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詩怎么樣(曹植的詩好在哪里)
三國詩人曹植詩歌的特色
曹植字子建,是 三國 時期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那么曹植的詩歌特色是什么?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曹植的詩歌特色是什么,希望對你有幫助!
曹植詩歌的藝術特色
曹植字子建,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曾經被封為陳王,所以后人也稱之為陳思王。在魏晉建安 文化 中,曹植是中流砥柱,也是建安文化的代表,其保留下來的作品也是最多的,后世評價極其高,鐘嶸稱他為“建安之杰”。
曹植本來的命運也許沒那么差,也許他可以改寫魏晉的 歷史 。因為他和他的二哥爭奪世子之位的時候由于自己過度地放蕩不羈,導致曹操逐漸對他失望,最終與世子之位失之交臂,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曹植的作品現存有八十余首,其中辭賦和散文占據了一半。他的作品風格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由于還沒有無緣世子之位,深受曹操寵愛,所以那時起他的作品積極向上,樂觀激昂,很有浪漫情調,加上曾幾次隨曹操出征,所以胸懷甚是開闊,如其作品《白馬篇》,詩中少年意氣風發,很是得意,充滿著豪邁的男子氣概。后期自己失寵,曹操死后,曹丕繼位,曹植的境地很是悲慘,他的作品中常常帶有對自己命運、對曹丕的怨恨,抒發自己碌碌無為悲苦無奈的心情。
總體而言,曹植的作品的藝術特色主要有三點,第一便是他的詩歌抒情很強烈,很有個性,曹植詩中很多都是樂府詩歌,加入了更多的個人感情。第二便詩他的作品在結構對仗特別工整,并且常常用主觀的感情開頭渲染氣氛,為詩歌營造氛圍。第三便詩曹植極其注重對對文字的錘煉,很是精辟。
曹植七步詩是什么
曹植的《七步詩》是中國古代最為短小的詩之一,作為曹植在太子之爭失敗后,曹丕登上王位后,還是對曹植不放心,覺得曹植還會覬覦自己的王位,便找機會除掉曹植。
史上有 故事 傳說 曹操入棺時,曹植因為喝酒忘記了時間,曹丕便抓住這個機會要殺曹植,而這時候曹丕的母親卞氏為曹植求情,曹丕就賣了個面子給他母親。曹丕讓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否則就要處死曹植。曹植臨危不亂作下傳世名篇《七步詩》。詩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曹丕對自己的殘害與緊追不舍,曹丕聽后,也覺得自己對曹植逼迫地太狠,心中慚愧便免去曹植的死罪。
一首小小的七步詩,卻暗藏無限的殺機,體現當時權勢斗爭的激烈和殘酷。全詩語言淺顯易懂,無需多加的解釋便道出了“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的深刻含義。又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曹植在當時的時勢下是何等地凄涼和無奈,曾經被自己父王曹操所喜愛的文采,今日竟成了保命的殺手锏,不知曹植心中是何種感想。雖然曹植的《七步詩》暫時讓曹植逃過一劫,但是曹植日后的日子并沒有多好過,曹丕及其后代依然對曹植懷有深深的猜忌,常常給曹植施加壓力,最終導致曹植憂郁而死。
曹植的這首《七步詩》不像他早期的作品那樣處處充滿著激情樂觀和浪漫,而是表達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和對這些矛盾所引起的悲憤與無奈。
曹植簡介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第三個兒子。生前曾任陳王因為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同時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植的詩筆力雄健,其散文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南朝的薛靈蕓評價曹植 天下 才有第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可見其文學修養之高。
曹植從小便極其聰慧,才氣逼人,十歲出頭便能誦讀《詩經》|《論語》等辭賦,思路敏捷的他每次在曹操的面前都能對答如流,脫口成章,所以深得曹操的喜愛。加上曹植為人坦率 自然 ,不追求華麗,這更是讓曹操對曹植偏愛幾分。公元206年,15的曹植便隨從曹操第一次出征討伐海賊。此后便經常隨曹操出征,像曹植的《求自試表》、《白馬篇》就是記敘了他出征的事。
雖然曹操十分喜歡曹操,幾次想立曹植為太子,但是在后期和他的哥哥曹丕的爭奪太子之位的過程中,由于曹植過于放縱自己加上曹丕又工于心計,曹丕和曹操打起感情牌,導致曹操對曹植逐漸喪失信心,最終曹操對曹植失去信心,立了曹丕為太子。
但是作為文人,曹植精通詩歌、 書法 、音樂、 圍棋 ,是當時的文學領袖,為當時的建安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代表作有《白馬篇》、《洛神賦》、《七哀詩》、《飛龍篇》等等,和曹操、曹丕并稱“三曹”。
猜你喜歡:
1. 三國曹操的詩詞有哪些
2. 曹植是怎么死的
3. 曹植的老婆兒子是誰
曹植的詩有什么特色?
