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登泰山記剪裁好在哪里 登泰山記劃分段落

她好無恙.2023-04-21 04:50故事66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登泰山記剪裁好在哪里,以及登泰山記劃分段落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登泰山記》的第三段寫泰山日出,是文章一重點,它的描寫好在哪些地方?

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賞析

《原文》

泰山日出

振鐸來信要我在《小說月報》的泰戈爾號上說幾句話。我也曾答應了,但這一時

游濟南游泰山游孔陵,太樂了,一時竟拉不攏心思來做整篇的文字,一直埃到現在期限

快到,只得勉強坐下來,把我想得到的話不整齊的寫出。

我們在泰山頂上看出太陽。在航過海的人,看太陽從地平線下爬上來,本不是奇事;

而且我個人是曾飽飫過江海與印度洋無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頂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

頂上,我們無饜的好奇心,當然盼望一種特異的境界,與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

們初起時,天還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鐵青,東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

舊詞形容——一體莽莽蒼蒼的。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

時約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覽時,我不由得大聲的狂叫——因為眼前只是一個見所未見

的境界。原來昨夜整夜暴風的工程,卻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觀并橋含峰與我們所在的

玉皇頂以外,東西南北只是平鋪著彌漫的云氣,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厚毳長絨的

綿羊,交頸接背的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那時候在這茫茫的云海中,我獨

自站在霧靄溟蒙的小島上,發生了奇異的幻想——

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披著散發,

長發在風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颯颯的在飄蕩。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

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喚;在崇拜,在祈禱,

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交互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

東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了,到了,在這里了……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

無數蜿蜒的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異彩,揭去了滿天的睡意,喚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獸形的濤瀾,又回復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的向著我們朝露

染青饅形的小島沖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蕩著這生命的浮礁,似在報告光明與

歡欣之臨蒞……

再看東方——海句力士已經掃蕩了他的阻礙,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生,

展開在大地的邊沿。起……起……用力,用力。純焰的圓顱,一探再探的躍出了地平,

翻登了云背,臨照在天空……

歌唱呀,贊美呀,這是東方之復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散發禱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橫亙在無邊的云海上,已經漸漸的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

現在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也已在霞采變幻中,普徹了四方八隅……

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這是我此時回憶泰山日出時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爾來華的頌詞。

(原刊1923年9月《小說月報消汪》第十四卷第九號)

注① 振鐸,即鄭振鐸(1898—1958),作家、編輯、文學活動家。他是文學研究會

發起人之一,當時正主編《小說月報》。

《賞析》

有才華的作家跟一般的作者相比,就是有點不一樣,那怕是應命而作,那怕是匆促

成章,也總會顯露出一些天才的麟爪來。

《泰山日出》是篇應命之作自不待言,這在文章的小序中已有說明(第一段即小序)。

更重要的是,泰戈爾作為東方文學的泰斗,不僅有“天竺圣人”之譽,還是獲諾貝爾文

學獎的第一位世界性詩人。在他一九二四年來華訪問前夕,“泰戈爾熱”已來勢洶涌。

為“泰戈爾專號”寫頌詞,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徐志摩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

的文學創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中國詩人對泰戈爾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個卓越的比喻。

這是何等傾心的盼望、何等熱烈的迎候,何等輝煌的蒞臨!詩人以他才華橫溢的想象和

語言,描繪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

我的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披著散發,

長發在風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颯颯的在飄蕩。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

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喚;在崇拜,在祈禱,

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交互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絕笑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

東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了,到了,在這

里了……

這里的想象和構圖都是不同凡響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寫的只是泰山

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歡迎泰戈爾來華只在結尾提到。詩人的瀟灑,詩人的才華都體現

在這里:徐志摩并不把為泰戈爾來華寫頌詞的大事,當作一項精神負擔,照樣游山玩水,

樂而忘返。他不想為文苦吟,而是興之所至,全憑靈感。但他能把切身的經驗感受調動

起來,融入一種更有意味和張力的藝術創造,即使偷懶取巧,也表現出偷懶取巧的才氣,

不失基本的藝術魅力和奇思妙筆。正因為此,這篇《泰山日出》仍比一般平庸的頌詞要

高明十倍。這不僅體現在作者筆筆緊扣泰山日出的奇偉景觀,卻又每筆都蘊含著歡迎泰

戈爾的情思與贊美方面;而且反映在獨特的個人經驗與普遍情感的融合方面。特別是前

面長風散發的禱祝巨人的描寫,以及臨結尾時寫這巨人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叫人產生

