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故事有哪些 王安石的故事和名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安石的故事有哪些,以及王安石的故事和名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v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拗相公
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事。王安石告老還鄉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并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游山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后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樸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沒準備。蕭公子心里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搜擾的肉,上飯后,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不邇聲色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世磨旦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錘百煉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后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后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后才確定為綠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囚首喪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裳骯臟,須發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眾所周知。蘇洵曾經描述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慶歷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任揚州知府,王安石為簽判,成了韓琦的幕僚。王安石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可荒廢讀書。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說韓公不能知我,后來韓琦才發現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王安石的典故
《王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
第二天,晌寬伍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
菜肴都沒準備。蕭公子心里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巧蔽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餅拿過來自己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選自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
【王安石的品質】
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宴或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
【啟示】
做人應當作風簡樸,勤儉節約
王安石的謙卑故事有哪些?
《荊公退居金陵》翻譯
王安石退居到金陵。有一天,他頭裹一塊布,拄著手杖,在獨自游覽山寺,路上遇見幾個人在那里高談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便坐在他們旁邊聽他們道,沒人注意到他。好久,有一個人問他說道:“你竟然懂得文書?”王安石只是點了頭,人家再問他姓名時,王安石拱拱手回答道:“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羞愧的培告敗低著頭離開。
《荊公退居金陵》原文
王安石退居金陵。一日,頭幅巾手拄杖,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辯說紛紜。公坐其下,人莫之顧。良久,有一客徐問公,曰:“亦知書否?”公頷之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俯而去。
原文注釋
王荊公介甫:王安石,字介甫,封荊國友改公。退處金陵:退居金陵。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幅巾:頭上用一塊絹遮裹。杖屨:穿麻鞋拄杖行走。唯唯:含糊。
啟示
王安石雖然學富五車,但是他依然保持著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態度,不失大家風范,讓人由衷敬佩。
大海廣大而處于低位,所以才配顫能海納百川,成其大;人謙卑而恭敬待人,所以才能取長補短,成其強。很多事實也證明,只有做到謙虛謹慎,才能聽進別人的不同意見和建議,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和判斷,使事業走向成功。反之,則容易犯錯誤,受到挫折。
王安石有哪些故事(簡寫)
1、王安石改詩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首詩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鎮江對岸的瓜洲時所作,寫好后很快就流傳開來,不少人為這首短小精悍、生動形象的詩擊節賞嘆。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綠”字,將形容詞用作動詞,把春天來到時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機極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畫出來,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極其傳神、富有動感的圖畫,把人們帶進了美妙的藝術境界。
后來見此首詩的草稿,發現總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處進行過修改,其中那個最為人稱道的“綠”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來在一旁寫了“不好”兩字,又改“到”為“過”。
大概是覺得“過”仍嫌死板,復又改為“入”字,但“入”字顯然也不稱心,又再次被改為“滿”字,“滿”字當然沒有“綠”字好,最后還是被改掉了。可以想見,在這張涂得亂七八糟的詩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
2、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并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
后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3、點金成鐵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詩人以“噪”襯“靜”,益顯其靜,用“鳴”托“幽”,逾顯其幽,這兩句詩把靜景寫活了。
但王安石看后,卻不以為然,大筆一揮,改為“一蟬不噪林逾靜,一鳥不鳴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把詩句改得韻味全無,無怪乎當時的詩人黃庭堅訕笑他“點金成鐵”。
4、亂改明月詩
廣東有個秀才寫的詩:“彩蝶雙起舞,蟬蟲樹上鳴。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點頭稱贊;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來:“明月”怎么會叫,“黃犬”豈能臥于花心,必然是少年學子亂彈琴。
于是,進屋把這兩句改成“搭襪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自以為改得好,既用了原韻又切合實際,同時詩味又比較濃。
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迫辭去宰相職務。真是無官一身輕,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來到潮州,偶然同當地的一位老秀才談起這件事。老秀才捻須笑笑說:“大人有所不知,在我們這一帶,有種小鳥叫明月鳥,常在夜晚鳴叫。
又有一種小蟲,色黃,形體依稀若犬,民眾習慣稱它叫黃犬蟲,夜晚喜歡蜷息在花心里。”說得安石面紅耳赤。
王安石感到內疚,想起幾年前亂改那位秀才寫的“明月詩”,完全是因為自己無知而鑄成的稿物失誤。后來,王安石還專程拜訪了那位秀才,并當面表示了歉意。
5、王、蘇書童斗詩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光無限,蘇軾攜書童前來泰山游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佑廟前。佑廟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軾與書童隨人流進了鋪廟,觀賞碑林。
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不俗之人,蘇軾仔細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蘇軾連忙招呼:“王大人,怎么這么巧,你也來游泰山?”
王安石見是蘇軾,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光,鋪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軾急忙辯解:“哪里話,能與王大人同游佑廟碑林,實乃知敬激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后:“這是書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輕人,說:“我的書童學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智打招呼,誰知學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看了學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拋豈肯罷休,脫口接道:“軾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斗嘴,王安石插話說:“學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軾前傾啊!”蘇軾“囑”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說完,王安石與蘇軾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王安石的故事50字?
王安石年輕的時候歷任各處地方官,官聲和政治資本一直在增長,卻多次放棄入職中央的機會,所謂官聲滿九州,偏不入京華。他是一個有大抱負的人,在地方歷練,了解了很多民間疾苦和政策落實的實際情況,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改革措施。
他在等一個機會。
他在地方官任職的時候,前途一片光明,內心充滿了改革的希望,熱情高漲,年輕無懼。
等到范仲淹去世,司馬光年邁,歐陽野梁遲修在四處尋找接班人的時候,王安石知道機會來了頌李,他自請入朝,直接面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
時過境遷,王安石的渣塵政治理想,遭受到嚴重了打擊,同時還被同黨背叛,處于挫折迷茫之中。
退隱之后,他寫一些小詩抒發情感,被世人稱作“半山體”,是宋朝風格意象最像唐詩的流派,成為了宋詩的最高峰。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