一、慷慨任氣骨氣奇高
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劉勰如是評說:"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并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在同也。"(1)由此看來,"慷慨""任氣"乃建安文人普遍共有的風格特征。而鐘嶸《詩品》評曹植的詩"骨氣奇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詩中尤其突出地表現著這股"慷慨"、"骨氣"。其詩作的"慷慨"、"骨氣"具體體現在:
(一)感時傷亂、悲憫民生的"憂生之嗟"。建安作家生逢亂世,飽經流離,他們或半生戎馬,或歷經憂患,對生活感觸多,體驗深,因而,感時傷亂同情人民疾苦成為建安詩作"慷慨之音"的共同內容。曹植"生乎亂,長乎軍",也曾隨父南征北戰,直至建安九年,曹操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占據鄴城為根據地,曹植才過上了安定優裕的生活。可以說,曹植對當時喪亂現實有所了解。《送應氏》就是詩人筆下感時傷亂的力作。詩中描繪了戰亂給社會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悲憫之情。
"憂生之嗟"表現為對生命的憂懼和對內心苦悲的嗟嘆:"人生一世間,忽若風吹塵"(《薤露行》),"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日希"(《贈白馬王彪》)。像大多數建安詩人一樣,曹植希望通過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而"譬如朝露"般短促的生命,尤其是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時時折磨著詩人敏感的心靈,更加激發了詩人對功名的追求;歷經生活的磨難,詩人陷入深深的苦悶、悲哀、憂懼、憤懣之中。特別是建安25年曹操死后,曹植一直受到曹丕父子的打擊和迫害,曹植時刻感到"身輕于鴻毛,謗重于泰山"(《黃初六年令》),終日提心吊膽,憂懼生命。生活境遇的巨變直接影響了詩人的創作風格。曹植詩也從前期的樂觀開朗、豪放俊逸變為后期的隱曲深沉、哀怨憂憤,然而那種"慷慨""任氣"的風骨卻始終充溢侵人。
曹植后期詩作更多地運用比興手法,間接形象地抒寫內心的苦悶悲憤,因而顯得隱曲深沉。如《吁嗟篇》以飛篷比喻自己遷徙飄蕩的生活,《七步詩》用豆箕煎比喻骨肉相殘;《種葛南山下》、《攬衣出中閨》等,以怨女思婦的口吻托物諷喻,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幽怨、憤激、無奈。"孤魂翔故城,靈樞寄京師。存者忽復過,亡歿身自衰"(《贈白馬王彪》),面對骨肉相殘,生離死別,詩人則悲懼憂憤,感情的激流似噴泉直涌而上。"自顧非金石,咄咄令心悲"、"倉猝骨肉情,能不懷苦辛?"(《贈白馬王彪》)艱險的經歷、復雜的心態,更加重了詩作的沉郁之氣。故而曹植后期詩作更多"憂生之嗟"和憤激不平之氣。
(二)建功立業、執著追求的"慷慨之音"。連年的戰亂帶來社會亂極思治的普遍要求,"建不世之業,留金石之功"成為"那個時代文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3),而曹植對功名的追求尤甚。曹植一生忠愛君父,憂國憂民,胸懷大志--"戮力上國,流惠下民"(《與楊德祖書》);又因曹植從小受父親曹操雄才大略的影響,早年就發下"皇佐揚天惠,四海交無兵"(《贈丁儀王粲》)的宏愿。曹植雖然文學才能卓越,但卻不甘心僅做一位文學家。"他的第一志愿是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立'經國之大業'。其次是在學說上有所貢獻,'成一家之言',最后才是做一個文學家,'以翰墨為功績,辭賦為君子'"(4)。因而,傾吐詩人建功立業的遠大理想和昂揚奮發的豪情,成為曹植前期詩作的重要內容。《白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詩中塑造了一位英姿颯爽、武藝精湛、視死如歸的游俠少年形象。在這個理想的人物形象身上,傾注了詩人"立功立事,盡力為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六十三)的素志,詩中洋溢著任情使氣的豪俠之氣。讀完全詩,掩卷凝思,你是否直覺一股浩然之氣撲面盈懷,令人振奮?你是否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愛國激情蕩氣回腸,催人奮發向上?"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曹丕《典論·論文》),曹植早期詩作中涌動著的"氣"就是這種陽剛之氣、浩然正氣,他的"慷慨"是積極的、煥發的、昂揚的,這也正是構成曹植詩的"骨氣"。后人推重的"建安風骨"指的就是這種精神。
