界不完全一樣,也許根本就不是春秋戰國或者大禹時代的地理情況,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第一,山海經記載的是世界地理,其覆蓋的范圍可能包括了整個世界,所以這里的西海可能并不是在中國的西部,而是整個亞歐非大陸的西部。這樣一來,西海可能指的就是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西邊的大西洋了。所以我們在中國地圖上根本找不到西海的存在。至于中國古人是如何獲取歐洲非洲大陸的地理情況的,很可能就是一些道聽途說,所以才會把那些地方描述的匪夷所思。
第二,山海經描述的可能不是先秦時代的中國地理情況,而是更遠古時代九州大陸的情況。我們在第三篇中提到過山海經構建的主體大陸比實際的亞歐非大陸要小一些,所以山海經時代的大陸可能比現在的亞歐非大陸要小。也就是說山海經時代的海平面比現在高了許多,導致現在低海拔的地方在山海經時代其實是海洋。這在山海經東山經中有一些端倪,在“東次三經”中介紹了九座山,共有六千九百里,其中有四千六百里是趟著水過來的,這些山幾乎全在水里。
很顯然如果山海經描述的是中國地理,那么中國的東部并不存在這樣到處是水的地方。只有海平面比現在高才有這樣的可能,這樣一來歐洲和亞洲西北部都可能是一片汪洋,這樣西海出現在我國西北就可能了。只是地球處于海平面較高的時代恐怕還沒有現代智人,所以是誰記錄了這些情況就成為玄學了信激。或者歸因于強大的史前文明,或者歸因于更強大的地外文明,總之與現代科學就沒有關系了。當然,如果東次三經描述的并不是改坦洞中國東部,而是中國沿海或者日本一帶也是可能的,但那就需要海平面比現在更低一些,那些位于海里的陸地山脈露出水面成為一座座山峰,但那樣一來西海就更加靠西了,不可能出現在我國西部了。
第三,山海經確實記錄的是中國的山川地理,但也僅限于中國的山川地理和毗鄰中國的地區,對于這個范圍之外的世界就全靠想象了。離中原地區越遠了解的就越少,對于完全不知道的地區,山海經的編著者就把那些地方處理成海洋了。于是那時一無所知的地方包括歐洲以及西亞就被處理成了西海。這些人沒到西北去過,根據一些傳聞記錄了一些四荒之地可能的地理情況,所以四荒之地的記載可能是很不準確的。除非山海經時代的地理情況與現代不同,或者山海經時代的人把一些大的湖泊誤認為海,只有這樣才會出現本不存在的西海。
根據筆記第二篇我們知道山海經并不是憑空杜撰的,而是根據山海圖編著的。山海圖是一幅標有天下地理情況的地圖,山海圖上一定有西海的存在,所以山海經才會記錄西海。海和湖泊在地圖上的區別是很大的,山海經的編著者是不會把湖泊看作海的,所以在山海圖上一定有西海的存在。如果沒有山海圖,一些研究者把西海判斷為青海湖或者里海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山海圖的存在,所以西海不大可能是青海湖那樣較大的湖泊。在地圖上,海洋和湖泊還是很容易分辨的,所以山海圖上西部一定是一片汪洋的西海。
其實在我們古人的意識里和各種傳說中也有西海的存在,否則就沒有四海龍王了。我們古人認為四海之內皆是兄弟,這里的四海就是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天圓地方的觀念深入人心,于是古人在制作天下地圖時必然會給四海留下相應的位置。同時無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外來的釋教都認為大陸周圍的四個方向是大海,所以西海的存在就順理成章了。
馬其頓帝國的締造者亞歷山大大帝認為印度就是東方的盡頭,所以他許諾他的遠征軍征服完印度就完成了對世界的征服,就可以返回故鄉了。可這些士兵征服了印度部分地區后才知道印度的東方還是遼闊的大陸,于是他們不再服從征服世界的命令了。那時的亞歷山大大帝以為征服了印度就到了世界東方的盡頭,他的地圖上印度東方一定就是海洋了。這與山海圖一樣,知道的地方就畫下來,不知道的地方就處理成海洋了事了。于是我們便看到了一幅與現實并不一致的地圖,于是有了西海的存在。
山海經 ? ?南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一
