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左溪記用了哪些表達方式 古文左溪記用了哪些表達方式的句子
今天給各位分享古文左溪記用了哪些表達方式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古文左溪記用了哪些表達方式的句子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文言文《左溪記》
【原文】
道州城西百馀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3〕,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4〕,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6〕;在人間〔7 〕,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 選自《四部叢刊》本《元次山集》
【作者小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少時不羈,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于元德秀。天寶十二年( 753 )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里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罷還京師,卒贈禮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得到皇帝許可。又 “ 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 ” ,召還流民一萬多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于質樸,文采稍遜。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
【題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泉清石奇,草木蔥郁,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銘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并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于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 “ 右溪 ”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后來的人知道。
【注釋】
〔1〕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2〕營溪:河流名,發源于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3〕攲( qí 欺)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4〕休木:一本作 “ 佳木 ” 。休,美好。〔5〕陰:樹蔭。蔭:遮蓋。〔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7〕人間:與前文 “ 山野 ” 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8〕靜者:喜歡清靜的人。〔9〕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后改為道州。已,通 “ 以 ” 。〔10〕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這里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南: 悉: 名:
2.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
3.文中作者在開頭先對石溪作簡單概括后,就集中筆力寫石容水態。石是“ ”,水是“ ”。(用原文回答)
4.本文中寫水的句子與《醉翁亭記》中寫“釀泉”的“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相比,有那些異同?
相同點:...............................................。
不同點:本文偏重于寫水的...................。
《醉翁亭記》偏重于寫水的...................。
5.從道州建州以來,古溪一直無人愛賞,有如明珠落在暗處。作者為之“徘徊”,為之“悵然”,作者感嘆的僅僅是勝地長期寂寞未被人賞識嗎?
愛溪記文言文
1. 文言文《左溪記》
【原文】
道州城西百馀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3〕,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4〕,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6〕;在人間〔7 〕,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 選自《四部叢刊》本《元次山集》
【作者小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少時不羈,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于元德秀。天寶十二年( 753 )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里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罷還京師,卒贈禮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得到皇帝許可。又 “ 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 ” ,召還流民一萬多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于質樸,文采稍遜。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
【題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泉清石奇,草木蔥郁,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銘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并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于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 “ 右溪 ”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后來的人知道。
【注釋】
〔1〕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2〕營溪:河流名,發源于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3〕攲( qí 欺)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4〕休木:一本作 “ 佳木 ” 。休,美好。〔5〕陰:樹蔭。蔭:遮蓋。〔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7〕人間:與前文 “ 山野 ” 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8〕靜者:喜歡清靜的人。〔9〕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后改為道州。已,通 “ 以 ” 。〔10〕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這里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南: 悉: 名:
2.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
3.文中作者在開頭先對石溪作簡單概括后,就集中筆力寫石容水態。石是“ ”,水是“ ”。(用原文回答)
4.本文中寫水的句子與《醉翁亭記》中寫“釀泉”的“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相比,有那些異同?
相同點:。。。。。。。。。。。。。。。..。
不同點:本文偏重于寫水的。。。。。。.。
《醉翁亭記》偏重于寫水的。。。。。。.。
5.從道州建州以來,古溪一直無人愛賞,有如明珠落在暗處。作者為之“徘徊”,為之“悵然”,作者感嘆的僅僅是勝地長期寂寞未被人賞識嗎?