許多想象和聯想,最能體現徐志摩的才情和創造性。

然而,這究竟是匆促成篇之作,詩人的才氣也未能遮掩藝術上的粗糙。首先是這篇

文章的文體感不強,前面一大段是散文的文筆,是細致的經驗與感受的實寫,而后面的

文字語氣則明顯是散文詩的,是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這兩種文筆雖然各自都很美,

但放在一起則很不和諧。本來,傳統的、經驗的文體感不強也不要緊,偉大的作家往往

是新文體的創造家,只要自成一體,具有自身氣脈、神韻的貫通和完整性。藝術創格是

好事。但問題在于這篇《泰山日出》恰恰氣韻上前后不夠貫通,沒有渾融境界,不能自

成一格。藝術創造畢竟不是一種可以矜才使氣的工作,它需要的不僅是才華,還有全神

貫注的精神投入和艱苦的藝術經營。完美的作品,總是才華與自覺藝術經營的平衡。

《登泰山記》泰山冬日的特點

《登泰山記》泰山冬日的特點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

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

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

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

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

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

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

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

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

一路輪睜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

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

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

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

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迷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里,都是遠山。

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

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

有人說,那就是東海。

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

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

至于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

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

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

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詩人,桐城臘橡歲人。

人稱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

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

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

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

又發展劉大?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

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

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清乾隆28年進士,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

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

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如配晰,“清真儒雅”。

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

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

此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純游覽泰山之后所寫的一篇游記。

作者重點描述日觀峰日出的奇特景象。

通過對山,水,雪,霧,日光,城廓的描寫,勾畫出一幅壯麗,幽美的山水畫,創設了一個奇妙的藝術境界。

作者把對祖國山河贊美之情又擴展為對歷史的回顧,寫日觀峰附近的祠廟行宮,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幾筆,給讀者以高山,景奇,勝跡多的印象。

此文脈絡清晰,繁簡適度,比喻巧妙,用詞確切。

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潔”的特點。

[編輯本段]重要詞解其陰,濟水東流。

陰(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陽(山的南面河的北面)當其南北分者 當(在,正在)自京師乘風雪 乘(趁著,引申為冒著)道皆砌石為磴 為(作為)其級七千有余 余(整數后表不定余數)崖限當道者 當(占著,擋著)及既上 及(等到……時)蒼山負雪 負(背)明燭天南 明(照亮)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漫(彌漫)極天云一線異色 極(盡頭極點)云(云朵)異(奇特的,與眾不同的)或得日或否 得(獲得)其遠古刻盡漫失 遠(久遠,指時間漫長) 漫(不可辨認)僻不當道者 當(面對對著)皆不及往 及(趕得上)多平方 方(方形)少雜樹 少(數量小不多)生石罅 生(草木生長,長出)世皆謂之天門云 云(句末語氣詞)[編輯本段]有關字詞句1.“陽”和“陰”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

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

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

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

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這一句用了“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

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仆、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

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

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

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

“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編輯本段] 寫作特點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

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

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

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

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

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編輯本段]內容和結構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

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

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

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

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

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個描寫重點。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

以“雪與人膝齊”結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賞析】作者:肖旭清代的散文和小說、戲劇相比,未免遜色,但也有大家,不乏佳作。

清代散文流派不如明代繁多,最大流派“桐城派”。

因這派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創始于清初,延續到清末,它有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論,主張學習《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古文,講究“義法”。

所謂“義”,就是文章的思想內容。

桐城派所提倡的思想內容,主要是儒家的一套封建倫理道德。

所謂“法”,是指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雅潔。

這套要求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寫作理論,使人容易執法遵循,所以有影響。

在寫作實踐上,他們務求材料,語言簡明,以闡明中心為原則,文章風格是簡潔有余,生動鮮明不足。

他們的創作取得一定成績,有一些好的作品為人傳誦。

(“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因“南山集”文字獄牽連被捕,關在刑部監獄。

他目睹身受了監獄里的種種黑幕,名篇《獄中雜記》以大量的事實,栩栩如生的描寫,揭露了監獄中官吏貪贓枉法、壞人逍遙法外,無辜者負屈含冤的真相,抨擊了司法部門的罪惡與黑暗。