"曹植后期的詩是他痛苦生活培育出來的,因此更多慷慨之音。"(5)雖屢遭迫害,曹植并未頹喪,"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名"(《與楊德祖書》)的遠大理想始終未變;雖憂讒畏譏,然"更多慷慨之音",而"骨氣奇高。"最能代表其平生志業理想的詩篇,當是他作于明帝太和年間的樂府詩《薤露篇》:"愿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孔氏刪詩書,王業璨已分。騁我逕寸翰,流藻垂華芬。"當時曹植已屆中年,經歷了種種人生變故,從翩翩佳公子變為了郁郁不得志的待罪藩王,因此,詩中表現的思想追求,尤能反映詩人終身堅持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同時,更充分表現了曹植愿輔佐明君,建立功業,以實現"三不朽"境界的才志抱負。雖處憂患之中,曹植對于功業、榮名的追求卻是執著的。他繼承了屈原堅持理想、繾綣忠懷、至死不渝的執著精神。"......惟陳王處骨肉之變,發忠愛之忱,既憫漢亡,又傷魏亂,感物指事,欲語復咽,其本原已與《騷》合"(6)正是說明這一點。
曹植后期的詩作在隱曲地傾訴壯志難酬的苦悶、郁憤之時,亦貫穿著"慷慨不群"憤激不平之氣。"愿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難。"(《雜詩》)在隱曲的表白心跡的同時透著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涼氣韻,創造了一種凄涼、悲壯的"骨氣"。正如人所評,"(植)在壓迫之下并不頹廢,不放棄英雄事業的理想,始終意氣慷慨,所以他的詩感情強烈,精神煥發,骨氣奇高。"(7)
二、以情緯文辭采華茂
曹植有很深的古典文學修養,又有進步的文學觀念,"街談巷說必有可樂,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與楊德祖書》)。是曹植,將質樸無華的樂府民歌發展成為"辭采華茂"的文人五言詩。主要表現在:
(一)由敘事轉而抒情,拓展了五言詩的題材。樂府民歌,以敘事見長。建安詩人在繼承了其敘事為主的特點的同時,兼而抒情,這種特色在曹植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首先,曹植詩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抒情性。不論寫什么內容,讀者都能從中看到詩人獨特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我"。他早期抒發豪情壯志的《白馬篇》、《薤露篇》,使人感到他的振奮、開朗、自信;其描寫怨女、棄婦的《七哀詩》《美女篇》,讓人領略了他內心的苦悶、憂怨;而揭露現實、反抗迫害的《贈白馬王彪》、《泰山梁甫行》等,則使人感覺到他的積郁、憂懼、怨艾、憤懣。他的后期詩作感情尤為強烈,有的哀怨纏綿,有的悲憤激昂,正因為他是"有意為文",有意識地進行詩歌創作,從而大大增強了文人五言詩的感人力量。
其次,曹植拓展了五言詩的題材范圍,更充分地展示詩人復雜的愛憎感情。如:同是拈取征夫思婦這一題材,《雜詩》(微陰翳陽景)因物起興,喚起了詩人對役夫長年不歸、男女曠怨的聯想,便直抒惻愴之情;《雜詩》(西北有織女)塑造了煩惱總萃的思婦形象,從細膩的雕鏤中,曲折地傳達思婦婉孌的柔情、紛亂的愁思和無盡的寂寞哀怨;《門有萬里客》則用粗放的線條,勾勒仆仆風塵不得寧居的征夫情態。因作者長期遷播,生活困苦,與征夫感受統一,情感滲透融合,故詩人不再借助隱喻比擬,而直接使用精煉而性格化的語言,表達征夫憤怨的情緒,從而顯示了詩人潛藏于心的反抗力量。
(二)"由質樸而華美",使五言詩詞采并茂,文質相稱。漢樂府民歌語言古樸質直,建安詩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曹植的詩則在保持其樸素自然特點的基礎上,對語言進行了加工、提煉,使其詩表現出語言洗煉、詞采華美的特色。
曹植詩講究詞采和對仗,注意煉字和聲色,"以最洗練最精彩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飛觀百余尺,臨牖御木需軒,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雜詩》)。激昂豪邁的語言,表現著詩人悲壯凌厲之氣慨。"人皆棄舊愛,君豈若平生。寄松為女蘿,依人如浮萍。"(《閨情》),惻愴委婉的細語,傾吐著內心的哀怨。"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地。"(《公宴詩》)。綺麗的語言,繪出西園絢爛的秋色,而"被"字與"冒"字把茂密的物象形容到極致,且對偶精工,置之于唐人律體也并不遜色。
曹植詩還非常講究韻律,增進了詩歌語言的和諧。比如:"朝游北海岸,夕宿瀟湘氵止"(《雜詩》),"孤魂翔故城,靈柩寄京師"(《贈白馬王彪》)等詩句,平仄協調,音調鏗鏘,讀來適口,聽之忘倦,為五言詩聲律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曹植詩中還常常使用雙聲疊韻的復音調,如"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美女篇》)、"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七哀》)等詩句,正是"冉冉"、"翩翩"、"徘徊"等疊韻詞語的使用,使曹植詩音調諧和、"文才富艷"(8),由此亦見曹植詩在"修詞"、"煉字"方面的功夫。