2. 石溪記原文及譯文
應該是右溪記吧
右溪記 元結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 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譯: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并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于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右溪”。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后來的人知道。
3. 文言文 譯文
是《右溪記》吧,下面的合適嗎》?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并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于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右溪”。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后來的人知道
4. 文言文《左溪記》
。
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作者為之“徘徊”,為之“悵然”;在人間,環境十分優美。
元結任道州刺史時,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古溪一直無人愛賞,有如明珠落在暗處..。 【注釋】 〔1〕道州;植松與桂,兼之香草〔10〕,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靜者之林亭。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遷監察御史里行。
水抵兩岸,悉皆怪石.從道州建州以來,指有居民的地方.。5..。
已,后改為道州,全都是怪石!于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受到人民的愛戴,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 “ 右溪 ” 。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后來的人知道。休..。
南..。〔7〕人間。
以討史思明有功,多年生草本植物: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2〕營溪:河流名,發源于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
〔6〕逸民退士.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通 “ 以 ” 。〔10〕香草,得到皇帝許可。
又 “ 為民營舍給田:與前文 “ 山野 ” 對稱。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
.。〔3〕攲( qí 欺)嵌盤屈:傾斜嵌疊..。
【題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
—— 選自《四部叢刊》本《元次山集》 【作者小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
少時不羈,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可為都邑之勝境,可為都邑之勝境..,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
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洄懸激注。
休木異竹〔4〕,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
石是“ ”,水是“ ”。(用原文回答)4.本文中寫水的句子與《醉翁亭記》中寫“釀泉”的“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相比,有那些異同?相同點:: 悉。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
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卒贈禮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
.,這里泉清石奇,草木蔥郁,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以裨形勝。
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曲折盤旋的樣子.。不同點:本文偏重于寫水的。
天寶十二年( 753 )舉進士,攲嵌盤屈〔3〕,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于元德秀.。《醉翁亭記》偏重于寫水的,無人賞愛;徘徊溪上,不可名狀。
清流觸石,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這里也可指芬香的花草..:即香茅..。
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免徭役 ” ,召還流民一萬多人..。〔8〕靜者..,又進水部員外郎..,美好。
〔5〕陰。〔4〕休木。
3.文中作者在開頭先對石溪作簡單概括后,就集中筆力寫石容水態,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
.,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銘文,取名右溪..,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6〕..;在人間〔7 〕。.:一本作 “ 佳木 ” 。
.,建造了亭閣..:退居山林的隱士..,又種植了松樹、桂樹: 名:2,并入營溪。溪水兩岸。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喜歡清靜的人。〔9〕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樹蔭。
蔭:遮蓋,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安史之亂中,純真自然。
唯過于質樸,文采稍遜。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
罷還京師,攝監察御史【原文】 道州城西百馀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
5. 愚溪詩序文言文翻譯
灌水的北面有一條小溪,往東流入瀟水。有人說,過去有個姓冉的住在這里,所以把這條溪水叫做冉溪。還有人說,溪水可以用來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貶到瀟水。我喜愛這條溪水,沿著它走了二三里,發現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就在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這條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沒人能定下來,當地的居民還在爭論不休,看來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買了個小丘,叫做愚丘。從愚丘往東北走六十步,發現一處泉水,又買下來作為積蓄,稱它為愚泉。愚泉共有六個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彎彎曲曲向南流去,經過的地方就稱作愚溝。于是運土堆石,堵住狹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東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島。美好的樹木和奇異的巖石參差錯落。這些都是山水中瑰麗的景色,因為我的緣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們。 水是聰明人所喜愛的。可現在這條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沒,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來灌溉。又險峻湍急,有很多淺灘和石頭,大船進不去;幽深淺狹,蛟龍又不屑于此,不能興起云和雨,對世人沒有什么好處,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來稱呼它,也是可以的。 寧武子“在國家動亂時就顯得很愚蠢”,是聰明人故意裝糊涂。顏子“從來不提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現得很愚笨。他們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時卻做出與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沒有像我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誰也不能和我爭這條溪水,我有給它命名的專利。 溪水雖然對世人沒有什么好處,可它卻能夠映照萬物,清秀明澈,能發出金石般的響聲,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顏開,對它眷戀愛慕不忍離去。我雖然不合世俗,也還能稍用文章來安慰自己,用文筆自由驅使萬物,創造出一個稱心滿意的審美境界,世間萬象沒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筆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辭歌唱愚溪,覺得茫茫然沒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樣的歸宿,超越天地塵世,融入玄虛靜寂之中,而寂寞清靜之中沒有誰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詩》,記在溪石上。
哥們,是不是這一段?直接查百科來得快。
6. 元結 的《右溪記》的譯文
這是與朱元思書的翻譯風停了,江面上的煙霧都消散盡凈,天與遠山都顯現著同樣的顏色。
(我乘船)隨水流漂浮游蕩,隨心所欲地隨船所致,欣賞景色。從富陽到桐廬,大約一百里左右,其間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江底游動的魚兒和細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
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借著山勢,競爭著向上,相互比高遠;(群山)互相競爭著高聳筆直的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無數的山峰。
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清越的泉聲。美麗的百鳥相互鳴叫,唱出和諧動聽的的嚶嚶聲。