他的《左忠毅公逸事》記敘了明末東林黨成員左光斗生前的逸事,以史可法為陪襯,把左光斗以國事為重,不計較個人生死榮辱的可貴品質寫得慷慨激昂、情真動人。

在桐城派作家中,方苞的文章比較深刻,能反映復雜的生活和社會的真實面貌。

這個流派除了有明確的理論和一定的創作實績外,作家和追隨作家眾多,因此,在清代文壇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

他有室名惜抱軒,學者稱他為惜抱先生。

他少時家貧而體弱多病,學習刻苦。

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進士,歷任山東、湖南副考官。

《四庫全書》館開,任纂修員。

不久,請病假辭官還鄉,先后主講梅花、鐘山、紫陽等書院,達四十余年,所到之處,土子都以能入他門為榮幸。

他為了宣揚桐城派主張,使青年便于學習古文,選輯了《古文辭類纂》七十四卷,選文七百余篇。

這是現代流傳廣,影響較深的一部古文選本。

姚鼐少年時隨伯父姚范學習經學,以姚范好友劉大櫆為師,學習古文,深受其影響。

他發展了方苞、劉大櫆的理論,提出文章要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并重。

在學習方法上,主張多讀多做,要從摹仿到自我脫化。

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論體系,使這個派別真正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較大影響的作家。

由于生活經驗所限,他的散文內容較貧乏,偏重形式,寫景文章成就高。

作品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說》等。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

經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

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跡。

文章既再現了隆冬時節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贊頌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

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

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這一筆把山和水聯系起來了。

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

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

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

作者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

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給讀者留下了大量聯系,想象的余地。

第二段為第二部分,寫登山的路線和山巔觀晚照。

分三層。

從“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層,寫作者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

這層和主題關系不大,但必須交代,所以,作者作了簡括介紹。

寫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動身,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長城,來到泰安。

這次旅游路途遙遠,行程并非一日,作者卻用了不足30字作交代。

他選用了精確的詞語,用承前省略主語“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動作和地點,把旅程路線一氣貫下,簡練傳神。

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

“自”、“歷”、“穿”、“越”、“至于”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真是一字一圖,字精意工。

從“是月丁未”到“磴幾不可登”是第二層,寫登臨泰山的路線。

頭兩句干凈利索地交待了登山時間——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知府朱孝純;出發地點——南面的山腳。

關于登山過程,先總寫后分敘。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共級七千有余”三句,從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階石砌臺階,總寫了登山過程。

而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難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盡寓于此中了。

從“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開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線。

“中谷繞泰安城下”的“谷”為谷水。

姚鼐、朱孝純開始沿著中間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他們就到了山巔。

作者清楚地敘述了自己登山的具體路線,接著又敘說了古時的登山路線是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去,他走的不是這條路線,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線有異。

在寫古今不同登山路線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講變化。

寫自己登山,純寫路線,“始循”、“越”、“復循”、“遂至”等詞,十分明確,敘說很清楚。

寫古時路線時,把重點放在介紹有關的地理知識上;東邊山谷的路上有個天門,東邊山谷的水(“東谷者”)古時候叫天門溪水,今天所經過的中嶺以及到了山頂上凡是有高高山崖橫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稱為天門。

這些知識隨手帶出,非常自然,給讀者增加了地理知識,有確鑿可靠之長,無考據繁冗之感。

最后兩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朗了。

這兩句所見所感應貫串于整個登山過程中,作者在段末總提—句。

姚鼐乘風雪來泰安,乘風雪登泰山,真是樂而不知其苦。

這段余下的部分是第三層,寫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巔,看到青山上馱著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著南方的天空。

他們極目遠眺,只見夕陽照著城郭汶水,徂徠山,懸色美奶畫,而山間停留著的云霧像帶子一樣。

作者用最經濟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還有那“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寫出了泰山安祥、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作者寫景攝取了大自然的靈魂,達到神真,不愧為寫景的高手。

這夕照圖是第二部分的重點。

在日觀亭觀日出,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活動,所以單列一段,著力描寫。

第三段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寫在日觀亭所見的日出前后的景象。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

這時,大風刮起山上積雪撲打在臉上,亭子以東從山腳下起都是云霧彌漫著。

”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引入,接著寫日出。

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時間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極難狀寫。

