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中葛?X指哪里 葛覃是一首什么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此詩中葛?X指哪里,以及葛覃是一首什么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羅浮山父與葛篇譯文 | 注釋 | 賞析
羅浮山父與葛篇 [唐代] 李賀
依依宜織江雨空,雨中六月蘭臺風。博羅老仙時出洞,千歲石床啼鬼工。蛇毒濃凝洞堂濕,江魚不食銜沙立。欲剪殲沖箱中一尺天,吳娥莫道吳刀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葛布輕柔,織得像江上小雨般細密透明,穿上葛衣,像六月的雨中吹來涼風。當羅浮老人把葛布拿出山洞,千年石床上響起了鬼工吝嗇的哭聲。天氣悶熱,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濕;江中的魚兒也停止覓食,含沙直立。真想裁剪一幅湘水中天光倒影似的葛布,吳娥不用擔心說剪刀不夠鋒卜頃利。
注釋 羅浮山父:指羅浮山中老人。羅浮山:在廣東省境內。葛:葛布。依依:輕柔披拂貌。此處形容葛布柔軟。江雨空:形容葛布就像江上的細雨細密透明。蘭臺:戰國時楚國臺名。故址傳說在今湖北省鐘祥縣東。此處泛指南方。博羅老仙:指羅浮山父。時:另一版本作“持”。
賞析
此詩開頭二句有“江雨空”、“蘭臺風”等字眼,像是描述天氣,其實不然。“江雨”是說織葛的經線,光麗纖長,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線排列得整齊貼近,所以“宜織”。
以這個副詞“宜”字綰連“織”和“雨”,所織的為雨線之意便明白易解。“織”字把羅浮山父同葛聯系起來,緊緊地扣住詩題。次句則以“六月蘭臺風”寫出葛布的疏薄氏弊殲涼爽。宋玉《風賦》“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瑳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詩人巧妙地用六月的風比喻葛布。“雨中”二字承上句來,再一次點明以“江雨”來比喻葛的意思。
創作背景
詩經中‘葛覃’的葛
第一種
葛:液鄭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紅色,莖可做繩,纖孝埋做維可織葛布,俗稱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 屨),夏日穿用。 覃(音tan2談):本指延長之意巧衡,此指蔓生之藤
國學寶典《詩經》:葛屨原文賞析
《葛屨》
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維是褊心,是以為刺。
【注釋】
①糾糾:繚繚,纏繞,糾結交錯。葛屨(jù具):指夏天所穿葛繩編制的鞋。
②摻摻(shān山):同“纖纖”,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纖細。
③要(yāo腰):腰,作動詞。一說鈕襻。襋(jí及):衣領,作動詞。
④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提提(shí時):同“媞媞”,安舒貌。⑤宛然:回轉貌。辟(bì避):同“避”。左辟即左避。
⑥揥(tì替):古首飾,可以搔頭。類似則枯發篦。
⑦維:因。褊(piān偏)心:心地狹窄。
⑧刺:諷刺。
【譯文】
腳上這一雙夏天的破涼鞋,怎么能走在滿地的寒霜上?可憐我這雙纖細瘦弱的手,又怎么能替別人縫制衣裳?做完后還要提著衣帶衣領,恭候那女主人來試穿新裝。
女主人試穿后覺得很舒服,卻左轉身對我一點也不理,又自顧在頭上戴象牙簪子。正因為這女人心腸窄又壞,所以我要作詩把她狠狠刺。[1]
【賞析】
此詩雖然題為《葛屨》,實際上卻是寫了一個縫衣女奴為主人家縫制衣服所體現出的貧富不均。縫衣女因受女主人的虐待而生不滿,故作此詩而加諷刺。舊說如《毛詩序》云:“《葛屨》,刺褊也。魏地陋隘,其民機巧趨利,其君儉嗇褊急,而無德以將之。”朱熹《詩集傳》云:“魏地陋隘,其俗儉嗇而褊急,故以葛屨履霜起興而刺其使女縫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方玉潤《詩經原始》云:“夫履霜以葛屨,縫裳以女手,……以象揥之好人為而服之,則未免近于趨利,”“不惟嗇而又褊矣,故可刺。”這些說法都沒有抓住要害。
全詩共兩章,前章先著力描寫縫衣女之窮困:天氣已轉寒冷,但她腳上仍然穿著夏天的涼鞋;因平時女主人對她的虐待和吝嗇,故她不僅受凍,而且挨餓,雙手纖細,瘦弱無力。盡管如此,她還是必須為女主人縫制新衣。自己受凍,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還要服侍他人試穿,這非常凄慘。
因前章末尾有孫碼洞“好人服之”句,已模沖引出“好人”,故后章作者筆鋒一轉,著力描寫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縫衣女辛苦制成的新衣,連看都不看她一眼,還故作姿態地拿起簪子自顧梳妝打扮起來。這種舉動自然是令縫衣女更為憤慨和難以容忍的。
至此,讀者可以清楚地發現,此詩實際上用了一個很簡單而又常見的手法,即對比。作者有意識地將縫衣女與女主人對照起來描寫,兩人的距離立刻拉開,一窮一富,一奴一主,馬上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留下了十分強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對比,此詩在藝術上另一個重要的特征,便是細節的描寫。細節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說中常有,詩歌中并不常用。由于此詩有兩個女性人物在內,所以作者也進行了細節描寫,如寫縫衣女只寫她的腳和手,腳穿涼鞋,極表其受凍之狀;手兒瘦弱,極表其挨餓之狀。這兩個細節一經描摹,一個饑寒交迫的縫衣女形象便躍然紙上。再如寫女主人,作者并沒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寫了她試穿新衣時的傲慢神態和扭身動作,以及自顧佩簪梳妝的動態,便刻畫出了一個自私吝嗇、無情無義的女貴人形象。
最后要說的是此詩的點題作用。坦率地說,如果沒有末尾“維是褊心,是以為刺”兩句,僅以前面的描寫和對比論,很難說出它有多少諷刺意義;只有當讀者讀至末二句,方知這詩具有諷刺意味,是一首諷刺詩。這便是點題的妙用。有此兩句,全詩的題意便立刻加深;無此二句,全詩便顯得平淡。當然,諷刺詩在末尾才進行點題,跌出真意,這是常有的,但讀者不得不承認這實際上已成了此詩在藝術表現上的第三個重要特征。
關于此詩中葛?X指哪里和葛覃是一首什么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