(三)講究寫作技巧,豐富了五言詩的藝術表現力。"陳思極工起調"(9)。曹植詩善于托物起興,往往在一首詩的起首兩句,便突出和渲染氣氛,使讀者一開始便感覺到詩人的感情基調。這當歸于曹植鍛煉警句的功夫。如:《野田黃雀行》起句用"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來渲染環境的險惡;"八方有異氣,千里殊風雨",《泰山梁甫行》起句描述各地氣候不同,烘托濱海人民生活的痛苦,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果。
曹植詩還大量運用比喻、夸張、象征、襯托等寫作技巧,大大增強了文人五言詩的藝術表現力。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鐘嶸評價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是相當中肯的、恰切的。也正因為此,曹植才無愧于"建安之杰"的稱譽。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曹植,樂府五言詩才真正走上雅化的道路,并呈現出日后詩歌鼎盛的氣象。
曹植詩詞的評價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后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族王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后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還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對于后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贊許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操 曹植 曹丕怎樣的詩文風格
1、曹操
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
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并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
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挽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2、曹植
曹植的創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后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
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3、曹丕
曹丕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致,回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個中能手。
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寫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烏桓期間,采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從“思婦”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末年戰亂流離的現狀,表達出被迫分離的男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
全詩用詞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曹丕的一些為后人稱道的作品都在擔任五官中郎將至魏太子期間所作,他的詩歌細膩清越,纏綿悱惻。
擴展資料: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漢沛國譙(今亳州)人曹操組建青州兵,挾持漢獻帝,統一北方,社會有了比較安定的環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學修養,由于他們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
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后人合稱之為“三曹”。
在當時建都的鄴城(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詩、賦、文創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并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
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曹
曹植的詩怎么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曹植的詩好在哪里、曹植的詩怎么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