作者能捕捉到急速變幻中的景色特點,依次寫出日出景象的絢麗多彩。

太陽出來前是,“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

”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

“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

“稍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

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

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蔬太陽的形體未現,光芒已可見。

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

天宇散綺鋪錦,一派燦爛奪目。

這滿天霞光的背景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足了勢。

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象丹砂一樣,下面有幌動著的紅光承托著。

有人說,這就是東海。

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

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筆細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日出后的景色,“回視日觀以西諸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是說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陽光照射,呈紅色,有的得不到陽光照射,現白色。

這兩種顏色錯雜相問。

所有的山峰都像彎著腰一樣。

作者用群山的外圍形象進一步開拓太陽這個中心形象,紅白雜間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遼闊境界,表現了太陽的效果。

群山“皆若僂”的想象里,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人向上。

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對比中所表現出來的豐富含義,也是作者所以要長途跋涉、頂風冒雪登臨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文章的最后兩段是第四部分,寫泰山的名勝古跡和景色特點。

前一段寫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為我國名山之首,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

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景圖。

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覽勝地,游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

關于石刻記得較多,作者說這一天(即觀日出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看見路上的各種石刻,都是從唐顯慶以來的,那些更古的碑石都模糊不清了。

另外一些比較偏僻不在路上的石碑,都來不及看。

在石碑部分的描寫中作者是以有限的露景寫出無限的藏景。

“慢失”概說了石碑的磨滅缺損,包含了種種不同情況和無盡的具體內容。

“僻不當道者”把無數石刻于不言中表達出來。

這些記敘言簡意豐,體現了桐城派的風格特點。

第四部分的后一段從作者游蹤所及,綜合敘述泰山景色的特點。

說泰山上多石頭,少泥土。

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的,圓的少。

山上雜樹少,松樹多,生長在石縫里,都是平頂松。

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痕跡。

靠近日觀亭幾里內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

這段文字,前幾句扣住“多”和“少”這組反義詞,寫出泰山的三多三少:多石,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

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的狀貌。

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

后幾句,以“無”字組成的短句,突出了泰山無瀑布,無鳥獸蹤跡與聲音,數里內無樹,只有冰封雪飄的深冬景象。

這一部分,以概述和歸納的寫法,寫出泰山的一些古跡和景色特點,這是對泰山全貌的必要補充。

作者工于結局,結句“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煞住全篇,收得似盡而不盡,給人留下的印象既是完整的又是大有回味的余地,讀者盡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補充體味此中境界,作藝術的再創造。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洋溢著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頌之情。

文中泰山那雄偉多姿的景色,美不勝言,使人心曠神怡,作者不顧條件惡劣,克服種種困難,登山一覽的高昂情緒也很感人。

在姚鼐筆下,隆冬時節風雪彌漫的泰山優美絢麗,毫無冷落蕭條之感,游覽者頂風冒雪,豪情滿紙,胸襟開闊,既無孤芳自賞的清高寄托,也沒有“獨釣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懷。

文章的基凋積極、樂觀、豪邁,使人讀了不僅能欣賞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領略一些人生的真諦。

古代游記散文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是很可貴的。

《登泰山記》的寫作技巧是高超的。

首先,結構“言有序”,章法嚴明。

全文由介紹泰山到記敘登泰山經過,進而描寫登泰山所見之景,圍繞泰山逐層推進,井然有序。

作者猶如一個訓練有素的導游,先向大家介紹游覽地點的概貌,使人對它有總印象,然后帶領大家登山觀景。

途中,說古道今,介紹有關地理知識,發表對泰山景色的看法。

全文除第一段以時間為順序外,以游者行蹤為線索,寫清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有條不紊,前后呼應,作者很好地實踐了“言有序”的寫作理論。