蟬兒長時間地叫個不停,猿猴也長時間地啼個不斷。那些像老鷹飛到天上一樣(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見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忙于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橫斜的樹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相交掩映,有時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
7. 右溪記譯文(急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
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并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
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于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
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 “ 右溪 ”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后來的人知道。
8. 文言文右溪記習題及答案
閱讀文言文《右溪記》,完成22~26題。
(12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
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2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2分)①垂陰相蔭( ) ②乃疏鑿蕪穢( ) 23、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清流觸石,洄懸激注。
24、下面有關本文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則可為都邑之勝境”和“為溪在州右”兩句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B.因為右溪佳景無人賞愛,所以作者對它進行修葺與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記敘,介紹了小溪的位置、環境和特點。后一部分都是議論,通過對比表達了對右溪“無人賞愛”的遺憾以及介紹名稱的由來。
D.本文通過敘述右溪優美的自然景觀以及寫這篇記的目的,表達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現實的些許不滿。25、文中畫線句子從哪些角度描寫右溪的水?請分別舉例說明。
(3分)26、右溪的自然景觀有哪些奇特之處?作者對右溪的喜愛與眷戀同王維在《山居秋暝》中的“ , ”兩句表達的情感有異曲同工之妙。(3分) 【答案】22、①yìn 蔭庇,遮蔽;②huì 污穢,骯臟。
(2分。每小題1分)23、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有的形成旋渦,有的激起浪花,有的激蕩傾注。
(2分。“觸”“洄”“懸”“激注”四個詞錯一個扣0.5分)24、C(2分)25、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如“南流數十步”寫溪水的“小”;“清流觸石,洄懸激注”描寫溪水觸石的各種形態。
側面描寫(間接描寫):“攲嵌盤屈,不可名狀”表明怪石是被溪水沖激所致,間接地描寫了水勢,同時又交待了溪水所在的環境。(3分。
描寫角度1分,每個0.5分;舉例說明2分,每個1分)26、怪石“攲嵌盤屈”、清流“洄懸激注”、木竹“垂陰相蔭”。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分。第一問2分,三個要點錯一個扣1分,錯兩個不得分;第二問1分)。
左溪記文言文閱讀答案
1. 文言文《左溪記》
。
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作者為之“徘徊”,為之“悵然”;在人間,環境十分優美。
元結任道州刺史時,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古溪一直無人愛賞,有如明珠落在暗處..。 【注釋】 〔1〕道州;植松與桂,兼之香草〔10〕,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靜者之林亭。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遷監察御史里行。
水抵兩岸,悉皆怪石.從道州建州以來,指有居民的地方.。5..。
已,后改為道州,全都是怪石!于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受到人民的愛戴,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 “ 右溪 ” 。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后來的人知道。休..。
南..。〔7〕人間。
以討史思明有功,多年生草本植物: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2〕營溪:河流名,發源于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
〔6〕逸民退士.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通 “ 以 ” 。〔10〕香草,得到皇帝許可。
又 “ 為民營舍給田:與前文 “ 山野 ” 對稱。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
.。〔3〕攲( qí 欺)嵌盤屈:傾斜嵌疊..。
【題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
—— 選自《四部叢刊》本《元次山集》 【作者小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
少時不羈,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可為都邑之勝境,可為都邑之勝境..,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
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洄懸激注。
休木異竹〔4〕,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
石是“ ”,水是“ ”。(用原文回答)4.本文中寫水的句子與《醉翁亭記》中寫“釀泉”的“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相比,有那些異同?相同點:: 悉。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
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卒贈禮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
.,這里泉清石奇,草木蔥郁,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以裨形勝。
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曲折盤旋的樣子.。不同點:本文偏重于寫水的。
天寶十二年( 753 )舉進士,攲嵌盤屈〔3〕,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于元德秀.。《醉翁亭記》偏重于寫水的,無人賞愛;徘徊溪上,不可名狀。
清流觸石,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這里也可指芬香的花草..:即香茅..。
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免徭役 ” ,召還流民一萬多人..。〔8〕靜者..,又進水部員外郎..,美好。
〔5〕陰。〔4〕休木。
3.文中作者在開頭先對石溪作簡單概括后,就集中筆力寫石容水態,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
.,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銘文,取名右溪..,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6〕..;在人間〔7 〕。.:一本作 “ 佳木 ” 。
.,建造了亭閣..:退居山林的隱士..,又種植了松樹、桂樹: 名:2,并入營溪。溪水兩岸。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喜歡清靜的人。〔9〕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樹蔭。
蔭:遮蓋,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安史之亂中,純真自然。
唯過于質樸,文采稍遜。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
罷還京師,攝監察御史【原文】 道州城西百馀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
2. 小石潭記與右溪記的對比閱讀答案,
【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記》【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元結《右溪記》【閱讀思考】10.解釋下列劃橫線的詞.(2分)① 以其境過清 ( ) ② 不可名狀 (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滅可見.②佳木異竹,垂陰相蔭.12.兩文各寫出了水怎樣的特點,分別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4分)甲文:乙文:13.兩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試舉一例說明.(2分)10.答案:① 因為 ② 說出評分:每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11.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② 美好的樹木與奇異的山竹投下的陰影,互相遮映.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側面(間接)描寫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寫 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13.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寫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達了作者孤寂悲涼的心境.評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