南山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差滾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構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構,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南部山系的第一組山系叫鵲山。山組的第一座山叫招搖山,這座山聳立在西海岸邊,山上盛產桂樹,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上長有一種草,樣子很像韭萊,開著青色的花朵,這種草的名字叫祝余,吃了它不會感到饑餓。山中長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構樹,有黑色的紋理,它的光華照耀四方,這種樹的名字叫迷構,把這種樹開的花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山中還有一種野獸,長得很像猿猴卻有一對白色的耳朵,它有時匍匐爬行,有時像人一樣站立行走,這種野獸的名字叫狌狌,
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行走如飛。麗麀之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注賣鏈入大海,水中生有大量的育沛,人們如果佩戴它,就不會生寄生蟲病。
南山為首的是鵲山,鵲山為首的是西海邊的招搖山。招搖山上最神奇的植物叫祝余,長得像韭菜,開黑色的花,人吃了不會感到饑餓(這個不好理解,究竟是吃了多長時間不感到饑餓?如果很長,那就神奇了,如果很平常的時間那祝余也就是一種普通的食物)。招搖山還生長著大量的構樹,紋理黑色,人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這也是一種神奇的植物,為什么戴在身上,人就不會迷路呢?指南針?高德地圖?
招搖山的奇獸叫狌狌(音生),長得像猴子,但是耳朵是白的中慶孫,白耳猿猴是也。神奇之處在于人吃了它的肉會變成神行太保,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招搖山有一溪流叫麗麂。麗麂向西流入大海。溪流里面有一種神奇的植物叫育沛,這育沛是一種草藥,佩戴在身上可以驅蟲,不知道可不可以吃?是不是水生的艾蒿(艾蒿可以驅蟲,甚至青蒿素還可以殺滅瘧疾蟲,屠呦呦先生還憑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呢。)?
《山海經》中的第一座山脈記錄的究竟是哪里?
大家都聽說過《山海經》這本書,它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地理、神話、古史、民俗等等古老地理書籍。古人將親身經歷和親眼看到的東西寫了下來。《山海經》由不同時代的人合作完成的。在《山海經》中記鄭仿錄的第一座山是鵲山,所在位置由古至今有四種推測:一、今岷山;二、藏族的狼阡喀巴布山;三、廣東連縣;四、廣西的苗兒山。經雀游過歷史考證公認的是廣西興安的苗兒山是《山海經》中所說的第一座山脈。
一、古代奇書《山海經》
《山海經》是一部關于古代地理書籍,總共有十八卷,有《山經》《海經》《大荒經經》三部分組成。全書是由大禹朝、夏朝、商朝、周朝這四個朝代關于地理書籍的總合而成。《山海經》描述著這個世界是由書中的《中山經》為中心點,四面圍繞著南、西、北、東各四個山經的山川等地域組合成的土地,而大地又是被海洋包圍著,在海的盡頭又有大地,再更遠的地方還有更遠的地方。《山海經》因書中描寫的地理、神話、民俗、故事等內容十分奇特、想象力之豐富也自古被人們稱為“奇書”。《山海經》這本書從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喊歲纖喜歡。
二、《山海經》中的第一座山鵲山
《山海經》的第一冊是大禹的《五藏山經》,分為南、西、北、東、中,五個方向的山經。南山經是第一篇,第一章說道:南方的山系很我,第一名是鵲山,鵲山的山頭叫招搖山,在西海的岸邊,那兒滿山長著桂樹,又有很多礦物質和玉石.....考古學家根據《山海經》中描繪的場景通過鵲山在西海邊、山上有許多的玉石礦產、鵲山是群山系,也是這群山是最高山峰等條件發現只有廣西省興安縣的苗兒山符合這些條件。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的一部奇書,書中有許多的未解之迷等待著人們去研究和探索,也正因為如此才顯得這本書十分的神秘,才會激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南山經中鵲山是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南山經 鵲山、南山經中鵲山是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