其次,文章剪裁得體,重點突出。

本文的重點是寫景。

介紹泰山,簡略處理,寫旅游情況,一筆帶過后,作者筆墨立即深入中心寫游覽泰山,很快展開了重點部分的記敘。

寫景的中心是寫觀日出,作者是如何突出這個全文的重點的呢

一是寫夕照圖和名勝古跡,惜墨如金,略作勾勒點染,對日出著墨較多,以示突出。

在寫幾樣景物中,詳略分明,安排合理。

二是在寫日出時,把從二十八日觀晚照后到二十九日的再度登山一段經過,一概略去不提,整個第三段純寫日出情況,非常鮮明突出。

本文在剪裁上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和桐城派的風格特點。

《登泰山記》的語言簡潔而形象。

全文450多字,寫盡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興,做到了篇無冗句,句無冗字。

全篇以短句為主,適當夾用長句,達到簡潔爽朗而不局促,明確形象卻不呆板。

作者用字精妙,狀物傳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兩句,寫泰山夕照,神形俱真。

前一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雪之厚,“負”字用得神奇,寫出了山有坡度、層次,遠望如人之脊梁。

積雪甚厚,山如不勝負重,寫出了積雪的深厚感。

“燭”字名詞動用,形象地寫出了雪光的晶瑩明亮。

“居霧若帶然”設喻頗新,把半山云霧寫活了。

“居”字寫出了山腰間的云霧不斷簇擁、流動而又基本凝聚成形的動態,使景物有生命地跳動于紙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泰山記 寫的好處

作者從地理環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的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筑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準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于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瓴。接著,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歷,交亂仔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雪”出發,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缺陪派而創造出有利條件。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余級,這用數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顛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顛,廣闊的視野中伏賀,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環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有沒有關于《登泰山記》的一次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整理阿?

[編輯本段]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亮拆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迷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里,都是遠山。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海。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孫磨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詩人,桐城人。人稱惜抱則鍵斗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又發展劉大?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清乾隆28年進士,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儒雅”。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

此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純游覽泰山之后所寫的一篇游記。作者重點描述日觀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過對山,水,雪,霧,日光,城廓的描寫,勾畫出一幅壯麗,幽美的山水畫,創設了一個奇妙的藝術境界。作者把對祖國山河贊美之情又擴展為對歷史的回顧,寫日觀峰附近的祠廟行宮,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幾筆,給讀者以高山,景奇,勝跡多的印象。此文脈絡清晰,繁簡適度,比喻巧妙,用詞確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潔”的特點。

[編輯本段]重要詞解

其陰,濟水東流。 陰(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陽(山的南面河的北面)

當其南北分者 當(在,正在)

自京師乘風雪 乘(趁著,引申為冒著)

道皆砌石為磴 為(作為)

其級七千有余 余(整數后表不定余數)

崖限當道者 當(占著,擋著)

及既上 及(等到……時)

蒼山負雪 負(背)

明燭天南 明(照亮)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漫(彌漫)

極天云一線異色 極(盡頭極點)云(云朵)異(奇特的,與眾不同的)

或得日或否 得(獲得)

其遠古刻盡漫失 遠(久遠,指時間漫長) 漫(不可辨認)

僻不當道者 當(面對對著)

皆不及往 及(趕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雜樹 少(數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長,長出)

世皆謂之天門云 云(句末語氣詞)

[編輯本段]有關字詞句

1.“陽”和“陰”

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這一句用了“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仆、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編輯本段] 寫作特點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編輯本段]內容和結構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個描寫重點。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賞析】

作者:肖旭

清代的散文和小說、戲劇相比,未免遜色,但也有大家,不乏佳作。清代散文流派不如明代繁多,最大流派“桐城派”。因這派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創始于清初,延續到清末,它有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論,主張學習《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古文,講究“義法”。所謂“義”,就是文章的思想內容。桐城派所提倡的思想內容,主要是儒家的一套封建倫理道德。所謂“法”,是指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雅潔。這套要求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寫作理論,使人容易執法遵循,所以有影響。在寫作實踐上,他們務求材料,語言簡明,以闡明中心為原則,文章風格是簡潔有余,生動鮮明不足。他們的創作取得一定成績,有一些好的作品為人傳誦。 (“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因“南山集”文字獄牽連被捕,關在刑部監獄。他目睹身受了監獄里的種種黑幕,名篇《獄中雜記》以大量的事實,栩栩如生的描寫,揭露了監獄中官吏貪贓枉法、壞人逍遙法外,無辜者負屈含冤的真相,抨擊了司法部門的罪惡與黑暗。他的《左忠毅公逸事》記敘了明末東林黨成員左光斗生前的逸事,以史可法為陪襯,把左光斗以國事為重,不計較個人生死榮辱的可貴品質寫得慷慨激昂、情真動人。在桐城派作家中,方苞的文章比較深刻,能反映復雜的生活和社會的真實面貌。這個流派除了有明確的理論和一定的創作實績外,作家和追隨作家眾多,因此,在清代文壇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他有室名惜抱軒,學者稱他為惜抱先生。他少時家貧而體弱多病,學習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進士,歷任山東、湖南副考官。 《四庫全書》館開,任纂修員。不久,請病假辭官還鄉,先后主講梅花、鐘山、紫陽等書院,達四十余年,所到之處,土子都以能入他門為榮幸。他為了宣揚桐城派主張,使青年便于學習古文,選輯了《古文辭類纂》七十四卷,選文七百余篇。這是現代流傳廣,影響較深的一部古文選本。

姚鼐少年時隨伯父姚范學習經學,以姚范好友劉大櫆為師,學習古文,深受其影響。他發展了方苞、劉大櫆的理論,提出文章要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并重。在學習方法上,主張多讀多做,要從摹仿到自我脫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論體系,使這個派別真正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較大影響的作家。由于生活經驗所限,他的散文內容較貧乏,偏重形式,寫景文章成就高。作品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說》等。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經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跡。文章既再現了隆冬時節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贊頌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這一筆把山和水聯系起來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作者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給讀者留下了大量聯系,想象的余地。

第二段為第二部分,寫登山的路線和山巔觀晚照。分三層。從“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層,寫作者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這層和主題關系不大,但必須交代,所以,作者作了簡括介紹。寫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動身,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長城,來到泰安。這次旅游路途遙遠,行程并非一日,作者卻用了不足30字作交代。他選用了精確的詞語,用承前省略主語“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動作和地點,把旅程路線一氣貫下,簡練傳神。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自”、“歷”、“穿”、“越”、“至于”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真是一字一圖,字精意工。

從“是月丁未”到“磴幾不可登”是第二層,寫登臨泰山的路線。頭兩句干凈利索地交待了登山時間——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知府朱孝純;出發地點——南面的山腳。關于登山過程,先總寫后分敘。“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共級七千有余”三句,從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階石砌臺階,總寫了登山過程。而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難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盡寓于此中了。

從“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開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線。“中谷繞泰安城下”的“谷”為谷水。姚鼐、朱孝純開始沿著中間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他們就到了山巔。作者清楚地敘述了自己登山的具體路線,接著又敘說了古時的登山路線是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去,他走的不是這條路線,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線有異。在寫古今不同登山路線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講變化。寫自己登山,純寫路線,“始循”、“越”、“復循”、“遂至”等詞,十分明確,敘說很清楚。寫古時路線時,把重點放在介紹有關的地理知識上;東邊山谷的路上有個天門,東邊山谷的水(“東谷者”)古時候叫天門溪水,今天所經過的中嶺以及到了山頂上凡是有高高山崖橫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稱為天門。這些知識隨手帶出,非常自然,給讀者增加了地理知識,有確鑿可靠之長,無考據繁冗之感。最后兩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朗了。這兩句所見所感應貫串于整個登山過程中,作者在段末總提—句。姚鼐乘風雪來泰安,乘風雪登泰山,真是樂而不知其苦。

這段余下的部分是第三層,寫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巔,看到青山上馱著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著南方的天空。他們極目遠眺,只見夕陽照著城郭汶水,徂徠山,懸色美奶畫,而山間停留著的云霧像帶子一樣。作者用最經濟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還有那“半山居霧若帶然”。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寫出了泰山安祥、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作者寫景攝取了大自然的靈魂,達到神真,不愧為寫景的高手。這夕照圖是第二部分的重點。

在日觀亭觀日出,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活動,所以單列一段,著力描寫。第三段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寫在日觀亭所見的日出前后的景象。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刮起山上積雪撲打在臉上,亭子以東從山腳下起都是云霧彌漫著。”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引入,接著寫日出。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時間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極難狀寫。作者能捕捉到急速變幻中的景色特點,依次寫出日出景象的絢麗多彩。

太陽出來前是,“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蔬太陽的形體未現,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天宇散綺鋪錦,一派燦爛奪目。這滿天霞光的背景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足了勢。

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象丹砂一樣,下面有幌動著的紅光承托著。有人說,這就是東海。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筆細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日出后的景色,“回視日觀以西諸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說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陽光照射,呈紅色,有的得不到陽光照射,現白色。這兩種顏色錯雜相問。所有的山峰都像彎著腰一樣。作者用群山的外圍形象進一步開拓太陽這個中心形象,紅白雜間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遼闊境界,表現了太陽的效果。群山“皆若僂”的想象里,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人向上。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對比中所表現出來的豐富含義,也是作者所以要長途跋涉、頂風冒雪登臨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文章的最后兩段是第四部分,寫泰山的名勝古跡和景色特點。前一段寫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為我國名山之首,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景圖。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覽勝地,游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關于石刻記得較多,作者說這一天(即觀日出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看見路上的各種石刻,都是從唐顯慶以來的,那些更古的碑石都模糊不清了。另外一些比較偏僻不在路上的石碑,都來不及看。在石碑部分的描寫中作者是以有限的露景寫出無限的藏景。“慢失”概說了石碑的磨滅缺損,包含了種種不同情況和無盡的具體內容。“僻不當道者”把無數石刻于不言中表達出來。這些記敘言簡意豐,體現了桐城派的風格特點。

第四部分的后一段從作者游蹤所及,綜合敘述泰山景色的特點。說泰山上多石頭,少泥土。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的,圓的少。山上雜樹少,松樹多,生長在石縫里,都是平頂松。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痕跡。靠近日觀亭幾里內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這段文字,前幾句扣住“多”和“少”這組反義詞,寫出泰山的三多三少:多石,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的狀貌。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后幾句,以“無”字組成的短句,突出了泰山無瀑布,無鳥獸蹤跡與聲音,數里內無樹,只有冰封雪飄的深冬景象。

這一部分,以概述和歸納的寫法,寫出泰山的一些古跡和景色特點,這是對泰山全貌的必要補充。作者工于結局,結句“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煞住全篇,收得似盡而不盡,給人留下的印象既是完整的又是大有回味的余地,讀者盡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補充體味此中境界,作藝術的再創造。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洋溢著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頌之情。文中泰山那雄偉多姿的景色,美不勝言,使人心曠神怡,作者不顧條件惡劣,克服種種困難,登山一覽的高昂情緒也很感人。在姚鼐筆下,隆冬時節風雪彌漫的泰山優美絢麗,毫無冷落蕭條之感,游覽者頂風冒雪,豪情滿紙,胸襟開闊,既無孤芳自賞的清高寄托,也沒有“獨釣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懷。文章的基凋積極、樂觀、豪邁,使人讀了不僅能欣賞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領略一些人生的真諦。古代游記散文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是很可貴的。

《登泰山記》的寫作技巧是高超的。

首先,結構“言有序”,章法嚴明。全文由介紹泰山到記敘登泰山經過,進而描寫登泰山所見之景,圍繞泰山逐層推進,井然有序。作者猶如一個訓練有素的導游,先向大家介紹游覽地點的概貌,使人對它有總印象,然后帶領大家登山觀景。途中,說古道今,介紹有關地理知識,發表對泰山景色的看法。全文除第一段以時間為順序外,以游者行蹤為線索,寫清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有條不紊,前后呼應,作者很好地實踐了“言有序”的寫作理論。

其次,文章剪裁得體,重點突出。本文的重點是寫景。介紹泰山,簡略處理,寫旅游情況,一筆帶過后,作者筆墨立即深入中心寫游覽泰山,很快展開了重點部分的記敘。寫景的中心是寫觀日出,作者是如何突出這個全文的重點的呢?一是寫夕照圖和名勝古跡,惜墨如金,略作勾勒點染,對日出著墨較多,以示突出。在寫幾樣景物中,詳略分明,安排合理。二是在寫日出時,把從二十八日觀晚照后到二十九日的再度登山一段經過,一概略去不提,整個第三段純寫日出情況,非常鮮明突出。本文在剪裁上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和桐城派的風格特點。

《登泰山記》的語言簡潔而形象。全文450多字,寫盡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興,做到了篇無冗句,句無冗字。全篇以短句為主,適當夾用長句,達到簡潔爽朗而不局促,明確形象卻不呆板。作者用字精妙,狀物傳神。“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兩句,寫泰山夕照,神形俱真。前一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雪之厚,“負”字用得神奇,寫出了山有坡度、層次,遠望如人之脊梁。積雪甚厚,山如不勝負重,寫出了積雪的深厚感。“燭”字名詞動用,形象地寫出了雪光的晶瑩明亮。“居霧若帶然”設喻頗新,把半山云霧寫活了。“居”字寫出了山腰間的云霧不斷簇擁、流動而又基本凝聚成形的動態,使景物有生命地跳動于紙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泰山記譯文 | 注釋 | 賞析

登泰山記 [清代]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爛扒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肆歷拿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高中古詩文,初中文言文,寫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我在干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

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4.戊申晦(晦,古義: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學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3.崖限當道者(限: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文章層次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經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跡。文章既再裂搭現了隆冬時節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贊頌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這一筆把山和水聯系起來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

內容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紹泰山及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二段):寫登泰山的經過。這部分先敘述從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著寫登山過程,再寫到達山頂時所見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三段):寫觀日出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紹泰山的古跡(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見泰山的冬季景色。。

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全文共有五段。

文章特點

1.“陽”和“陰” 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這一句用了“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仆、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寫作特點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賞析

東岳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僅排第三位。學者王克煜認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岳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

”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岳之尊,與它在歷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后來,歷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歷代帝王鐘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光優美的山。

關于登泰山記剪裁好在哪里和登泰山記劃分段落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33060.html

分享給朋友:

“登泰山記剪裁好在哪里 登泰山記劃分段落” 的相關文章

岱宗夫如何的如何翻譯(岱宗夫如何翻譯成現代文)

岱宗夫如何的如何翻譯(岱宗夫如何翻譯成現代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岱宗夫如何的如何翻譯,以及岱宗夫如何翻譯成現代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岱宗夫如何全詩翻譯 岱宗夫如何全詩翻譯如下:望岳(岱宗夫如何)原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

軍行詩有哪些(什么軍行古詩)

軍行詩有哪些(什么軍行古詩)

很多朋友對于軍行詩有哪些和什么軍行古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國慶節的軍行的古詩。 詩  1、《慶祝國慶64周年》禮炮聲聲震天下,五星紅旗似彩霞。光輝歷程世矚目,神州大地遍地花。改革開放揚起帆,祖國躍上千里馬。今日再展戰洪圖,燦爛前景世人夸。視如今,...

王維寫古詩有哪些(王維寫了的古詩有哪些)

王維寫古詩有哪些(王維寫了的古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維寫古詩有哪些,以及王維寫了的古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維都寫了哪些詩 1. 《山中》- 王維 - 唐代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王維 - 唐代3. 《畫》- 王...

登泰山記有哪些名句(登泰山記短句)

登泰山記有哪些名句(登泰山記短句)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登泰山記有哪些名句,以及登泰山記短句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五人墓碑記,登泰山記名句 故世必有非常之變,然后乃有非常之謀 這句里"非常之謀"是個成語,很容易考到。 登泰山記的"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描寫俯瞰的景色,很經典的...

李白寫過哪些寫山的古詩詞(李白寫山的古詩有哪些)

李白寫過哪些寫山的古詩詞(李白寫山的古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白寫過哪些寫山的古詩詞,以及李白寫山的古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李白寫的山水的詩句 1.李白寫山水的詩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2、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

帶龍字的詩句有哪些(帶龍字的古詩句)

帶龍字的詩句有哪些(帶龍字的古詩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帶龍字的詩句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帶龍字的古詩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帶龍的詩句 帶龍的詩句如下: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青玉案》)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

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集)

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集)

很多朋友對于黃庭堅有多少首詩和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黃庭堅著名詩句有哪些? 1)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 黃庭堅《寄黃幾復》當年春風下觀賞桃李共飲美酒,如今江湖落魄,一別已是十年,常對著孤燈聽著秋雨思念著你。2)落木...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朗讀)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朗讀)

很多朋友對于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和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朗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摸魚兒(又名雁丘詞) 作者:元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多少游春意(春游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多少游春意(春游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多少游春意,以及春游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清照的清明詩詞 1. 李清照關于清明的詩句 李清照關于清明的詩句 1. 李清照寫的關于清明的詩句,張志和寫的關于春天到了,桃花芬芳的 李清照關于清...

李白的詠物詩有哪些(李白的詠物詩有哪些詩)

李白的詠物詩有哪些(李白的詠物詩有哪些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的詠物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白的詠物詩有哪些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李白寫的的詠物詩!!! 要很短的哦!! 最好是五字四句的!! 最好有兩首!!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